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活的明白是什么(佛教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佛家怎么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1)为了亲人 (2)为自己而活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4)我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5)不知道,所以我也不想活 (6)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茫目着) (7)为了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什么 我本选择“(1)为了亲人”而活,但看到下面“(2)为自己而活”也想选择!谁知被告知只有唯一答案,于是只好就作罢!无从选择的问题却我留下了很多思考.......一、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人活着是为了解脱烦恼,脱离轮回。 佛教的核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 目的有二:人的延续、文明的延续。要延续的当然是要最好的。佛教视“佛”为“人”的升华。唯有不断努力去实现做一个没有瑕疵的“人”,人间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没有痛苦的极乐净土。佛给了半劫(一亿多年)的宽限期。届时所有人度能成佛。人类的存在是这个宇宙得以运转的一部分,生生死死,都是自然(天道)的需要,站在天道的高度。 二、生命意义的追问---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 人在很多时候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人生中碰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比如事业陷入绝境、失恋、高考失利、婚姻失败、重大疾病、失业等等,而最让人会去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是亲人的去世,因为至亲至爱的离开,会让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和无常,会让我们思考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意义何在?在亲人去世时,哪怕我们拥有万贯家财,获得显赫名声,我们都感觉一切没有意义,我们觉得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再多的钱再好的名声也带不进棺材里去,于是我们就想: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只在宇宙中闪现一条短暂的光芒吗? 谈到人为什么活着,谈到人生的意义,最终归根结底本质就是生与死的话题。汉武帝年间,董仲舒推崇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儒家文化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儒家的先师至圣孔子,是个非常理性、非常现实、积极用世之人,“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内,不语怪力乱神”,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所以,中国人一直忽视死亡,重视生,不重视死亡的问题,认为“人死如灯灭”。人往往将毕生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功名利禄”的现实争夺中去,没有抽出一点“闲暇”时间去思考一下人生意义的问题,很多人自以为改变了“命运”,其实最后自己连什么是“命运”到死都没弄懂,直到自己面临死亡的一天,才感觉到了死神的可怕,才感觉到无比的孤独和不舍,于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不舍,他强烈地想留在人间,可是这时候,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理解他那时内心无尽的孤独。中国人受儒家理性、积极用世现实主义的思想严重,重生不重死,无暇考虑死亡的问题,所以,多少人临死时才感到那种极度孤独和恐惧。如果将这种对现实生活追求的“理性”分出三分之一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那每个人肯定会活得更有意义。可惜,大多世人不敢直的面对“死亡”的现实,碰到现实通常采取逃避的态度。 佛说:“何必执着”。做好今生的事情,做好今生的人,就是向本我迈进。在今生有意义的活着,将爱留给别人,不要贪,嗔,痴。我们不可能将世界弄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能给人类带来质的贡献,但是我们能给周围的人群带来快乐和幸福,给他们启迪,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本我就是善良的。每天早晨都会有太阳的升起。每天傍晚都会有太阳的落下。这就是太阳的轮回。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一定不一样,因为天气不一样,时间不一样,这就是太阳自我,但太阳永远是太阳,即使是阴雨天,云层的背后还是阳光灿烂,这就是太阳的本我。人也是一样的,要让自己的本我觉醒。 三、佛道靠人去走,佛本生不能帮任何人. 活着是一种经历,一种感知和反观的经历。不是趋乐避苦,而是感知:当快乐来临的时候,你大笑着欢迎说“你好,快乐”,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你微笑着点头致意“你好,痛苦”。之后,你会渐渐明白生的真实不过是一种平静的满足而已,所有的快乐和痛苦只是过眼烟云,如旅途中必见的云与风。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即使是生命存在这种状态本身。我们根本没有选择来或是不来,正是如此,我们或者也不是为了自己了,我想,是为了曾经给过你生命,给过你帮助,给过你快乐的人而活着吧。更准确一点的说,是为了还债!其实,人从一出生就乘上了一列车,其终点是死亡,车窗外的景物一去不复返,你唯一可以做的是对周围的人施恩惠。生命的意义很深奥,也许人活着,就是为了证明生命的可贵! 四、存在不需要理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一种对死的恐惧,一种对生的感恩。 人的本能都有一种抗拒死亡,厌恶死亡。也许有的人,并没有想过活着是为什么,只知道,活着就是活着。至少我还是活着。我认为生,就是爱,一种对生,对活着的爱。我们要懂得去爱上她。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体验生命。不管是痛苦、快乐、疾病、健康还是绝望、挣扎、平静、幸福,都是人的一种成长,披荆斩棘。有几人为寻找活着的意义而活着、有几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一种对死的恐惧。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也许,人活着就是要尝试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经历从婴儿到老人的一个过程吧!能看,能想,能爱,能恨,这就是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要想着死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所以要好好的活着,宽待自己,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源自网络
佛教文化之明白自己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上图)右原五台山五爷庙常青;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上图)左五台山东台望海寺释觉一;右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
(上图)右显字崖释淳妙;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站在马路中间,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腰干瞬间直了起来!
(上图)左澡浴池寺释悲胜;右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只愿意接受人们的跪拜。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上图)右善住寺释仁静;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
(上图)左黛螺顶释昌善;右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抽打它……
(上图)右寿宁寺释通赞;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驴仓皇逃回到寺里,奄奄一息,它愤愤不平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上图)右旭云寺释静玄;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不是你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认识自己。离开位子,自己什么都不是。
(上图)左佑国寺释悲善;右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每天我们都照镜子,但是我们在照的时候,可有问过自己一句话:“你认识自己吗?”
如果你拥有财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财富,不是你,但你会误会别人崇拜你。
(上图)右原普安寺释万宏;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如果你有权力,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力,不是你,你误会了别人崇拜你。
(上图)左清凉寺释演明;右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如果你拥有的是美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一时拥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误以为别人崇拜你。
(上图)右宝光禅寺释果福;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当财富、权力、美貌过了保质期,你就会被抛弃……别人崇拜的只是他们的需求,不是你。
(上图)右真容寺释隆明;左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看清自己最重要!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
(上图)左殊像寺释果祥;右互联网舆情忻州新闻中心主任、五台山景区官网主编王晋文
人怎样才算活得通透明白?
所谓通透一是宏观角度,一是微观角度。宏观是宇宙观;微观是人生观。前者的重点在空无;后者的重点在快乐。人活着不可以没有宏观视角,否则不可能通透。所谓宏观视角就是对世界的鸟瞰,对宇宙的抽象观看。
许多人来世界走一遭,活三万天,从来没有尝试过对世界的鸟瞰,他只是活在此时此地,从不仰望星空,对于生前死后从不多想,只是实实在在地活在现实的泥沼之中,艰难跋涉,至死方休,不要说抬头观看,就连左右周边也未多留意。说鼠目寸光太过贬义,但实际情况却差不太多。
扩展资料:
给我们的启发
人活着也不可能回避微观视角,无论是独处还是住在人群当中,人都会遇到个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微观现象。
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食色性也,要能够找到养活自己的生计,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起码的养育和呵护。还要满足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都是具体而微的问题,要由微观视角来解决。
从宏观视角对宇宙的观察,重点在于空无。佛教讲的是这个道理,存在主义哲学讲的是这个道理,天文学物理学对宇宙的观察和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对佛教而言,人活在究竟最重要是为了什么。是修行去西方极乐世界吗
活着就是为了自净其意。
行为上、语言上以及思想上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去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往生极乐可以使得我们带业脱离轮回,不再继续迷失于六道。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利于我们更加专注于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人都能脱离苦海,所以,发愿时往往往生极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修行有成,获得普度众生的能力。
念佛一可以积累往生极乐的资粮,二可以自净其意,三可以熄灭无量劫业障。
当心念净化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可以打开自己的自性,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时一切的疑惑就自然冰释了。
净土宗是大部分学佛者的最终归属,因为这个法门三根全收,利钝皆宜。正是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没有深入去了解,没有一定的福德与智慧是无法体会到净土宗的殊胜的。
修行就是为了心净,心净自然佛土净。学佛应该一步一步来,在念佛的同时,应该注意观照自心,及时忏悔,并从身语意三方面熄灭诸恶,奉行诸善。同时,逐渐培养菩提心,普贤行,并坚固菩提心,普贤行。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也祈求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加持护佑自己。
行为方面,通过拜佛、供佛、放生、施舍、助印、助念、孝顺父母、孝敬师长、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助人为乐、尽忠职守等各种行为,以及熄灭妒忌、嗔恨、不耐烦等负面情绪、心念。逐渐净化自身的身语意。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曲折与艰辛的。因为,我们的负面行为和心念非常多,也容易反复,并不是想到就能做到。要不断历练,不断自我反省观照忏悔。学佛就是为了活得更好,只有净化自己的身语意,熄灭往昔无量劫的罪业,我们才能更加轻松上路,活得更加自在。这是许多放纵自我,迷失于欲念以及我慢的人难以体会到的自在清净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所追求的就是让大家什么都明白么?如果是的话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佛教追求的最终目的还是离苦得乐,得大自在。因为凡夫追求的都是虚假的无偿的,我们就是被这些虚假所障碍,沉迷在其中无法自拔,因为无常所以我们的快乐也是短暂的虚假的。只有彻底觉悟了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才没有迷惑,才能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才能永恒的快乐。所以说彻底觉悟(成佛)是修行的最终结果,目的还是为了离苦得乐,得大自在。佛教修行有两种,一种叫圣道门就是自力修行,靠自己修,一果到四果阿罗汉,一地到十地菩萨,一步步修,一步步证,之后修成佛果。一种叫净土们,直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往生西方后就是菩萨了,然后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说法修行,直接修成佛果。南无阿弥陀佛!
佛经中 关于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说说末学个人的理解。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觉得吃喝玩乐就是人生的意义,有人觉得干一番事业就是人生的意义。但我想您一定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才会提出这个问题。按末学对佛教的理解,人活着就是为了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修道开悟成佛,成了佛你就会明白人活着是为什么。
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问题几千年来有无数的人问,但没有答案,佛教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佛教认为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为什么是假问题?想想看,你要是知道了人类的起源,你是不是还会问那之前又是什么变来的?如此往前追溯,也就没有尽头了。时间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能看到的物体都是有限的,无限的东西只有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比如数字。可以知道时间也是数字一类的概念的东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认为的时间其实是一种幻觉。空间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人们的幻觉。所以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这个时空里的一切人事物。那你的这个问题怎么会有究竟的答案?
你的这三个问题都是着了时间相,都有前后的概念,如果没有时间,这三个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也是根本没法用语言回答的问题,等你悟到那个境界就明白了,但你也无法用语言描述给别人。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8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