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的修行是在静中还是在做事中(佛家说的修行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1780

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里深山中,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真正的寺庙在深山较好,深山的寺庙远离世俗,清静,便于僧人修行。深山老林中寺庙是安静之处,隐隐归处,禅定无妄,清心寡欲,神安人静,悟结佛缘。诵经念佛,身处世外,自然清静之地最好。在深山老林建寺庙是最好的佛缘之地。修行之人,不管在那,主要心正善行以德修身才能修为正果。

不论修行是在寺庙,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我们得搞清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真。真实、实在。就修行而言,是真实、实相、修行的人称为真人。

正。正确,正规、正道。修行需要正念、正行、正精进、正道等。

真正。意思是真实正确的知见和行为,要合乎法度,合乎规矩,合乎方法,合乎目标,且要有诚心,恒心,一如既往,专心不乱的走向真理、汇入正道。

这个“真正”与真性情的“真”,正直的“正”略有区别,这是一种纯粹的端正心态,不偏、不乱,光明而又清澈,理性而又慈悲。

寺庙有寺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红尘有红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两者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大相径庭。 如果单从生活方式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修行,并不客观。

什么是修行?

看人不能看外表,看修行也不能看外表。说出来的和做出来的或许是表面现象,修行贵在察其心,观其道。

电视剧《济公》很多人都看过,无论在庙里还是红尘,他的慈悲、法力、做事,都体现出一位修行成功者的能力和善念,所以不能看人表面与环境。

开始修行的人,是在修正行为(修行),修正心性(修心),修正品德(修品),这些都是基础修,以修正为主,修行好了,才能汇入道中,叫做修道。

玄奘法师万里取经,一路走来就是修行,得到真经后才正确的依法修持。修行是过程,修道为结果。

虚云老和尚效法玄奘,立大愿,步行十万余里,也是修行的过程,在禅堂中侍者无意将杯打碎在地时,和尚打破了无明,开悟得道。

因此上简单的来说,修行就是最初学习和修正的过程,即是修正行为、内心、志愿、信念、义理。

所以说,弄明白了什么是“真正”,什么是“修行”,你就会发现无论在寺庙深山中,还是 社会 生活中,都可以正常的修行。真正的修行,其实是在你的内心里。

维摩诘居士在家修行,虽然富可敌国,人间烟火,但是他的修行成果,与释迦牟尼佛的知见、智慧是一个层次的。

总的来说,修行与环境也有关也无关,贵在修心,在寺庙山林中时间充足,在 社会 上烦杂事多时间少。 山林寺庙中利于学习和禅定,而 社会 生活中利于磨练和实践,各有利弊。

其正的修行者,寺庙山林中有很多, 社会 生活里也有很多。

真正的修行者,有的喜欢在寺庙山林中修,有的喜欢在现实生活里修。 无论是否能成佛成仙,不得而知,此一生只求一个“真”字,一个“正”字,足矣!

回答,修行可以在寺庙和深山中,其实:真正的修行不选择任何地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修行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修行就是多做善事,给自己和子孙们行善积德,修行也包括了爱国,

爱家爱父母。

所以: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更要孝顺和尊重,善待关爱,我们善良勤劳的父母亲。

因为:尊敬他们,就是尊重了我们自己,所以:这些就是我们真正的修行。

1、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 社会 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2、作为修行人,首先要做到不生烦恼,你今天在修行,而烦恼四起,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修行的人,就算烦恼已经生起了,自己要在心中立刻制止,这才能称得上是修行人。

3、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4、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现在人很多搞错了,认为敲敲木鱼念念经,拜拜佛,打打坐,这叫修行,错了,这是形式,不是实质。

5、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无独有偶,日本实业家铃木正三说:工作坊就是道场。

6、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

7、人生处处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一个人修行的“道行”深不深,随时可以见分晓。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点小小的名利,就会把一个人的素养显露无遗。

8、古人说“历事练心”,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碎事情,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都是在考验和磨练我们,都是我们修行的最好时机。

9、真正的修行,是要把修行融入到你的生活中去。家庭是你的道场,工作环境是你的道场。

10、 历事炼心,这是古今中外一切修行人能成就的秘诀。

11、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12、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只有入乱世而不动才是真正的修习。

13、真正修行是在哪里?不是在佛堂、寺院,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处人接物当中,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当中。

14、道场在你的每一个受难处,修行必须从那里进行。

15、我欲修行,则无处不修行。欲修定,则无时不在修定。

16、佛经背得再好,不懂里面的意思,与自己的生活一点没有关系,那就是书呆子,不是真学佛,不是真修行。

17、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理得。

18、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是在逃避问题。

19、不要把修行变成一种逃避现实生活或烦恼的借口。修行不是一种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一条逃跑的道儿,修行更不能成为一种心灵的 娱乐 。

20、修行应该是哪里有问题在哪里修,直到修通这个问题。

21、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每一件烦恼的事都是道场,每一次情绪的旋风都是道场,每一次恐惧的到来都是道场,每一个念头都是道场。

22、时光若水,无言既大美。日子如莲,平凡既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的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

23、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残缺。 以平等的心接受遭遇的一切。

24、真正的修行应该是简单而又朴实的,同时担负起家庭责任、 社会 责任,而不是抛亲弃子,躲进深山,也不是吃素念经,参禅打坐。

25、把你俗世里遇到的每一件俗事,每一个俗人,当成你修行的工具。

26、修行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得多好,我是一个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显示:看,这个问题难不住我。

27、当你遭遇困难或者不公正的时候,你要从容应对,要泰然处之。用苦难磨砺自己,用问题锻造自己,这就是:红尘炼心。当下即是修行,闭眼就是净土!

第一:能够出家当然是大福报,只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种殊胜的因缘。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随缘修行。

要想出家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即父母伴侣都同意,这一点很多人都很难抵达。并不是像影视剧里那样,一想出家撒手就走,找个寺庙就给你剃度了那么简单。

所谓的子道成,圣道方成,就是修行人一定要以孝亲为首位。设想天下间虽然学佛人多,但是真正遇上同样深信三宝,并且愿意支持子女出家的父母不多。

所以,在这一点上,首先就限制了“出家”,对于很多人而言,根本就是一种不能企及的梦想。

善知识说过,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并无结果,它就是让我们来历事练心的。

在俗世的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场。

首先,家庭就是第一个大道场。

例如,你面对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人,能不能时时升起恭敬心?

尊重他们各自的习气,做到不与之争吵,心内不起怨恨和不满,这本身就很考验一个人的修行功力的深浅。

面对你深爱疼到入心的子女,能不能做到凡事只是引导,尽量不投入深厚的 情感 ,真正做到随缘而安?

你舍不舍得下这人间的深恩重爱? 与人相处你能做到不贪不嫉妒吗?这些没有一点是容易做到的,所以,如果想修行,在家一样可以历练修心,关键是你自己用什么态度,引导自己的心。

第三:古人里的在家众里面,也有很多人修行得很好。

《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了很多古人,在家修行得成果的事迹。很能激励后人。

当然,今天的大环境比不得从前了。我们要面对更多的诱惑。

工作,学习,社交软件发达,信息爆炸,末法时代的我们心力,原就比古人羸弱。

再加上外界的诱惑更多,修行当然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也根本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修行。

不过,多与三宝结缘,多听善知识们讲讲经文,多读读佛经,总是好的。

甚至于多读一些劝人行善的书籍,都是极好的事情。

毕竟,人间唯有善,才能真正养心静心。

所以,不要太强求外境,先随缘而安,私下里自己先做一些心理和事修上的准备,也是不错的选择。

修行应该在深山老林中吧,远离城市的喧哗,远离人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祥才能静下心来修行,修行不应该是嘴巴说说而已,要有相当的毅力才行。

真正修行在深山老林或者是庙中的人竞必是少数人,他们的食物供给也是信奉佛教或道教的人捐献的,如果世上的人都信佛,信教,信道,那他的生活来源怎么办?

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同,看待世界也不同,到寺庙修行的人,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世间一切都是空空无也,来也是空,去也是空,到头来还是一缕灰烟,何必在世间去争夺,争名夺利。红楼梦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著名的德国哲学大师叔本华,他就是一个悲观主义倡导者说,他说,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最终走向死亡,在活着的当中都是陷阱,就像人在跑道上,跑道上布满了炽热的火炭,在火炭当中有许多落脚点,是我们追求的休息地方,也就是我们的欲望,但我们要加倍格外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倒在火碳当中,但最终结果还是倒在火焰当中,走向死亡。

这跟乐观主义截然相反,乐观主义的人都充满信心,凡事都抱有很大希望,做事不加小心,就像炒股票一样,都有侥幸心理,也就是乐观主义,最终输的一塌糊涂。有的情况下,悲观主义对我们人类也有帮助。

真正的修行,是到寺庙当中,还是到现实当中?大多数人都是在现实当中生活,只有少数人看破红尘,走到寺院。

真正能修行的人,在生活当中也大有人在,他们大多数人不去歌厅,舞厅和繁华人的地方,不去酒楼或不跟朋友哥们在一起相互饮酒说谈,自己在家里,或者到比较清静的地方自我陶醉,自己孤独的活着,但内心世界和大脑思维必须清醒,如果不清醒,控制不了的话,那就成了抑郁症,就成了病态。

因此说到寺庙和现实生活当中修行是一样的,而且寺庙不是每个人随便去的地方。

真正的修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而且要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

用自己的能力去扶贫济困。

那些隐身于深山寺庙中靠欺诈手段不劳而获之人,

根本就不叫修行,

叫寄生虫、行尸走肉。

出家人是佛教的传承者,生活在寺院中,远离尘俗,修行得道,佛教事业需要他们这些佛教专业人才代代传承。

在家人也有一些居士喜欢去幽静的寺院或深山老林,这是他们喜欢的一种修行方式。一些人平常忙于工作,会利用假期去寺院诵经,念佛,禅修等,暂时离开尘世的喧嚣,去往清静处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

但普通人都要工作学习,成家立业,能去寺院修行的时间毕竟不多。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其实生活处处是道场。修行无论你在何处,都应该修清静心与慈悲心。修佛即是修心,修行在起心动念处,要以平常心待人待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修行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大家都要学习如何做人,就如大师们提倡的“人间佛教”,每个人都学会做人了,这世间也就会变得美好无比。

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现实中,修行者在平凡生活中首先第一学会努力自律,创造财富,不贪,不慎,不怒,慢慢用自己力所能极的能量去阴遮别人,起一个真实的案例给你们一讲讲,在三亚市榕根村旧城改造,我的朋友通过市场招拍挂摘了榕根村旧城改造项目,,拆迁1千2百多户,搬迁近4千多人,投资将近40多亿……他能做到百姓满意,政府满意,可是站在任何投资者的商人立场是谁都不满意,可你们知道我的朋友是怎么说的吗?他说我拆了百姓的家,我就要让百姓有家回还要让他们有生活收入,过上安稳的生活,至于赚不赚钱不是很重要,钱够花就行了,成了数字也不是什么好事,帮帮百姓让他们有家,过好日子他们敬我,爱我,感激我,我很开心'政府方面进入结算说算来算去你没钱赚啊?,他说我是信佛的人,我也不亏本但我开心,我能让这么多的百姓安家乐业,何乐而不为,我渡百姓,百姓渡我,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在生活现实中的人,希望现实中多多有人修行,行善 社会 多渡他人……

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里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有的时候生活久了,因为生活的琐碎或者工作的压力,心里边就会特别压抑,就会想离开一段时间去让自己的心做一个修行。有的人觉得修行就应该远离繁华的城市,去到乡村甚至寺庙找一份清净,也有的人觉得修心,无论是在哪里,只要心静就可以,那么真正的修行是应该在寺庙里,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当中呢?

一、一个人的心境非常重要,要想修心,首先要做到心无杂念,把心里的事情都放下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个人心里有很多杂念的时候,心情就会非常压抑,无论是处理家庭的事情,还是处理工作的事情,可能都觉得特别不顺利,这个时候就应该给自己的心情放一个假,让放松一下,回过头来再去处理这些事情,可能都不再是什么难事。很容易的就可以快刀斩乱麻,处理的一清二楚。

二、有些人喜欢找一个小长假去寺庙里面让自己的心清净一下,其实这也未尝不可,在形式上追求一种更美好的体验,也算是一个短途的小旅行。

有的人厌烦了城市的繁华,觉得到哪里都是车,到哪里都是人,心里边各种堵,所以在小长假的时候可能会选择一个幽静的寺庙,去那里做几天修行,吃几天斋饭,其实这也未尝不可,在形式上可以让自己的修心做得更完美,可能效果也是非常不错。

三、如果因为工作繁忙,或者是家庭里面有人需要照顾走不开,也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在现实生活当中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真正的修心,无论是在哪里都可以做,主要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听一听舒缓的音乐,或者找一本可以让自己心静下来的书,把手机调成静音,离开手机半天,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这都是不错的选择。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让自己心静,把状态调整到最好,再去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平时事务繁忙,如何念佛修行呢

工作繁忙,怎样念佛修行?

仁禅法师开示

有一些世间人,“世事不容拨弃者”,世缘比较重,工作很繁忙,没有时间念佛修行,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怎么教他念佛修行呢?

天如禅师:【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

世间的人,特别是在家居士,虽然很忙,但是你如果能“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这样不管是遇到逆境还是顺境,遇到苦还是乐,在静中还是闹中,是闲还是忙,公事还是私事,“迎宾待客”,即使是“万缘交扰”,种种应酬都现前的时候,与念佛其实是“两不相妨”,并不妨碍。

问者以为,如果事情很多,那就没法念佛了。但天如禅师回答:并不妨碍。就像中峰国师《怀净土诗》“念佛不曾妨日用,人于日用自相妨。”念佛实际上不妨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情,但是我们人在日用当中,自己放不下,自己妨碍了自己。

智圆法师《净土或问讲记》里面提到:

“由于无常心切,用心真切,所以时时都用得了心,关键看你要不要。

“讲到这里有人问:什么叫‘看要不要’?

“这很明白,如果你要钱,把钱看得重,那常常能想到钱。如果对情人看得重,那也是时时都挂记。像这样,你很要的话就时时都念得起。”

再来看一下《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

一句佛号要“不离心口”,“或声或默”都可以,与你行住坐卧、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妨碍。

天如禅师:【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

这是唐朝时候的白居易居士讲的: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

“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什么,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真正念佛的人就应该如此,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跟我们做事情并不妨碍。

天如禅师:【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这两句非常有意境,非常优美。南宋时道川禅师的词里面讲到了这二句: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新笋是在原来旧的竹子上长出来的,新花(刚开的花)也是从原来的旧枝上长出来的。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虽然下雨,但是雨反而会催着外面旅行的客人早点到;虽然有风,但是船上的风帆可以利用风,反而把你送回来。这些境缘实际上对我们并没有妨碍,就要看我们如何善用自己的念头。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竹林很密,就好像我们事情很多,但是并不妨碍流水。山虽然高,但白云照样可以飞过,对它也没有障碍。如果依禅宗来讲,我们起心动念、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当下能起观照,那么当下就是;如果不能起观照,那你即使打坐、参禅也没有用,还是在打妄想,一念不在当下就相当于死人了。所以最主要的不在于你有没有事情,而是看你觉照、观照的心有没有起来。如果觉照的心能起来,那么即使竹密也不妨流水过,有多少事情对你都没有妨碍。

念佛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事当中去修行,这是净土法门最方便的地方。

(节选自仁禅法师《净土或问讲记》)

最好的修行:心境、心静、心净

南怀瑾说: 对于思想,我们不要去控制它,譬如说我们想静下来,脑子里在想“我最好静下来”,这反而又多了一个念头,所以最好不要去做“我最好静下来”的想法。

人生最好的修行是什么?是花很多的钱,请人来为你诵经、讲经,还是在哪里建一座小院,让自己在小院里慢慢生活,还是你随心所欲做点什么,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其实都不是的,因为你很多想法都是一厢情愿 的,也是充满“欲望”的。

最好的修行:心境、心静、心净。你做的一切,都已经摆脱了物质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修行,从来不是你坐在佛前,一拜再拜就行了,你应该学会和自己的心灵和解。

起起落落才是人生,谁都会有世俗的烦恼,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舞台上最精彩的表演者,但我们更多的人,却注定是最普通的观众,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是无欲无求。

心是有境界的,也就是说有界限,就像一块土地,即便一眼望不到头,但一定有边缘,不会是无限大的。就像大海,即便看起来博大无垠,但最后还是有一定的范围。

唯有我们的心,可以无限大。当你懂得包容一切的时候,你的心就可以容下整个世界。你的心就像一滴露珠,只要干净透明,也能折射太阳的七彩,可以任由你发挥想象力,但凡你能够想到的,都在一滴露珠之中。

你为什么活得那么累,最累的是心累?其实是你想多了,把什么都往心里装,最占据位置多的,也许是爱而不得的人。你不想放手,放手了不愿意放心,结果就天天思念,有苦无处诉说。

你的心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你追逐的东西太多了,有房子车子孩子,还有未知的远方。你要那么多的东西,一样一样装进了心中,那么你的心就满满当当的。

心越满,越容不下任何东西,唯有把心中的一切都“倒出来”,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因此,最好的修行,是“放下”,让心灵轻盈自由,从今往后,轻装上阵。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很多人的梦想中,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回到乡下去,建一座小院,和心爱的人隐居山林,和阳光一起起床,和夕阳一起回家,屋后的山林是一片桃林,春天开满了桃花。屋子前面,有几亩土地,可以种菜种花,还可以建一个池塘,养鱼、种荷花。

其实,最好的修行,不是你身处何方,而是你的心是否能够安静。即便身处闹市,也有一种“心静自然凉”的感悟。听到了什么,但从来不会刻意记住什么;看到了什么,并不会看得太清楚,不会较真;想到了什么,也只是想一想,然后就淡忘了。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戴着一块名表开车,忽然把手伸出窗外,名表就随风滑落,掉进了杂草丛生的地方。年轻人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懊恼地坐在地上。这时候,一位老者走过来,问年轻人,“怎么啦。”年轻人说,“我的手表掉进了草丛,找不回了。”老者说,“没事的,你歇一口气,什么都别想,过一会就好了。”就这样,两个人在路边静坐,忽然,年轻听到了“嘀嗒嘀嗒”的声音,顺着声音就找到了手表。原来,心烦意乱的时候,世界就闹腾了,就什么也“找不到”了,唯有安静,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一个人安静的时候,不管身处何处,都能静下心来,听到心跳的声音,周围的世界,与自己无关。世界越闹腾,反而越显得安静。

人生,越干净,越高贵。干干净净做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干干净净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顺风顺水。人心一旦被“污染”了,就难以回到“干净的状态”,即便找回当初的心,也不会如初美丽。

高贵的人生,从来不是用金钱堆砌而成,而是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是有着优良的人品,心怀善良,言行干净。

人心,最容易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被感情纠缠不清。常常,心中还有恨、嫉妒、痛苦、迷茫......世上最难看透的是人心,因为心不够干净,不会如一股泉水一样,干净透明。

干净的心,恰如“清泉石上流”,一眼可以看到心中的所有。唯有坦坦荡荡的人,才敢于让心干净透明;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从来都是遮遮掩掩,害怕自己的心思被看透。

最好的修行,是修心。境由心生,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你的人生就变成什么样子;你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你的心就变成什么样子。

从今往后,“吾日三省吾身”。常常问一问自己的心,该放的放,该忘的忘,在心中种下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各位佛友,人是先静下来在悟道,还是悟过之后才入静!

《楞严经》中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三者是循序渐进,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理解,通常情况下应当是“先静下来在悟道”。

但修行的方式没有绝对的是先静下来在悟道,还是悟过之后才入静。要根据不同人的根器、缘法而定,有些修行者由于前世福缘深厚,突然悟道,然后静下来虔心修行。

总之,修行方式千百万,离不开“随佛指引,依教奉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3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