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洗澡功德(佛家洗澡怎么说)

学佛百科2023-03-15629

洗澡的时候可不可以听佛经

也可以,也不可以,要看你自己的修为。

不可以:一分恭敬一分收获。跪着听经和坐着听经,和站着听经,和躺着听经,和在浴室里听经,收获肯定不一样(除非你证得空性的智慧,否则,凡夫就是凡夫,表象还是要做的)。

可以:

1,精进修行是好事。二六时中常闻妙音。对于熏习佛法是好事。

2,再者,《华严经》里面也有洗澡时,也不忘记度众生: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洗澡时可以念这句偈颂。

,3,如果你悟道了,像善财童子那样,山河大地无不是药,山河大地无不是佛,可以。

4,至少要悟到:十方法界十方佛,处处有佛,浴室里面也有佛,卫生间里面也有佛。

,5,本师释迦摩尼佛说:“无一处不是我舍身之处”,任何地方都有佛,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听经,念佛。

6,禅宗讲得最好的就是:吃饭睡觉,拉屎尿尿,无不是道。 体悟到这点,就可以。

浴佛节八功德水是用来浴佛吗?

八定水: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功德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定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定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沐浴清香、用之不伤体等八特质。

澄净

澄(chéng)净,谓澄渟(tíng)洁净,离污浊故,表极乐众生心地清醇(chún),口业清净,《成实论·卷第四》云:“得信珠,则心池净。”所谓信水能澄疑念垢,如摩尼珠荡浊流。

清冷

清冷,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娑婆之水,逢日则炎,遇火则沸,极乐之水,纵(zòng)经劫火,清冷自如,终不炎不沸。表其土众生戒体清净。

甘美

甘美,谓甘旨美妙,具上味故。表其土众生具足智慧,所有言说,契理契机,如百味甘露,如醍醐上味。

轻软

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曰:“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娑婆之水五浊染(rǎn)重,故仅下流;极乐之水,纯净至善,故能从下向上流,如《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曰:“渠中有八味水,八色(sè)具足,其水上涌(yǒng)游梁栋间。”良以兜率内院纯是一方净土,内所住者,皆法身大士,故感得依报随着正报转,而有此奇丽现象也。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绝无恶类,故感依报之水寻树上下。以娑婆论甚为反常,以极乐论纯是正心善念之表象,表极乐众生以软语利济众生,软语者,谓修菩萨行,当清净口业,发言诚谛,调柔和美,离诸谄(chǎn)诳,是名软语。

润泽

润泽(zé),谓津润滑泽(zé),不枯涩故,娑婆之水,日丽则干,火逼则涸;极乐之水,纵经劫火,润泽(zé)自如,终不干涸。况极乐并无三灾劫火之事,不过以此对比而已,切莫死于句下。润泽(zé)表其土众生口业清净,弘法利他时,可润泽众生心地,长(zhang)养众生心田。

安和

安和,谓安静和缓,绝汛(xùn)泛(fàn)故,表极乐众生心常在定。

除饥渴

除饥渴,谓用之可消除心中杂念,不敢饥渴饥饿,表极乐世界永续正法,无障(zhàng)碍难。

长养诸根

长(zhang)养诸根,谓增长养育六根,俾身永无老病死苦,得无量寿身,可见极乐众生必定一生成佛,皆得无量寿体。

浴佛节有什么意义以及他的功德?

浴佛,也叫灌佛,是用净水洗浴佛像的一种仪式。传说佛祖降生于无忧树下的时候,有二龙王吐水洗浴圣身,故后世就有了纪念佛诞而洗浴佛像的仪式。《灌洗佛形象经》说,佛诞生时,随地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当为天人作无上师。”诸天王持香汤名花而灌太子身,于是后来浴佛之像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太子像,常在露天盛于盘内洗浴。浴佛的来源也有其说法,如说浴神像为古印度习俗,佛教亦沿习而行浴佛。又如印度天气炎热,僧人日日洗浴,故亦有为佛像洗耳浴之事。《大宋僧史略》说:“问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然被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天竺多热,僧既濒浴,佛亦勤灌耳。”其意义也不止于纪生日一事。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灌洗圣仪,实为通济。大师虽灭,形象尚存,翘心如在,理应遵敬。或可香花每设,能生清净之心。或可灌沐恒为,足荡昏沉之业。以此标念,无表益自收,劝奖余人,有作之功兼利,冀希福者,宜存意焉。”

浴佛的方法,义净在同书“灌沐尊仪”条中记载印度的浴佛法说:“但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于禺中之时,授事便呜楗椎,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于铜、金、木、石盘内,令诸妓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里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花彩,此乃寺从之仪,令羯磨陀那作矣。”《浴佛功德经》说:“若浴像时,应以牛头丹檀、白檀、紫檀、沉水、熏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霍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重浇清水。所用之水皆须净滤,勿使损虫。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名吉祥水,泻干净地,莫令足踏。以细软中拭像令净,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又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这两种浴像法,指的都是佛诞节专门浴佛的仪式,但印度还有每日浴佛的习惯。《寄归传》并记载说:“然于房房之内自浴尊仪,日日皆为,要心无疑,但是草木之花咸将奉献,无论冬夏,芬馥恒然……至于铜像无问小大,须细灰砖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华若镜。大者月半月尽,合众共为。小者随已所能,每须洗沐。斯则所费虽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即举以两者,沥自顶上,斯为吉祥之水,冀求胜利。奉献残花不合持嗅,弃水弃花不应履践,可于净处而倾置之。”慧琳《新集浴像仪轨》亦说,西国五印日日浴像,每日清晨若不修此供养,誓不自食。并祥细介绍浴像之法。每日浴佛的习俗一直流传到后来,15世纪上半叶郑和一行七下西洋,在东南印度一带看到浴佛的情况。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说:柯枝国“国王崇信佛教,敬象及牛。建造佛殿,以铜铸像,以青石为为座,周遭为沟,傍凿井,每早起鸣钟鼓,汲井浇佛顶三,罗拜而退。”古里国亦有此俗,国王每早亲自来汲水浴佛礼拜,其他头日及诸富家亦如此。

中国的浴佛只有在节日期间进行,一般在四月初八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平时并浴佛的习俗。浴佛的仪式大体与印度相似,据《三国志·吴书》载,吴国已有浴佛节日,说笮融聚众大起佛寺,“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续高僧传·玄琬传》记载“大圣诞沐之辰,追惟旧绪,敬崇浴具。每年此日,开讲设斋,大会道俗。”《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降诞”条规定浴佛的仪式说,至四月八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说法。之后领众人同到殿上,住持上香三拜,然后跪炉,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舍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完毕,一面唱浴佛偈,一面让僧众浴佛,最后回向菩提。卷四《两序章》中规定:“佛诞日浴佛,煎汤供大众。”卷七《节腊章》规定:“四月初八日佛诞浴佛,库司预造黑饭,方丈请大众夏前点心。”有的地主也有浴佛节煮腊八粥的习俗。

浴佛节的日期,东南亚一带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定在四月十五日,以日同为佛诞辰日、成道日、涅盘日,藏传佛教亦同此。中国历史上有好几种日期,《大宋僧史略》就说:“东夏向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历史上北朝多以四月八日为准,南朝梁经唐至辽,大都遵用二月八日。至宋代北方改用腊八,南方则用四月八日。《高僧传·佛图澄传》记载,北方的后赵在四月八日浴佛,说石勒亲自到寺院灌佛发愿,《佛祖统记》卷三十六记载,大明六年(462)四月八日宋孝武帝于内殿灌佛斋僧。《宋书·刘敬宣传》记载,刘敬宣见众人在四月八日宋灌佛,《荆楚岁时记》记二月八日为佛诞,《续高僧传·玄琬传》记载唐代以二月八日浴佛、《辽史·礼志》记载,辽以二月八日为悉达多太子生辰。而在宋代以腊八日为浴佛节,《大宋僧史略》“佛诞生年代”条说“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事文类聚》说皇朝(宋代)“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造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而在江南一带此时又以四月八日为佛诞,赞宁同书说:“又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岁时杂记》载:“今但南方皆用此止(四月八日),北人专用腊月八日。近岁因圆照禅师来慧林,始用此日行《摩诃刹头经》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后宋都开封诸寺,多采用四月八日浴佛。”宋之后便通用四月八日《摩诃刹头经》(即《灌佛形像经》)说四月八日不仅是佛生日,而且十方诸佛出家求道、得道、涅盘都在此日,说“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何?春夏之日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合适”。

该经还认为浴佛可得到种种福德,乃至得到成佛。《浴佛功德经》则说浴佛供养可得十五种功德:常有渐愧,发净信心,其心质直,亲近善友,入无漏慧,常见诸佛,恒持正法,能如说行,随意当生净佛国土,若生人中受人尊敬爱戴,生在人中自然念佛,诸魔军众不能损恼,能于末时护持正法,十方诸佛之所加护,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所有带佛说的经典句子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所有带佛说的经典句子,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生命的句子

1.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佛说: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6.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7.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8.佛说: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9.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0.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11.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12.佛说: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13.佛说: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4.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5.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关于良心的句子

1.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佛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3.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5.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6.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7.佛说: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8.佛说: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9.佛说: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0.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11.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12.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3.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4.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5.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关于包容的句子

1.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2.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3.佛说: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4.佛说: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5.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6.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7.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8.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9.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0.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1.佛说: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12.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3.佛说: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14.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5.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6.佛说: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7.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18.佛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19.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阿弥陀经》中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是什么意思

七宝池(七宝池) 佛教语。西方净土中由七宝构成的莲花池。往生净土的人在该池莲花中化生。《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智旭 要解:“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清 昭连 《啸亭杂录·运筏》:“闻其圆寂数日前,至 郑 邸盘旋竟日,曰:‘七宝池边,已促吾行,不复参谒王矣。’八功德水: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八功德水的八种功德-宣化上人开示佛见舍利弗不懂得向佛请法,于是又对他说:‘极乐国土内有七宝池,这个池是天然而非人造,故名七宝池。池内充满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种功德:(1)温凉;即温暖凉爽之义。若人下了水池后,想其热则热,想其凉则凉,此是不可思议之功德。(2)洁净;人间的水只有越洗越脏,但是人到七宝池内洗澡,不但不会将水洗脏,只有越洗越洁净柔软,其水如牛奶似的,又滑又舒服,这亦是种触尘,但这触尘很微妙,再也没有比这更微妙的感觉了。(3)甘美;此水不用喝,只要用来洗身,身心也会觉得甘甜。当我住在香港观音洞时,洞内亦有一甘美泉水。一日,有一位弟子在我那儿吃过面后,喝了一点泉水,她很惊奇的问我:‘是不是泉水内加了糖?'我说:‘没有。'她又问:‘怎会那么甜?'我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甘露水给你喝。'她听后,就高兴得不得了。她见我的衣袍已破旧不堪,就为我做了两套新袍,我想这可能是她喝了甘甜水之缘故。(4)轻輮;此水不重而轻,非常柔软。(5)润泽;润即柔润,泽即光泽。脏人可洗成干净,即使你是黑人,也可变成白人。故洗完澡,身上有股光气。(6)安和;用此水洗浴后,身心皆安详和气,无一点脾气,没有无明火,也无烦恼。因安和之缘故,即使有人骂你,也不会发脾气;若人打你,你也觉得被人打一下,有什么关系呢?和谁都和平相处,看!这有多好。(7)除饥渴;人若用七宝池的八功德水沐浴,不喝水也不觉得饿,更不需喝牛奶或吃面包,所以极乐世界就那么妙!(8)长养诸根;用此水后,能令人的诸根获得清净;盲者可以重获光明,聋子可以恢复听觉;若鼻子不通气,不知香气,用此水一洗,就通气了,无论什么样的鼻病,皆可痊愈?亦可令人开胃口。手脚也可各办其事,而不觉得疲倦,非但如此,还可以增长善根,消除恶业,你看这功德有多大!我们应赶快修行!早日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内沐浴,然后才能长养善根。以上乃是八功德水之大意,若要详细说,每一种功德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的。 ‘充满其中',八功德水有八种自在的功德、八种快乐的功德,及八种微妙不可思议之功德。此水把池子都充满了。‘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七宝池的底纯粹是用金沙铺地。总之,凡是人到了此七宝池后,无论什么业障都能消除,故应早日修成极乐世界,以除业障。什么是业障?就是心里有所不愿意的事,或心生烦恼,都是业障。无业障,则无烦恼;业障是助长人之烦恼。 人间以柏油铺路,以为是很好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却是以金子铺路,乃至与银、琉璃、玻璃等混合而成,五光十色,整条路都放光明。水池上之琼楼玉宇,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为什么用这些宝贝来庄严呢?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宝贝来庄严道场?此乃阿弥陀佛之万德所成就的,即其功德圆满了,故用七宝而严饰之。 ——摘自《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三-宣化上人讲述

佛说人生经典语录大全精选88句

一.佛说: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二.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三.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四.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五.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六.佛说: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七.佛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八.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九.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十.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十一.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十二.佛说: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十三.佛说: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十四.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十五.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十六.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十七.佛说: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十八.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十九.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二十.佛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二十一.佛说: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二十二.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二十三.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二十四.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二十五.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二十六.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二十七.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二十八.佛说: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二十九.佛说: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三十.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十一.佛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三十二.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三十三.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三十四.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三十五.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三十六.佛说:人之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三十七.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三十八.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三十九.佛说: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四十.佛说: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四十一.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四十二.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十三.佛说: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四十四.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四十五.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四十六.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四十七.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四十八.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四十九.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五十.佛说: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五十一.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五十二.佛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五十三.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五十四.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五十五.佛说: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五十六.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五十七.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五十八.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五十九.佛说: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六十.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六十一.佛说: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六十二.佛说: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六十三.佛说: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六十四.佛说: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六十五.佛说: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六十六.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六十七.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六十八.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六十九.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七十.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七十一.佛说: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七十二.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七十三.佛说: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七十四.佛说: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七十五.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七十六.佛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七十七.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七十八.佛说: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七十九.佛说: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八十.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八十一.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八十二.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八十三.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十四.佛说: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八十五.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八十六.佛说: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八十七.佛说: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八十八.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9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