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密教模拟器食尸鬼)

密教简介
密教是佛陀(称为释迦牟尼佛,公元前 563 年 - 公元前 483 年)建立的信仰体系的神秘解释和实践。它有几个名字,其特点是与引导人们开悟的精神指南或神灵有个人关系。
入门者必须首先向一位大师学习,他的著作、教义和知识并不广为人知,通常被称为“秘密”。学生掌握各种冥想技巧并研究密宗,通常理解为密宗文本中表达的“连续统”。这个连续统是诸佛的超自然实体(释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在整个时间里向人类展示的普爱与慈悲的模式。
密教的信徒与其中一位佛祖建立关系,然后由实体(或本尊)在精神上引导走上菩提心。金刚乘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被认为是大乘佛教和密教的一种形式,因为它结合了两者的元素,而大多数宗派,如禅宗,都遵循同样的模式,从其他宗派中汲取最有效的东西来补充基础教义。
密教的信仰体系只对那些感到被召唤追随它并愿意服从大师指导的人开放。
密教的信仰和实践不像流行的大乘佛教那样广为人知或广为人知,因为它们不应该如此。信仰体系只对那些感到被召唤追随它并愿意服从大师指导的人开放。信仰体系可能是对公元 8 世纪印度教复兴的反应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复兴受到哲学家商卡拉的工作启发(尽管这种说法受到了挑战),它强调了信仰和知识的许多相同方面,后来被密教所拥护,包括基础知识、服从大师的教导,以及个人启示的重要性。
早期宗教改革
在印度的吠陀时期(公元前 15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被称为萨那坦佛法(“永恒秩序”)的信仰体系,更为人所知的印度教,是从早期的信仰通过被称为吠陀经的书面作品发展而来的,这些著作保存了一个更古老的口头传统。印度教在这个时候被高度仪式化。该吠陀(“知识”)中分别由梵文,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并解释文本所需的牧师,这被认为解释宇宙,人类的生活,以及如何应该最好住吧。
吠陀经坚持有一个神圣的存在,婆罗门,他既创造了宇宙,又是宇宙。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神圣的火花(atman),生命的目的是唤醒这个火花并有道德地生活,这样在死后,自己的神圣之光将与婆罗门融为一体,永恒统一,一个人将获得自由从生死轮回(称为轮回),这与痛苦有关。
公元前 600 年左右,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印度,质疑正统的印度教。不同的思想流派在这个时候被称为开发astika(“存在”),它支持关于存在的印度教要求阿特曼和nastika(“不存在”),驳回了这种说法,以及几乎所有的印度教的愿景。
当时最著名的nastika学校是Charvaka、耆那教和佛教。第一个是完全唯物主义的,否认灵魂的存在。后两者,同时也否认印度教的阿特曼,承认一个与宇宙没有区别的自我,它在幻觉下受苦,它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既远离它的源头,也远离世界上的其他自我。
佛教:建立与发展
根据传统,佛陀是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印度王子,他放弃了地位和财富,寻求精神启蒙。他意识到痛苦来自于对生命和生命本身的短暂性的执着,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无法保持、保持或控制,但人们坚持应该持久。人们因不断坚持不可能的永久性而受苦。通过认识到这一点,并遵循不执着的道路,一个人可以在死亡时证得涅槃(“解脱”),将自己从轮回和随之而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成立于接受他的系统四谛和八正道,并教导他的门徒精神的学科,由此它们可以达到只因为他有个人的启示。临终前,他要求不选精神领袖接替他,让每个弟子继续走自己的路。然而,在他死后,选出了一位领袖,制定了规则,并将佛陀的教义制度化。
新信仰在公元前 383 年因教义分歧而分裂,许多佛教学校包括 Sthaviravada 和Mahasanghika,这将进一步鼓励。此时的佛教正在与建立更牢固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等宗教争夺信徒,并且在被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大帝(公元前 268-232 年)所接受之前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他不仅帮助建立了这一体系印度但将其传播到斯里兰卡、韩国、泰国、中国和日本。
商卡拉与印度教复兴
佛教在这些其他国家受到热烈欢迎,但在印度继续努力争取和保持追随者。印度教提供了更多种类的仪式和盛况,同时也提出了每个人都拥有神圣的火花,实际上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和宇宙的一部分的概念,这与佛教的空性和简单的教义形成鲜明对比的遵守。
商伽罗抨击佛教思想否认阿特曼,但他对解脱的理解与佛教的涅槃观念相似。
公元 8 世纪和 9 世纪的印度教复兴进一步阻碍了佛教的皈依努力(至少根据传统)受到圣人商卡拉的鼓励,他提倡Advaita Vedānta(“非二元性”)教义,强调终极现实婆罗门,阿特曼的存在,以及其他一切的虚幻本质。只有婆罗门和人类存在,通过阿特曼,作为婆罗门的一部分。商卡拉抨击佛教思想否认阿特曼,但他对通过阿特曼与婆罗门合一而解脱的理解与佛教通过不执着而获得涅槃的概念相似。
商卡拉的教义依赖于信徒接受基于终极现实启示的计划。该计划有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
Śāstra – 经文
Yukti – 原因
Anubhava – 通过经验获得知识
业力——与精神相关的行动
一名学生服从一位帮助他们理解经文的老师,将推理和经验应用于解释经文,并根据该解释正确行事。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范式直接影响了密教。根据其他观点,密教的基本原理,尤其是与神灵的个人关系,在商卡拉出现时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卡拉可能影响了公元 8 世纪的密教形式,但他的教义并没有启发或告知基本的信仰和实践。
印度的密教
密宗也被称为密乘 (Mantrayana)(“密咒车”)、Guhyamantrayana(“密咒车”)、Tantrayana(“密续车”)和金刚乘(“金刚乘”)。前三个名称与通过书面作品启示的重要性有关 - 咒语和密续 - 而最后一个名称与经验的价值有关,这些经验会导致像钻石一样宝贵且牢不可破的真理。根据一些传统,这四个中的每一个都曾经是/是一个独特的学校,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理解,并且或多或少是相同的信仰体系。
一个口头禅(字面意思是“拼”或“魅力”)的记载明确,保护头脑错觉。它可能是一个词甚至一个音节(如 Om,神圣的音节)、一个句子或一系列声音。一个密宗(“连续”)是一本手册,就如何在精神上进步的手册。学者 Robert E. Buswell, Jr. 和 Donald S. Lopez, Jr. 评论:
在佛教中,“密续”一词通常是指包含深奥教义的文本,通常归因于释迦牟尼或其他佛陀。[密续可能包括]咒语、曼荼罗、手印、abhiseka(灌顶)、homa(火祭)和Ganacakra(盛宴),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世俗和出世间的siddhi(力量)。世俗力量传统上被列举为涉及四种活动:平息困难(santika)、增加财富(paustika)、控制负面力量(vasikarana)和消灭敌人(abhicara)。出世间的力量是开悟(菩提)。公元七世纪末和八世纪初,称为密续的文本开始出现在印度,通常用非标准梵文写成。(894)
密续的日期对应于被称为大成就者的巡回瑜伽士的活动。成就者是精神上的苦行者,大成就者是“伟大的”或“完美的”成就者。众所周知,这些瑜伽士经常出现在墓地(地上墓地,尸体在那里作为太平间仪式的一部分被分解),并将自己与生命和来世之间的过渡领域联系起来。他们声称能够与强大的神灵互动,如娜迦、夜叉和空行母以及死者的神灵。
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以主流佛教过于仪式化,偏离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为由挑战了主流佛教。成就者声称他们拥有佛陀的真正教义,这些教义是在佛陀死前秘密传授给少数人的。他们,他们声称,被告知通过超自然的力量,包括女菩萨塔拉,救世主人物谁从危险保护的追随者,是神圣慈悲的表现。成就者对佛教的解释受到了卡玛鲁巴王国(公元 900-1100 年)的帕拉王朝的欢迎,他们鼓励佛教的发展,直到两种有时难以区分的佛教形式都在孟加拉蓬勃发展。学者约翰·基伊评论:
在印度东部,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因为它们都支持咒语(重复的公式)、yantra(神秘的设计)手印(手指姿势)以及与密宗相关的许多其他实践……所涉及的仪式和纪律是复杂而秘密的。有些人模仿了神话中的性意象,涉及神与他的shakti或女性对应物的结合。打破种姓、饮食、着装和性忠诚的禁忌,从业者可能会享受到解放性的放荡和更高的声誉,即使他们无法获得魔力。(194)
成就者和他们的追随者喝酒,从事各种性行为,拒绝承认种姓或社会地位,并声称他们从社会规范中获得自由是由一直存在的超自然实体授予和批准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成为觉醒的菩萨,认识到社会规范只是一个陷阱,将人们束缚在幻想和痛苦的世界中。他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练习不执着,而是沉迷于生活的所有方面,相信随着他们追求开悟,这些尘世的乐趣将不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无论如何,根据后来的著作,他们似乎已经是正确的。
中世纪成就者的主张最终演变成或被金刚乘佛教的追随者吸收密宗佛教。信徒必须服从老师的纪律,老师通过传播秘密知识来鼓励转化和赋权。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商卡拉 8 世纪的 CE 计划非常相似,因为经典被用作建立精神体验、锻炼理性和执行与精神相关的行动的基础,使人更接近成为能够成为菩萨的菩萨。然后帮助其他人走同样的道路。
中国和日本的密教
密教于公元 7 世纪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为唐朝(公元 618-907 年)所接受。随着阿育王的传教努力,佛教在几个世纪前就被引入,因此中国人已经熟悉了基本教义和整体信息。然而,密宗佛教声称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精神启蒙体验,并且比主流版本更受欢迎。伟大的佛教大师前往中国帮助发展学习和翻译文本的中心,中国学者定期前往印度寻找并带回更多的副本和翻译。
印度被公认为佛教的发源地,学者们专门前往那里寻找、翻译和带回他们能找到的一切。其中有著名的玄奘(公元 602-644 年在位),他在公元 627 年违抗中国皇帝 太宗(公元 626-649 年在位)的敕令,禁止外国旅行前往印度。他是众所周知的翻译心经 从智慧的完善,这仍然是最流行的,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经常受到佛教徒记载。
印度佛教学者应邀来华传授和翻译,在他们的指导下,中国的佛典藏书不断壮大。正如学者 Forrest E. Baird 和 Raeburne S. Heimbeck 所指出的那样,翻译文本经常试图尽可能地模仿原文:
不可否认,[这些作品的] 文本展示了印度佛教文本的一些特征,包括许多梵文技术术语和印度起源的教义。在中国佛教徒向印度寻求正宗佛教的时代,给中国作品贴上梵文贴面会使其对绝对信仰的表现更加可信。(435)
这种信仰体系从中国传到日本,在那里受到了著名的圣德太子(公元 594-622 年在位)的鼓励,他帮助在全国建立了它。密教由空海(也称为弘法大师,公元 774-835 年,公元 774-835 年)提炼、系统化和进一步传播,空海是一位在日本创立真言宗的学者和诗人。真言宗(“真言”)佛教坚持佛教的宇宙观,它是一套永恒的戒律,佛陀清楚地阐明但他没有想到,他也不是第一个佛陀,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佛陀。真言宗与金刚乘佛教一样,声称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获得完全的证悟,并且只有服从一位有德的老师的戒律。
结论
在承认四圣谛之后,主流佛教强调坚持八正道,这导致人们在死亡时从轮回中获得证悟和自由。密教提供了相同的基本平台,但声称当一个人在精神上更加成熟时,通过拥抱然后放下生活的执着,可以更快地获得结果。因此,人们不应放弃幻象世界,而应承认它的价值,因为没有它就不能积累精神功德,如果没有通过远离那个世界的修行而获得的精神功德,一个人就无法走向证悟。
Buswell 和 Lopez 指出密教的名称之一是密咒,以及背诵个人咒语在坚持追求更高价值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进一步评论:
根据一种流行的说法,咒语这个词的意思是“护心者”,特别是在保护心智不受世俗现象影响的意义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密咒并不仅仅指念诵咒语,而是指旨在将普通修行者转变成本尊,将他的凡夫世界转变成曼荼罗的整个修行范围。(530)
与任何佛教学校一样,密教的最终目标是开悟和慈悲的生活。密宗佛教学校的信徒声称拥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殊知识,能够更好地推进他们的精神目标,但同时也认识到他们的学校只是Ekayana(“一乘”或“一条道路”)的一个方面所有佛教学校都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不是选择属于哪个学校,而是如何选择以最好的方式生活普世慈悲和证悟超然的佛教原则。
密宗与密教有什么区别
两者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密教,又作密宗,汉地又称真言宗。“密教”一词来自于梵语词汇“guhya”,该词有秘密、神秘、隐秘、深奥、等义。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
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日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
扩展资料
密教作为佛教诸多宗派之一,有着三大特点:
一是它的神秘性:密教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象征系统和符号系统,表达其教义、思想,而对这一套系统的解释和掌握则是专有的,不是密教中人,难得与闻。
二是它的融合性: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密教都会在当地固有的宗教或是门派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改造。比如藏传佛教里的密宗与苯教,汉传佛教里密宗与道教。
三是它的入世性:密教相比于其他佛教大宗,更加入世。在古代,密教功能有召请,降伏,息灾,疗病、灭罪,护国,护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宗
密教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密教有什么特点?
密宗是印度密教在中国流行的结果。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出现了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它既保留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祭祀、供奉、拜火、咒语等宗教仪式。密教主张身、口、意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即手结契印(手密),口通真言(口密),心作观想佛尊(意密)。他们认为佛祖的真言密语是不能见诸文字,广为流传的,只能传给受过灌顶礼的弟子,并以此与" 显教" 诸派相区别。
密教的部分经文从三国时期就有传播,但唐以前流行的都是所渭的" 杂密" ,而" 纯密" 则是由" 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国。
善无畏(公元637 年-735年)出身于南印贵族家庭,出家后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公元716 年)到长安,受到玄宗的礼遇,被尊为国师,设内道场,为皇族受灌顶礼。在长安期间传播" 胎藏界" 密法,译出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为密宗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刚智(公元669 年-741年),南印度人,先学经律,后专密藏。开元八年(公元720 年)从海路来华,到长安后也被尊为国师,主要弘传" 金刚界" 密法。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4 部,7 卷著作。
不空(公元705 年-774年),北印度人,自幼出家,投于金刚智门下,协助译经。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秉承遗命,赴印度和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寻找密教经典。天宝五年(公元746 年)返中国,带回1200卷梵本经文。据《开元释教录》,不空共译出密教经典111 部,143 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 四大翻译家" 之一。他设内道场,为玄宗、代宗、肃宗授灌顶礼,成为三朝国师。在" 三大士" 门下,
中国密宗传人中有两名佼佼者,一个是一行(公元673 年-727年),他不仅协助善无畏译经,传教,而且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撰《开元大衍历》。一个是惠果( ——公元805 年),曾向善无畏学" 胎藏界" 密法,向金刚智学" 金刚界"密法,并为代宗、德宗、顺宗受灌顶礼,亦为三朝国师。他主持青龙寺期间,将密宗传给了日本僧人空海,开" 东密" 之门。
密宗有一套复杂的宗教仪轨,他们认为仪轨是如来以秘密顿证来渡济众生的规范,所以搞得极为隆重、神秘,传经时必须有礼拜、供养、念诵等仪轨相随,如" 修曼荼罗"。" 曼荼罗" 也译为坛,或圆轮具足,在坛场上悬挂佛或菩萨像,供众人膜拜。" 护摩" 是一种拜火仪式,在祭坛上设火炉,焚烧乳木、供物,以求本尊保佑。这些仪轨与当时中国佛教正在日趋简化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密宗修行仪轨中的男女双修,中国人更难接受。不论密宗对" 无上瑜伽" 做什么样的解释,这种男女混杂,以性交为最终目的的活动与封建纲常伦理是相互抵触的。所以密宗仅在唐中叶流行了几十年,武宗灭佛以后再未得到恢复。
密宗是什么?
密宗又叫密教、真言宗、瑜伽密教,是对应于“显教”的,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的深奥秘密教旨传授。密宗的《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为主要经典,传三密: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认为三密同时相应,便可使凡夫即身成佛。相传大日如来授法,金刚萨捶受法。释迦逝世后八百年时,龙树开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捶受法,后传龙智,龙智传金刚智和善无畏。密宗仪规繁复,宗教性强烈,寺内多设坛,供奉、诵咒、灌顶等均较严格。我国西藏地区的佛教为密宗藏传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4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