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就是调心(学佛心态)

学佛百科2023-03-19106

学佛的三种目的

学佛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三种: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报。健康、幸福、长寿是一般人的人生理想,这可以通过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达到目的。还有人更进一步,追求亨通、富贵、显达,这可以通过持戒、布施、慈悲、世间智及与前相应的世间八正道达到目的。年轻学佛者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其学佛目的多倾向于此。但是追求今生福报的人,如果不知五调、不知世间八正道,即使努力拜佛、闻法、诵经、持咒、放生,犹如漏器不能盛满,所得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二是追求来世的福报。有些人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此生、此地、此世间多生厌倦或久生不满,而现世中个人又几乎无法根本改变,如残疾、多病、貌丑、太胖、太瘦、太高、太矮、愚痴、低贱、贫穷、家庭不和谐、夫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天灾人祸、战争动乱等等,所以希望通过今生的学佛修行求得来世更好的福报。老年学佛者的人生已接近尾声,其学佛目的多倾向于此。但是追求来世福报的人,如果今生没有亲近善知识、没有确立佛法应有的正见与正行,即使努力念佛、布施、供养,犹如污器不得洁净,来世可能还是没什么改善。

三是追求生死的解脱。这些人对世间的一切深感厌倦而能看破放下,对生死轮回生起怖畏而能欣乐涅槃,于是此生出家学道,既不追求今生的福报,也不羡慕来世的富贵,而志于即生解脱。只有于世间生起真切厌离心的人才可能究竟解脱生死。如果心不出离却谈空说妙、轻言自觉觉他,则犹如覆器不能盛物,今生自解脱尚且是空中楼阁,何况能令他人解脱?

诸位佛友,慎之!慎之!

怎样调心,怎样制心?

人的缺点

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我们想把这一切都制 服掉,想制 服一切累世的习性,一定要懂得调伏,要用佛法来调伏它,调伏就是靠禅定为基础。

修心一定要学禅定。不是叫你们打坐,你们没有资格打坐,打坐魂魄很容易出窍。因为你的心定不下来,你才修不好你这个心。心定不下来,所以哪来的悟境?觉 悟的境界。希望你们明白,心清净,才能调伏散乱的心。心静得下来的人,能够把自己不好的心调伏好。散乱的心一来,想报复人家,恨人家了,想贪人家的,你就要好好地调伏自己的心。要明白,制心一处,就是把自己的心制 服在一个地方,你们在念经的时候,有时候心很杂乱,杂念横飞,你就要把自己的心处在想着观世音菩萨的位置,听着自己的声音专心念经,那就叫制心一处。

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地方,才能证得真正的觉 悟,才能真正地明白你是怎么样觉 悟的。真正的觉 悟是把心收住了,你才会觉,才能悟啊。你的心不安定,你怎么会有感觉呢?你没有感觉,你怎么会开悟啊?你们今天所有学佛的人,不就是因为念经拜佛之后,有感觉了吗?你们才会有感 悟啊。

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我们想把这一切都制 服掉,想制 服一切累世的习性,一定要懂得调伏,要用佛法来调伏它,调伏就是靠禅定为基础。如果这个人碰到什么事情,马上说:没有关系,我想一想,我会安排的,我会处理的。这个人就有调伏之心,实际上这个人就有禅定,心能够定得下来。如果学 生跑过来说:老 师,医生说你生肝癌了。老 师很稳重:孩子们,不要太激动,老 师是善良的人,好人会有好报,我明天还会去复查一下,医生有时候也会搞错的,这些事情都会发生,你们不要太紧张,你们爱老 师的心,老 师明白,老 师很感谢你们,老 师是好人,不会生这种病的。

就这么几句话把小朋友说得笑嘻嘻的鼓掌,过两天,老 师真的去复查,真的没有问题。想一想,这种人就是有禅定,心定得住。所以,你们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你们相信菩萨,有师父在,你们怕什么呢?

真正想学佛的人要懂得,学佛人最怕无所依处,就是没有依靠。学佛人学到后来,你都不知道跟着哪位菩萨学,你都不知道念什么经 文,你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不就叫无所依处吗?你怎么学佛啊?学到哪里去了?因为你自佛不归啊,无所依处的人,学佛 学到后来,因为你自佛不归,就是你本性的佛没有回来,你心中没有佛了,你怎么学啊?你们家佛台菩萨都没有了,你拜哪里啊?大家听得懂吗?你就等于没有依靠,就很难做到自皈依佛。你家里佛都跑掉了,你怎么自皈依佛啊?你家里连电脑都没有,你说你怎么上网?

所以,当年佛 陀指天指地说,天上地 下,唯我独尊,他是指他自己本身已经明 心见性,他是见到了佛性,他才敢讲唯我独尊,因为他讲的“我”是佛啊,那佛当然是唯我独尊。很多人不懂,学佛 学到后来,还以为菩萨骄傲呢,因为佛 陀掌握了自心的佛,明 心见性,心里什么都明白,见到本性了,见到佛性了,他才敢说唯我独尊。因为他认识了自身的佛性是心,而不是肉 身的唯我。

为什么要告诉大家佛性,佛性是谁啊?很简单,佛性就是“我”,本身的“我”,学佛性,就是学你自己,学你的良心,学你的根本的心。所以,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佛的光 明,因为你拥有了佛性,你才会释放出佛的光 明、佛的自在。你看看,佛多自在啊,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去救谁就救谁。济公菩萨当年到处跑,到处救人,对不对啊?所以,今即自悟,就是今天自己马上就开悟了,如果你们能够知道自己有佛的光 明,有佛的自在,你们马上就开悟了。要明白,皈依佛法僧,就是皈依觉者。

佛就是觉者,佛是圆 满的觉者,是大觉者。你们都可以觉一点点,你们觉了之后又开始迷了,迷了之后又开始觉了,到最后就是迷迷觉觉,最后 进入六道轮回,对不对啊?菩萨是一直觉,那么就不会有迷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会脱离六道,这就叫佛。师父解释得很仔细给你们听。

我们要懂得,皈依就是皈依你自己,修心要修出来的佛性。很多人问:师父,佛性不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吗?为什么我们修心这么难修呢?我们每个人身上不是都有佛性的吗?为什么我们还是搞不清楚啊?对了,佛性是你修出来的,虽然本身拥有,但是累世已经弄脏了,必须慢慢地把它修出来,重新挖出来,洗干净。比如说,你们家有一件宝贝,你不知道,你要把它挖出来,洗干净,它才成为你的一个宝贝。所以,自悟很重要,正 法和自性都是修出来的。

正 法是什么?我现在学的佛法是正的,我自己的本性也是正的,都是修出来的,擦干净之后,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了。你们要皈依内心三宝。为什么是内心三宝呢?内心里面佛法僧的三宝,不是动作上的三宝,对不对啊?看见菩萨就拜啊,这是外面的,心没有动,没有用的。内心要调心啊,内调心性,外敬众生,什么意思呢?对内要把自己的心性好好地调一调,调整自己的心、佛和本性。外敬众生,就是说把年纪大的众生当成你的父母,把年纪小的都当成你的孩子,要尊敬他们,因为他们是未来佛,这样的话,外和内都能修成,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只是他们的本身没有看见自己的本性。

因为你们每个人家里实际上都有一个聚宝盆,你们每个人都有智慧,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很聪明的人,你没有去发掘,那你就把这个孩子的本性和智慧丢失了。师父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有孩子很有智慧的,你们要好好地启发他。曾经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试验,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大家都说他笨,科学家把这个孩子收养到自己家里来养,而且用非常科学的方法去养他,去启发他的悟性,去启发他的科学观,去启发他怎么样去懂得这个世界的事情。

这个孩子后来非常聪明,也成为一个科学家。所以,根本的东西虽然造成了经典,但业障因为是累世的积累,看不清佛性,但是并不代 表它就是朽木不可雕,听得懂吗?所以,你们要挖掘自己的本性,把它拿出来洗干净,再放进去就会闪闪发光。要懂得,学佛人要尊敬自己的内在佛性,再内在地调理佛心,把真正的佛心调理出来。

实际上,人生来者无所从,去者无所至。我们人来到了人间,我们不知道干什么的,无所从,我们要走了,我们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从痴才会有爱,一个人爱了就会出毛病,但是爱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愚痴形成的。去爱一个人,要死要活地爱一个人,是不是先愚痴啊?发呆啊?迷他啊,单相思啊,好了,从痴有爱,人则疾生。这些都是师父跟你们讲的,看看书里有没有人讲过这些话?

如果由愚痴产生的爱,你一定会生病,听得懂吗?人因为愚痴,才会产生贪爱,你傻了,你才会贪爱。很多人贪爱中彩 票,想发财,不是愚痴开始了吗?天天去买六 和彩,明明追不上一个女人,还拼命去追,所以,追不上就开始生病了。

我们真正学佛的人,境界高的人,众生有病,吾也有病啊。因为众生都有身 体不好的时候,众生都有烦恼,所以,我也身 体不好,我也有烦恼,这就是菩萨。以一切众生生病,是故我病,也就是说,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在受苦,我也一定是受苦的。大家都不受苦了,菩萨一定快乐。今天我们开一个聚会,所有的人都很开心,你一定很开心;所有来的人都不开心,你说你怎么会开心?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因为一切众生都得了贪爱的病,这是菩萨讲的,因为菩萨看到人间所有的人都得了贪爱的病,所以,如果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就是一切众生没有生病的,则吾病灭。

就是说,如果大家都没有生病,都不贪爱人间的一切,则吾病灭,菩萨的病就没了。菩萨就是这样的,以众生之心,视为吾心;以众生之德,视为吾德;以众生之病,视为吾病。这就是菩萨,用现代白话讲就是人伤我痛,人家伤了,我就很痛苦、很难过。

学佛以后,怎样才能战胜人生种种苦,转烦恼成菩提

我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吧。

战胜人生种种苦,分两个途径,一是调心,二是实践佛法中的转运获福之道。

调心是修内在。   实践佛法中的获福之道,是转外在境遇,内外兼修,持之以恒,即可战胜人生中的种种苦。

调心之道,博大精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在新华书店里有很多佛法书籍,从不同的侧面谈到了这个问题,建议买书认真学习。

转外在境遇的改运获福之道,同样重要,佛门之中的方法有:

念佛诵经,吃素,放生,持守五戒,忏悔回向,在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以上事项,请尽量去做,持之以恒,自然能收苦痛减少,幸福指数增加之效。

在展开来讲解之前,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佛菩萨大慈大悲,世间仍有这么多灾祸苦痛,为什么烧香拜佛学佛后,佛菩萨不马上免掉我的不顺呢?

这是因为,佛菩萨的神通之力,在因果面前,在世人的恶业面前,有为难之处,举个例子,一个人的前世,有偷盗行为,曾害得人家家破人亡,这样的人,此生就很难在财运方面如意,时机一到,就要破财,他去一个有名的寺庙,烧个高香,就马上洗去过去的罪恶了?菩萨能大手一挥,说:免罪,赐财吗?

所以,佛菩萨济世渡人,以神通力护佑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一面,还是在于教化万民,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救自己哪!

朋友不知我这样说,你明白了吗?那我继续为你讲解,佛门之中的消灾解难转运获福之道:

像吃素,如一时做不到,可以每半月一素,或每月一素,能做到5%,或10%,都是有功德的,都比不做好。

放生,也是能为我们积德之大善行,放生好处多多,总结一句话,你能慈悲的对待其它生灵,那上苍也会慈悲对待你的。如果欲行放生,可以百度搜索:放生方法,放生注意事项,去了解一下。

放生需要花费一定的钱财,如果经济上有困难,可每周放一个生灵,比如一条鱼,这都是可以的。

关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上,有一大恶,一大善,很能决定我们将来的福气,运气

此一大恶,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即是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灵最为爱惜的,就是自己的性命,我们杀生夺命,生灵的痛苦很深,怨恨也很深,佛法告诉我们,杀生是大恶行,是有恶报的,我们求福求运,此一条不可不戒之。

另外,有一种极大之善行,很能为我们积福改运,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就是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欲行孝道,首先就要做到对父母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建议朋友你可以去请一些佛学书籍来看下,这样,可以在自己依靠佛法转运获福的道路上,获得更多地支持。我们的福气,运气,一方面可以靠菩萨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学习佛法,实践佛法(比如诵经,吃素,放生),去行善积德修来的。

佛学书籍寺庙里有请,新华书店也有售。网上也有,很全,像命运的形成,祸福的根源,人生的归宿,离苦痛得幸福如意之道,这些问题,在佛法中,都为我们作了明确的开示。

小提示:初学可以看一些佛教入门,佛教普及,运用类的书,佛经如一时看不懂,也不要着急,建议先运用佛法,切切实实的转变了不好的境遇,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了之后,再去深入佛经。

在佛法中,为我们谈到的人生的归宿,我们现在是人,那有没有来世呢,来世会变成什么?有没有永恒的生命?另外,来世能幸福吗?还是痛苦?有没有既让自己幸福,又让所有的众生能感到幸福的办法呢?这一点,佛法有详细的谈论

最后,回答一下这样两个问题:

一、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好人没好报,坏人却顺风顺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佛法中的因果规律,是通三世的,(前世,今生,来世),好人前世积了恶,恶果在此生此时成熟,故要先受报,恶人前世积了善,善果在此时成熟,故也要先受报。

二、有的时候,念佛诵经、行善积德后却遇到一些灾难,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灾化小,二是灾难的来源是往昔(包括前世)的恶业。往昔(包括前世)的恶业在此时成熟,故要先受报。

如何在家学佛

第一、就是戒淫。其他经论,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杀生居首,唯独本经,旨在令人速离生死,得证菩提;而淫欲正是众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说淫戒。

第二、杀生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杀生之人,必负命债,将随恶业所牵,轮迥六道,不能出离生死。佛劝世人戒杀,不但身不杀生,心亦不起杀念,身心都不杀,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自可解脱轮回,不致生死相续不断。

扩展资料:

人因内心充满贪嗔痴,策动于身口,故有杀盗淫妄种种不道德的罪恶行为,若能摄心一境,不起妄念,对顺境不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们断淫杀盗妄,先要从内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断,是名持戒清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襌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佛

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修行最大的障碍又是什么?

我有一个看法,实际上修行就是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你把一切关系处理得当,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你不会陷到人生的死角走不出来。我们把处理好这种关系的状态,叫做调伏自己的心,像我们有时生病,失眠,身心不宁,等等,都是因为没有调伏好自己的心,心与外在产生了矛盾、冲突和抗拒。比如天冷,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感冒了,这也是没有和外界协调一致造成的。当我们能与任何东西做到“合一”的状态――合一说白了就是慈悲的状态,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和世界上任何东西是没有冲突的,你见到一棵草,觉得太美、太可爱了,不忍心去践踏它,不愿它死掉。你见到一只动物,不忍影响它自得其乐的生活,不愿去伤害它。当你怀有一颗善心去面对外界的一切,你会觉得触目所及无不美好,而这种美好,正是来自你有那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

佛法讲,当你以什么样的心来解读世界,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就是什么样子。这绝非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谈,它的来源根据即是唯识学,用通俗的话说是境随心转,依报随着正报转。于外界而言,我们人是主体,是正报,外界是客体,是依报;于身体而言,我们的心是主体,是正报,身体是客体,是依报。

老子道: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人只要有身体,逃脱不了各种问题的纠缠。比如没食物吃,饿的要死,吃多了,又胀的要死,冷了,要添衣服,热了,要脱衣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对身体的基本反应是如此,心理上更是这样,人家赞美你,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起,人家贬斥你,你大受打击或心生愤慨,人家不理你,你又觉得没有被重视,心生失落??

所以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执。一个人若能突破我执,把我执断掉,就能进入见道的境界。在见道之前的修行,则如股票一样,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我们把这一段时间叫资粮期。此后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一直到我执断了,修行就开始往上走,一直上,不再退转回来。所以无论人生还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

和别人关系处理不好,是我执,家庭不幸福,是我执,事业做不好,也是我执,为什么事业做不好也是我执呢?――有句老话叫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你把好处多让给别人,这些人就聚集在你身边扶持你做事,你的事业会越能做越大,你自私自利,处处算计,唯利是图,鼠目寸光,见利忘义,事业当然难以成功,即使侥幸成功也根基不稳,稍有风吹草动就坍塌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愿意为对方付出,我帮你洗碗,你帮我做饭,我买东西,你拖地板,每个人都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做奉献,这个家庭一定皆大欢喜,一定是温馨的、和谐的、美满的;反之,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别人为我服务,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这时候不免矛盾重重,争端纷起。所以人活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我执。那如何破除呢?每天诵经,用经文里面的思想对照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行为,观照自己,若有不对立即改正。神秀大师说的偈子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若能天天去擦这面镜子,不染上尘垢,就能保持一种清亮透明的状态,此时,智慧自然生起。

上海有个居士,曾对我抱怨:现在的社会啊,乱象纷呈,许多活佛都是假的,我遇到一个又一个??我就对他说,这事你要反省,为什么总是你碰到?那是因为你没有智慧,业障深重,老是吸引假的来到身边,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有的活佛说,来,摩一次顶,你就能发财!来,吃个甘露丸,你所有的业障都消除了!你想想这可能吗?有智慧,有正知正见的人根本不会上当。我曾见过一个小姑娘,到处托人找活佛给她摩顶,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多的时候一天见过十二个活佛,平均每个小时接待一个,到现在她还是她,除了头发摸掉了不少,没有一点改变。我们的祖师大德早就说过一句话:心外求法是魔,心内求法是佛。但凡想借助外力改变自己的都是走火入魔,你就与魔为伍了。你的心不改变,一切业力乃自然感召而来,此是缘木求鱼。孔老夫子也说过“求之不得,反求诸己”,这即在告诉我们,如果追求什么东西没有得到,就应该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

有人学佛后一天到晚给人家讲理论,一套一套的,天花乱坠,不知道他有多么高深的修为,但是你若说他有哪点不对,他立马暴跳如雷,原形毕露。这样的人你敢信吗?修行不是看嘴皮子功夫,而是看我们伏烦恼的能力,调心的功夫。为什么我们一碰到逆境,烦恼就如影随形冒了出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种子起现行,就是种子碰到因缘条件马上发芽了,这个条件是什么?恶缘。碰到恶缘就起现行,迷失掉自己,被恶缘牵着鼻子走。当我们发脾气、生怒火,当我们内心纠结、恐惧、担忧、挂碍,这时候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所以我觉得,你讲多少经不重要,持多少咒不重要,念多少佛也不重要,――当然这些东西都能帮助你,――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的身心改变多少。比如以前你很挑剔,从现在开始,你能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欣赏别人,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柔软就不会和别人起冲突,仿佛水从山水流下来,遇到石头,拐一个弯,碰到洼地,渗过去,碰到闸,就等着,碰到平原,就漫过去,碰到热,变成蒸汽,碰到冷,再变成水??它就是这样,不断地改变自己。

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修行,便是不断调伏自己的身心。调是有智慧的,我们也可以把调叫做转换,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污泥又臭又脏,但莲花呢,洁白芬芳。这是什么道理?转换。它把脏臭转化成了营养。那我们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同样也是一个最好的修行场所。你若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碰到逆境越多,转换的就越多,转换的越多,能量就越大,能量越大,成就就越大。当你遇到逆境就退缩,就逃避,转换不了,这是没有福报的表现。学佛,一定是在转换的基础上成就自己。

---贤宗法师

本百家号,及妙用堂佛事用品微信公众平台和新浪博客相关文章均为妙用堂佛事用品发布,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不易

随缘转载,欢喜点赞,感恩分享!

如何调心

如 何 调 心 失去控制的心有如一只不歇息的猴子,无意识的跳这儿跳那儿。你必须学习去控制它,去洞见心的真实本质:无常( 暂时的)、苦( 不满足的)、空( 无实质的)。不要光随它到处乱跳,学习去作它的主人。把它拴下来,然后让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这么一来,你就有一只“死猴子”,而最后你会是宁静的。 在佛法的修习中,我们不需要打击别人,反却是征服我们自己的“心”;耐心的忍,并且抵抗我们所有的情绪。 目前你唯一的责任就是专注你的心,让心得到平静。 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续地“觉醒”当下的呼吸,以便你能正念每一个进、出息的发生。 开始禅坐,清楚知道,当下,你唯一的责任就是去观照出入息。 假如你的注意力从呼吸那儿溜到其它的地方,如此一来,觉知就破了。只要有呼吸的觉醒时,心就在那儿。只要与呼吸和这个均匀且持续的觉醒同在,你们就有当下的心了。 如果注意力溜到其它事物,试着拉它回到专注的目标上,试着去放下一切其它的思想和关心的事物。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观照呼吸。 不要让它( 注意呼吸)溜走了,如果溜走了,停下来!看它到了哪儿?找到它,再带它回来。 即使有人在“装神弄鬼”,那是他们的事,不要因此而受干扰了。只管在呼吸的进、出上专注,只须清楚你的呼吸,这就够了。如果你有恒心这么做,呼吸会变得细长且轻,身心也会变得柔软自在。不会茫然、不会昏沉、也不会打瞌睡,一切都变得轻松容易,此时,你是安祥的! 在禅坐时会知道或看到什么的念头,可是,一旦它们升起,就让它们自己消失,不要过度地顾虑它们。 在禅坐之时,不论心里有什么感觉或情感,就放下它。不论这些情感是好的或不好的,都不重要。也不需去在意他们,只要让他们消逝,然后回归你的注意力到呼吸上。 禅坐的审查就是“培养”和“放弃”的审查。这里我说的审查,意思是:每逢心经验到一种感觉时,我们仍然执着它吗?我们仍然绕着它制造问题吗?我们仍然在它上面感受快乐和憎恶吗?简单地说:我们仍然迷失在我们的想法里吗?如果我们黏着了任何一样事物,我们觉察我们被黏着;我们知道我们正处于什么状态,我们努力去修正我们自己。 除了觉知以外,放下所有的一切。禅坐时,不要被你心里的妄念或声音愚弄了。 把它们全都放下不要去执着。只要住于“不二”的觉知,不要烦恼过去或未来,你将达到那不前、不后、不住的境界,而那儿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抓住或执着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是无我,没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没有。佛陀教导我们,用这方法空掉一切,不让任何事物系缚我们,要去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之后,就是放下! 即使你发觉你在想,那也无所谓,只要你用智能去想,觉知到它的本然。如果你以智能来了解事物,那么你就能放下它而不会有痛苦,这时,心是光明的,快乐而且平静的,远离了一切纷扰,心是专注的。此时能够帮助及支持你的,就是呼吸。 让平静的心系于呼吸上,让呼吸成为唯一认知的对象,集中精神直到心越来越细微。直到感觉已无关紧要,而心境却是一片清明和觉醒。 “噢!是那声音干扰了我。”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我们便会因此而痛苦。假如我们再深入一点审查,我们将会明白是我们出去,并干扰了声音。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审视心。它有没有陷入其中,然后造作?它有没有受到干扰?你觉知这点,就待在那儿,然后保持觉醒。有时候,你也许会想逃避声音,但是,这并不是解决之道。你必须藉由觉醒来远离。 你必须小心照料,来维持正念的觉知,并且试着去把心拉回来。看起来好象是你在将心拉回来,但是,它真的哪里都没去,只是觉知的对象改变罢了。 专注就好象呼吸一般,如果你决定强迫你的呼吸要深或浅、快或慢的话,就会变得很难呼吸。同样的道理,任何尝试要强迫自己平静下来,都只是执着和欲望的表现,反而会阻碍你注意力安定下来。 如果心烦乱的话,提起正念,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直到再也吸不进去为止,接下来,将它毫不存留地完全吐出来。这样子做两、三次,然后再重新将专注力建立起来,心应该就会平静。 烦恼( 杂染)就如同一只流浪的野猫,如果牠要多少食物你就给牠多少的话,牠就会时常来你左右要吃的,但是,如果你停止喂牠,几天后,牠就会停止再来。 正念观察和照顾心,不论心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你都必须保持这个觉知,不要散乱或到处跑。 坐禅时,你可能会有奇怪的经验或幻影,如见到光、天使或佛陀。当你看见这些东西时,你应该先审察你自己,以寻察心正处于什么状态。你应该视它们为非你自己,因为它们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虽然它们生起了,但不必太在意。如果它们不离去,就从重新再提起正念,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最少做三次深呼吸,如此一来,你便能去除它们。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期望幻像生起或不要生起。 关闭眼、耳、鼻、舌和身,而只留下心。所谓的“关闭”的意思是收摄这五根,只留下心以被观照。拥有“正念”在控制和监督心,一旦心和“正念”统一时,一种新的觉知将会现起。已经增长了平静的心,被那个平静所约束,就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鸡……,鸡无法在外面到处乱跑,可是牠仍然可以在笼子里走动。牠的来回走动不会造成麻烦,是因为牠被笼子所约制。同样的道理,当心拥有“念”且平静而不会造成麻烦时,所产生的觉醒也是一样,感觉在平静的状态下升起,心于是同时经验感觉和平静,而不被干扰。问题都是发生在当“鸡”跑出“笼子”的时候。例如,你可能在观呼吸的进出,然后就忘了自我,让心离开了呼吸到处乱跑──心离开了它平静的基础。 正念就是觉知当下、觉察和觉醒。清明的领悟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情况。当正念和正知一齐运作时,它们的伙伴──智能,永远会帮它们完成任何的工作。 正念是忆持力,正知是自我觉醒。正当有正念、正知之时,理解将随之而来;我们知道什么正在发生。 “正念”和“正知”必定是同时存在的。“正念”是忆持力,“正知”则是自我的觉醒。当下,你清楚地觉知呼吸,这种观呼吸的练习协助了“正念”和“正知”一起增长,它们分工合作。有“正念”和“正知”的时候,“般若( 智能)”将会在同一个地方生起来协助。如此一来,它们三者便彼此互相支持。 你或许会开始想一位朋友,抑或明天你将去哪里的念头,在禅坐中,你应该这样来解决这些东西,视它们为“不稳定、不稳定”,并且持续这种觉知。你必须舍弃所有的念头──心里的对话和疑惑,在禅坐中别让这些东西束缚住。最后,只剩下“正念”、“正知”和“般若”最纯粹的形态在心中。试着去增长“正念”,直到能够在一切时中维持不断。如此一来,你就会全然地了解“正念”、“正知”和“般若”了。 盘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后对自己说:“现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负担和烦扰!”在这个时候,把一切忧虑都拋开吧! 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长或缩短,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进出就可以了。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须想东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中间在心脏,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开展对呼吸的觉知: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此时或许会有别的念头进入心中,它会想到其它主题而分散了你的心,但可别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当作你专注的对象就行了。心,也可能会陷入研判和探讨情绪当中,但是继续去修行吧!继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呼吸的始、中、末上保持分明。 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当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种工作。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细密,“正念”和“自觉”将能保护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我们如此这般的修行,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直到它成为“一”为止。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不从呼吸上分开来。当心变得平静时,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随着呼吸上下,到腹部又回来。这就叫做“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这是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着每天去练习。 这称作“心理训练”的,必得在四威仪中练习,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 如果我们继续担忧并进而认为:“我在受苦、我要停止想。”这种错误的见解,只会把事情复杂化。 即令我们努力修行,试着去达到平静,许多的念头和感觉仍然会那样的移动不定,因为,心的特性就是如此,不会有其它方式了。 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一点,( 接受了事物的真实自然)那么我们就能从思考和感觉当中离开来了。当这颗心真正地了解,它会放下一切。念头和感觉将仍会存在那儿,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发生不了什么作用了。 心只是心,想和感觉只是想和感觉;让事物就只是它们自己吧!我们何需费事的去执着它们呢?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去思考和感觉,那么,这就是出离和不黏着了。 当你静坐时,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触,不要有思想,而这种期望就是欲望啊!你愈是和思想挣扎,他就会变得愈强。只要把他忘了,继续修行下去,当你再与外尘接触时,便观想:无常、苦、无我。把一切丢入这三法印之中,把一切都归入这三个的范畴之中,然后继续观。 平静早已存在,你却一无所知,而不论你去问谁,你都不会清楚。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进与出,这样就够了!当你的心变平静时,心自然会明白。你将能整夜长坐,直到黎明来临,却不自觉你是在禅坐中。你会法喜充满,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五个基本的禅坐主题: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什么是它们真实的样子?它们漂亮吗?它们干净吗?它们有没有真正的实体呢?它们是稳固的吗?不……,它们什么也没有。 一颗平静的心,有五个因素:寻、伺、喜、乐、一境性。 正当修习三摩地时,我们专注我们的注意力在鼻端或上唇的入、出息上。这样“举起”心去专注,称作寻或“举”。当我们这样“举”了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时,就称作“伺”──对鼻端呼吸的专思。我们用“伺”去思惟生起的各种感觉。当“伺”变得越来越散乱时,我们又再次地以“寻”“举起”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修行在这一点上必须以不执着去完成。见到“伺”的进行与心里感觉相互作用,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心被困惑了,于是对这进行变得嫌恶起来。我们不快乐全是因为我们希望这心去安,而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静止。现在,如果我们不执着,如果我们以“放下”来修行……在活动中不执着且在不执着中活动……那么,“伺”将自然而然地变得比较不会分心。 起先,“伺”到处都去;当我们了解这单纯地就是心的自然活动时,它便不会打扰我们──除非我们执着它。我们会放下,就好似任由水流过去一般;“伺”变得越来越精细。当思惟的主题就在那儿时,将会生起一种愉悦的感觉。他可能显现成鸡皮疙瘩、清凉或轻快,心是狂喜的;这就称作“喜”。也有愉悦──乐,各种感觉的前来和消逝,以及一境性所缘的境界,或是一境性。当心变得越来越精细时,寻和伺变得较为粗糙,于是他们被放弃了,只剩下喜、乐和一境性。当这心变得精纯时,喜终于离开了,只剩下乐和一境性。心渐次地拋却了对它来说会是太粗的什么,直到只留下一境性和舍( 平静)。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这是极限! 假使我们的心停止了被搅动,“伺”就会倾向于思惟佛法,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思惟佛法,心就会转回散乱。 有关行禅,是在两棵树之间,取大约七或八个臂长的直线路径。收摄自己,下定决心──现在,首先从右脚开始,以正常的步伐来走。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如果觉得纷扰不安,便停下来,等到平静后再继续走。须清楚路径的起点、中点、终点,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回走,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哪里!来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来,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平静地觉察你的呼吸,使心得到休息。 你修习过“行禅”吗?感觉如何?“妄想纷飞”!那么就停下脚步,直到心回来为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