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应坚定信仰(学佛应坚定信仰什么)

学佛的三大特征
佛门里常说一句话,“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与其去苦苦求佛加持,不如去学佛菩萨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佛之后的终极善果就是能够解脱成佛,达到不住轮回,得究竟常乐,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当我们有了坚定的信仰和信心,皈依佛门后,就要开始自我修行。人生的修行之路会遇到诸多磨难,但是一切皆是一种成全。学佛切忌走错了路,所谓佛魔一念间,一切皆在自己的心念。唯有秉持正念,才是走向圆满解脱的正道。若你有这三大特征,说明学佛走对了路!
一、不生嗔恨和妄念
“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看似学佛修行,其实并没有走对路。一定要明白修行是自己的事,不是做给他人看的,与他人无关。有些人自认为自己懂点佛教常识,就孤高自傲,整天调别人毛病,看别人是非,妄图改变别人,却从未懂得自我反思,改掉自己身上的恶习。这样学佛,于己何益?
许多人学佛,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东西,真遇到那个境界,仍然会埋怨别人、嗔恨别人。这种学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大错特错的。学佛就是在修正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头,法在心内、莫向外求,要离一切相,在心地上下功夫。当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心,做到如如不动,不生嗔恨和妄念,正知正念、忍辱宽容,便是走对了路。恶习得到改正,长此以往,命运也会随之好转。
二、深信因果、广行善业
一个人若深信因果、敬畏因果,也是具有大福报之人。当一个人开始忏悔反思,开始纠正自己的过错,消业培福,便是学佛走对路的表现。“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当一个人明白了因果,就不会再去抱怨,而是发露忏悔、广行善业。
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当一个人明白了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不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明白这是自己的因果业力感召,不能逃避,唯有接纳,自己种的因就要承受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明白因果,就不会去作恶,不会去造恶业,而是广结善缘、与人为善,这也是改变命运的善因。
三、懂得随缘放下、不攀缘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无缘不聚、无债不来,不论我们遇到谁、遇到什么事,都是自己的缘分。这缘分,可能是善缘,也可能是恶缘,但既然遇到了,就要去接纳、去了缘。
佛家讲,人生要学会随缘,即随顺因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遇到了善缘,要好好珍惜;倘若遇到逆境、违缘,不要逃避,在因上努力改变,结果如何就随缘,不要强求、不要执念,不要违缘和攀缘。当然,随缘不是随便,更不是要我们消极逃避,而是以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每一段缘分。
有以上三种特征,说明你学佛走对了路。万法唯心,心正,则一切皆正;心迷,则一切皆迷。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在不断地改掉自己的错误,不断拓宽自己的心量,不断积累善业,活在当下、自在安乐。天下人活得都好,才是佛意。痛苦是自己找的,福报是自己修的。学佛,你走对路了吗?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坚定对佛的信仰?
就按信,解,行,证的顺序来做,你的信有了,再了解所修的法,按法的要求去做,证到佛法所说的成果,这个成果会增加你的信,解的更深,你的行更加完美,证到更深的境界。比如念佛法门,你首先相信净土法门所说的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是真实存在的,然后了解净土法门的信愿行的法,然后按照信愿行的要求来生信,发愿,念佛,得到的效果是你虽然没有马上就往生净土,但烦恼减少了不少,世间的得失看淡了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现在也开始有点明白了。这就是证。这个会让你信心更加坚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直到最后能往生净土。达到圆满的证。
所以说信多少,就要做到多少,做的过程会验证你的信,让你的信更加坚定。
末学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学佛第一课:为什么要信佛
学佛第一课:为什么要信佛?怎么信?
一、信仰
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不好,今天遇知识来赞叹,便增信心,明天遇恶知识,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与自矛盾。
3、浅信
信佛为好,而不识所以然。或信佛菩萨有灵,“能保佑我发财,保佑我生好孩子,找好对象,没有病,发财,什么事都好。”同时也相信神鬼都能保佑他,把佛和神鬼混在一起,谓之迷信。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有病,以为医师都是人,不如佛菩萨有灵,于是走到庙里去求签问卦许愿,一旦病好就对佛教起信仰,不好则不信,搞不清何者为佛菩萨。
4、深信
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立志不变,无论如何不改变,可谓定信、真信。无论什么磨难亦坚持,如钻木取火,如铁锤磨针,这样经过一翻寒彻骨,才能有梅花扑鼻香的境界。山穷水尽,自然会有柳暗花明,要一门深入自有受用。
所以信仰,所信的对象要搞清楚,才能在日常生活上随顺实行于行动。
二、三皈——信佛的入门
为什么要信佛?有信仰故,信的是佛法僧三宝。
佛: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言教,即今经典。
僧:剃发染衣,依法修行的出家人。
宝:希有贵重。
1、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
受了三皈,才称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所以学佛入门三皈为根本,皈依有救护之义,因近三宝故。
皈依亦为一切戒的根本。
佛教对能皈依的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者可受。对所皈依境,应选择,天神不是归(敬处),诸漏未尽,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
2、如何皈依?
皈依时必须心境相当。因既是形式上,又是心性上的问题,受时,口念、身拜、心想,主要在于心的领受。
三皈三结,必须要讲明白,听清楚,不能寄皈依。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即可,为隆重起见,故有请师开导、发愿、回向。
皈依师是作证明,不可以为干爹,应敬一切佛,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为报恩偏重本师亦可,除本师以外,其余一切不恭敬供养,错也。
误认为受三皈只是拜师父而已,而不研讨何谓佛法僧,不去争取做一个具备佛教徒的条件。
3、皈依的行业是什么?
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即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三、行解
具足“信、愿、行”,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
1、信
正信佛法。信自,信他,信苦,信无常。常思惟诸苦逼迫,人命无常,人身决定死,死无定期,而发出离心,不贪着世间欲乐,衣食名望不过分追求,思惟人生的价值意义(人生难得,却又微不足道)。常思惟业果轮回之苦,深信业的决定。
2、愿
愿离娑婆,愿成佛道,愿增善根,同时愿一切人同沾法味——菩提心,上求下化。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
3、行
实践:具足正见,先衡量自己根器,后选择修法,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经义?(无常,无我,涅槃),不可妄自世智辩聪(如念佛)妄执邪成。
凡夫修行,心志不定,很难一生做到彻底的信心不退,因果善恶夹杂不绝故,如善愿力不坚固,信心不落实,行为不清净,念头不正确,来生很难再信佛法,既种善根,过了相当时间,又将再度信佛,学佛有迟速之不同。——净土法门。
四、实践信愿行
戒定慧是学佛人最要紧,以此三学对治“贪、瞋、痴”三业。
1、持戒
戒有分“有相”与“无相”,有相则身口戒,无相则心戒。
心戒:对治贪毒诸烦恼,克服昏沉掉举,不妄求色声香味触(红尘),财色名食睡(五欲)。
身戒:指别解脱,各众不同,居士一般五戒,以五戒约束身口,杀、盗、淫、身,妄、酒、口,因意的贪瞋痴,故导致身口之业。
所以五戒又与十业相连,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瞋、痴)。
三皈、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因,出世法之基础,不持者将是地狱、饿鬼、畜生之因。以后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施、戒、忍、精、禅、智)。
学佛应福慧双具,诵经、礼拜、念佛为“修慧”,布施、供养、种种善事为“福德”,更重要应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经》所云,为往生之正因。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佛礼骨骸以表孝义,净饭王死,佛亲手抬棺。
2、修定
不生杂念,信心清净,不为魔扰,不为境转,如禅师抱女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学佛者的风格。
3、发慧
开发自己本能的智慧潜力,有智慧才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故,能度一切苦厄)。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而智慧为能度,有智慧为导,行一切行不染着,处处知本心,认识自己,观照自己,以此而回向。
三学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为克己乃去物欲: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之动:定。天下为仁,乃妙用无穷:慧。
世出世法无二理,唯在一心。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净名经》:心净则佛土净,心出家则真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2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