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怎样端正学佛的态度(怎样端正学佛的态度呢)

学佛百科2023-03-1479

学佛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

没有心态就是最好的心态。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怀恶心,不对,学佛人不要做恶。怀善心,一看,很好嘛!经常想着行善,做善事是好,但是也不完全对。因为经常想着行善,那又变成一种执着了。学佛就是跟着佛的教导去修行,万事随缘了,不要攀缘。也就是说,不思善,也不思恶。好像道门说清静无为,学佛人达到这个境界也很好。但是这个无为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无为,详细的这里暂且不论述了。

学佛要从做好身边小事开始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修善法的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因为任何重大的事件、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都是由一桩一桩小事组成,一个一个零件组成,一椽一瓦组成。任何一个宏伟的建筑,离开了一砖一瓦一沙一石,这座宏伟的建筑就不存在了。人生在修善法的过程中同样如此,不要轻视任何一件细小的善事。如果把所有细小的善事都放弃掉,不肯去做,那几乎就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了。因为离开了小事,就没有大事。

我们学佛的人做善事、做好事、修行,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日常的小事做起。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就是从家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一定要知道在家修行不能离开家庭生活。不在身边的小事中磨炼自己,修行就很难进步,很难稳定。同时,在家居士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在家庭中都对家庭有一份责任和义务,都是家庭中重要的组成人员。当今社会是一个忙碌的社会,现在的家庭不是像过去的那种大家庭,一家人有十几口。现在都是小家庭,家庭成员最多的三四个人,少的一两个人。家庭中所有细小的事务,作为家庭成员都要积极主动地承担,使家庭生活和谐,关系和睦,修行才有一个好心情。

讲老实话,在家庭里面,不管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要主动地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做奉献,成就对方。彼此都有这样的想法,家庭才会和睦。有不少信徒到寺院里来很积极,回到家里就不是那么积极,觉得烧火做饭有碍修行,洗衣墩地有碍修行,一切家务活都有碍修行,而不愿意去动手。天长日久,一定会造成一种非常紧张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长此以往,如果对方又对信仰不能尊重,不能同情,就会演变为家庭暴力,破坏家庭关系。

一个在家学佛的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所受的戒律很好地维护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的和谐,积极在家庭中做奉献,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在家佛弟子。一个好的在家佛弟子,就一定知道怎样来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知道怎样把家庭的一切认真做好,身先士卒,使得家庭每一位成员对他(她)的言行表示认同,表示欣赏,并且有所感动。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说句老实话,你是吃小亏占了大便宜。为什么呢?你天天又诵经又拜佛又忙家务,时间久了家中的人就会说,家务活你少做一点,多拜佛多诵经吧。你看,是不是吃点小亏占了大便宜?而且还把家中的人都感化了、感动了。一个家庭原来就只一个人信佛,如果做得好就能影响全家的人。全家的人都能受影响、受感化,就能够影响周围邻里,使得大家都能够认同佛法、认同学佛。这实际上就是以身弘法,就是以自己的模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起到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作用。

最近我听说石家庄市有一位女居士,因为学佛以后,在家里不愿意做家务活,丈夫回来了没有饭吃,或者丈夫的衣服换下来不愿意给他洗,只知道烧香拜佛诵经。时间久了,男方感觉妻子学佛以后完全不顾家了,心里只有诵经念佛,没有家务活,也没有丈夫,没有家庭了。作为一个在家佛弟子,像这样走极端,很容易引起家庭纷争,甚至于破裂。

这位女居士长期这样,丈夫心里难受,于是家里经常发生家庭暴力。最后演变到这位男士觉得佛教非常不好,觉得佛教协会非常不好,觉得真际禅林非常不好,使他的家庭没有温暖了。于是在他喝醉了酒以后,首先把家里供的佛像全砸了,然后又跑到佛教协会来砸玻璃,跑到真际禅林来砸东西,由家庭的暴力演化成一种违法、犯法的行为。而且,在大街上引起其他的人来围观。破坏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物,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这种负面的影响可大可小,前几年中央就有文件说民族宗教无小事。

这位男士对宗教活动场所采取的这种暴力行为,如果不是发生在佛教,大家可以想想看,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后果的严重性是难以估计的。但是不是就要完全把责任推到这位男士身上呢?其起因应该不是这样。因为是这位女居士对在家学佛没有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而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以为修行就是不做任何的家务事。

实际上修行包括两个部分,修福与修慧。修慧可以理解为觉悟人生,修福可以理解为奉献人生。奉献人生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一切苦活、脏活、累活当中去奉献,就是要在许多具体的体力劳动当中去奉献,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来奉献,来为他人提供方便、提供服务。不要以为拿出三万、五万块钱就是奉献。如果把奉献理解成单纯的经济行为,那对一般的教徒而言是无法承受的。我们所说的奉献就是布施,布施有内施、外施,有财施、法施。所谓内施,主要就是布施体力,当然还包括身体器官的布施——需要手足我可以布施,需要头目、脑髓我可以布施。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像那样高要求的布施不会发生。那是一种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一般来说,内施就是以体力为主。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我帮你搬;有老人需要搀扶的,我可以出一把力;有小孩跌倒了,我可以扶起来;墩地,搞卫生,洗厕所,这都属于内施。所谓外施,包括财施与法施——财物的布施、知识的布施。学习佛法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修行更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仅仅是打坐、念佛、诵经,做一切善事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修行者,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懒惰的行为要不要修正呢?要修正,要改。在家庭中,不想为家人提供服务、提供帮助,最后还美其名曰自己要修行,实际上是借修行来掩盖自己的懒惰。最后造成家庭的不和睦,这种后果极为严重!

修行是一个广大的法门,修行人就像高山,就像大海。高山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有众多沙石的积累;大海之所以广大,是由于有千流万派汇集成为大海。古人说:「高山不拒微尘,大海不拒细流。」高山很崇高,如果把每一粒沙石都排除了,高山又何在呢?大海很广阔,浩渺无边,如果把每一条支流都排除了,大海又何在呢?想到高山是由无数的沙石组成,我们每个人的功德宝山也是由每一个具体的善法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功德大海,也是由无数滴善法的水珠汇集而成。

学习佛法要多看经典,多亲近善知识,多听闻正法,开拓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言行。学到了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佛法最简单的两句话,几乎所有学佛的人都会念,但往往都不会做。这两句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把这两句话认真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实,在每一个在家学佛者的家庭生活中落实。

家庭里面既有恶事,也有善事。一般来讲,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基本上是以善法为主。在此存在一个问题,比如说一家有四口人,其中男主人信佛或者女主人信佛,另外还有三个人或者两个人不信佛。如果其中的那位男士或者女士信佛以后就吃素,不吃肉,这样在生活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肉买回来了,你做还是不做?甚至于说,男方要吃或者女方要吃,你买还是不买?这都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吃肉究竟是善法还是恶法?怎么样来判断生活中具体的善和恶?这就要从戒律的源头来找答案,要从佛对不同的信徒所规定的信条来找答案,要从佛陀针对日常生活提出的具体的方便规定来找答案。

比如说,在家信徒,从戒律的源头来讲,是戒杀不戒吃的。在家信徒可以吃三净肉或者五净肉,佛在经典上有这种开许。作为在家佛弟子,在生活中一时还不能完全戒口,或者在条件不具备、家庭成员还没有完全认同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所开许。在方便开许的前提下,耐心做工作,不要引起家庭矛盾,不要极端化。所以说,对于生活上的具体问题,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逐步地解决,不要来得太强烈。来得太强烈了,那些对佛法不认同的家庭成员接受不了,会造成家庭矛盾,甚至于引起家庭的破裂。

如果持另外一种看法,家庭破裂了不是更好吗?我可以出家去当和尚,去当比丘尼。不是这样的!因为组成家庭是一个因缘法,假使这个家庭就只有夫妻两个人,这还好说,只要双方同意,男的当和尚,女的当尼姑,那没有问题。如果上有老下有小,要处理好这样的家庭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要对老人尽孝,又要对小孩尽到抚养教育的责任。一旦家庭破裂了,老人怎么办?小孩怎么办?这都是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不可以随便就否定,随便就放弃。放弃应有的、已有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善法,是恶法,是不善法。所以,要处理家庭问题,一定要全面分析,很具体地想清楚,不可以轻举妄动。

各位在家学佛的居士,我希望你们通过学习佛法,通过学习佛陀所讲的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圆融和合的教育,学习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理念,使家庭生活更圆满,更和谐。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净化、美化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净化、美化了,就是佛化生活。每个家庭都能佛化了,佛法在世间的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不断加大。如果学佛使家庭不和谐,甚至于使家庭破裂,那么佛法在这个世间就不会受到重视,不会受到尊重,不会受到信仰。所以各位在家佛弟子每个人的家庭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正法能否久住,直接影响到佛教能否产生更好的、更大的影响力。每一位不要小看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有好作用,就是在弘扬佛法;有不好的作用,虽然不能说你在破坏佛法,但是从后果来讲也的确如此。所以各位在家佛弟子,要特别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模范作用,重视自己在家庭中以身教化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2020-07-24

1.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执著的角度来实行。(越是去执着的东西越要放下)

2.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庙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的供养。护法护法,你必须要在法上下功夫。

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三藏十二部的佛法是真理,僧众则是弘扬真理的出家人。 因此我们尊称佛法僧为三宝。我们皈依了三宝,就要明白护法的职责是护持佛法僧三宝。

尊佛、敬僧、发菩提心,圆满这整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护法。也是修行及护法的真正功德所在。护法在佛法的末法时代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护法也是居士的本分。

作为居士应该明白,三宝门内,因果谨严不爽丝毫,每作取舍,如履薄冰,一旦不慎,果报可怕!一个来到寺庙的居士,必须慎因明果,时刻自省,善护身口意业。

末法时期,佛法渐微,众生业重福薄,障深慧浅,居士如理护持佛法才见真心!此时,护持僧宝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摆正自己的位置

很多居士往往认为三宝需要我们居士护持,这是很错误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大慢心。

三宝给我们成就的机会,给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三宝教我们了生死、出轮回、证佛果。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佛陀给了我们法身慧命,这个恩德是永世难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心护持三宝呢?

护持三宝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我们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地对待三宝,尽心尽力地做好该做的一切。

一个好的护法居士首要的是觉己。在修学上勇猛精进,脚踏实地的行菩萨道,精行六度万行。时时处处事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用自己的修行来弘扬佛法护持佛法。

自己三业不清净,不能严守净戒,不能精进修持,你如何护法?

佛法讲的是平等心、慈悲心。现在有个别的居士觉得为寺庙、道场捐了钱财,帮师父做了不少事情,就生起了我慢心,觉得自己了不起。

对同修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有时对师父也指指点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放错了位置。这种贡高我慢之相正是我执我重的外在表现是非常可怕的。

以清净心做事

寺庙是出家人安身立命的处所,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是同修共参修养灵性的菩提苑。

寺庙、道场是清净的神圣地方,是修行成就我们道业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不论到哪个寺庙或佛堂,要遵守六和敬,遵守寺庙的清规。

规规矩矩遵守规矩你就福德无量,如果破坏规矩就业障无量。寺庙不是菜市场,要守护好自己的三门,让身口意保持清净,特别要善护口业。正是:“群居防口、独处防心。”

有个别人专爱搬弄是非,不是讲东家长就是西家短的,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还有的居士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在道场拉帮结派,总想自己当老大。把一个很清静庄严的道场搞得四分五裂。还有的居士嫉妒心、嗔恨心很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造谣中伤。甚至师父对某个居士多说了几句话,他心里也特不自在。如此等等现象令人痛心疾首。

在此奉劝护法的同修,你是真心护法就要心无所求,不求回报不求福报,以一颗清净心认认真真做事,平平淡淡做人。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你所做的一切诸佛菩萨会知道的。功不唐捐,诸佛菩萨会加持您的。

恪守居士的本分

作为一个居士要不惜生命,不惜我们的财物来护持佛法护持道场。如果你真心护持某一个道场,护持某一个师父,就不应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对对错错,当全力维护道场的清净和居士间的团结和谐。

护法不是买卖,更不是交换。护持三宝是你修行的投入,是自己在成长。在成就道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作为一个好的护法,一定要放下自我,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团结来道场的所有人,包括诽谤中伤过自己的人。对这些人我们要心存感激,是他们教你修忍辱,为你消业度你成佛。

做人要谦卑诚实,做事要低调、不张扬、不虚夸、不浮躁。为人处世要慎之又慎,要有大智慧,千万莫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心底无私天地宽,人无所求品自高。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有一颗不贪心,你会更快乐。

真正的居士是什么样子?佛不是让居士都必须出家,也不是让居士变成一个奇怪的人。

真正的居士,是在了悟到宇宙人生万法万物的真相,明白了万法万物无非一人一念之所随缘变现的真实,之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安住当下,和光同尘。进而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利用佛法降伏自心,消除傲慢、嗔心等烦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工作岗位上把工作做好,在家庭生活里把责任尽好,时时事事处处做世人的榜样,一切为众生着想,随时成就官员菩萨,商人菩萨,工人菩萨,农民菩萨,等等诸佛菩萨摩诃萨!!!

为了佛法、为了三宝、为了道场、为了护法,我们可以舍弃生命,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做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无我中求进取,在奉献中求幸福。

以自己的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法的实践来庄严佛、庄严法,庄严自己、成就自己,早证菩提。

祈愿末法时期护法居士,得佛知见,如理护持佛法,护持三宝!

随喜赞叹发心修建寺院的居士大德!

随喜赞叹如法真心护持三宝的居士大德!

祈愿四众和合,佛法兴盛,众生皆依佛法得离苦海!

3.到你真正要往生的时候,佛当年讲过这个话,到你真正要往生的时候,你连佛法都要舍下,不要说别的了,知道吧,你执着这一切你就往生不了,你知道吗?

4.佛法只是一条船,他渡你过了河,然后你到了河对面就要下船了,你知道吗?就是说佛法相当于就是一条船一样的,你明白吗?

5.不把境界上的话套在任何上。

6.回答师父,如果知道,要说知道了什么,要有内容。

7.南无阿弥陀佛。

8.为什么诵经、拜忏、礼佛,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

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为什么诵经、拜忏、礼佛等等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呢?是我们把不好的东西交给佛菩萨去处理,然后佛菩萨改变我们的命运吗?当然不是!佛教是教育,这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我们离苦得乐。

所谓离苦,是指远离烦恼,出离轮回。所谓得乐,是指不起烦恼,获得究竟的快乐。学佛的过程就是认识烦恼的过程。

  烦恼的根源在于心,当心随境转的时候,烦恼随之产生。而心怎么会跟随外境而转呢?习气在作怪。这个习气就是深藏我们内心的五个小偷:贪嗔痴慢疑。

  也被称为五种心毒。这五种心毒不去除,我们就无法摆脱习气对我们的束缚,就无法避免烦恼的产生,也就无法远离痛苦。所以佛教的一切教育手段,说白了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习气,让我们从旧有的习气中拔离出来,挣脱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佛法不是魔法,不是你今天念了一部什么经,今天坏事就走了,好事就来了。如果有这种想法,那也是一种妄念。人们平时干坏事的时候,都知道会有坏的结果在后面等着,但是侥幸的心理不依然促使人们去做那些坏事吗?

  如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立显”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恶了,因为再傻的人都知道作恶马上会有报应,而报应是痛苦的。

  正是因为“从因到果”需要有成熟的时间(我们种个种子下去,不也需要时间才能成熟结果吗?),很多人因为“短视”,看不到这个果何时成熟,甚至侥幸的认为这个果不会成熟,所以就胡作非为,等到果报成熟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这都是源自内心的无明。

  如果我们不希望“恶因产生恶果”是“立显”的话,又凭什么希望“善因产生善果”是“立显”的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如果指望今天念一部《地藏经》或《金刚经》,明天家庭矛盾就没有了,工作也找到了,考试成绩也上去了,分手的恋人又回来了......等等,你觉得这可能吗?这样想的人,无疑是在迷信佛教,是在把佛教当做硝酸甘油用。

  常说修佛就是修心,学佛就是学做人。那么我们要修什么心呢?要修出离心、修慈悲心、修菩提心、修平常心、修精进心、修布施心、修忍辱心......

  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怎么做,我们就跟随他们怎么做。这样才能最终成就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嘴巴只是当做一台复读机来用,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心还在外面飞着,做完了功课,对身边人的态度一切照旧,对众生的态度一切照旧,做事的态度一切照旧,甚至还有更坏的情况出现,就是旧有的习气不但没有消除,又增加了一些不好的习气,把“我执”修得更好了,请想想,这能改变我们的心,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吗?

  所以学佛一定要持戒(不持戒你的桶是漏的,可能漏掉的福报比积的福报更快),不要一边修福,一边造业,这样改变不会大的!

      经常要检视自己的心,每一个起心动念,包括一切语言、行为,有没有六度般罗密在里面,念经、行善的发心或者动机是为什么,(是不是想得到什么,想攀比什么等)检视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禅定。

真正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在修行布施,发觉自己不好的念头当下忏悔,就是在持戒,忏悔之后发愿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恶习,这就是在修忍辱,当你每一次去这样做的时候就是一次精进,每一次精进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智慧,这就是修智慧波罗蜜了,这样以六度般罗密修行佛法才是走正道,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佛法的真谛是慈悲和空性,自净其意,远离一切相,而不是凡事先想着自己会不会受害,因为害怕自己被干扰,被冤亲债主害,才要修法回向他们远离自己。

这样的发心你们觉得冤亲债主会原谅我们吗,我们应该有的慈悲心是什么,即便这些众生会伤害我们,但是为了利益他们,我宁愿自己受到伤害,也要利益他们,这才是佛法的宗旨!

      要想学习好,首先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佛也是一样,要想把佛学好,首先要端正学佛的态度。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佛态度(发心),也是很难成就的。

9.“不受磨,不成佛”,要在苦难当中成长。对一切乐不贪著,对一切苦不厌离,这才能守护佛的无上法门。

10.

当我们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的时候,这时候有没有五俱?没有了!这是单独,这叫“独头意识”。也就是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身体也没什么动作,只是嘴巴专一地念佛,这叫“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的时候,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种种子就会怎么样?神识飞扬,就会浮现出来,就会躁动不安。

所以,有时白天忙于事情,没感觉到烦恼;等到晚上静下来时,就会追思过去种种境遇,难离难舍,甚至到了三更半夜还难以成眠。这就是独头意识的作用。

当然,独头意识有“散乱独头”(像刚刚讲的,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有种种的念头,这是散乱独头),也有“梦中独头”,因为躺在那里入眠之后做梦,眼、耳、鼻、舌、身都没作用了,那时候在梦中居然还能听到声音、看到景象,还能做种种动作,那是“梦中独头”。

还有一种是“定中独头”,入定,那也是第六意识的范围,一切没有离开第六意识。

从这里可以了解,我们静坐念佛的时候,更能感受到我们真的是博地凡夫啊!烦恼之强盛,杂念之繁多,平常没有发觉,以为自己很清净、自己根机很锐利、很能够修其他的法门。

一旦静坐的话,才发现到自己不是昏沉就是散乱。

静坐下来,没有精神的时候,睡眠不足,就会打瞌睡;一旦精神好的时候,就是天南地北,上穷碧落下黄泉,种种追想,该想也想,不该想也想,有意义没意义都在想!所以称这个想叫“妄想”。

为什么说“妄”呢?本来世间万法,物质界也好,精神界也好,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相聚就生,因缘离散就灭。而这个因缘是时时刻刻都在变的。

譬如过去有过去的因缘,过去有过去的人、事、物,可是过去已经过去了,事过境迁,人物不再,当时的心、当时的境已经完全转变了。这个时候,再追想那个时候,已经完全不相应了。

可是我们凡夫都有执著,都会去想。那从这本身来讲,是实在的吗?不是!是虚幻的。所谓“有想皆妄”,所以说“妄想”。

我们凡夫都难免这样,所以,我们凡夫可悲、可怜、可叹就在这里。

这样的凡夫,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超越三界六道,那是没办法的,可是如果靠弥陀的力量,那就易如反掌。

11.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12.快来对照看看,你是“正常的”佛教徒吗?

初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

“我要怎么修行?

要诵什么经,

持什么咒,

做多少功课合适?”

什么是修行?佛教讲的修行,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而是通过这些形式帮助我们引发内在的智慧。佛法修行特别强调“修心”,所有外在的修行形式,最终都要反馈到内心的转变。

学佛,你学错了吗?

很多初学佛或者学偏掉的人,其实都没懂什么是佛法修行,一门心思想要勇猛精进,最终导致生活出现种种问题,不管家里的事情,不照顾孩子,不做家务,甚至都不工作了,只想着一心念佛诵经独自修行。

这些行为常常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引起身边人的不满,以致对佛教产生极其恶劣的印象,甚至诅咒诽谤佛教,带来各种不良后果。这些都不是一个“正常的”佛教徒所应该呈现的生活状态。

到底,什么是修行?

佛法修行,修的是慈悲心,般若慧。

我们的心可运用到任何地方,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都是心念所及,都是修行的地方,并不单单只有诵经拜佛才是修行。

什么是修行?把佛法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修行;用慈悲心关照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修行。

修行不是逃避,不是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然后所有与这个理想环境不合适的外缘都断掉,这不是修行,而是一种自我催眠式的逃避,是极度自私的表现。

看自己,是否是“正常的”学佛人?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身边的人事物。生活中,每一时、每一处、每一念都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处处修,心心念念都是道场。

检验一个学佛人学到什么程度,学得是否正确,看他的日常生活就好了。一个善用佛法、会修行的人,一定不会把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更不会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厌恶佛法,甚至诽谤佛法。

他会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平衡好佛教修行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关系,让身边的人更愿意接触佛法,学习佛法,真正地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要让你的修行脱离生活,走上歧途。

嘴里念这叫“叫”!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所思所想都是贪嗔痴慢疑,所作所为都是杀盗淫妄酒。心是贪嗔痴慢疑,嘴里是“阿弥陀佛”。

心里念的是魔,嘴里念的是佛。这不叫念佛,叫“叫佛”、“念魔”!这样还能好吗?“我身体不好,怎么办?” “念佛,念佛就好了。”

过几天、过几个月,又来电话,“哎呦,念了,不管用,还不好,怎么办?” 不是不管用,你念的是魔,不是佛! “我念的是阿弥陀佛”,对,你嘴里念的是阿弥陀佛,但你心里想的都是魔啊! 因为你心里想的都是世间乱七八糟的琐事,都是贪嗔痴慢疑,这样念佛肯定没有用。

念佛肯定能管用,不管你头痛还是脚痛,但是你得会念啊。你心里念的是魔,这不是着魔了吗? 心和口一定得相应,心里想的是佛,嘴里念的是佛,这样才是对的,这样才是念佛的。

念六字真言,你最起码得有慈悲吧!真正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就要念菩提心,念慈悲心。什么叫念慈悲心?心里多发慈悲心,这才是真正念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的本体是什么?嘴里念这叫“叫”!

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才是观音菩萨。“南无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他的名号。那真正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是大慈大悲。你念观音菩萨的话,要念大慈大悲。不念大慈大悲,你嘴上“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不是念观音菩萨的,你也没有念大慈大悲啊!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13.你有妄想、有攀缘心,这就是污秽不净;你没有妄想了,没有攀缘心了,这就是清净了。

1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要想事事顺心,只有多种善因。

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皆要遵循因果规律,

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他发生的原因。

世上没有无因的果,

更没有无果的因。

若出现这三件迹象,

可能是佛在提醒你,

别再损耗福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