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认为苦难怎么解除(佛教经历苦难)

学佛百科2023-03-1894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佛法中四谛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所以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学理解来说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

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佛陀的觉悟是如何帮助我们去除痛苦的?

佛陀独自离开皇宫,只有一个目的:找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为此,佛陀到深山拜师苦修了三年又三年,尝试了听说到的每一种方法,最终在菩提树下悟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并确信这也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

佛陀走到鹿野苑,对乔陈如等五人讲述了自己觉悟。五人依此禅修,很快都成了觉悟者、解脱者,成了阿罗汉。

在接下来的四十九年里,佛陀无论在化缘的途中,还是在祗树给孤独园;无论在森林里,还是在灵鹫山上;无论回家为病父说法,还是上天为亡母说法;无论为自己的堂弟、儿子,还是为外道的法师说法;无论为幼子夭折的村姑,还是为父亲亡故的油翁;无论为堕入风尘的女子,还是为杀生无数的屠户,佛陀总是随缘为他们讲解自己觉悟到的方法,让他们都得以醒悟解脱,免除了内心的痛苦。

佛陀的弟子从最初的五人增加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到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在不同的法会上,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都觉悟、解脱了。

在佛陀涅槃后,佛陀的开示经过先后六次结集,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流传了下来。

这六次结集,都经过当时的领悟者口诵、讨论、辩论,在一致确认无误后,再最终确定。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每一部经文,都是佛陀所觉悟到的,能去除内心痛苦方法的详细介绍。

那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让我们仔细地读读常见的三部经文《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就能明白。

在《阿弥陀经》里,佛陀在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强调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后,两次说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两次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心经》里,佛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整部《金刚经》,佛陀都在回答须菩提长老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整部金刚经里反复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了在以上三部经文里提到外,在诸多经文里都有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禅修者的最终、最高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为:无上的正等正觉觉悟,在南传佛教被称为“正等觉”,在藏传佛教称为大手印、大圆满。

何为正等正觉?当一辆急速驶过的汽车把泥水碾压得飞溅起来,恰好在旁边走的人会立即跳起来闪躲;当吃饭时咬到一粒沙子,会立即张嘴停下;当在野外去抓一把绿草时,结果抓到一条蛇,会立即尖叫起来并迅速扔掉。这些瞬间所发生反应就是正等正觉。

在这些瞬间,任何人仅是对外部状况的即刻对等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连续、持续地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类似的即刻反应,他就是一个佛,他的内心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烦恼,因为痛苦、烦恼没有机会、没有空隙生起。

所有人,即使未经禅修,都能正等正觉,特别在幼小、少年时。到了中年、老年只会偶尔出现。此时,人的内心已累积了太多的贪、嗔、疵,累积的经验、知识、想象、忧虑太多,已把正等正觉的佛性全部蒙住了,对当下已不能做出正等正觉的反应。对一切都只能从欲望、得失的角度做出反应,每天都活在痛苦、烦恼中,或是活在想象的痛苦、烦恼中。

佛陀在觉悟、明白这一点时,以至于都不相信,就这么简单,这样就能把每个人内心的痛苦、烦恼给去除掉?

在菩提树下,佛陀反复验证后,确信只要保持在正等正觉状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具佛性,每个人都能解脱,只是被自己的欲望、怨恨、愚痴,也就是贪嗔痴给蒙蔽了。只要通过训练,把这些去除掉,每个人的佛性就能显现,就能体验到正等正觉。也就能在生活中保持在正等正觉的状态,去除所有的痛苦,过上无忧虑、无烦恼、无痛苦的生活。

请 问 佛菩萨如何帮助苦难众生

近几年来,灾难愈来愈多,众生生活愈来愈苦,往后还会继续严重。有人问我,“佛菩萨大慈大悲,如何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些话说得没错,但正确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诸佛菩萨慈悲救度,不是说众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粮食、送衣服。佛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让众生明了灾难的起因,然后将其原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众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些是果报,果必有因,佛菩萨教我们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才是正确之理、真实救度。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

佛说人生有七苦,我们应该怎么对待?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经历过生活中的苦难,就不会理解神佛存在的含义,这也是很多人的矛盾之处,佛教给人如何放下,但是信佛最开始的原因是求而不得,这也是一种讽刺。

在生活的泥淖里摸爬滚打一番,才渐渐明白江湖水深,众生皆苦。有些人,求而不得;有些事,求而不能。如此这般,反反复复。这时,渐渐开始相信命运,将诸般心愿诉诸神佛。愿烦恼之事,化作烟尘,随风远去。

愿佛祖庇佑,家人平安,幸福康乐。懈怠之人多受众苦。烦恼婴缠作不善法,轮回不息生死无终, 勤策之人多受安乐,发勇猛心,断除烦恼。

应该经常排解内心的愁苦,保持心态健康:

1、很伤心烦恼忧愁的时候,想想自己最开心的事,最爱的人和最爱的人。比如自己,遇到烦恼忧愁的时候会想想可爱的宝宝最的最可爱的事,想到他可爱的样子和话语,心情立刻舒畅多了。

2、参加户外活动或做些运动,比如爬山,跳舞之类。或者可以直接出去旅行一趟。放松自己的心情,分散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开心起来。

3、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培养自己的健康兴趣爱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要把工作的不开心一直带回家。跟别人倾诉烦恼和忧愁,一份忧愁烦恼,几人分担就变成几分之几或者更少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42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