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佛法的座上座下的用心统一起来(佛教怎么坐)

略论》依止善士》略示修法》未修中间--济群法师讲解
原文链接
四、未修中间
未修中间,指两次修习的间隔。虽说是“未修”,但在此期间并非不必修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修行。换言之,是座下的修行,生活中的修行。
在我们的观念中,修行通常是指禅修、念佛等特定形式。但座上时间毕竟有限,更多时间还是在座下。如果把座上和座下打成两截,真正可以修行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常听很多人说:虽然每天都在打坐、念佛,但上座后觉得很难静下来。之所以会这样,正是由于平时没有良好的用心习惯。因为思惟是相续的,有惯性的,平时特别在意的事,在座上构成的干扰也最大。当情绪被某些事调动起来,即使上座后,心也是难以收回的,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所以,生活中也要保有正知正念,这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在座上的观修效果。戒律的作用,正是帮助我们建立如法的生活,这也是心能够长时间安住于善所缘的前提。
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其主要者,若仅于正修时精进,未修间则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
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
复应于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
首先,总的说明未修中间应当如何调心。很多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主要就是因为平日不能善用其心。心念像流水一般,不会上座后就立即切断,自动改道。这种“截断众流”的功夫,一般人并不具备,这就必须依靠平时的守护。在座上修什么,也要将这一用心带到座下。
“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其主要者,若仅于正修时精进,未修间则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不住念知,即不住于正知正念。修行法门虽有很多,如礼拜、经行、念诵等,但如果只是在正式上座修行时精进用功,平时却不能安住在与所修法门相应的正知正念中,妄想纷飞,散漫放逸,那么修行必然收效甚微。
“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因此,虽然不是正式修法的时间,也应念诵或阅读与此相关的经论。比如修依止法,应该反复念诵《事师法五十颂》等相关典籍,反复思惟其中深义,从而对依止功德和不依止过患获得定解,成为确定无疑的认识和想法,而不仅仅是停留于概念性的了解中。很多佛子都知道因果、无常等教法,但这些认知对我们的人生有多少影响?是这些教法没有力量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因果和无常没有形成坚定不移的定解。似乎这些教理只是用来说的,只是一种抽象的、用来解释世间现象的理论,是现实生活之外的概念。
“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获得定解后,还应当时时忆念,使这些观念深深扎根于心田。同时,广泛修习并创造有利修行的顺缘,精勤忏悔障碍道业的罪业。对于一切修行的根本,也就是我们所受持的戒律,更须勤加守护。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也是正顺解脱之本,是修习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基础。否则,很容易偏离方向。
“复应于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所以,应该对有助于止观生起的四种助缘善加修习,分别是守护根门、正知而行、于食知量、悎寤瑜伽,相关内容在《瑜伽师地论》中有详细介绍。
1.守护根门
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嗔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
第一,守护六根门头。六根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接受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眼睛接受颜色的信息,耳朵接受声音的信息,鼻子接受气味的信息,舌头接受味道的信息,身体接受感觉的信息,意识接受诸法的信息。佛教认为,世间万相皆可统摄为法,包括我们看到、听到、可以言说和无法言说的一切。前五识所缘为现量,而意识所缘境界最为广泛,称为法尘,在认识作用上有现量、比量和非量三种。
“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当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时,会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说法。按唯识观点,每个识的生起,根和尘只是其中的重要条件,还须其他因素的共同成就。如眼识的生起要有光线、距离等九个条件,所谓“眼识九缘生”。
“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嗔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在识所缘的境界中,既有我们喜欢的六种境界,也有我们不喜欢的六种境界。面对悦意和不悦意两类境界,内心会产生不同反应,对悦意之境起贪,对不悦意之境起嗔。守护根门所做的,是在这个关头保持正念,保持觉照,不使贪嗔之心生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相应定力,还是应该以远离为上。出家众应选择清净丛林修行,在家众则应选择正命而如法的生活。否则,时常接触不良境界后,难免把持不住。当然远离并非究竟解决之道,具备定力后,还是应该以观照力来面对,这样才能真正不被境界所转。
2.正知而行
如《入行论》云:“身心于时时,应数数观察,专务于此者,即护正知相。”此谓身等于彼彼事转时,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
第二,正知而行。
“如《入行论》云:身心于时时,应数数观察,专务于此者,即护正知相。”正如《入行论》所说的那样:对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应当时刻保持智慧的观照,能够专心于此的人,就是在护持正知正念。
“此谓身等于彼彼事转时,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这就是说,当身、口、意三业面对相应境界时,应当依正念明确了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每天,我们都要说很多话,做很多事,但往往是随着念头或所缘境跑来跑去。某个念头现起,立刻随之而去,并落入相关情绪,却很少反省这个念头如法与否,这个行为正当与否。
正知而行,就是提醒我们以智慧观察每个起心动念和所作所为。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时都能了了分明,而不是被念头驱赶着忙来忙去,却不知自己忙些什么。一旦正知正念力量生起,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了。
3.于食知量
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总以无碍修善为度。又修于食爱著之过患,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并念身中诸虫,现以食物摄受,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又念,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其食。
《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嗔,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
第三,是关于饮食的修行。饮食是滋养色身的重要手段,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情生命需要食物来维系,包括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段食,即分段而食,是我们平常受用的饮食。触食,即身体对环境的感受,那些恶劣环境也是会影响身心健康的。思食,即意志,是我们生活在世间的动力。有些人临命终时,因为心愿未了,往往能支持很长时间。而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我想活着”这一念头则会牵引我们不断投生。识食,生命延续需要有识的执持,一旦识离开后,身体就成为没有知觉的尸体了。本论的“于食知量”主要是指断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吃饭成为修行呢?
“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总以无碍修善为度。”对于日常饮食,我们要改正吃得过多或过少的习惯。究竟应该吃多少,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总之,应该以不妨碍修行为标准。不少人遇到好吃的,就会暴饮暴食,结果不仅消化不良,还会引发昏沉,影响修行。当然吃得太少也不行,因为色身也是需要食物滋养的。
“又修于食爱著之过患。”此外,还应观修贪著食物的种种过患。一是金钱的过患,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大量消费,就必须为此辛苦工作。一是色身的过患,过量饮食会给消化系统造成极大负担,有损健康。其实,再精美的食物,只要嚼了吐出来,就成了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垃圾,实在没什么可贪著的。吃肉,更等于在分食动物尸体。丰子恺曾经有过一幅题为“开棺”的漫画,画中就是一把刀在打开肉罐头。我们觉得肉罐头是食物,可仔细想想,不就是装尸体的棺材吗?
“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并念身中诸虫,现以食物摄受,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我们应该以利益布施者的清净发心而受用食物,并想到那些生活在我们体内的寄生虫,观想自己正以食物摄受他们,由此结下善缘,未来能以佛法摄受并度化他们。经云:“色身为虫聚”,只有我们受用食物,它们才能因此受食并存活。
“又念,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其食。”我们还应该观想,受食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借假修真,以这个色身完成修行大业,最终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吃饭,就是在修行了。
“《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嗔,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亲友书》说:吃饭应该像吃药那样,按一定的量服用,远离贪嗔之心。因为吃饭并不是为了长养我执,而是为了使色身正常运转,担负修道使命。一般来说,我们对吃药是不会贪著的,但为了健康也是不会拒绝的。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吃饭,就能有效去除对食物的贪嗔之心。
可见,吃饭能否成为修行,关键就在于对待饮食的心态。丛林的斋堂又名“五观堂”,也是要求僧众在受供时“食存五观”。五观的内容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想着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饭,会有许多人付出辛勤劳动。我们不耕不织,却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同时还要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和德行接受他人供养?如果德行未具而受供,是有损福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惜福,更要培福。如果不慎将现有这点福报耗尽,修道障缘将会更多。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用餐时应该保持观照,不起贪嗔。这是饮食中常有的两种状态,合口味就拼命贪吃,不合口味就心生烦恼,这就被舌根所转了。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不是为了长得好看,也不是为了贪著美味,而是为了治疗饥渴之病。戒律中,将饥渴等身体所需称为“故病”,即与生俱来的疾病,食物不过是疗病良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成就佛道、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有这样的发心,无论吃什么都消受得起。否则,在寺院享受十方僧物时,自己还是要掂量掂量的。
以上五种观想都是帮助我们在吃饭时提起正念。当然,其中有一些是特别针对出家人而说。但核心有两点,一是远离贪著,二是端正发心,为利他而吃,这也是每个在家众应有的认知。
4.悎寤瑜伽
勤行悎寤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者,《亲友书》云:“精勤度永日,及初后夜分,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谓昼夜永日及夜之初后二分是正修时。若修习之余,在经行宴坐中(应以精勤)净除五盖,令其具义利也。睡眠者,系休息时。虽然,亦勿令其无义空过。
此中身之威仪者,于中夜时右胁而卧,左腿压右上,如狮眠伏。
云何正念?谓安住正念,于昼日中所修何种善法,随熏习力强者而系念之,乃至未睡之间,追随依止。如是,虽睡还同未睡,亦能修习定等善行。惑起觉知者,依忆念之力,任起何种烦恼,即须了知而不忍受,务令伏断。
思惟起想者,先可预想至彼许时当起。
第四,关于睡眠时的修行。在我们的一生,睡眠占用了相当惊人的时间。如果一天睡八小时,就会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如果不能利用睡眠修行,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从此夜不倒单,而是要把修行时的正知正念带入睡眠,使之不要中断。很多人可能觉得难以做到,其实,心是具有这一作用的。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次日有要事必须早起,如果对此高度重视并反复提醒自己,到时间便会自动醒来。再如全身心忙于某事时,梦中也会出现相关内容,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能将白天培养的正念带入睡眠中,那么睡觉也是修行。
“勤行悎寤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者。”悎,同觉。寤,睡醒,又同悟。瑜伽,意为相应,最高的相应,是和空性的相应,和佛菩萨的相应。我们在睡眠中也应保持精进并与觉悟相应,那么,睡眠时又该如何修行呢?
“《亲友书》云:精勤度永日,及初后夜分,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亲友书》说:应在精进修行中度过白天的所有时间,以及初夜(十八至二十二点)和后夜(凌晨两点至六点)。在睡眠乃至梦中,依然要保有正念,这样才能不使生命虚度。正如佛陀在《遗教经》所说:“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谓昼夜永日及夜之初后二分是正修时。若修习之余,在经行宴坐中净除五盖,令其具义利也。”宴坐,静坐、安坐。五盖,指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这五种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的烦恼。整个白天和初夜、后夜两个阶段,都是用功办道的时候。而正式修行的间歇,在经行或安坐时,也应避免贪欲等五种烦恼的生起,为修行营造心灵环境,这样才能获得佛法利益。
“睡眠者,系休息时。虽然,亦勿令其无义空过。”睡眠,是缓解色身疲劳的方式,能够令身心得到休息。虽然这样,我们也不能令睡眠中的那些时间毫无意义地虚度。
“此中身之威仪者,于中夜时右胁而卧,左腿压右上,如狮眠伏。”身威仪,即如法的仪态。睡眠时,身体应有的如法仪态是什么呢?在中夜休息时,应向右侧卧,左腿安放在右腿上,像狮子睡觉那样。睡眠姿势有多种:仰卧是天人的睡相,俯卧是畜生的睡相,左卧是贪婪的睡相。而右卧则是吉祥卧,可防止妖魔侵扰,不起噩梦。
“云何正念?谓安住正念,于昼日中所修何种善法,随熏习力强者而系念之,乃至未睡之间,追随依止。”什么是正念呢?就是令心安住于正念。我们应当按照白天所修的法门,选择其中修习得较为纯熟者,以此作为睡眠时的系心之处。当我们准备睡觉而尚未入眠时,就应该忆念这一善法并安住其上。
“如是,虽睡还同未睡,亦能修习定等善行。”如果能够这样,虽然在睡眠中,心行仍在产生作用,仍能修习禅定等各种善行。之所以选择“熏习力强者”作为睡眠时的系念,关键在于睡眠时用功难度较大。平时有十分的功夫,睡眠时只能用上一分。如果没有平日的积累,睡眠时是不太可能继续用功的。
“惑起觉知者,依忆念之力,任起何种烦恼,即须了知而不忍受,务令伏断。”当烦恼现起时,应该依正知来保持觉察。无论现起什么烦恼,都要有清晰的觉知,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进而,还要以觉照力照破并断除烦恼。凡夫因为缺乏观照,烦恼现起时往往一头栽入其中,不能自拔。如果具有“惑起觉知”的能力,烦恼的影响就会随之减弱。
“思惟起想者,先可预想至彼许时当起。”睡下时,应当提醒自己明天几点起床,到时就自觉起身。如果没有这一提醒,很可能一觉睡去,就睡到日上三竿,浪费大好时光。
如果能将守护根门、正知而行、于食知量、悎寤瑜伽四项行持运用到生活中,根境相对时看住六根,行住坐卧中保有正知,同时在饮食和睡眠时安住于法,那么,我们就无时不在修行了。用心纯熟之后,座上座下便能打成一片。座上修行无非是止和观,无非是培养正知正念。这样的训练,座下同样可以进行。两相呼应,修行才容易真正契入。否则,每天花一些时间禅修,其他时间却在贪嗔痴中,等于以一小时培养的正念来对抗十多小时培养的妄念,成功的希望自然渺茫。修行不是一项独立工作,而是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使生活成为修行,或是为座上的修行服务。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余之加行、正行、完结及座隙等中当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观,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于一切处皆应加入焉。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以上所介绍的“略示修法”不仅是为依止法安立的,也可适用于其他一切法门的修行。事实上,世间任何事业的成就都离不开加行、正行、结行这些步骤。西园寺筹备三宝楼工程期间,为做好调研工作,前后花了数年时间考查相关建筑,又请了数批工程师进行设计,几易其稿,这些属于加行部分。正式动工又花了两年时间,这一过程就是正行。最后则要举行落成典礼,为结行。可见这一套路既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有广泛的适应面。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余之加行、正行、完结及座隙等中当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观,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于一切处皆应加入焉。”座隙,未修中间。此段,这里指依止法。以上所介绍的一切修法,除正行部分略有不同外,其余部分,比如在加行、正行、结行及未修中间时应该如何修习,从此处所说的依止法开始,直到修习止观,不论修行所缘境是什么,都应该在修习过程中加入这一套路。也就是从加行进入正修和结行,同时保持如法的生活状态,为修行营造心灵环境。
“略示修法”的套路不仅适用于《道次第》,也适用于其他一切法门的修学。因为任何一种教理都要落实于止观,才能在我们的心行上产生作用。如果所学不能落实于止观,转化成为正念,就只是理论而已,面对烦恼时是没有什么力量的。不少学者把佛法当做学问研究,说起来虽也头头是道,做起来却往往一无是处。根本原因,正是所学未能成为心行力量。
佛教如何打坐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
禅定方法:
1、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2、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3、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4、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扩展资料
禅坐准备步骤:
1、肚子六分饱:饭后一小时再禅坐,不要吃得太饱,约五、六分饱即可。少吃一点,可以让肠胃有更多的空间来装灵气;如果吃得过饱,胃里充满浊气,打起坐来也容易睡著。饮食的内容则以清淡为主,不要太油腻。
2、自在欢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气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时候,就不要坐。因为即使勉强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时候也不要坐。因为疲累的时候打坐会打瞌睡,达不到禅坐的效果。如果觉得累,还是赶紧去睡觉。
4、何时禅坐佳:随时都可以。但晚上十二点以后到第二天清晨五点之间不要坐,因为这是睡眠时间,该休息的时候就应该去休息。
5、环境要通风:禅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风良好,但要注意风不可直吹后脑,否则后脑会胀痛。另外光线也不宜太强或太暗。
6、服装宜宽松:打坐的服装以宽松为宜,女性应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势不雅。
7、眼闭心法喜:禅坐时,虽然眼睛轻闭,但还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脸、痛苦紧绷的样子。
8、每日一禅坐:最好养成每天禅坐的习惯,一段时间后,自然能体会出禅坐的好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禅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禅定
怎样系统全面的学习佛法
1、修行佛法次第: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的修证。修行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对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心想要修行。见道位是关键,见道就是见到那个道路、真理,知道如何修行。声闻见道就是“初果人”,会知道修到阿罗汉的方法。缘觉见道会知道修到辟支佛的方法。大乘见道就是七住位明心开悟的菩萨,会知道修到究竟成佛的方法。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的最深妙的法义。
2、对修行人的建议: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修行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闻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的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大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上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观、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的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必须一开始就要学。轮回当中的主体常不变异,也要一开始就学。(无常的五蕴和永恒的轮回主体,合起来就叫做六见处。)不然,你一定会走弯路。走弯路还不打紧,你可能会诽谤三宝。
3、修三乘菩提,在入手的时候,一定只有两种方法,没有第三种。一种叫做毘钵舍那(观),一种叫奢摩他(止)。毘钵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语,毘钵舍那是法相的观察,奢摩他是禅定。
4、推荐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
修行人一般一开始都是东看看西问问,无法系统深入的学习佛法。目前是末法时期,去佛久远,现代人对于古文言文的佛经原文存在着理解上的难题,很多佛法义理被所谓的“大师”误解。造成以盲引盲,无法证果。正法衰微,末法佛教占主导地位,正法佛教只在很小众的流传着,直至佛法的灭尽。下面我推荐三本入门书:
(1)《文艺佛心》,透过作者的阐述,发掘许多文艺作品(小说、电影、歌曲)所蕴含的佛法哲理,并启发自我。从文学作品、小说、电影、歌曲看见佛法的无远弗届,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都是典范;还有作品在不经意当中创作出与佛学相关的作品,如电影《黑客任务》《全面启动》《蝴蝶效应》和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等。
(2)《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该书从佛法入门的基础——“什么是佛、法、僧”开始,从小乘佛法(声闻乘)到中乘佛法(缘觉乘)一直到大乘佛法(菩萨乘)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该书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实修、实证、实际下手修习。该书运用现代白话口语的方式,把胜妙的佛法道理和修行方法通过讲述的方式娓娓道来,实是广大修行人的一大幸事!
(3)《实证佛教导论》。该书从小乘声闻乘佛法到中乘缘觉乘佛法再到大乘佛菩提乘佛法都进行了十分详细深入的解述,其特点是科学、严谨、客观、逻辑严密、论证全部以佛经原文为依据。处处强调“实证”、“现量”。是一本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实在稀有难遇。希望有缘人能够珍惜这个正法因缘,深入学习此书,避免走弯路甚至误入岐途。 (以上书籍网上可以搜索到)
佛法,佛菩提心的方法,怎么样修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2010/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5
发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
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麼?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麼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麼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麼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我们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我们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清净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禅定,正觉心是智慧,戒定慧。我们怎麼学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净,你那个戒白持了;修定没有开智慧,那个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达到禅定,就是达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们果然清净心得到,给诸位说,这个三灾,水灾就没有了。平等心现前,地震就没有了。今天有个同学拿一篇资料给我看,最近大概不到一个月,六级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几次,这麼频繁,什麼原因?六级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级的。觉悟之后,风灾就没有了,愚痴是感风灾。这个心要是证到平等,地球温度就不会上升,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感应的是灾难、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其他的是假的。广学多闻是不错,这来不及了。所以我常常劝一些同学,广学多闻好,到极乐世界去,为什麼?到那个地方去,头一个我们得的一个条件是无量寿,再多的东西,行!我有的是时间。这个地方生命太短促,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浪费不起。而且在这个世间智慧没有开,学东西学得不会圆满,一知半解,当中还犯很多错误,那又何必?所以要老实、要听话。佛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佛教的,这是《无量寿经》上经文。宗,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这讲修学方法,最重要的修学方法,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诸佛都赞叹,净宗主要修学的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宗有这三个意思。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四十八愿这两愿最重要。古大德说,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大家都称说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条件是什麼?条件是具足信愿。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时候?是指你往生的时候,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就是最后的念头,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那一念就往生。所以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还念著家里一些财产,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哪个人冤枉我,我还恨他,那到地狱去。最后一念是你从这个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关键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最后一念别忘记阿弥陀佛,我们在他旁边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提醒他,那个功德无量,叫他不要有其他念头。古大德做得更好,家亲眷属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家亲眷属免得引起他的情执,一引起情执马上就堕落,就三恶道去了。家亲眷属离开,这些同参道友来帮助他,这正确的。家亲眷属是学佛的,最好也离开,看到是他的儿子、孙子,他会动感情,那个时候一动问题就严重,所以家亲眷属避开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广摄九界圣凡之众」,这个法门太大了,它有能力摄受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上面三个是菩萨、缘觉、声闻,我们称他作圣人,菩萨是大圣,声闻、缘觉是小圣;六道里面都是凡夫,凡众。念佛往生净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分,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缘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发愿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说应该是菩萨、阿罗汉比我们容易,为什麼经上说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间为最方便,这什麼原因?《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比喻讲「富贵学道难」,富贵人享福,把学佛这个事情忘掉,疏忽了;贫穷学道也难,贫穷他生活太苦,三餐饭他都落不著吃,他忙著生活,没时间来学佛。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也不是清贫,就小康之家,容易觉悟、容易修行,方便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能体会到。天人生活比我们好,福报大;三恶道呢?太苦!
现在情形好像有点变化,我听了不少信息,连饿鬼、地狱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后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狱里去,这怎麼回事情?这桩事情,诸位要是看看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圆通章疏钞》,《大势至圆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它那个注解这麼厚一本,我看的是线装书,那麼厚一本。末后的一页,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看不懂,它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堕阿鼻地狱、堕饿鬼、堕畜生。我看了非常疑惑,我拿著这个本子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经教,我说「老师,念佛是好事,念佛怎麼会堕地狱?」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这问题重要,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的时候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没有断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这个五毒的心念佛还是堕地狱,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有没有白念?佛没有白念,阿赖耶识种了佛的种子,你造作的罪业先受报,等你地狱出来之后,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净土,你继续再修。所以只能说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坏,后来一定会起作用。这个利益也很殊胜,可是六道轮回里头你还要吃尽苦头。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这个心去念完全相应,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确确实实祖师大德为我们显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弯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条道路,这直路没有弯曲。到哪里?往生归元,归元就是回归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这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遇到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在十法界里面,跟我们一样在这里兜圈子,在受苦受难,他觉悟,他归元,回归自性,我们一般讲他成佛、他成菩萨,回归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来指导我们、来教化我们如何脱离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里的深海,四圣法界是海边缘,浅海,登上岸才算是脱离。那个岸叫彼岸,叫涅盘的彼岸,涅盘是不生不灭,功德圆满,不生不灭。这个彼岸是实报庄严土,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算是圆满了。所以这个经是净宗第一经,是净宗同学不能不学的。
再往下看「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东汉的时代,后汉安世高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所以翻译也是最早翻译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的东林寺,是专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它里头有在家、出家的,总共一百二十三个人,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块念佛求生净土。所依靠的经典,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还没有传到中国,净宗经典就这一部。所以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们那一帮人就是依《无量寿经》,不容易!对这部经能信、能解、能发愿、能真干,谈何容易?我们看看《高僧传》里面,慧远大师的传记,你就能看到当年修行的盛况。他们是结界安居,前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是虎溪,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那个时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称为虎溪。虎溪是他们的界线,修行人决定不离开这界线。中国儒释道是一家,所以远公也有个故事叫虎溪三笑。来了两个好朋友,陶渊明是儒家的,陆道长是修道的,到东林来看远公,谈得很高兴,离开的时候远公送他们,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虎溪一个小桥就过了,过了之后三个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线,不能越过的,居然走过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三足鼎立。
这一部经远公依照这个修行,居然后人没有那麼认真在这个经上下功夫,因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弥陀经》、《观经》都翻译出来。净宗确实是在早期的时候,梵文典籍就传到中国,一般人在《弥陀经》上下的功夫最多,注疏也最多。这一千多年来就没有被净宗所重视,这什麼原因?底下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这个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讲五种原译,是现在《大藏经》里面所保留的,《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在译经目录里面,从汉到宋朝是有十二种译本,太多了,到底依哪个本子?这个译本里面出入很大,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例如弥陀大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在魏译、唐译,这两个本子是四十八;在汉朝翻译的吴,吴是三国的时候的东吴,康僧铠翻译的,它是二十四愿;在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个出入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种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译,当然文字不会是一样的,意思一定是一样,像这愿文条目一定是一样,不可能有这麼大的差别。所以古人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是多次宣讲,才会有这个情形出现。世尊讲经从来没有哪一部经是讲两遍的,他就一遍,没有两遍,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说明这经典的重要性,这法门的重要性,这是祖师大德为我们说出。
「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那真难,你看看到宋朝,王龙舒居士这是了不起的大德,这五种原译他都没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种,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种翻译王龙舒就没有看到,这本东西里面有很多好的开示,其他四种里头没有说,所以这个会集就不完美。你想想,像王龙舒这样有地位、有财富,五种本子都没有办法完全搜集到,还漏掉一种,都找不到,从前求一本经是太难太难。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经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读的时候小心谨慎,经本上决定不能做记号、不能写字、不能伤害,为什麼?流传后世,让后人有经可以读。不像现在印刷术这麼发达、这麼方便,所以有人问我,我们经上可以不可以写字做记号?我说可以。为什麼?太多了,不会失传;从前太少,怕失传。宋朝以前经典都是手写的,印刷术是宋朝时候才发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毕竟还是有限,非常有限。印刷发达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铅字排版还是相当麻烦,现在是太方便,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现在的本子,你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记号、可以画红线。像弘一大师他读的书,他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去做记号,就是经本多,可以这样做法。
「於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这就是自古以来,为什麼讲这个经的人少,注这个经的人也少。但是对《阿弥陀经》,注的就多,讲解的就多,所以净宗几乎是以《阿弥陀经》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清初彭绍升居士曰」,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一个好的本子,诸位看看五种原译本就知道。「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这到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龙舒,曾经著《龙舒净土文》,龙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离我出生的地方很近。他的《净土文》写得非常之好,许多的人读了这本书而修净土,接引了很多人。魏承贯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绍升是乾隆时候的人。王居士、魏居士都有《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们做过会集。而彭绍升做过节本,他只取一种本子,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重新做过一次整理删订,我们现在人讲删订,删掉一部分,很难懂的、不好读的把它删掉一部分,做了个节本,看起来是舒服多了。所以有节本、有两种会本。
下面介绍,「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修净土的同学,好像很少没有念过《龙舒净土文》的。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部书,写得好,可以把它当作国文去读。「王氏临终,端立往生」,王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这在《居士传》里面,《大藏经》上有居士传,《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我们看他往生这一著,给我们所表的法,我们就知道那一点不假,站著走的。「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於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这个经《龙藏》里头有,《龙藏》收进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进去。《大藏经》能够把它收进去,就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对这个本子肯定,这才能够入藏,所以《大藏经》那是真正的标准。我们要想学的经典,伪造的经典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一部经可靠?在古时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录》里头有这就可靠,《大藏目录》里头没有就不可靠,这是给我们后人立下一个标准。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个本子,要跟《大藏经》里面去对一对,你就更放心。你看他采取的原本汉魏吴宋,唐译的没有,只有四种本子。
「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丛林是佛门的道场,佛家讲丛林,现在呢?现在是大学。实在讲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就正式有制度,让它制度化。在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就跟私人办学一样是私塾,没有制度,跟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一样,没有一个正规学校有个体系,没有。到中国隋唐时候才真正上轨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方老师当年给我介绍,丛林是中国佛教革命性的创举,正式把它办成学校。丛林的主席称主席,也称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校长,职位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它跟现在大学的组织分工职事完全相同,就名称不相同,实际上维那真的是训导长,教训导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讲经,你喜欢学哪个科目有老师指导,有一定的讲堂,跟学校一样。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诸位晓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都没有变质,都是教育。丛林是大学,还有些小庙,那小庙,小庙是专科学校,它只学一样的。净宗道场,它修的就净土五经,它就没有分座讲经的,专科学校专攻一门的,或者是与我这一门相关的经论也学,是这麼一种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麼?把教学丢了,教学丢了之后,这兴旺起来的是经忏佛事,这就变成宗教,真的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它确实变成宗教,忘了本,它本来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经典查查看,他没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个经上应该详详细细记载下来,没有。《大藏经》上有许多经忏佛事这些资料,后人,祖师大德后人编的,不是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会变成这个样子,怎麼会衰到这个样子,一定要清楚。方东美先生曾经多次提醒我,中国佛教要能够复兴,一定要从恢复丛林制度做起,那就是办大学,要办教育。民国初年有几个,但时间很短,都没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师办过华严大学,太虚法师在厦门办过佛学院,圆瑛法师在上海办过楞严专宗学院,有几个,但时间都不长,以后都没有了。谛闲法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讲经教学,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国还遇到几个是他门下的。所以这是会译会集是有道理,王龙舒第一次做会集,丛林奉为课本。「我国龙藏」,乾隆时候编的《大藏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王龙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莲池大师曰」,莲池大师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把净土宗复兴,非常的难得,他的道场在杭州。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对王龙舒的赞叹。「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它流通得很广,读诵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阿弥陀经疏钞》我好像讲过二、三遍,确实非常之好。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疏钞》的内容就晓得,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处方,就知道那些人害什麼病。在那个时代,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佛教禅宗非常兴盛,许多人把净土都疏忽了,看轻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用什麼来注解《阿弥陀经》?用《华严》,把《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一样,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确实彭际清居士讲的话,它这后头也引证的有,有道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无量寿经》,再换句话说,《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华严》、《无量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莲池大师引出来的,得到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们肯定、认同,净土就兴旺起来,这称之为第八代的祖师。
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代代相传的,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去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不是代代相传,而是这个大德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对净宗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相传,是民选的。像近代,印光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很大,大家公认他应该是第十三代的祖师。如果祖祖相传的时候,应该都是六、七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如果这一代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没有得选的,真正出现对净宗修持、弘扬有特殊贡献的,这后人尊称他为这一代的祖师,祖师是这麼来的,所以民选的。净宗称大师这也是特别尊重,所以诸位这也是常识,大师不能随便称的,佛门里面称大师,是专门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大师。你看从前皇帝的老师称国师,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禅门大德称禅师,专攻戒律的为律师,研究论典有成就的称论师,没有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称大师,为什麼?他跟佛没有两样,他能教导众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佛度众生不是成佛吗?这些大德度众生用这个法门,也教他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麼两样?都称大师。所以唯有净宗祖师称大师,这个常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称大师是过分,这个不可以的。
下面说「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这都是跟莲池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也是净宗的大德,他有一个著作叫做《弥陀圆中钞》。我们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净宗,老师就给我三个注解,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最权威的注解,修净土不能不读的。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在《净土十要》里;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权威的注解。《圆中钞》里面所引的《无量寿经》的经文,完全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莲池大师《疏钞》里大概是一半多一点,引用的是王龙舒的会集本经文,其他的多半还是有一些引用原本。「近代印光大师於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近代《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这是他一篇文章,就在「重刻阿弥陀经圆中钞序文」里头,有这样的赞叹,这个说明会集是正确的,应该要有人出来做。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评会集是错误的,这话讲不通。
有很多人来问我,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在国内、在台湾,都有我们佛门的那些大德反对,不应该做这个,来问我。我说如果会集我们不承认,认为这是不如法的,问题就很多,现在寺院里面我们用的早晚课,早晚课的本子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里面用的经文、仪规都是会集的,那这也不能用。你们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焰口、水陆,这些本子全是会集的,那统统都不能用。寺院里做早晚课就是读原文那才对,那我们许许多多寺院都成问题,都不如法。你看看佛门的会集东西有多少,古来祖师大德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不能不讲理。你统统明了之后,你就知道会集是应该的,尤其世尊当年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又常常大乘经里面讲,「佛无有定法可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得这麼乾净、这麼彻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法从哪里来?因人而兴起的,人有什麼病他就开什麼方子,人没有病就没有药方,这是治病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明这会集是应当做的。
下面就说这两种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王氏会经,虽大有功於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里头有错误,这是真的,所以这也要认识清楚。他举比喻说,「白圭之瑕,贤者惜之」,白圭是玉,玉里有瑕疵,比喻王龙舒居士会集的本子,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这后头有解释,「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个批评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我们把五种原译本对起来看,你就了解。现在有几位居士,我看到两种不同的五种对译本,做得好,看得很累。你看完之后,你才晓得夏老居士会集这本子好,会集得太妙!比前面几种会集本真的是好。所以现在一共有九种本子,三种会集本,一种节录的本子,五种原本,我把这九种本子印成一册。这是当年我在国外讲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怕人家来找麻烦,所以我九种本子印在一起,你们自己看,他要有问题、有疑问的,我就把这本子送给他,你们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九种本子都在,都念真是难!这麼好的一个会集本,世尊讲过,到法灭尽的时候,就是一切经都没有了,最后还留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无量寿》是什麼本子?肯定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而不是原译本。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这会集得太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我们对这个经才不至於怀疑。批评的人很多,他们修学对於经教的深入,有没有能达到像王龙舒、像魏默深、像夏莲居的造诣?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怎麼能随便批评?你个人批评你造的业自己承当。如果你影响到别人,让别人对这本子产生怀疑,不去学习,这个过失很大,你断别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这是我们学经教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3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