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改变心态(佛教怎么改变性格)

佛教如何面对负面情绪是让人把负面情绪憋回去还是转化转化之前是不是先把这些负面的东西给排解出去再转化
佛教里没有所谓负面,所谓排解,这不是佛教的方法。佛教是修心,强调转为道用。可以将病苦、痛苦等等都转为道用,所有顺境逆境都是修行的助缘!
在生活当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受快乐,这种快乐实际上是一种修心的因缘,我们不能放过这个因缘,应该将它用于修心;有时候我们会感受痛苦,这种痛苦也是一种修心的因缘,我们也不能放过这个因缘,应该将它用于修心。
从世间的角度来思维,疾病缠身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对真正有修行的人来说,生病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生病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作者:达真堪布
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身不是实有,也不是真有,而是一种如幻如梦、假象上的东西。如果我们靠这么一个虚幻、肮脏的东西,将病患、病苦转为道用,就能灭尽、消除往昔所积累的一切恶业,还能修持善法,积累很多的功德与福德。
倘若我们能够断除对身体的贪执,也能逐渐断除我执、我爱,这样就彻底断除了所有痛苦的根源,以及烦恼障与所知障。
所以如果我们有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应该生起厌烦心,反而应该感到高兴。
因为第一,如果我们继续担心、害怕,过度忧虑的话,那么对病情没有好处,只有坏处。若是能够提起精神,维持稳定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甚至心里还能生起喜悦之情,对我们的病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在美国,医生为了搞研究,专门做过一种试验。两个人到医院就医,一个人只是有点感冒;另外一个人得了大病,是癌症晚期,已经没法治疗了。经过各种检查以后,医生跟没有病的人说他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没有多长时间了,让他做好准备。然后跟真得癌症的人说他什么病都没有,只是有点感冒而已。这两个人都特别相信科学、相信医学,对医生的话完全没有怀疑。
从那以后,真有病的那个人,心情好了,每天很开心,能吃能喝能玩,没有丝毫的障碍。那个没有病的人却开始忧虑,害怕、担心,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心里总是想着这件事,心情非常不好。
过了一个月,他们再去检查的时候,原来有癌症的人已经没有病了;而没有病的那个人,真得病了,而且是癌症晚期,已经没有办法治了,最后死了。
这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力量。所以我们有病的时候、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勇敢地去面对,不要因为这个而担心害怕、烦恼痛苦。这是第一个原因,也是一种最好的治疗方式。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病痛之苦。
第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现在所感受的病苦,是自己往昔造的恶业,只是现在果报成熟了而已。作为修行人,如何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如果能超越因果,那是最好的了,那样就彻底解脱了。若是没有这么高的修行,也可以转变因果,只要猛厉忏悔、真心忏悔,恶业就可以彻底消掉。
业障没有功德,通过忏悔能够得以清净,这是业障的功德。就如同那边燃着火,冒着烟,你把火熄灭了,烟自然就会消失。因为它们两个有因果关系——因没有了,果自然就会结束了。你把业障消了,果报自然就会结束。这是唯一的一种治疗方法、解脱方法,这个方法是从根上断除。
如果有病了,或者身体不舒服了,到医院看看,吃点药,病虽然暂时好了,但这不是彻底的治愈,不是最好、最究竟的方法,这叫做扬汤止沸,不是抽薪止沸。暂时能对付,能缓解,能好一些,但还是没有从根上去掉,将来还会发芽、结果。我们通过忏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解脱方法。
第三,如果有病了,我们可以将它转为道用。可以通过修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菩提心这些方式来代替众生受苦,这在行菩萨道里是最最究竟、最最殊胜的修法。我们通过疾病,通过自己虚幻的身体来承担这么大的事业!要知道佛讲的是事实、真相、真理,一定要好好思维。
有病了,第一个能够消除业障,第二个能够忏除障碍——烦恼障、所知障。第三可以转为道用。因此,在修行的道路上,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有病不是坏事,不是痛苦。
我经常跟大家讲,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不经过磨砺不能成佛。有病、有不顺、有不如意,这些都是训练我们心的一种善巧方法。我们作为人,在一生当中应该经历这些坎坷、风雨,最后才能成长、成熟,否则你的一生是不完整的。
作为一个人,该过的日子要过,该感受的要感受到。人在一生当中既要享受,也要吃苦。如果你只想享受,也是错误的!若是没有经历痛苦,你即使享受到再大的福报,也不会觉得幸福,觉得如意。如果你不经历这些风雨、坎坷、苦难,就感觉不到人生的苦,轮回的苦。
因此感受痛苦、经历磨难是好事,不把它当事就不会有事的。主要是自己的命——若是命中有这些,你想躲也躲不开;若是命中没有这些,遇到了也不会有事的。
所以,在这里讲有病也是一种快乐。
如何培养佛教的好心态,佛教是怎么修身养性的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想要让自己的心态好,修佛的办法?
所有的佛法修行,目标都是心静,暂时做不到心静不要紧,要充许自已的修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朝着心静的方向,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选定一个法门做为每天必修的功课,比如读地藏经,坚持每天都读一部以上,多读更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地修,就会渐渐地由心静走向杂念减少,慢慢变为没有杂念了。
学佛人应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有点放不下心态不好该怎办一定要包括具体方法
这需要一点一点的实现。若对于我们这样的凡人,一开始就做到高尚的境界是非常难的,这需要的是真实,而不是标榜。佛教的放下,但一定要承认我们凡人做到很难,我们目前应该认识的是佛教的放下是快乐的,是真正快乐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体会到放下的轻松感,会引导我们的心自然而然的放松。而不是说,佛说放下,我就放下了,我如果放不下就承认自己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才需要和佛陀,菩萨学习。
不知您是从事什么行业,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吧!是真实的体会。
我的经验是“布施”,主要的是“财布施”。我个人的经济收入有限,在学佛或者谦虚些说正式接触佛教前,我的生活是很拮据的,是真的拮据。没有钱,当然就要想方设法的去赚钱,比如想办法拉关系,宣传自己等等。多余不必多谈。
但在几年前我开始正式的接触佛教,我不能说一开始就有端正的心念,后来机缘得知“财布施得财富”这一教导。那么自己就开始尝试,当然,心念上是以求财为目的,而并不清净,因为毕竟自己太缺钱了。“财布施”就是主动将钱送出去,但是由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钱,而且心量也很小,所以也仅仅是个位数左右的布施。佛教讲慈悲,那么布施当然是将钱送给需要钱的人。我在网上的公益网站(为避免广告嫌疑,这里不提网站名称)上布施,时常布施。并且按照佛教的修为方法,在布施发款后,发心作回向,愿将自己做的这纤毫的善事功德,回向给一切有缘者,愿大家都能消除贫穷疾苦,都能富裕充盈。每次都争取把真诚的心发出来。而且也在网上参与放生,自己没有亲身去做,仅仅是资助放生款,也不多。之后依然回向。由此也养成了习惯,每做一点点善事,都会顺便发心将功德回向。
没有怀疑恐怕不可能,所以我经常关注网上诸多学佛者自谈的所谓感应,由此为自己增加信心。而随着时间推移,当然不是立马见效,而是逐渐的体会到感应。我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改观了,应聘新的岗位,本来没有太大的信心,却得到了回应。本来没有信心得到的生意,竟然得到了。当然,最初收入是没有想象的那样完美的,期间也有烦恼,但是还是坚持布施,既然收入已经有提高,那就鼓励自己多布施一点。然后依然回向。就这样坚持着,第二年的收入就比第一年翻了一番。是实话。再之后收入是不断提高的,虽然不能保证翻番,但是都是高出很多。收入多,就多布施。就这样。
在这些时日里,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来没有打算的项目,突然自己找上门来。根本没有想到。有新客户打电话来邀请合作。而有些自己努力争取的项目却没有成功,也就是说,想赚的钱,却没赚到。没想赚的钱,却意外赚到了。这种现象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感触。在争取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积极的表现自己,争取,甚至说献媚。甚至盘算,动心机去预想如何运作,但是最终却与想象大有差异,甚至根本就没有合作。为此自己也很烦恼。自己是凡人,赚不到钱当然烦恼。但是却意外的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项目,只要争取自己不傲慢,积累起来竟然也不少的数目。很意外,得到的赚钱机会居然自己没有设想过。由此自己开始感悟到,该得到的自然会得到,不该得到的,想尽办法也枉然。前途不是自己设想的那样。理想中往往没有痛苦只有美好,但现实的路往往总有烦恼和痛苦,而且也不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由此我感悟到佛教的理念,对于我们凡人而言,佛教是教我们一个科学的公式和道理。即便我们还是个凡人,依照道理明白世间规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求,并不意味着不得。得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求。只要种下一个种子,开花结果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就像“财布施”发心回向,这就是在自己的意识中种下了一个见到财的种子。好好保护它,把自己的恶习气改掉,把能阻碍善果的毛病控制和祛除,比如淫念,嫉妒,贪婪等等。而且不断的种下种子,发心回向。这就相当于结果的概率在不断增加,心被激发鼓舞后慈悲也逐渐的有所觉察,信心激发了慈悲心。
这其实是发现一个规律,而不是自己先前的那些预想。设想自己如何的做生意,如何的发财,如何得买豪车和豪宅,如何的娶一个体面的妻子等等。如果命里没有这些因,想也是白想,即便已经实施做生意,往往得到的回馈并不像想想那般。在这个规律面前,自己的聪明才智,谋略往往都变得黯淡了,所以自己逐渐体会到了“放下”。我们所想的不是必然,必然不是我们所想。
有了对于“放下”的初步认识,以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应,也令自己能够有信心去理解佛教的教义,观点。这是真真实实的感触。而不是只挂在嘴边的辩论素材。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对于现实生活有足够的影像和改变,否则没有切身体会,只有自己没有证明的理论,恐怕有十足的信心也是很难的。
想做到放下,需要现实的感应,信心是由感应激发而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