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拿了别人的钱(佛说拿别人的钱布施)

佛说偷别人钱去好事有果报吗
你认为的好事,就一定是真实不虚的好事吗?
佛法讲随缘,而你这个是随缘吗?不是。
1,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是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是恶 。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背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别人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2,圣严法师曾经以四点来阐述他对佛教善恶观的理解,言简意赅,故今上传供养大家:
(一)有善有恶
这是「世间」的标准,是指人间一般的、社会的判断或标准,也就是从一般人对他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来判断,正面的说是善,负面的说是恶,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法律的标准。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肯定现实社会的善恶标准。
(二)生善灭恶
是为佛教的教化功能。以现实的社会作基础,提升社会进入净化的层次。也就是说,既然社会有善、有恶,我们希望善事能尽量多做,运用佛法中持戒、修定、增长智慧的方法,从人们身、口的行为开始改善,然后再从根本的思想观念、心理层面作调整,以达到生善止恶的目标。
(三)有善无恶
这是菩萨的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如果有人看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好的,那是善恶不分,是乡愿,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都不好。
然而以佛教的立场,一定要讲到这个层次。因为这个世间虽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为不善,但我们相信「所有的人将来都能成佛、成菩萨」,目前只是因为他的因缘尚未成熟,如果我们能促成他的因缘,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来也能成佛。所以他也是未来佛、未来的菩萨,我们不需要计较他现在的好坏。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菩萨不舍任何一个众生,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有不变的恶性,因此,我们不要对任何人失望。
(四)无善无恶
佛的境界。这个境界更高,善与恶对于他而言,根本都不存在。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谓「梦里」,指智慧尚未出现,仍有烦恼的情况下。而「觉后」,乃指开悟、成佛的意思。
在没有开悟以前,善的、恶的、种种一切差别现象都存在。到开悟、成佛以后,任何的一切都一律平等,所以再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在他的心里面牵挂窒碍了。
从地藏经看,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
如维摩诘所说,一切善恶,都是成佛的资粮和种子,高山净土,不生莲花。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意思就是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付出一些。
其实古人所讲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就是职业化。用现代企业经营的语言来解答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下,做同样的事情,谁的成本更低,谁的效率更高,谁为企业赚的钱更多,谁就是职业化。而能够要求自己这样去做的人和团队,就是职业人和职业团队了。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一这句话广泛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任何人事交际。
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办各行各业的事都和这句多多少少扯上关系。
工作中有同事报怨工资低,把消极思想带到工作中,做事极度不负责,一味说工资低,却做着比给他现在工资还低的事,还一脸高傲的觉得自已了不起,拿着正常的工资,耍着不要脸的赖,着实让人恶心,久而久之让老板厌弃,从而失掉工作,其实这就是你拿了人家钱财,却在工作中不为人家解忧,结果只有一条。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我们建立起交往基础,离不开礼尚往来,但凡这礼尚往来失去均衡,人际交往也无基础可言,久而久之失去人心,丢掉人事资源,拿了别人多少,就要同等回报,世上除一部分父母亲情,几乎所有人,事,物都与之有关
这也是几千年古人经验的汇总,用各行各业来验证出来的。
佛经说为什么拿别人的钱替人背业
佛经没有这样说。这是民间的说法,所谓“收人钱财,与人消灾”。
花别人的钱好吗?而且是对方知道和愿意的情况下。就佛教里来讲好不好?
不好,不论是世俗还是佛教中这样都不好!佛教徒一般生活比较节俭,他们会把多余的钱用来布施和放生。
拿别人给的钱布施谁得果报?
都会有果报,像建佛寺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样,最后建好了是大家共同种下佛法福德因缘。那是不是有钱的得到有钱果报,有力的得到有力果报呢?不完全是的,这个因果我觉得是夹杂受报的。因为宣化上人说如果善恶业不清一边修佛一边造恶业就是夹杂恶报,善报某种程度类比也应该是这样的吧,只是可能有所侧重。
受报的另一个因素也决定了其实是不一定的。因为要看布施行善的举动后面的心,假设你父母给钱是很殷切希望布施的,而你却不喜欢布施只是应付了事则你虽然亲自做这件事却几乎可以肯定不及你父母所种下的善业了,所以心是很重要的,菩萨很多无住相布施,布施不求回报不自己贴金宣扬等等那更加有益,因为布施纯净受报当然比敷衍的好得多。布施拓展来说还有种类的差别,法布施最胜,这是相对其作用而说的,因为法布施利益无量世,比如讲经说法等。而财布施无畏布施则利益时间等不及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