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心大则诸法为营养,心小则举世皆绊索的意思(心大则事小)

学佛百科2023-03-1999

让知识成为营养的智慧

         常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有质量地学习?

我总是告诉他们,让所有知识都成为营养,而不是成为枷锁。什么是枷锁呢?如果那知识和经验,在你的生命当中,仅仅是一种僵死的教条,你不能驾驭它们,反而被它们束缚了,那它们就是枷锁。它不但不能帮助你成长,反而限制了你心灵的自由。

        换句话说,衡量一种东西是否真正成了你的营养,要看它是不是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就像你喝了牛奶,补充了相应的养分,但你的身上再也找不到牛奶的痕迹,这就叫吸收了营养。就是说,你学会了某种知识,将其融会贯通之后,无须牢记它的概念与形式,在你的写作甚至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灵活运用之,这就叫营养。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唱西部民歌时,从来不考虑技术上的问题。我会为了心中涌动的爱而唱。这时的唱,是灵魂的流淌,是自然天成的。我收获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快乐。而西部民歌中那大爱的力量,也会滋养我的心灵。我不在乎自己唱得好听还是不好听,也不在乎有没有人为我鼓掌。但时下的许多歌手就不一定这样。他们一边唱,一边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迷人,一边注意着是否有人喝彩,还会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同时,他们还希望用自己的唱来换取一些东西——如他人的好感、他人的认可,某种金钱物质的利益,等等。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要是他们过于在乎外物,便无法真正享受唱歌本身的那种快乐了。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歌星,他拥有一个很大的舞台,他本可以尽情地歌唱、尽情地享受人生、尽情地享受爱,但他却因为某种不满足,患上了忧郁症,后来自杀了。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想用自己的某种行为来换取外物的时候,你就可能会衡量自己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当这中间存在一种巨大落差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痛苦。你欲求的高度——我们称之为“贪”——决定了你的痛苦程度。所以我说:“心大则诸法为营养,心小则举世皆绊索。”

        所以对我们来说,要让接触到的现象也罢,文化也罢,知识也罢,都化为营养,而不是枷锁,这是一种智慧。当真正拥有一种智慧的时候,就能从各种现象中,挖掘出能令自己成长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往自己的信息库里面填充一些毫无意义的数据,更不是为自己搜罗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

活着就要发声     雪漠  著

弟子规、我想学弟子规。 但是我不懂意思。谁能把弟子规全部意思给我,要准确的。谢谢。

总叙

弟 子 规 ,圣 人 训 。首 孝 弟, 次 谨 信。泛爱众 ,而 亲 仁 。有 余 力, 则 学 文 。

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 母 呼 ,应 勿 缓 ;父 母 命, 行 勿懒。

【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父 母 教, 须 敬 听 ;父 母 责, 须 顺承。

【译文】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 则 温, 夏 则 凊 ;晨 则 省 ,昏 则定。

【译文】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业 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事 虽 小, 勿 擅 为 ;苟 擅 为, 子 道亏。

【译文】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物 虽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亲 心伤。

【译文】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 所 好 ,力 为 具 ;亲 所 恶 ,谨 为去。

【译文】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 有 伤, 贻 亲 忧 ;德 有 伤 ,贻 亲羞。

【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亲 爱 我 ,孝 何 难; 亲 憎 我, 孝 方贤。

【译文】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亲 有 过 ,谏 使 更 ;怡 吾 色 ,柔 吾声。

【译文】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谏 不 入 ,悦 复 谏; 号 泣 随, 挞 无怨。

【译文】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亲 有 疾, 药 先 尝; 昼 夜 侍 ,不 离床。

【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步。

丧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处 变 ,酒 肉绝。

【译文】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哀思父母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丧 尽 礼 ,祭 尽 诚; 事 死 者 ,如 事生。

【译文】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三、出则弟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

兄 道 友 ,弟 道 恭 ;兄 弟 睦, 孝 在中。

【译文】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财 物 轻, 怨 何 生; 言 语 忍 ,忿 自泯。

【译文】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或 饮 食 ,或 坐 走; 长 者 先 ,幼 者后。

【译文】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 呼 人, 即 代 叫; 人 不 在 ,己 即到。

【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 尊 长 ,勿 呼 名 ;对 尊 长, 勿 见能。

【译文】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路 遇 长, 疾 趋 揖 ;长 无 言 ,退 恭立。

【译文】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骑 下 马, 乘 下 车; 过 犹 待, 百 步余。

【译文】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 者 立, 幼 勿 坐 ;长 者 坐 ,命 乃坐。

【译文】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尊 长 前, 声 要 低; 低 不 闻, 却 非宜。

【译文】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进 必 趋, 退 必 迟 ;问 起 对, 视 勿移。

【译文】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事 诸 父, 如 事 父; 事 诸 兄 ,如 事兄。

【译文】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四、谨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三门课。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慎乃护身符。

朝 起 早 ,夜 眠 迟; 老 易 至, 惜 此时。

【译文】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晨 必 盥, 兼 漱 口; 便 溺 回, 辄 净手。

【译文】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冠 必 正, 纽 必 结; 袜 与 履 ,俱 紧切。

【译文】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 冠 服 ,有 定 位; 勿 乱 顿 ,致 污秽。

【译文】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 贵 洁, 不 贵 华; 上 循 分,下 称家。

【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

对 饮 食, 勿 拣 择; 食 适 可, 勿 过则。

【译文】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

年 方 少, 勿 饮 酒; 饮 酒 醉, 最 为丑。

【译文】年青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 从 容, 立 端 正; 揖 深 圆, 拜 恭敬。

【译文】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

勿 践 阈 ,勿 跛 倚; 勿 箕 踞 ,勿 摇髀。

【译文】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

缓 揭 帘, 勿 有 声 ;宽 转 弯, 勿 触棱。

【译文】进出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执 虚 器 ,如 执 盈; 入 虚 室 ,如 有人。

【译文】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能乱走乱动。

事 勿 忙 ,忙 多 错 ;勿 畏 难 ,勿 轻略。

【译文】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斗 闹 场 ,绝 勿 近; 邪 僻 事 ,绝 勿问。

【译文】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一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远离而不去过问。

将 入 门, 问 孰 存; 将 上 堂, 声 必扬。

【译文】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人 问 谁, 对 以 名 ;吾 与 我, 不 分明。

【译文】当里面的人问是谁时,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谁了。

用 人 物, 须 明 求 ;倘 不 问 ,即 为偷。

【译文】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盗。

借 人 物 ,及 时 还 ;后 有 急, 借 不难。

【译文】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五、信

凡 出 言, 信 为 先; 诈 与 妄 ,奚 可焉。

【译文】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话 说 多 ,不 如 少 ;惟 其 是, 勿 佞巧。

【译文】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

奸 巧 语, 秽 污 词 ;市 井 气, 切 戒之。

【译文】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

见 未 真, 勿 轻 言 ;知 未 的 ,勿 轻传。

【译文】看到的事情没有弄能够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事 非 宜 ,勿 轻 诺; 苟 轻 诺, 进 退错。

【译文】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

凡 道 字 ,重 且 舒; 勿 急 疾, 勿 模糊。

【译文】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

彼 说 长, 此 说 短; 不 关 己, 莫 闲管。

【译文】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见 人 善, 即 思 齐 ;纵 去 远, 以 渐跻。

【译文】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

见 人 恶 ,即 内 省 ;有 则 改, 无 加警。

【译文】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

唯 德 学 ,唯 才 艺 ;不 如 人, 当 自砺。

【译文】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

若 衣 服 ,若 饮 食; 不 如 人, 勿 生戚。

【译文】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

闻 过 怒 ,闻 誉 乐; 损 友 来,益 友却。

【译文】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

闻 誉 恐 ,闻 过 欣; 直 谅 士, 渐 相亲。

【译文】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 心 非, 名 为 错; 有 心 非, 名 为恶。

【译文】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

过 能 改, 归 于 无 ;倘 揜 饰, 增 一辜。

【译文】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六、泛爱众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 是 人 ,皆 须 爱; 天 同 覆, 地 同载。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 高 者 ,名 自 高 ;人 所 重, 非 貌高。

【译文】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才 大 者, 望 自 大; 人 所 服 ,非 言大。

【译文】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 有 能 ,勿 自 私 ;人 所 能 ,勿 轻訾。

【译文】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勿 谄 富 ,勿 骄 贫; 勿 厌 故, 勿 喜新。

【译文】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 不 闲 ,勿 事 搅; 人 不 安, 勿 话扰。

【译文】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人 有 短, 切 莫 揭 ;人 有 私, 切 莫说。

【译文】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道 人 善 ,即 是 善 ;人 知 之, 愈 思勉。

【译文】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扬 人 恶, 即 是 恶 ;疾 之 甚, 祸 且作。

【译文】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 相 劝 ,德 皆 建; 过 不 规, 道 两亏。

【译文】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凡 取 与 ,贵 分 晓; 与 宜 多 ,取 宜少。

【译文】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将 加 人 ,先 问 己 ;己 不 欲, 即 速已。

【译文】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恩 欲 报, 怨 欲 忘 ;报 怨 短, 报 恩长。

【译文】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待 婢 仆 ,身 贵 端 ;虽 贵 端, 慈 而宽。

【译文】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

势 服 人, 心 不 然 ;理 服 人, 方 无言。

【译文】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七、亲仁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六门课。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

同 是 人, 类 不 齐; 流 俗 众, 仁 者希。

【译文】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个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

果 仁 者, 人 多 畏; 言 不 讳 ,色 不媚。

【译文】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

能 亲 仁, 无 限 好; 德 日 进, 过 日少。

【译文】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 亲 仁, 无 限 害 ;小 人 进, 百 事坏。

【译文】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八、余力学文

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文以载道。

不 力 行, 但 学 文 ;长 浮 华, 成 何人。

【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但 力 行, 不 学 文; 任 己 见, 昧 理真。

【译文】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

读 书 法, 有 三 到; 心 眼 口, 信 皆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方 读 此 ,勿 慕 彼 ;此 未 终, 彼 勿起。

【译文】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宽 为 限, 紧 用 功 ;工 夫 到 ,滞 塞通。

【译文】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心 有 疑, 随 札 记; 就 人 问,求 确义。

【译文】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 室 清, 墙 壁 净 ;几 案 洁 ,笔 砚正。

【译文】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

墨 磨 偏, 心 不 端 ;字 不 敬, 心 先病。

【译文】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学习要专心致志。

列 典 籍, 有 定 处; 读 看 毕, 还 原处。

【译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

虽 有 急, 卷 束 齐; 有 缺 坏, 就 补之。

【译文】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

非 圣 书, 屏 勿 视; 蔽 聪 明 ,坏 心志。

【译文】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勿 自 暴 ,勿 自 弃; 圣 与 贤, 可 驯致。

【译文】说话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自弃”,做人绝不可这样。一个人不能不知自爱;也不能甘于堕落。圣人和贤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修学而达到的。

心的解释是什么?

在汉语定义的范围内]【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有形之心: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

2.无形之心: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属于神主生成的非物质活体。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构造健全而灵魂也同样拥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亦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

3.在不同词组语句中生成新的含义,如:城市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组织核心;心情;诚心诚意;心神不定;心慌意乱;用心;随心所欲;三心二意;一心一意;散心;处心积虑;关心等等。

中医之心: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二)心主神志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三)心主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四)心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 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五)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六)心与其他脏的关系

1.心与脾的关系:“心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固然赖于心气之推动,然亦必需有脾之统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均可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候。

2.心与肾的关系 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关注中]:古人对于心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重视,从这种智慧成果造成的语言体系上看就能略知一二。再看早期出现的一种佛教揭示,对于心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了。

‘心’在佛教中的意义

在佛教中,“心 ”主要有如下含义:

(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2、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3、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

(二)梵语hr!d 或 hr!daya 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入楞伽经卷九、解深密经卷一、旧华严经卷十、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十六、摄大乘论本卷上、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上]

(请参阅《 佛学大词典 》)

附:【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otblw;dHrdotblw;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干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证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儞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干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心】《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梵citta,巴citta,藏sems)】《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即具有缘虑作用的心王、心所等。又称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别或经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谓。略如下述︰ (一)心王及心所法的总称︰相对于色、身而言。亦即不分心王、心所,广指能缘虑知之法,于五蕴中总指受、想、行、识等四蕴。旧译《华严经》卷十载(大正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大乘起信论》(大正32·575c)︰‘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二)指心王︰相对于‘心所法’而言。为精神作用的根本主体。指六识或八识,此系就有虑知之法中,特将六识或八识称为心。若就五蕴分别之,心即识蕴,心所法摄受、想、行等三蕴,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云(大正31·705a)︰‘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又,《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5a)︰‘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小乘说一切有部谓心王仅有一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乃心王所摄,而不是六个独立个体。此中,眼等前五识系指与五种感官相应之识,第六识──意识则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之作用。大乘瑜伽行派则谓心王有八,即于眼等六识上加末那、阿赖耶等二识。据瑜伽行派所述,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又以第八识为所攀缘之对境,不断地进行思维度量,执为自内我相。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现象之种子,并由种子显现行起(现行)而变现出一切现象。 (三)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相对于此,前六识称为识,第七识名为意。《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大正30·651b)︰‘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正31·701a)︰‘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此乃以心为积集之义,阿赖耶识有积集种子之义,故特以心为其别名。 另外,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二(末),谓心总有四种之别(大正39·218b)︰ ‘凡言心者有四义︰(一)真实名心,如般若多心,即真如理亦名为心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彼名干栗心。(二)缘虑心,即通八识,彼名质多。(三)积集义名心,亦通八识,通能所积集故。(四)积聚最胜义名心,即唯第八。’ 此中,第二、第三系以八识名为心,相当于以心王为心之义;第四唯将第八阿赖耶识名为心,即以心为阿赖耶识的别名。 第一之真实心,即指汗栗驮(hr!d)心。梵语hr!d,或译作肉团心、坚实心,原语系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万物所具有的本质,为中心之‘心’。亦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非为缘虑心。另依《大日经疏》卷四所说,系指肉团心(心脏)而言。密教谓观想凡夫之汗栗驮(即肉团心、心脏)为八叶莲华,以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附一︰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三章(摘录) ‘心’有种种统一的意义,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学者的解说,倾向于心的统一。 (1)如阿毗达磨论者的‘心王’说︰人心有或善或恶,或受或想或思等无数的作用,在分别的论究中,受、想等被分离出来,称为‘从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心所’以外的,称为心(王)──六识。分离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现代心理学上的统觉作用。从种种心所而论到所依的一心(六识中的一识),也会被误解为心体与心用。好在阿毗达磨论者不这么说,认为心与心所是同样的,只是总相知(是心)与种种别相知(是心所)的差别。 (2)如一心论者︰引用‘心遍行独行’,而以为不同的六识,只是一心的差别。 (3)如心性本净论者︰经上说︰‘心极光净,客尘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说为‘性净而相染’。心是内在的一心,杂染或离染,而心体是清净的。佛教界倾于内在的统一,是与世间心境相应的。一般人的见解,总是这样的︰说到生死相续,就想到有一贯通前死后生者的存在,否则就不能说前后延续。说到从杂染到清净,从系缚到解脱,就设想为必有一贯通染与净,贯通缚与脱的存在。这是世间的知见,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识根源。心染而有烦恼,烦恼除了而心还清净,‘心’就是贯通染净的所依自体,正如洗衣的衣,磨镜的镜,炼金的金一样。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净’,确是适合于世间一般的见识,而富有启发人心向善的作用。

◎附二︰〈五心〉(摘译自《佛教大辞汇》)所谓‘五心’,是心识缘对境时,次第而起的五种作用。语出《瑜伽师地论》卷一、卷三等。即︰(1)率尔心︰详称率尔堕心,即能缘的心初堕所缘境之意,指心识初缘对境那一刹那的心。此时,心还未有任何分别,只不过忽然现起能缘的作用而已。(2)寻求心︰谓率尔心一转,思寻推求,审细了知所缘境为何。(3)决定心︰谓寻求心一转,了知决定所缘境。(4)染净心︰谓决定心一转,根据对境的差别,对有怨者起恶心,对亲者生善心,对怨亲共无者住舍心。(5)等流心︰染净心相续等流。 此五心,率尔心只是一刹那,其余绵亘多念。五念具生是在因位新接一境的情况,若是旧境,则只有后三心、后二心或一心发生。又,寻求心必有率尔心。在前五识,有率尔心必有寻求心;第八识则不然。八地已上至佛果得任运决定,故无寻求心,只有四心。若就八识论五心的有无,前六识具五心,七、八二识仅有四心。但前六识中,第六识虽具有五心,前五识的因位无染净心,因势力劣弱无可分之故,至果位方有五心。 第七识中,未转依位缺率尔、寻求二心;初转依位有可称为率尔心者,故具四心。第八识不与欲心所俱起,故无寻求心,只有四心。又有一说认为前五识只有率尔与寻求二心。以上是依《法苑义林章》之意。《宗镜录》主张前五识没有寻求心,唯第六识具有五心,第七、第八二识缺率尔、寻求二心,仅有三心。 此外,《法苑义林章》在自他识上论乱不乱之义,立自他俱不乱、他乱自不乱、自乱心不乱、他乱自亦乱、自乱心亦乱五门。

◎附三︰〈心行〉(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心行’一词,即梵语citta-carya的汉译。有下列诸义︰ (一)精神作用︰如《大般若经》卷五五五云(大正7·864b )︰‘色蕴心无边际,色蕴心行生故。受想行识蕴心无边际,受蕴等心行生故。’《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建立品〉云(大正30·574c)︰‘如阿罗汉梦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萨心行当知亦尔;如阿罗汉觉时心行,如来心行当知亦尔。’ 此外,《小品般若经》卷九〈随知品〉云(大正8·580a)︰‘色心所行故无边,受想行识心所行故无边。’《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云(大正9·50a)︰‘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其中,‘心所行’或‘心之所行’皆同心行之意。 (二)心的行境︰即精神能力之范围界限。如《中论》卷三〈观法品〉第七偈云(大正30·24a)︰‘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云(大正14 ·544c)︰‘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三)心之所念︰即‘希望’。《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云(大正16·517b)︰‘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楞伽罗婆那王所启 请已念楞伽王,知诸一切大菩萨众心行之法。’新译《华严经》卷六十二云(大正10·335c)︰‘时此如来,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中略)能照一切众生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众生心,悉令开悟。’此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大正9·7c)︰‘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大般若经》卷五五一云(大正7·837a)︰‘愿垂照察我心所念及诚谛言。’其中,‘心所念’即是心行。 (四)指意向、意气等︰如《摩诃止观》卷五(上)云(大正46·59b)︰‘众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又,《碧岩录》第六十九则(大正48·198c)︰‘举南泉、归宗、麻谷同去礼拜忠国师。至中路,南泉于地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于圆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云︰恁么则不去也。归宗云︰是什么心行。’皆是此意。 (五)心与行之并称︰如净土教以安心与起行为他力之心行,发心与修行为自力之心行。 [参考资料]《入楞伽经》卷九;《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十八空论》;《瑜伽师地论》卷一、卷一百;《摄大乘论本》卷二;《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二;胜又俊教《佛教における心识说の研究》;水野弘元《バ─り佛教を中心とした佛教の心识论》;中村元(等)编《佛教思想》第九册〈心〉;平川彰编《佛教と心の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6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