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与自负(佛学自在)

学佛百科2023-03-1987

佛教中是怎样看待自卑的人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助人改掉自卑,自负的方法?

我教给你1-2个方法。

1. 你既然是佛弟子。那就要精进功课。努力多读诵经典。努力多背诵经典。一定要背诵很多。

如果你有可能,每天拜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如果能坚持1-2年。你的智慧会大大的长进。

(我每天都在拜八十八佛。)

2. 每天诵持大悲咒。如果可能,每天108遍以上,坚持三年。

观世音菩萨曾经发大愿说,如果有人修持大悲咒,如若不得大辩才,是不得正觉。因此,

你如果每天持诵108遍以上,三年就圆满10万遍。必得辩才。

以上两点,你有了智慧,又有了辩才力,你还能自卑吗?

我每天的功课,日诵大悲咒108遍以上,已经两年多了。我是以亲身体会证实,观世音菩萨的愿力。我每天拜八十八佛洪名宝忏(每天要拜120多遍),我已经做到了三个多月。知道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不简单。同时,我每天施食饿鬼众生,已经做了两年多了。

再要求一点,如果你再有时间,每天打坐至少15-20分钟。心定神安智慧自然开。

做做看。必有好处。

学佛学有什么好处

可以去除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佛教的核心——去除烦恼——而不是关于求神拜佛、佛菩萨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无关的问题。

一讲到佛教,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是一门科学,或者佛教是一种生活。这些都对,但不完全对。

那到底什么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语Buddha-sàsana。

Buddha, 古音译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觉悟的人。觉悟什么呢?觉悟了世间、人生的真理。觉悟靠什么?靠智慧。如果一个人透彻地了解人生,完全地觉悟世间,就叫做觉者。第一位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理并把它宣说出来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陀(buddha)。

Sàsana的意思是教导。所谓的佛教,就是因为佛陀透彻地觉悟了人生、世间真相后,再教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间,了解人生的真相,使我们也有智慧达到觉悟,所以这种教导方法就称为佛教,即佛陀的教导,觉悟者的教导。

我们现在所说的佛陀,是专指公元前六世纪时中印度释迦国的苟答马佛[2](前624-前544年)。现在所说的佛教,也专指苟答马佛的教导。

苟答马佛到底教导了些什么呢?他所觉悟并教导的世间、人生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是苦乐参半的,或者说人生是苦多乐少的,大家认不认同?人生肯定有苦,有苦必有乐,但有乐之后必有苦。一个人就算能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到头来还是会衰老,会生病,最终会死亡。我们经常要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在一起;却不能经常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最终也要分离。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愿望,但却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世间上有太多的东西是现实不到的。总言之,只要有这副身心,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遗憾。

所以我们说,人生是不圆满的,是充满缺陷的,是苦多乐少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有烦恼!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深刻的体验。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现实人生的现象,它们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并不是从结果着手,而是从因下手。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饮、生活紊乱,等到身罹绝症时才临渴掘井已经太迟了。一个社会不推广卫生保健,只知道建造医院、诊所;一个国家不提倡民风、道德,只知道设立警察、监狱,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同样的,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凶。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要脱离诸苦,唯有从烦恼下手。断除烦恼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只要一个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个人有烦恼,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这些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心识)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眼睛看到好看的、美丽的东西,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就生起。

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听到难听的声音,闻到很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象是不好的、是坏的,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心理就是嗔。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总之,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傲慢、虚荣等,都是属于贪。发脾气、烦躁、妒忌、焦虑、憎恨等,都属于嗔;麻木、愚蠢、无知、恍惚等,属于痴。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嗔、痴。

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这叫做痴。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见到好的就想得到,见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烦恼就这样产生了。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比如一个人暴怒到要杀人或者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别人的财物,去抢劫;打架,骂人、骗人、搬弄是非;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打压别人;沉迷于追求异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赌。心里的烦恼已经显露在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称为违犯性烦恼。这种烦恼是最粗的烦恼,已经在燃烧人的身心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感到很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和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现在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现在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面的烦恼。

应该怎样断除这些烦恼呢?

佛教将去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

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

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

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当然,在座都是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不要认为佛教是宗教,要人烧香、跪拜、初一十五吃斋念经等。佛陀教导我们要清楚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没有了因,就不会有果。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十善业道之口业

妄语

妄语者,不诚实的言语,是日常生活最常犯的口业。

口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言。妄语是十恶之一,是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诳语。

存心欺骗他人,以假话隐没实情,藉以博取利益,害人害己。犯偷盗及妄语等双重罪。

欺骗他人,令人蒙受损失,严重的可能令人经不起伤害而自戕生命,这是害人;被骗的人以后不再相信自己,少了一个朋友,更可能到处宣传恶行,障碍前途和名誉,被骗的人怨气冲天,自己那有不堕地狱偿还的道理,这是害己,何况骗来的好处,像昙花一现,很快便会消失。

日常犯妄语的机会很多,做了恶事而因为护己而相解,是罪加一等,但如果说这不实语是方便妄语,但不作言声辩护,便无妄语罪,这已经是妄语了。

曾子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德说,我每天常以三件事来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师长传授的学业和道理,有没有不纯熟、没做到之处?

处世待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君子以诚为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但别人如何了解我的诚信呢?这就要靠圣贤讲的「听其言,观其行」了,即是说我们要很小心处理言行。对别人的咨询,不可以搪塞,对事情的知、见、闻要如实报导。虽然我没有骗他人金钱,但如果说话不负责任,所谓信口开河,说了又不算数甚而抛诸脑后,表里不一,言不由衷,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及尊重,这是最不懂得保护自己,亦是我们最易犯的过失。

社会上,自大、自满的人颇多,目空一切,犹如井底之蛙,感觉别人处处不如自己、不肯虚心求教、不接受批评,大家遇到这类人,只有三缄其口,对于他的过错,一律不会指正。这就是圣人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又另外有一种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言过其实,话讲得太满,最后不能还原,这都是先自诳身,然后诳人,自欺欺人的妄语。亦有些人,喜欢故弄玄虚,以虚为实,以实为虚,令人无从捉摸,还自以为很聪明。所谓言为心声,出自不真实心的颠倒虚实妄语,对自己的人格极为损害。如覆放瓶子,水不得入,是故如不改掉虚妄心,福报只会减损,福不具足,对佛法便生不起敬仰心,更不能接受法水的流入了,这样便障碍往天道及涅槃的道。

守信用的人,语必诚实,人无信则不能立,我们不是隐居山林或是栖身孤岛,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一定要融入大众,才能立足。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又说「得道多助」,这些利益,都是从自身求得的,不是别人所赐,假若语不真实,则众人相见均皆回避。尤其从商者,妄语为害更大,顾客被骗一次,再没有下次光顾,且口口相传,损失不可计数。现社会讲求经济效益,信用良好的商人,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经济支持,令资金更灵活地运用,相反,说话不负责,言而无信,受人鄙视。不管在家或出家,不诳语者,定会获益良多。尤其出家人,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是众生的模范,更不能妄语,身教尤胜言教。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两字,只适合用于合情合理处,如非法不应做的事,就不能答应。不轻许,我毋负人,如轻诺寡信,事情未经思考便顺口答应,那是自找麻烦,行则于义牴触,不行则失信于人,左右为难,有损信义。故圣人言:「三思而后行」必须谨记。

两舌

两舌者,两头挑唆是非,向彼道此,向此道彼的挑拨离间行为。两舌都是由三毒引起,小则误人,大则误国,更误于己,重罪的堕拔舌地狱,倘得为人,世世冤怨,互相报还。

当人在烦恼或受了委屈或酒醉或与别人意见不合时牢骚自然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因烦恼、酒醉而说破坏话,虽结口业,但此业不重。

佛制五戒时,戒饮酒是其中之一。以前造酒是用谷、果、药草等造,果酒者,是蒲桃阿梨树果;药草酒是用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蕉汁中而变成酒。简单说酒能令人心动放逸,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但益身甚少,所损甚多,特别洋酒,酒精浓度强劲,容易令人醉倒,丧失理智而做错事,又或将隐藏心底之秘密向人泄露,破坏事情。佛说饮酒有三十五失,主要是:酒能乱性、纵色放逸、斗诤之本、 *** *** 、伏匿之事尽向人说、败坏事情、朋党恶人、疏远贤善、人所憎恶,不喜见之、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饮酒令造业机会增加,是故不应饮酒。(《大智度论》)

娑婆世界若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言,就不名娑婆,名为净土了,所以我们不能禁止别人口业的发生,但要制止及提醒自己不能犯。佛陀制戒都是这个用心。倘若不慎说了破坏语,能心中生悔,我愚痴故,作如是说,专心忏悔,亦遮止他人作破坏语,示其善道,这样业亦不重。

阿阇世王子受了提婆达多可恶的两舌唆摆,生怨恨心,因而毁谤佛陀、虐弑父王频婆娑罗王、囚禁母亲韦提希夫人,彻底破坏伦常道德,造五逆罪。阿阇世王于佛陀入灭前八年自立为王,并吞邻近诸小国,大张中印度霸权。后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幸得父亲梦中示现,专心向佛陀忏悔,皈依佛教。王与迦尸国波斯匿王数度交战,得佛陀之开示而言和,更以善治国。佛陀灭度后,阿阇世王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资具。

阿阇世王犯五逆罪,垂死忏悔,改过自新,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得到现世福报,更因护持佛教造来生福缘。

俗语说:「入山不怕伤人虎,最怕人情两面刀。」最难防范的人,就是两舌小人,因为小人善于刀口上涂蜜,牴触蜜语时毫不察觉其虚伪,发觉时则后悔已迟,更高明者可能终身不会被揭穿,但逃得过世人耳目,却逃不过因果报应,是故聪明反被聪明误。东岳庙有一副对联:「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此,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载,不两舌获十种功德。一者身不可坏平等;二者眷属不可坏平等;三者善友不坏平等;四者信不坏平等;五者法不坏平等;六者威仪不坏平等;七者奢摩他不坏平等;八者三昧不坏平等;九者忍不坏平等;十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佛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中告诉我们,过去生中修不两舌者,可得口有四十齿,齿白整密。若在家者,作转轮王管理四天下,无有盗贼,眷属清净坚固无坏;若出家作佛,得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坚固受持如来法藏,不为四魔之所能破。

《十善业道经》云:若离两舌,得五种不可坏法。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恶口

恶口者,言辞粗鄙,说话凶暴,如刀如剑,令人难受,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故称之为恶口。

出恶语的人,多是贪瞋痴发作,愚痴的凡夫常逞口舌之快而破坏无量的善行,令善人不近,人所不信,造恶道的因缘。修梵行的人,应舍离不行。

谚语说:「抽刀断水水无痕,恶语伤人恨不休。」

因为一句伤人的恶语,令对方生起憎恨心,把彼此良好关系破坏,甚至不及黄泉无相见,诚非常可惜之事。众生贪瞋痴意念发起,恶语便由口中吐出来,佛说这是愚痴凡夫最普遍的行为,尤其易于冲动,不克自制的人,每因恶口惹下弥天大祸,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造无量恶因,得目前及以后无量恶果。

在报章上常见很多惨剧,夫妇、兄弟甚或父子等为小事吵架,复恶语相加,命中要害,于是不顾亲情大打出手,最后对簿公堂,令人浩叹;又或因邻居声浪滋扰,彼此积怨成仇,遽尔恶口相骂,刹那冲动,造成血案,遗恨终身;更有缺乏修养忍耐之人,在公众场所,常因小事,与陌生人各不相让,互相恶语訾骂,上演街头闹剧,真是可嗤可笑。

急躁的人,最容易恶口伤人,凡事能减慢步伐,所谓事缓则圆,要骂人时,停下来,想一想,告诉自己,暂时不骂你,以后才跟你算账,这样给自己降温,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近年香港经济大倒退,营商环境恶劣,负资产及宣布破产不断增加,民怨沸腾,出现了一种以骂来宣泄不满的文化。

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故应戒恶怒之口。

英国在6月份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面对脾气暴躁,喜欢骂人的老板会令员工受屈而血压上升,并且增加他们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机会。

这份研究报告是绝对可靠的,因为在工作紧张时会令血压的收缩压上升,松弛时血压会作少许下降。现在社会经济不景,职位常有朝不保夕之虞,故员工被上司无理呰骂,都不敢哼半句,惟有逆来顺受,强忍蛮横,工作效率自然不理想。所以,懂得尊重下属、肯接受意见及处事公正的上司除得到员工爱戴外,更会令大家身体更健康及提高工作效率。遇有问题,上司愿意坐下来聆听员工的申诉及意见,在双方没有隔阂下,问题不但得到圆满解决,兼且互相增加信任及了解,坚固团队合作精神,遇到通情达理的上司,员工自然更卖力工作,和气生财,生意自然一帆风顺,证明每事问比每事骂好,兼听比偏听好,伯乐可以培养好马。

刻薄亦是恶口的诱因,刻薄的人,何妨强逼自己多称赞别人,以赞叹代替讽刺恶语,不思议的结果立竿即见影。

绮语

何谓绮语?「绮」是美丽而动人的意思,「绮语」是艳丽的词句,佛家则称「绮语」为污浊歪曲的言辞。

论语中的「巧言佞色,鲜矣仁」,是儒家的「绮语」,孔子说刻意讲甜蜜中听的话,又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那样的人是少有仁心的虚伪人。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对绮语有这样的说法:「绮语者,说风流邪僻之话,令人心念婬荡。无知少年听久,必至邪婬,以丧人格,或手婬以戕身命。此人纵不邪婬,亦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或作母猪母狗。若生人中,当作娼妓。初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一发,则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耶!」

古时旧社会科技不先进,人与人之间交往不容易,造业的机会亦相应减少。今因电讯发达,除传播媒体外,运用互联网络,可以在网上干行骗、邪婬不法之事,上纲上线的绮语不实言,正是凡夫爱听的话。

诚如印光大师说,说风流邪僻之话,能诱发邪婬,众生不知不觉便堕进罗网,相牵入地狱了。绮语邪婬的种子一旦种下,障碍圣道,佛说邪婬及饮酒二法无厌足,不能得无为之果,如盖屋不密,天下雨时则漏,人不舍除邪婬饮酒二法,必得婬怒痴有漏报,他日虽证圣果,仍残业难消。

尊者难陀,是佛陀的族弟,跟随佛出家后,因挂念著释迦族姑娘送行时嘱他早日回来,更掂记着妻子孙陀利绮语的挑引,不乐修梵行,欲脱法服,修白衣行。佛知道此事后,用以火灭火法,销灭难陀淫欲之火。世尊把难陀带到香山,山上有一猕猴,相貌丑恶,世尊问难陀世间上最美丽的女子是谁?难陀答是他的妻子孙陀利。佛陀笑说,若以天上仙女与之相比,孙陀利只是山间猕猴。难陀不服,佛运用神通,屈伸臂顷把难陀带到三十三天,那里有五百美艳仙女相戏娱乐,纯是女子,并无男儿,难陀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玉女,若以孙陀利与她们相比,孙陀利简直是山间猕猴了。

难陀恭敬地请问世尊她们是甚么人,佛陀反叫他自己去问,仙女答曰:「我等五百人,悉皆清净,无有夫主,我等闻有世尊弟子,名曰难陀,是佛姨母儿,彼于如来所,清净修梵行,命终之后,当生此间,与我等作夫主,共相娱乐。」难陀半信半疑地把话报告佛陀,佛陀对他说:「难陀,我为你作证,你若善修梵行,此五百天女将会嫁你为妻。」难陀听后非常高兴,回去专心修行,不再想念孙陀利及释族女子了。

过了一段时间,难陀证果因缘成熟,佛陀再使用以火灭火法,息灭难陀的愚痴。佛把难陀带到诸地狱中,观看众生受种种苦。到阿毗地狱时,中有一大镬,空无一人,难陀心生恐惧,衣毛皆竖,问世尊为何此狱独空,世尊复叫他往问狱卒。狱卒报说:「比丘当知,释迦文佛弟子名曰难陀,彼于如来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享福千年,快乐自娱,天福尽后,生此阿毗地狱中,此空镬者,即是其室。」阿难闻狱卒说后,惊栗惶恐不已,跪在释尊面前,痛哭流涕,忏悔己罪,复说偈言:「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世尊说:「难陀,我接受你的悔过,你现在知道涅槃是最快乐的,以后切莫愚痴再犯。」时世尊手执难陀,地狱不现。回到孤独园后,佛陀再开示难陀当修三种二法,止与观二法、生死不可乐知及涅槃为乐二法、智与辩二法。难陀受教已,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下去,难陀尊者在树下结跏趺坐,正身正意,思惟著佛陀的三种二法,是时便成阿罗汉。(《增一阿含经》卷九)

佛法以贪度贪,以火灭火,都是用投其所好的方法,所以说度众生八万四千法门,法法不同,不能以偏盖全。

现代人为调剂枯燥生活,追求精神寄托及生活品味,宗教、艺术、娱乐节目成为人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伙伴,若依上述《瑜伽师地论》说宗教、艺术、娱乐节目都属于绮语,那么,出世的佛教更不容易为人接受。是故末法的弘道方法亦应随着时代变迁,转为弘扬人间佛教,以健康活泼方式帮助众生解决烦恼,引人入胜,例如多鼓励大众念佛共修,藉群体生活改变孤僻自负、思觉失调及失意的人;着重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推广父慈子孝、尊翁敬姑、兄友弟恭、妯娌和睦、邻居互助的精神,宣扬十善五戒,缔造社会仁爱风气,改变不好命运,学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众生之苦为我之苦的大乘菩萨精神,以佛学的思想系统、源流,应用在实践修行中,把佛学与学佛融为一体,不研究佛学,不审知学佛的始末;研究而不实践,则如镜花水月般虚幻不实,学者如入宝山空手回,无法获得法益。

三藏十二部说的都是教、理、行、果,修学人依之实践,即是信、解、行、证的阶渐。所以,鼓励现代人学佛,不必强迫修苦行,只要明白佛陀教法,信奉因果,不作损人利己事,调摄心性,积极面对人生,谋求解脱生死大事,老实念佛,清楚知道死后去处,做个堂堂正正的佛教徒护持正法,不因不如法言行玷污佛陀名字,便是释尊的真正弟子。

总括口业中,一切嫉妒语、瞋恚语、我慢语、欺凌语、怨恨语、疑谤语、求财语、两舌语、说他人长短斗乱语、谄曲语、毁訾愚痴语、恶咒语等皆不得说,斗诤语多着魔障,亦容易令人发病,若不再说,才能与佛教相应,犯者更应依法佛前忏悔。

南怀瑾文汇:学佛不要不说人话,搞得一身佛气等

nwt176

昨天听一新识朋友谈及有些人好时满嘴阿弥陀佛翻脸时污言秽语的虚伪时,不仅又想起了已故的南怀瑾。

南怀瑾把"佛"分的很清楚:佛法,佛学和佛教。强调研修佛法,把佛法当做研究生死的科学。不要一身佛气。更会骂人,当然是经得起骂的修行者。

南怀瑾不一定是修为最高,最正确的,但他让人敬佩的是不玄乎,客观,真实,博学,且跟得上时代,自律律人。从体型管理上,他至少比大腹便便的大师们更让人不厌,而前不久也听了南怀瑾告诫龙泉市学诚的录音,没想到学诚被他预言说中,"依师"一时成了业内笑话和耻辱。

南怀瑾:不要搞得一身佛气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不是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练心

南一鹏谈父亲:跟南怀瑾学佛者常被骂蒙

南怀瑾:研佛法,敬佛学,远佛教

南怀瑾:重回宗教哲学哲学三合一文明

南怀瑾:学佛要从科学角度出发

南怀瑾:嘴巴上玩弄玩弄就是禅?

南怀瑾谈武术

佛的意思是觉者,讲得是精进,可很多人却拿它愚人或自愚。

现在流行伪佛系,这种人软性自负,油盐不进,不说人话,消极自缚...

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可是,有人却拿佛法来固化自己的贪嗔痴,分别心,与人争,而忘了自修。

还有一种则相反,用佛系来掩饰自己的逃避,动不动接纳,却陷入轻松愁的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不会在乎别人的态度,只会用吸星大法从比人那【榨取】智慧高效能完善自己,实现精进与和谐,那就是真佛系了。

当代大学生怎样学佛?

发菩提心,先人后己,三皈五戒,修十善业,生忏悔心,生惭愧心,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修戒定慧,灭贪嗔痴。 照着这样努力去做,先能做多少做多少,慢慢来! 还有几点要注意,1.诵经要做到净口吃素 2.现在是末法时代,必须读楞严经,诵楞严咒,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是照妖镜,这是最重要的,现在邪知邪见太多,如果误入岐途就麻烦了!所以很多事情和境界都要用楞严经来对照 3.要做到戒律清净,如果自己戒律不清净,那么修行的功德会漏掉 4.多看祖师大德的开示,楼上说的很对,如宣化上人虚云禅师等... 5.修行中,哪些该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到,或者心中有什么障碍或者有什么魔障,多诵楞严咒都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6.修行中心不能太执着,心总执着魔就可以趁虚而入,以无欲无求的心去修,这样便能很快得到成就!

为什么学佛一年,佛在身边,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在寺院?

这句话有可能是你听比丘们说的吧?

在社会上又有另一种说法: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拿佛卖钱。

学佛的人,第一年,一切都还新鲜,又有诚心又有好奇心,于是有了一点点感应,于是觉着学佛真是很神奇的,于是有了再努力一把就能成佛的幻想了,于是佛一直在眼前晃啊晃的;

第二年,因为对佛的幻想增大了,发现许多事情似乎佛帮不上忙,越是求佛越是失望,越觉着佛没有用了,因为不切实际的幻想,把佛推到了天边。

第三年,对佛已经失望极了,求财不得,求偶不得、求健康不得、求什么不得什么,完全忘记了佛说世间八苦之一就是求不得。忽然又发现一群傻子刚刚进门,于是就开始忽悠他们,显得自己学佛学得很好,于是名啊利啊的都来了,于是进一步拿佛卖钱了。

你看现在各寺院,很少有不收门票的、很少有不卖高价香的、很少有不卖”开光“物品的,很少有。。。。很少有真修实证的比丘。有钱就能在大寺庙于初一十五烧头柱香、有钱就能和主持做朋友,没钱连庙门都进不去,就知道现在各地拿佛卖钱的现象有多严重了。

广度有缘这句话,现在在多数寺庙中已经是考古学上的词汇了。

学佛,要有大信心、大诚心、大恒心、大智慧、大毅力、大勇气。则必定一世可成。学佛是求开悟,不是求福报,如果不能有这个发心,则不出三年,你一定会拿佛卖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