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情为何物(佛说情为何物)

七夕问佛:情为何物?
七夕情人节即将来临,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一定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但是作为一个欲想作为的修行人应该如何看待这理不清道不尽的爱情呢?
佛陀住世时,一信众问佛。
信众:情人是什么人?
佛陀: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信众:世尊,弟子不才,请开示。
佛陀:两人相爱时,是爱人;产生怨恨时是仇人;冷战心死互不理采时是陌生人。
信众:太可怜啊,怎么会这样呢?
佛陀:情欲的产生皆因贪爱所致,有贪爱便有执著,因为执著即想占有,因有占有欲故不知不觉想掌控对方,因不能达成所愿,而起疑心、妒心、嗔心、无明,故开始争执、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要摧毁对方、致人于死地。
信众:太可怕了,若是不能在一起,也应好聚好散啊?
佛陀:此娑婆世间无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无私的人少。蛮横的人多,体谅的人少。主观的人多,客观的人少。这般刚强难化的众生有谁能真正替人着想,谁愿意宽容于人,愿意利益于人。
信众:众生难度啊!
佛陀:当人缠绵于情爱时,就好象步入春天,花红柳绿,一切尽是那么美好;接下来就是夏天,酷暑烦躁,常起争执,烦恼苦闷;再来便是秋天,渐渐冷淡起来,感情陷入了死水,毫无生机;最后则是冬天,严寒澶烈,感情走到了冰点之下,最终无奈地结束这段感情。但众生情爱不会就此死亡还将继续下去,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辙;因为冬天之后,春天仍旧再来,依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爱欲之河。
信众:那世人不谈恋爱歧不更好?
佛陀: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怎么做皆由自己的心决定。
信众:假若人类都排除情欲不恋爱不结婚不组建家庭,那谁来繁延后代?没有后代那还有人类吗?如此世界歧不荒废了。
佛陀: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当您遇到心爱的人时,自然就会结婚;正如有人问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国家的经济怎么办?人类的延续又该如何?我回答对方:“您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忧天,好好照顾您自己来得更为重要。”
信众:情人究竟是什么人?
佛陀:情人是无条件度你的诸佛菩萨
那么修行之人该如何面对、处理自己与俗世爱情的关系
众人以为修行必须舍弃俗世,跑到深山老林里,不食人间烟火方能获得修行的成果。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可见世人对修行认识的失误太深。
佛法本来就存在于俗世,而脱离了俗世的修行,就如同要在空中建楼阁在水中捞月亮,是根本不可能的。爱情婚姻是俗世的一重要部分,修行人也活在俗世应直面这个课题。
许多人认为佛教是反对婚姻和爱情的,其实并不尽然,佛教徒是由四众弟子组成,除了出家人之外其余在家佛教徒都可以恋爱结婚。然而在家人修成正果的纵观古今大有人在并不输于出家众。佛教虽认为情欲是阻碍证道的障碍,但真正的修行者会竭尽全力破除这层障碍,功德圆满。为此佛教会站在众生的立场,随顺众生,并不绝然反对婚姻和爱情。
佛教认为爱情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的所需,是欲界众生所特有的本性。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所以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因而学佛并不一定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佛陀又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佛陀曾提醒他的弟子:“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同理与情人缠绵就是持著,享受情欲当时感到快乐,认为是幸福的源泉,其实这是苦,是坏苦。因为所有的一切乐持后面都有苦跟随,乐愈极苦愈甚,乐极生悲,不追求乐就无有苦。当被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时才会觉悟追求情欲之乐后必定生苦,从此出离情欲,则可避免以后无穷的苦。
无有魔哪有佛,无有魔考哪能成佛,烦恼即菩提。世俗间的一切情情欲欲、色声香味触种种诱惑无不是魔障,能激起你的贪嗔痴,拉你入苦海。但也是成佛做菩萨的增上缘,芸芸众生只有在情海欲水中游历一番才有觉悟的可能,当你在烦恼里摸爬滚打苦不堪言之时,就会去寻求解脱,从此走上修行之路,出三界超轮回,幸福的大门从此向你敞开。例如阿难如果不遭受摩登伽女之难,佛陀见机跟他开示,他能证得清净的法身吗?
当有人来问我:情人是什么人?
我回答说:情人是波询、是提婆达多,拉你入地狱;情人是弥陀、是观音势至送你去极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出自佛教禅僧语录《 古尊宿语录》中的寒山与拾得的问答:
原文:
寒山问曰:“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翻译: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拓展资料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 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 和合二圣”,与 丰干合称为“ 国清三隐”。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 天台山 始丰县西的 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
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 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 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寒山拾得
问佛陀情为何物-02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对感情并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 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间人执著的感情;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抛之脑后。 只不过许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当前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没有将佛法的本义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导致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大家应该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这种虚幻不实的感情,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描述,如: 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 如果你们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就会对这些道理有所领悟。
佛陀的传记中记载,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了出家生活。当然, 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除了佛陀,历史上还有许多出家人,从表面上看,这些人远离了家庭和亲人,但这并不是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
其实,不只是佛教徒才远离感情。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择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
我在这里不是宣扬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误解就被舍弃。因此,对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世间人的定义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缠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然而,如果问佛陀“情”是什么,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层面, 佛陀也承认感情 。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 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随后, 佛陀又会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果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但若是有过感情经历的过来人,对个中的酸甜苦辣,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没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是动听的歌曲。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了这番话,已结婚的人摇摇头:“年轻人,爱情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瑱,他妹妹是鄱阳王的王妃,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鄱阳王因故被齐明帝所杀。因为思念亡夫,鄱阳王妃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为了救妹妹,刘瑱请人画了一幅画,在画中,鄱阳王跟一个宠妾在一起恩爱地照镜子。看到这幅画,鄱阳王妃醋意大发,咒骂道:‘他真应该早点死。’她对亡夫的爱意当下消失,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在后一则故事中,女主人公原来热气腾腾的爱,一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就是 佛教所讲的“爱恨无常” 。大家要懂得这个规律,否则,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在遇到感情方面的问题时,还是很难面对。
佛教中有部论典叫 《四百论》,其中就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所以,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 比如,两个人关系本来很好,后来一方慢慢变心了,这种无常就会给对方带来痛苦。
所以, 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经常饱尝这方面的痛苦。
佛说:情为何物!
爱一个人,没有对错,只有愿不愿意。爱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相互的。单独的爱,便是单恋;而相互的爱,便是恋爱。爱不分对错,只要你心里头喜欢着一个人,爱着一个人,无论对方是否爱你,也无论对方是否能和你在一起,都不再重要了。无悔地去爱,真诚地去爱,坦率地去爱。也许,多年以后会发现,原来曾经的最美好,已经悄悄在自己身边安下了窝。爱,一直伴着自己,从有爱的那一刻起,直到永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2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