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看待认识与存在关系的问题(佛法认识自己的心得)

佛法智慧为认识世界提供了怎样的视角与答案?
佛法如何看待世界的本质的
我们所看到和接触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并以感官的觉知来衡量现有的世界。有没有鬼呢?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有没有菩萨呢?没有,因为我们也没有看见,这就是常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所谓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是可靠呢?我们的感觉既要受到感官条件的限制,又会被我们错误的概念所误导,若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就象"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在是过于危险。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的、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地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还是没有离开缘起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1、缘起法:无常恒不变性 常恒不变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行是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这一切都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所以经受无常变化时就会感到万分痛苦。若执著于家庭永恒、爱情永恒,当夫妻间发生矛盾,或亲人病故时,就会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陷入绝望之中。其实,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间有聚有散,我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荣有枯,月亮有圆有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了。 2、缘起法:无独存主宰性 我们总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或可独自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 其一,就是认为世界有着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来自神的创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不了解因果的规律,不了解缘起的法则。并由于认识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盲目地崇拜神灵,将幸福孤注一掷地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不知道通过修行来自我改造的重要性。虽说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象求神使水池中的石头浮起一样,不是很愚昧吗? 其二,就是产生我的感觉。我们的生命体,从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缘所生:身体是各种原素的组合,精神世界是众多经验和概念的组合,而生命就来自这些因缘的组合,它的延续同样依赖于因缘,哪有独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们总是执著有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种种烦恼:对我喜欢的便贪着,贪心一起,就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对我不喜欢的则嗔,嗔恨心一起,同样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人类的烦恼、痛苦乃至罪恶,就产生于这种虚妄的我执、我见的基础之上。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世界的本质也是无我的,这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无独存主宰性。 3、缘起法:无实在性 虽然说万物在本质上是无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还是有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烦恼都是因为对空及有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而起。我们总是把我们眼中"有"与真实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我们看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法中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能够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茶杯是自己有的吗?不是,必须具足条件才能有。与自性见不同,缘起法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而常人由于对缘起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自性见。人类的自性见根深蒂固,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把梦境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做了噩梦不但害怕,还要祈祷三天,这就是一种自性见;又比如给婴儿照镜子,他会对着镜子乱抓,以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科学家比常人对事物产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却把组成世界的基本原素看成是实在的,同样没有摆脱自性见;哲学家似乎比科学家更高明些,已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虚假的,但他们还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体,依旧没有超出自性见。 所以说,自性见对人类来说实在是难以摆脱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实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条件的组合,而它们的实质在当下就是空的。所谓空,空去的是对实在有的执著。在我们的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都是实在的:实在的茶杯,实在的桌子,实在的房子……但如果我们用缘起法去衡量的话,会发现它们根本就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可是有些人脱离了有见之后,又会落入空见的极端,虽然事物不具有实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茶杯有,桌子有,房子也有,但有的只是假象,有的只是条件的组合。中观般若思想揭示了世界本质的无自性,让我们以空的智慧去透视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之所以要说空,只是为了让我们摆脱对有的执著。 4、因缘所生 唯识所现 唯识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心与境的关系,认为心境相依,境不离心,也就是说,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境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由心和境两部分组成,但我们往往对心和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境,也就是物质部分;而心是无形无相的,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事实上,心比境更重要,心才是一切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 比如一个持刀行凶的罪犯,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责,我们能否认为刀是杀人凶器,罪责就在刀?不能,我们会说罪责在凶手,认为这个人太凶残了。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人的凶残呢?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已犯下杀罪,才能断定这个人是凶残的。如果一个人有杀人的动机,但还没有付诸行动时,我们就难以判断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善恶,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表现,最根本的还在于心,心能起主导作用。心的重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心是行为的根源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也在于心。在许多方面人类比不上动物,我们不会像鸟一样飞翔,但却能制造出飞机,比鸟飞得更快,因为人的心智要比动物聪慧得多。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在哪里呢?也是在于心。信仰的建立,首先就在于思想的认识和认同。佛教里有这样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分为十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佛,其次为菩萨、缘觉、罗汉、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种生命层次的区别也都是在于心。成佛在于心,做人在于心,当牛作马也是在于心。人道在十法界中的地位很重要,它的作用就像一个中转站。佛教讲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道才具备最好的修行条件,但修行也还是没有离开心。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讲到佛与众生的区别:"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与悟正体现在心的转换中。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放下,不仅是要在形式上放下,更要在心中放下,否则,即使放下了手中的刀也是枉然。佛经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一个修行人拿着东西去见佛,佛陀叫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东西放下了;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就把右手的东西也放下了;佛陀还叫他放下,他很疑惑:我不是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了吗?佛陀告诉他: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东西,而是让你放下你心中的执著。 第二、境由心造 即境不离心,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都离不开能认识的心,这是唯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一般人往往认识不到这点,总以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见这个茶杯很好看,就认为茶杯本来就好看;我们看见这朵花很美丽,就认为花本来就美丽;我们看见那个人很讨厌,就认为那个人本来就讨厌……殊不知这一切的境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都没有离开我们心的认识。谁能举例说明哪种东西离开了心的认识?其实,举例本身就不能离开心的认识,如果离开认识,也就无法举例了。 人类对一切现象的感觉,都来自于我们的认识,其中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属于个人的经验。我们说这个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存在着美丑吗?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大智度论》中有个比喻:一个美丽的女性,在她丈夫眼中是个贤慧的妻子;在她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亲;在与她同样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了仇敌;而在鸟兽们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类。"境由心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美丑和价值,都是我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规定的:一只古碗,鉴赏家看到的是它的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外行却只看到它的破旧。又如馒头和金子,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子比馒头更珍贵,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有个故事说,一艘船遇难之时,大家都跳到海里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带走了金子,另一位贫民带走了馒头,在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后,贫民因为馒头度过了生死难关,而富翁却抱着金子惨死在海里。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是绝对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观赏者的眼中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有人觉得赏心悦目,而有人却会因此伤怀哀叹;同样是秋天,有人觉得"果然秋日胜春朝",有人却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而不胜悲戚。境本是同样的境,不同的心却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同样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有不同的发现,就是我们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这个尺度就是我们的心。 第三、苦乐由心感受 一般人或许以为有钱有势才能快乐,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有钱有势的人,往往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羡慕之上,这种快乐并不真实,也不会长久;而物质条件简陋的人,若能安于清贫的现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说,苦乐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在于心境如何。 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幸福的内涵和根源,只知道从外在环境中不停地寻找。将人生幸福建立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为了挣钱绞尽脑汁,不择手段,虽然钱挣到了,幸福却未必同时到来,甚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外在环境中寻求快乐,而不从内心寻找,实在是舍本逐末,所以,幸福人生的关键是心灵健康,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财富。幸福不能没有财富,因为生存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是如果光有物质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也不行。就像病人,即使是再好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可口;就像帝王,权利和财富都到达了顶点,没有好的心情同样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可以逃避人际关系,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无论换作什么样的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心灵,因为苦受和乐受,都来自于心的感受,来自于心的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对世界的无知,才形成了各种烦恼和痛苦。 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健康着手,这也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心灵。 佛法关于世界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唯识的。假如我们能够用这四种智慧去审视世界,就可以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生活得洒脱自在。
如何理解“佛法承认外界是有,只是不承认客观实有,但承认诸法有自相,不否认客观有存在。外界虽有却
承认外界有、承认诸法有自相,这意味着认识的对象是存在的,如果认知对象不存在,认知则不能成立。认知的对象不仅必须存在而且必须有可资区别的特征存在,如苹果作为认知对象,必须在形象或概念上存在才能被主观认知,而且苹果必须有自相与非苹果区别,唯有如此,主观认知苹果之时才能成立苹果的存在。
另一方面,如虽然苹果自相确实存在,但苹果的本性不是实有的,苹果的体相是诸种条件具备时产生的现象,故其自相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脱离产生条件而能存在、现象之外的苹果,因此说不是“实有”,譬如梦幻中的场景,不是实有的但是存在,道理是一样的。
主观不能完全反映客观,因主观认知是有认识范围的,如眼睛只能看色,鼻子只能闻香,耳朵只能听声,然而客观事物的特性不局限于五官和意识可以认知的界别,除了色声香味触法外还有其他无穷特征,因此六种认知范围为基础的主观不足以认知客观的所有特性;主观不能真实反映客观,是因为主观认知摄取客观的自相时存在选择性和局限性,不可能不带固有认知模式看待客观,因此综合而言主观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客观。
佛教认为存在和不存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存在一词,不是佛教术语,而是哲学术语。
存在相对于虚无。简单理解:凡是虚无的事物,就不能说它存在;而凡是存在的事物就不能说他虚无。这也是普通人的一般看法。
当然,以上这些知见,都是在思维的范围内做形而上的研究与论证。
如上,唯心主义哲学可以将“存在”说为:“一切能被感知的”;唯物主义则说为:“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
佛法中,类似的说法是“一切法”。概括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具体来讲:
五蕴包含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
十八界包含眼等六根;色等六尘;根尘相触而生的六种心识(眼、耳、鼻、舌、身、意识)。
如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涵盖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包含在内。
楼主问:“佛教认为.......?”,其实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一旦用了“认为”这个词汇,就只是某一学说的创造者及其跟随者的观点与看法了,就成了世间法、学术等等;与佛法是两回事。
佛法,是经过实际的修行与实证,宣说真相而已。不是“学说”“观点”“看法”等等。何以故?唯有佛法能令众生解脱生死故,余法皆无此能。
有了这个认识,末学就可以大略讲一下这个问题了:
佛法分为“三乘”
声闻乘经过观行,实证“一切法空”,“蕴、处、界”一切法,都不能逃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因而是“虚妄不实”。声闻行者因此观行与实证,在法界之内,找不到任何一法是真实不坏,找不到任何一个“我”真实不坏(能见闻觉知的任何一个“我”,比如“色身”“思想”以及种种苦乐受,种种行为,种种分别心等等,无一不在“一切法”之内),因而能完全断除“我见”,能灭尽这个“我”而取“无余涅盘”。这就是阿罗汉。
其次,一切法的生起,是不能自己出生的,必须通过各种内外条件的成熟。这就是“因缘生灭”,这个法的显现,是因为“诸缘和合”。这个法的坏灭,是因为“因缘散坏”。因此,从一切法的生灭上观行,就会实证“缘起性空”。这样的观行与实证,也可以断除“我见”“我执”,成就缘觉菩提,取证无余涅盘。这就是辟支佛。
以上叫做“小乘”,其实都是在世间一切生灭法上的修行。
如上可知:“一切法虽然有“法相”的显现,却仅仅是“暂时有”,而实质却是生灭变易,无有真实。”。或者说:“一切法虽有成住坏空,却皆是缘起缘灭,而因缘无有真实体性,因而一切法实质上都是空”。
二乘佛法,一者说一切法空,一者说缘起性空。都没有否认一切法暂时的显现。所以,如果说:“眼前看见的某一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样就不是佛法了,是“心理暗示”了。
大乘佛法却不在“蕴、处、界”之中,不在“成住坏空”之中,不在“缘起性空”之中。不在三界六道之中。不在意识觉知心上。不在一切凡夫经验之中。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若用楼主的概念来讲:“不在存在与不存在之中”。
这样的深妙胜法,却有真实的体性,不再是“虚妄不实”,不再是“空”与“有”。从来就没有出生过,未来也永不坏灭。是为“不生不灭”。能出生一切法,具有一切功德;却远离见闻觉知,永不做主。
诸法实相,种种体性,莫说凡夫不知,不可思、不可议;乃至阿罗汉、辟支佛穷尽思维也不能测度。
世间学说相比之下,无一不是戏论;种种外道相形之下,无一不是虚妄邪说。
愿一切有志学人,早证此心,通达佛法第一义,列菩萨位,悟后起修,早成佛道!
若有疑问,“且疑着”!莫失莫忘!但有成佛之愿,自有缘熟之日。何以故?“生佛不二”故;“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故。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如何认识佛学中的关系?
佛把不同的生命状态(八识的种性所决定),因相对的智慧、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不同,对应的境界和状态等的不同,假名划分为六种形态以及对应的空间属性(数字只是表法):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善慧业大的众生自然福报大或升天,相反则堕落受苦。六道众生因尚未修证出彻底圆满的智慧和觉悟,无力挣脱业力或灭掉业因,只能身不由己地轮回受报。一句话,对于众生一直都只能处于一种轮回状态之中的客观现象,佛门就将它称之为六道轮回。关于三界六道的详细情况,可以阅读相关的佛教书籍。
空色二法譬如水与波,就是水啊跟波浪一样,水作本性(空),水呢就好比是本性,把它当成空,波为物相(色),波就是物体之现象、动相,就当成色,因为它动起了。波起时则不见水之透明,波起的时候,水的透明就看不到了,水底下的鱼也看不到了,着色时则不见本来面目,我们着色的时候呢,就是把自己的幻相境界一执着的时候,本来面目马上就没有了。
但是反转过来,波起动的时候,水同样还是水,它没有变的,因此着色的时候呢,同样本来面目也没有变。故知波与水本来一体无二,空色之道,亦复如是,所以菩萨告之空即是色,所以说我们执着幻有,当凡夫的时候我们本来面目从来没有、同样没有破坏的,同样存在的,只能说是执着了,是以凡夫心识分别,六根、五蕴在互用,因此本来面目才不能呈现的。能悟此理,则知观空非空不住色。如果能悟到这个理以后啊,尤为十分重要的精辟,叫做“观空非空不住色”,观空啊,不是的执着于空境的意念,不住色,就是不执着色。“ 见色非色不落空”,见色就不是色,本身是空,但是不着其空,因此叫不落空。
空色不异是明道,不住断常二边中。就是说空色互相不异,而空色即是,因此不住在断边和常边这两种境界里头。此理正说明真空非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这两句话就总结了般若的境界,真空非空,真正的般若空,不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妙有又并不是有,而当体就是空。
凡认色是色、空是空、色空分割,不知色空相即之鉴者,均为外道或小乘,是无法起用观照般若,以于开敷实相般若之境的。这个道理啊,告诉我们真空和妙有的关系,真正的般若不能单独去取色,或者是取空,而空里头就含色,色里头就含空,空色是互即的,互即不离,也就是说具体的现象、摆着的实物、以及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含藏着空理,而且本身就是空。如果说把它分割开来,认实物为实物,那么要把实物断掉,然后才能空,或者空出现,实物才能自然消灭,这就叫做色空分割。这种不知色空相即之鉴地呢,都是外道或者是小乘。
佛教怎么看世界之六、七:存在的本质及结说
转自:济群法师
六、存在的本质
我们所看到和接触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关心的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并以感官觉知来衡量现有的世界。有没有鬼呢?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有没有菩萨呢?没有,因为我们也没有看见。这就是常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所谓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是可靠呢?我们的感觉既要受到感官条件的限制,又会被我们错误的观念所误导。若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就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在是非常危险。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呢?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所谓正见,就是正确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还是没有离开缘起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缘起法:无常恒不变性
常恒不变,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行”是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本是正常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这一切都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所以经受无常变化时就会感到万分痛苦。若执著于家庭永恒、爱情永恒,当夫妻间发生矛盾,或亲人病故时,就会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陷入绝望之中。其实,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间有聚有散,我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荣有枯,月亮有圆有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了。
2.缘起法:无独存主宰性
我们总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或可独自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
其一,认为世界有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来自神的创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是因为不了解因果规律,不了解缘起法则。并由于错误认识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盲目崇拜神灵,将幸福孤注一掷地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不知通过修行来改造自我的重要性。虽说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像求神使水池中的石头浮起一样,不是很愚昧吗?
其二,就是产生“我”的感觉。我们的生命体,从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缘所生。身体是各种元素的组合,精神世界是众多经验的积累,哪有独立存在的“我”呢?可我们总是执著有“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种种烦恼。对我喜欢的便贪著,贪心生起,就可能造下杀、盗、淫、妄的恶业;对我不喜欢的则嗔,嗔恨心生起,同样会造下杀、盗、淫、妄的恶业。人类的烦恼、痛苦乃至罪恶,就产生于这种虚妄的我执、我见的基础之上。生命本质是无我的,世界本质也是无我的,这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无独存主宰性。
3.缘起法:无实在性
虽然说万物在本质上是无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还是有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生烦恼都是因为对空及有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而起。我们总是把自己眼中的“有”与真实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我们看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在的;我们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法中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能够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茶杯是自己有的吗?不是,必须具足条件才能有。与自性见不同,缘起法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而常人由于对缘起缺乏正确认识,就会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自性见。人类的自性见根深蒂固,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把梦境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做了噩梦不但害怕,还要祈祷三天,这就是一种自性见。又比如给婴儿照镜子,他会对着镜子乱抓,以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科学家比常人对事物产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却把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看成是实在的,同样没有摆脱自性见。哲学家似乎比科学家更高明些,已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虚假的,但他们还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体,依旧没有超出自性见。
所以说,自性见对人类来说实在是难以摆脱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常恒不变的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条件的组合,而它们的实质在当下就是空的。所谓空,空去的是对实在有的执著。在我们的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都是实在的:实在的茶杯、实在的桌子、实在的房子……但如果我们用缘起法去衡量的话,会发现它们根本就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可是有些人脱离了有见之后,又会落入空见的极端,虽然事物不具有实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茶杯有,桌子有,房子也有,但有的只是假象,有的只是条件的组合。中观般若思想揭示了世界本质的无自性,让我们以空的智慧去透视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之所以要说空,只是为了让我们摆脱对有的执著。
4.因缘所生,唯识所现
唯识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心与境的关系,认为心境相依,境不离心。也就是说,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境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由心和境两部分组成,但我们往往对心和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境,也就是物质部分;而心是无形无相的,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事实上,心比境更重要,心才是一切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
比如一个持刀行凶的罪犯,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责,我们能否认为刀是杀人凶器,罪责就在刀?不能,我们会说罪责在凶手,认为这个人太凶残了。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人的凶残呢?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已犯下杀罪,才能断定这个人是凶残的。如果一个人有杀人的动机,但还没有付诸行动时,我们就难以判断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善恶,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表现,最根本的还在于心,心能起主导作用。心的重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心是行为的根源。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也在于心。人类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动物,我们不会像鸟一样飞翔,但却能制造出飞机,比鸟飞得更快,因为人的心智要比动物聪慧得多。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在哪里呢?也是在于心。建立信仰,首先在于思想的认识和认同。佛教里有这样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分为十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佛,其次为菩萨、缘觉、罗汉、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种生命层次的区别也都是在于心。成佛在于心,做人在于心,当牛作马也是在于心。人道在十法界中的地位很重要,它的作用就像一个中转站。佛教讲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道才具备最好的修行条件,但修行也还是没有离开心。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讲到佛与众生的区别:“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与悟正体现在心的转换中。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放下,不仅是要在形式上放下,更要在心中放下。否则,即使放下了手中的刀也是枉然。佛经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一个修行人拿着东西去见佛,佛陀叫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东西放下了。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就把右手的东西也放下了。佛陀还叫他放下,他很疑惑:我不是把手里的东西都放下了吗?佛陀告诉他: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东西,而是让你放下心中的执著。
第二、境由心造,即境不离心。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都离不开能认识的心,这是唯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一般人往往认识不到这点,总以为我们认识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见这个茶杯很好看,就认为茶杯本来就好看;我们看见这朵花很美丽,就认为花本来就美丽;我们看见那个人很讨厌,就认为那个人本来就讨厌……殊不知这一切的境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都没有离开心的认识。谁能举例说明哪种东西离开了心的认识?其实,举例本身就不能离开心的认识。如果离开心的认识,也就无法举例了。
人类对一切现象的感觉,都来自于我们的认识。其中,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属于个人的经验。我们说这个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存在美丑吗?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大智度论》中有个比喻:一个美丽的女性,在丈夫眼中是个贤慧的妻子;在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亲;在与她同样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了仇敌;而在鸟兽们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境由心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美丑和价值,都是我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规定的:一只古碗,鉴赏家看到的是它的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外行却只看到它的破旧。又如馒头和金子,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子比馒头更珍贵,但在特殊情况下,它们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有个故事说,一艘船遇难之时,大家都跳到海里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带走了金子,另一位贫民带走了馒头。在海上漂流几天几夜后,贫民因为馒头度过了生死难关,而富翁却抱着金子惨死在海里。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是绝对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观赏者的眼中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有人觉得赏心悦目,而有人却会因此伤怀哀叹;同样是秋天,有人觉得“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人却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而不胜悲戚。境本是同样的境,不同的心却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同样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有不同的发现。就是我们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哲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这个尺度就是我们的心。
第三、苦乐由心感受。一般人或许以为有钱有势才能快乐,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有钱有势的人,往往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羡慕之上,这种快乐并不真实,也不会长久。而物质条件简陋的人,若能安于清贫的现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说,苦乐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在于心境如何。
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幸福的内涵和根源,只知从外在环境中不断寻找。许多人将人生幸福建立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为了挣钱绞尽脑汁,不择手段。虽然钱挣到了,幸福却未必同时到来,甚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外在环境中寻求快乐,而不从内心寻找,实在是舍本逐末。所以,幸福人生的关键是心灵健康,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财富。幸福不能没有财富,因为生存离不开物质条件,但若只物质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也不行。就像病人,即使是再好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可口;就像帝王,权利和财富都到达了顶点,没有好心情同样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可以逃避人际关系,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无论换作什么样的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心灵,因为苦受和乐受都来自心的感受,来自于心的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对世界的无知,才形成了各种烦恼和痛苦。
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着手,这才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我们的心灵。
七、结说
佛法关于世界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唯识的。假如我们能够用这四种智慧去审视世界,就可以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生活得洒脱自在。(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2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