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佛说修行人不要执着物质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3-1691

佛学说不要执着金钱、名利、权势等过眼云烟的东西,要追求更美好的东西?

1 佛教并不是不追求金钱名利,否则为什么佛像要用金子来塑?高僧要做国师来享受荣华富贵?当然佛教也不是要追求金钱名利,否则也不是四大皆空了。

2 佛教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也就是所谓的“涅磐”境界,一个人内心不宁静,再多的钱再高的地位也还是不会快乐,而佛教追求的就是这个宁静喜乐的境界。正因为执著会导致痛苦,因此佛教不主张执著。

3 至于行善积德,也是从清静内心的本意而发的,执著于行善本身,照样会给你带来痛苦,也背离了行善的本意。

为什么说修行人不要执着外境?

修行人的根本就是他的心,如果他的心被外境所干扰影响,那他的心就等于背上了枷锁,就不再自由,又何谈大自在。

放下执着的佛经句子(123句)

1、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2、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3、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4、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5、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6、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

7、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8、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9、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10、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1、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

12、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13、”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14、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5、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16、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

17、佛说: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8、”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19、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20、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21、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2、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

23、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

24、切有为法皆如梦如幻泡影!

25、所以说:能离于爱染,得尽苦轮回。

26、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

27、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28、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

29、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30、”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31、佛说: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

32、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33、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34、”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35、佛说: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36、”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37、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

38、佛说:皮囊好恶,原是无常。

39、若无爱与憎,彼即无覊缚。

40、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

41、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42、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43、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

44、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

45、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6、佛说:人有108劫 你才几劫? 佛说:要遗忘。

47、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48、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49、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50、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51、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52、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5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54、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55、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56、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57、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

58、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

59、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60、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61、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

62、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63、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6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65、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66、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67、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68、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69、既然我再也无法感受到心动的感觉,我的心已平静有如目水,不如斩断情丝,阪依我佛。

70、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71、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2、佛说:轮回中,心若一动,便已千年。

73、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74、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75、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76、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77、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214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216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

78、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79、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

80、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81、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82、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83、”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84、佛说: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85、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缚结者,无爱无所憎。

86、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出水。

87、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88、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

89、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

90、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

91、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

92、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93、简洁句: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94、你说的这句话是《南传法句经-喜爱品》中的一段,前后诸文字是: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9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96、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

97、楞严经中旭是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98、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99、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

100、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01、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102、佛说: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叹道: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03、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04、”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

105、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06、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07、佛法中的爱,是指一切欲望、喜好的贪恋、执着,不仅仅是情的执着。

108、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109、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

110、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11、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千万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佛说:人之所...

11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13、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

11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15、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116、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117、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118、佛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19、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20、”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21、”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122、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123、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

在佛教中 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 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

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物质上容易,而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难以放下,时刻都在里面转悠,所以也就喜怒无常,放下真的是轻松自在。

3、《圆觉经》讲: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就是说执著。错误的认知、认同,本来没有的东西,却认以为真,这是执著。那么不要执著呢?自然就是不要去认同、肯定、坚持那些错误的东西。

4、净空法师说: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之心,不是把什么事都放下。

扩展资料

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2、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3、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4、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观点:

一、否定宿命论

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2、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二、缘起论

1、《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4、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三、反对自杀

1、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2、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四、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五、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扩展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为什么佛说不要执着?又说要精进呢?精进本身不就是种执着吗?

你有两个正确的见解,你既认可了佛说执着是苦的来源。也认为修行需要执着的精神。这都是对的。可是却把两个不同条件下的“正确”放在一起来比较,所以有了困惑。

就像100°的水变成了水蒸气,0°的水变成了冰,二者都是水变化而来,因为条件不同而形态不同。

一切法唯心造,自性本空,因缘而生,也因缘而灭。

佛已经彻证唯心,因此虽不执著一切,却能在一切境界前随缘而应对,虽随缘应对一切,却对一切境界不执著。就如一面镜子,有物体在镜子前,镜子中就有了像,物体离开了,镜子中便空空如也,一丝毫也不留,这就是不执著。

我们凡夫,没有佛的智慧,没有佛的大圆镜智,如果不执著,便什么也做不了。那么我们在初修行时,虽饱受执着之苦,可执着也能帮我们成就大事。

凡夫的执着就像是一味中药,这一味中药用对地方了,能治病,用错地方,则有可能致命。修行人就是要将使我们苦的执着用到对的地方,帮助我们成就道业。

用对修行的执着,来一步步减轻对贪嗔痴慢疑的执着,等到修行成功,那么对修行的执着也可以放下了。此时,一切不执著,一切都放下。就如《金刚经》中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在苦的此岸,佛在清净法乐的彼岸。修行的方法是船,我们要通过坐船才能到达快乐的彼岸,那么我们对坐船的执着就是对的、必须的。等到到达了彼岸,便不必执着渡我们过河的船了。那时候,所有因执着带来的苦便一丝一毫也没有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0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