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在行持善法之前首先务必要学习佛法为什么(行持善法必须要有什么心态?)

学佛百科2023-03-1894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

学习佛法是为了从烦恼痛苦得到解脱,离苦得乐。

佛法是因果法,讲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大家修行佛法,去断恶修善,就会在生活中减小很多恶业带来的苦难果报,增加善业的福慧。

这样大家的生活就会美满,没有那么多的烦恼。

学佛为何行善

你的推论是有问题的,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有说过行善没有意义的话。一切有为法,当它梦在,泡在,露在,电在的时候可以看作有,当它梦醒,泡灭,露干,电逝的时候可以看作无,行善止恶正是以有断无,以假证真,以有为趋无为。不行善无善果,不作恶无恶果,圣人行中道,无善恶果可得(虽然禅宗有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公案,以我的理解不落因果,大修行人不受因果支配,但这落入断见,而昧字妙在既不说有,也不言无,大修行人不昧却因果,因为我前面对因果是依据不落因果解释的,所以有此补充),如何能不受善果恶果制约呢,就要既不造作善因,亦不造作恶因(渐教的话,需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止贪心、嗔心,慢慢熏习,使心调柔,但顿教的话,上根器的人可以不用使心调柔的过程而直悟佛心,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不造作善因恶因而不被因果制约,但如果这样的话,佛菩萨的有为又解释不过去了,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不执著善恶,而不落因果,一种是三身之说,有为身,无为身等解决这种矛盾),行善是有益的,可使心调柔,更易接受佛法和修行(以上所说,可能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但想了很长时间,也就不删了,仅供参考)

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儒家讲“止于至善”,佛法确实将这句话圆满做到了。“至善”是善达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儒、佛都有一套达到至善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础,可说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学首先列出“三纲、八目”,佛法教学首先提出“四弘、六度”,这两者的精神与内容非常接近。可见孔老夫子与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教学、行持,不谋而合,正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修学第一要发愿,儒家讲要立志,立志作圣贤、做大事,而非立志作大官、发大财,享荣华富贵。何谓大事?佛家讲“死生事大”,这句话把“大事”彻底圆满说明了。在佛法里,大事因缘讲到究竟圆满处,就是普度众生,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比喻,度过生死苦海,度过六道轮回,这才是大事。

众生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里,永远不能脱离;经上讲的“可怜悯者”,指的就是六道众生。六道的情况,唯有佛菩萨清楚,而凡人迷在其中,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我们生死与生活状况的真相。

佛告诉我们,只要在轮回里,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寿命最长的是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一次的“成住坏空”,八万大劫就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有如此长的寿命。而恶道时间之长,就更可怕了,《地藏经》云,地狱的寿命是无数劫。即使在畜生道,寿命虽然不长,但是畜生愚痴,坚固执着这个身形就是自己,所以很难摆脱。世尊在世时,只树给孤独园有一窝蚂蚁,世尊告诉弟子们:“七尊佛都过去了,这一窝蚂蚁还没有脱离蚂蚁身,生生世世还投身作蚂蚁。”这个时间超过非想非非想处天人的寿命太多了。

所以,佛菩萨常常提醒我们,警告我们,三恶道决定不能去,堕三恶道很容易,脱离三恶道就太难了。佛菩萨虽然慈悲,应化在恶道度众生,但恶道众生愚痴至极,还有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比度人道要困难很多倍。虽然如此,佛菩萨还是不舍弃,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

六道众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也在人道。什么原因?佛菩萨示现在何处,是与那里的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才有应。由此可知,人道与佛菩萨感应的力量大,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人间,示现作佛、作菩萨,这是正理。

我们这一生能够得生人道,机会非常难得可贵,可贵在容易觉悟、容易得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机缘。而这个机缘并不长,因为人的寿命很短促,纵然活一百岁,也是一弹指、一刹那而已。寿命短,显得这个机缘格外可贵,因此得人身若不闻佛法,实在可惜;而得人身没有机缘闻佛法之人,确是占大多数。在现代,佛法借着科学技术,普遍向全世界宣扬,无论信与不信,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世间人有福。若在这一生中,真正能脱离六道轮回,就是真的成就。反之,这一生不能脱离六道,来生依旧免不了轮回;这一轮回,不知道要轮回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佛法。决定不可能生生世世都遇到佛法,若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我们早就成佛了,可见这相当不容易。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这并非难事,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就在觉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觉悟;将毛病改正,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无从改起。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自以为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没有“自以为是”的观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觉悟的人。迷人自以为是,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过失都在别人。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别人有过失,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外面是缘,缘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出来,这就是大过失。所以会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缘都是善知识,善人善事可以学习,恶人恶事资助自己反省改过,顺逆都是善知识。在反省中,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菩萨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

若不明道理与事实真相,学佛不能从心地上真正做一个转变,就是学佛也依旧造罪业,正是古人所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僧是团体,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团体都称为僧团。

我们现在修学念佛法门,能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脱离生死轮回,圆成佛道。在无量法门里,这是第一希有殊胜的法门,很不容易遇到。尤其是现前这种共修的道场,不是人力所为的,是诸佛菩萨加持的,所以道场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大家在此道场修学,应该格外珍惜这份希有难逢的因缘,要认真努力,决定在这一生中圆满成就。

你为什么要学佛?

我一直觉得,学佛的人都是心存善念,都有一个空杯的心态,人的内心都很强大的。这是我学佛前对它的定义。

但我真正学佛是在去年,公司里来了一位新同事,刚好年龄和我相仿,性格也和我相投,我们聊的很投缘,慢慢地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朋友。

一天她让我去家里做客,无意中在她家里看到一间小屋,供着香火和水果。我当时有一点儿惊讶,毕竟这么年轻就信佛,我有点不可思议。后来才知道她说信佛,是因为曾经她的婚姻有一段波澜,常常夜不能寐。我当时对佛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通俗地认为,信佛就是行善心,做好事而已。

后来和她在一起接触的多了,对佛经知识也有了更新的认识,也看了一些关于佛的书籍。逐渐的我也开始了信佛。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和老公吵架,和婆婆不愉快,我就读读有关佛经的书籍,心中的怒气随着文字慢慢消散,让我的人生不会再被烦恼左右,脾气也变得缓和了,整个人也变得淡定豁达。

人吃五谷杂粮,自然就难免生病。学佛念佛之人也是凡人,自然没有办法脱俗。

保持平静的心态,让自己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了,各种疾病就不会侵害你,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许多。

《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所以学佛的人,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工作、学习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宽容大度,净化心地,多行善事,不迷妄,不执着,足矣。

到底是要以无求,自求,他求的的心态来念佛才如法?

建议三殊胜来念佛

================

丹真绒布上师关于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三殊胜”的开示

三殊胜,是指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具体而言:

1、前行发心殊胜。

简单地说,就是在行持善法之前,内心生起利益众生成佛的真实发心。

所有的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并且像现在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恩重如山。发心时,要思维众生最需要什么?所有的众生都需要安乐,虽然希求幸福安乐,但是却因愚痴不懂因果,不信佛法,无法获得究竟的安乐,如同盲人迷失在荒野一样,不知方向。这些曾为大恩父母的众生至今还在轮回的大海里流转,不得解脱。所以我们修诵经咒、磕头礼拜等等一切善业,一心一意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如母众生,愿他们获得安乐,成就佛果,这也是所有佛菩萨最初发心的目的。

当我们行持各种善法时,发心一定要广大。如果发心小,那功德就很有限。当然也不是说一点功德都没有,阿格旺波尊者及很多大德说过,这样做有功德,但是这样的功德没有很大的力量。

有些人只是口头上按照传承的仪轨念诵及修法,心里的目的却只是希望自己的事业顺利,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念诵修法,并不是发菩提心。还有些人过得太痛苦了,所以持咒修法希望解脱,但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这也不算发菩提心。

从内心深处真实地发心,希望所有的如母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并不关心自己的快乐,也不执着自己的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2、正行无缘殊胜。

简单地说,就是在行持善法时,以空性见摄持。

初学者,不太容易一步到位达到正行无缘,那就采用相似的方法:生起如梦如幻的定解,不执着功德,专注地修法,虔诚地行持,在行善时尽量保持稳固的清净观。

有些人发愿念诵一千万遍心咒或做其它佛事,然后到处宣说,又或者将自己所修的法门以及共修的内容,像广告一样宣扬;有些人开始时发心很大,做完善事后却有点舍不得了,心里后悔了;有些人磕头磕到一百个,觉得有点累了,就到处向别人诉说很辛苦。如果有这些情况,所做的功德就可能完全毁灭,真的很可惜。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不要太执着了。如果将自己的身体像宝贝一样爱护,那就要好好想一下,我们的身体也是无常的,只是四大的组合,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心识离开后,身体是不会被带走的,所以不需要太执着。很多人一提到修五加行,都会想到念咒可以做到,但大礼拜就不成了,因为身体太差,会很累。其实不仅仅米勒日巴尊者等大德修苦行,在藏地,普通的老人六七十岁都还在磕大头,数量累积到了上百万。所以,应该多了解藏民的修行,多看看米勒日巴尊者及其他大成就者们的修行传记,要学习他们不怕苦行的精神。这点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听无常,师父们也不提无常。如果想不到无常,那根本生不起菩提心。如果仅仅字面上理解意思,但是心里并不是很明白,也没多大作用。

3、结行回向殊胜。

简单地说,就是在行持善法后,真心真意地回向众生,这是与发心相应的。

初学者,不太容易一步到位达到真正的无毒回向,那就采用相似的方法:

观想上师、佛菩萨如何回向,我就如何回向。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其中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偈颂,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轮清净回向,能使善根与日俱增,乃至未获菩提之前都不会穷尽。如果有特殊的事情需要回向,可以加在普贤行愿品之后作个别回向。

平时坐车走路等不便情况下,可以默念持咒,但这样散念也必须字字清楚从心里过。如果有人敲门、有电话必须接,那么修法中断前记得花一秒钟时间,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不然忘记回向的话,如果遇事起了嗔恨心,功德就会被摧毁。

大乘佛法的一切实修方法,都不离三殊胜的范畴。请好好领会,以三殊胜摄持任何善法,这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记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4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