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滴水之恩(滴水之恩的出处)

我帮人家,莫记心上的上一句
上一句是:人家帮我,永志不忘。
意思是别人帮了自己,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帮了别人,不要惦记在心头,不要想着回报。
出自:当代·华罗庚: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赏析: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做人要知恩图报,做人要心胸宽广,帮助他人要不求回报,求人帮助要铭记于心。而他人与我有仇怨,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
扩展资料:
相近词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自:明·佚名《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赏析: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来自什么典故
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俗语,意思是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典故】: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
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又《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於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后以“衔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资料拓展:
《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的内容既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也保存了不少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其中很多话,直到现在还流传众口,影响很大。
这些话明白晓畅,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即终身不忘,其对表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决不可小看的。
在传统蒙学书中,有专门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类,大多采取汇编格言谚语的形式,其内容有些来自典籍,有些则是吸取社会上流行的谚语,其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增广贤文》即是其一。
《弟子规》也是传统蒙学书的一种。
此书原文《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
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大都录自儒家经典,各部分的标题即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儿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问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
《朱子家训》双称《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家格言》。
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江苏昆山人。
佛教四重恩的都是哪四种
佛门里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讲到「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么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人连「谢谢」这一声都没有,表面的敷衍都没有,然后才想到这个社会怎么不遭难!这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人,不会有好果报。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不能忘记。如何能报父母恩?自己成圣成贤,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报父母恩。佛家谚语常讲:「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们不能成就,怎么能报父母恩?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就,过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
第二是「老师恩」,佛,菩萨是老师。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若不是老师的教导,我们怎么知道世间有佛法?怎么知道世间有圣贤的教诲?所以,老师的恩德比父母还大。
第三是「国土恩」,从前讲国主恩,你没有国家,你在今天这个社会没有国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没有国家保护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稳。古人讲「食毛践土」,我们生活所需是这个地上生产的,来供养我们这个身体;我们居住在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对我有恩,所以,要知道报恩。
第四是「众生恩」。一切众生对我有恩,为什么?人是社会动物,离不开人群生活。我们吃的东西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织的,所有社会一切大众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有恩德。古人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才是个人。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作者是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注音】dī shuǐ zhī ēn,dāng yǒng quán xiāng bào
【释义】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为教子醒世采用录,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1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由来】: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 颗(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於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衔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参考资料:
成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发音:jiùrényīmìng,shèngzàoqījífútú
释义: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用以劝人行善,或向人恳求救命.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示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一回:“大哥不要性急,待我摸摸,还有气息没有.岂不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
另外,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句中的「浮屠」原来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其实,「浮屠」本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即是「佛陀」,指释迦牟尼.后来大概因「屠」字令人联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词语,所以渐渐被音近的「佛陀」取代.而「七级浮屠」的「浮屠」,梵语buddhastupa,音译后的略称也是「浮屠」.所以,「浮屠」既可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也是一种纪念、礼拜用的建筑物.塔起源于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最初的塔形状像坟墓,在方的平台上砌筑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种形状的塔尖.这样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语的译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坟墓.佛骨焚化以后成了彩色晶莹的珠子,埋在「浮屠」里,七层的塔称作七级浮屠 汉唐时期,塔随着佛教一起传到中国,和古代建筑结合起来,融合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楼、阁、亭的特色,发展了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3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