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说离别(佛语经典语录离别)

学佛百科2023-03-19182

佛教所说的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这七苦分别何意?

佛教中的苦,一般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贪嗔痴这三个根本烦恼是苦的因而不是苦的果。\r\n爱别离苦是指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r\n\r\n怨憎会苦是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r\n\r\n求不得苦是指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佛经里说:人生的最苦 是 求不得 和 爱别离.什么意思

求不得这一苦比较容易理解,人生所求,或许是自己能力不相符,或许是自己的时运没有达到,或是爱情,或是财富,或是权势地位,总是有自己难以取得的,这是很多人痛苦的来源之一。

爱别离苦,爱别离,就是与自己所爱分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扩展资料:

佛经说,人生有七种苦难。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第一苦,是“生”,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

第二苦,是“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康、记忆一一随风而去,老去的恐惧日渐清晰。对“老”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得到后再眼睁睁失去”的恐惧。若是在老去的同时,亲人、爱人、朋友一一离你而去,最后只剩一个老不死的茕茕孑立,那滋味才真正的苦之极矣。

第三苦,是“病”。病来如山倒,昨天还力拔山兮气盖世,今天就手难缚鸡气游丝了。若是那病不致命,则又有病去如抽丝的过程来折磨人。除了对身体的折磨外,病痛对心灵的考验也颇值玩味。所以久病之后床前的冷清,也是别有一苦。

第四苦,便是“死”。死的可怕,不在过程——那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较老实的,若有动力,通常这个苦难一求便来,这点比“病”要厚道些。

第五苦,称作“怨憎会”,便是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怨憎会是人际关系上长出的毒瘤,所以在七苦之中,有两苦是可以主动放弃的,只要横下一条心,放弃一些人际关系,怨憎会也便无存;另一个可以放弃的苦难,便是“生”。若说主动去求这苦难,倒也有先例,越王勾践便是。所以成大事之人,必吃大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悲

佛教中的苦谛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各是什么意思?

1、怨憎会,

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

2、爱别离,

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

3、所求不得,

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

4、五取蕴

指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有漏五蕴。所谓五蕴通于有漏、无漏,囊括有为法的全部。而‘取’是烦恼的异名,故由取而生,或生取的五蕴(即五取蕴)不摄无漏有为之法,构成人的身体的有 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

该论又就蕴与取蕴的不同提出多说,谓蕴通于有漏无漏,取蕴仅属有漏;蕴摄苦集、道三谛,身仅摄苦、集二谛;蕴摄十七界与一界之少分,摄十五界与三界之少分;蕴摄十一处与一处之少分,取蕴摄十处与二处之少分;蕴摄五蕴,取蕴摄五蕴各少分。又于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有还灭者受赞叹;于取蕴中有流转者受诃责,无还灭者受赞叹。

5、苦谛

苦谛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

扩展资料

四谛辩说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无漏道因而证灭谛涅盘。如《涅盘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基本教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盘,若专修四谛以求涅盘者,为行菩萨道。

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苦集灭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取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苦谛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出自何处?

应该是八苦,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种,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种,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有二种,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种,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