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量指的是什么(佛教三论指什么)

佛教的所量是什么意思
所量,即心之所量(三量之一)。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印度自古各哲学宗派间即盛行探讨知识来源、形式、真伪之学问,遂产生各种‘量论’之说,其中最普遍者为三量。然三量之内容与名称;各宗所说互异。
就心、心所量知所缘对境而立之三种量。唯识宗于此,多所分别,并详加阐论;而于因明之中,亦为重要之‘自悟’方法。此三量即:(1)现量(梵Pratyaks!a -prama^n!a ),又称真现量。乃对境时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各各逼附自体,显现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2)比量(梵anuma^na -prama^n!a ),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确推知未现前及未知之境。(3)非量,即似现量、似比量之总称。乃非正确无讹之现、比量,或非可量知之量。
佛教中十二因缘中讲到的三境三受是什么?
三境、三量、三性、三受
一、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 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
│ 物质实境。
三 境 — ┼——独影境: 这是没有本质的影像,是第六识虚妄分别想像出来的影子。
└——带质境: 这是有本质的相分,而为见分所错误认知者。
三量: 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
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心识缘境,缘当下性境,没有分别,不带名言,此称现量。
三 量 — ┼——比量: 心识缘境,以知识、经验推测比度所获的量果。
└——非量: 心识缘境,对所缘境认知谬误所获的量果。
三性: 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
┌——善性: 于现在世未来世、于自他顺益者。
三 性 — ┼——不善性: 于现在世未来世、于自他违损者。
└——无记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亦不能记为恶者。
三受: 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
┌——一苦受: 领纳违损境之谓。
三 受 — ┼——乐受: 领纳顺益境之谓。
└——舍受: 领纳顺违俱非境之谓。
【佛学*概念】什么是现量?比量?非量?
南怀瑾大师《宗镜录略讲》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动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严格讨论唯识问题也很多。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便说这个就是那个,治丧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比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佛教八识三境三量三性指什么
三境
第八识 :性境
第七识 :真带质境(缘五尘境)、似带质境(缘第八识业种
之相分)
清明意识:真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独头意识;似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前五识 :性境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
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
,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
,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
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
境了。再者,定中的独头意识也是性境。
● 三量
第八识 :现量
第七识 :非量(非现量、非比量)
清明意识:现量(缘五尘境)、比量(计度分别)、非量
独头意识;现量(缘第八识相分)、比量、非量
前五识 :现量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
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
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
是错误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前五
识俱起缘色境时,是现量;独头意识计度分别,或寻伺
推理,或为比量,或为非量,所以第六识通於三量。
法迄巴补充:
三量并不是实境,它只是指出一种抽象的含意,例如
「1」,它既不是「一张」桌子,也不是「一只」杯子
,它是抽象含意,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这跟易经的道
理一样,所以称为向量!加了单位之后,才成为有意义
的「一张」、「一颗」、「一个」。
● 三性
第八识 :无覆无记
第七识 :有覆无记
清明意识:善、恶、有覆无记
独头意识:善、恶、有覆无记
前五识 :善、恶、有覆无记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
有覆无记,前六识通於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
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
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八识,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后三识具有抽象感念而非现实。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