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门礼仪法义梳理(佛门礼仪的含义)

学佛百科2023-03-20151

请问佛教的礼仪有那些,烧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发明的?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佛教作为一种伦理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性宗教,在当今的道德建设方面理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育目标为其道德性宗教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们知道宗教的特征不仅要有深刻生动的理论说教,而且要有形象、有效的实践演示,撇开实际效果不说,单就演示本身而言,就是礼仪创建、完善、深化的过程。从佛陀最初传教时的不拘形式,不重礼仪,到大乘经典中大肆渲染那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说法场景,再到密教修行中曼陀罗的描绘及众多法器的供奉、手印的结持,印度佛教礼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演变过程。

烧香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佛家以香治病

佛家香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由于香的尊贵、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传统,还有他为诸佛乐道的神圣,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几乎是无处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 围着佛像“绕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若是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

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

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佛门礼仪的关键字有哪些

礼仪教学中最常用的四个关键词是:微笑,礼貌,端庄,典雅

现在来说说佛门一些常见的礼仪。

一、殿堂仪规

我前面的文章介绍过大雄宝殿,古时中国能住『殿』里的都是帝王: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历代帝王尊佛为医王,这个医王不是说佛能治我们的疾病,而是指佛教智慧能治疗众生的烦恼生死大病。佛教最初传入东土,是为王公贵族所信仰尊奉的。从史料记载看,把供奉释迦牟尼的处所称为殿,是从武则天那个时代开始的。后来民间逐步有俗语流传至今,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是指当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佛法来了,这个时候就会去寺院求佛。平时没事的时候,大部分人想不起来去寺院。这种情况到今天仍然依旧,没有什么改观。久而久之,佛教就被罩上迷信的外衣了,而佛教真正的教育功能已经不为世人所知了。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按照佛门的礼仪,进入大殿应从大门的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物品最好不要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大殿,不可以把佛殿做为穿行的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如果有条件洗手的话,最好能洗净双手。进入大殿后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要先礼拜后方能瞻仰佛像圣容,通常佛门中人会默念:「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就是要以顺时针方向绕佛,以示正道。

6.于大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参照下面的方法处置,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

佛教各宗各派都有上香的仪轨,如果是已经皈依的居士,按照自己熟悉的仪轨进香即可。如果是一般香客,可以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我常看到有人非要等到大殿正中位置才肯拜佛,如果是平时人少,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遇到人山人海的节日时候,大可不必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后面的礼佛人群,而且非常容易出现踩踏事件的发生。大家千万要注意。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某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

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如果记不住的话,记住一拜忏悔自作罪业,二拜发愿皈依三宝证道,三拜发愿与众生一起往生净土。这样做就非常好,符合佛家思想和仪轨。那种求佛保佑来年升官发财的愿望,是非常可笑的。

(5)汉传佛教礼三宝文

我弟子某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

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

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绝对不可从礼佛人的前面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佛教的世界观法义知识点梳理方法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

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

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

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教

佛门礼仪 ‖ 操手

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既能摄心,又不会散漫。

其形状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另外,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一切知见和法义均依当代住世佛陀说法为准,谨遵南无释迦牟尼佛教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严守五戒,行持十善,常念礼拜南无观世音菩萨!恭敬念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增益福慧,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南无观世音菩萨

佛门礼仪

转自:济群法师

居士入寺礼仪

佛教寺院是住持三宝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经常需要出入佛寺,拜佛、请法宝、听法或参加各种佛事活动。那么,在佛教寺院中,我们在行持中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呢?

一、进入佛寺

1.去寺院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要遵守寺院的相关规定,维护寺院的清净,不可在寺院吸烟或大声喧哗。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如自己带着香来,则可以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3.上香要诚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炉中间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间的一支,默念“供养佛”;然后以右手插右边的一支,默念“供养法”;用左手插左边的一支,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插香时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东倒西歪。香插好后一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5.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三、入殿礼佛

1.入殿堂的时候,应靠着门边进去。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跨入。从右侧进,先右脚跨入。不可践踏门槛。步出殿堂时亦如是。

2.礼佛时应该将帽子脱下。

3.大殿中央拜垫是主持、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居士不可在上礼拜。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

4.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随其意愿,亦应是三的倍数。

5.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6.不得对佛像妄加议论。

四、谒见出家师

1.进入寺院后,先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然后,再去拜见出家师父。

2.称呼法师法号时,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切忌称呼出家众为“师兄”。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在法师前,如果需要表示恭敬,可视关系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

3.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合掌,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等不当礼节。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师父三拜”,法师若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4.法师在走路、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不可礼拜法师。

5.男众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应该有两位以上同去。女众到比丘法师房间要有人陪往。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6.要尽量避免从法师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长面前要躬身,弯腰而过。

五、请示师长

1.先不急不缓地敲门,声音大小要适中,进门之后先问讯,再把门关上。

2.请教问题时,当专心一意,虔诚恭敬倾听。

3.拿东西给师长看,应先问讯、弯腰,以双手捧交给师长。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后方,若师长未示意离开,不可擅自离去。如师长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在与师长同行时要走在法师的右侧后方,大概相差一步,当师长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6.进出门时,替师长开门后,让身左侧,待法师进出门后,要关上门。坐下来时,师长坐左边,晚辈坐右边。

六、参加早晚课诵或法会

1.要提前到达,不迟到。入大殿后,在佛像前向上一问讯即可。如欲礼佛,可在自己站位进行。

2.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在家众受三皈五戒者,可著海青。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

3.上殿时,男众在左,女众在右。(此处所说左右,系指佛像所面对的左和右,不是指自己站向的左、右)前后站位顺序为搭缦衣居士在前,后为穿海青居士、信男信女。殿堂内站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

4.诵经、唱诵和拜佛时,应整齐随众,声调适中,要符合法器节拍,不可错板拖腔。

5.经本用毕,应置于洁净高处,不可放在地上或拜垫上。

6.绕佛时,排列次序依次为: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身搭缦衣的男居士、身搭缦衣的女居士、身穿海青的男居士、身穿海青的女居士、信男、信女等。

7.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整齐。绕佛只能顺时针绕,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结手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平视正前方,不可东张西望。

8.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七、在寺院过堂

1.早斋、午斋时,听到打板后应立即到斋堂过堂。

2.进入斋堂时,一般只对斋堂内所供奉的佛像问讯即可。

3.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

4.吃饭时端身正坐,不得散心杂话,碗要端平,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不可饮食出声,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

5.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行堂僧就会来添加。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菜碗中竖着时,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6.饮食知量,饭后碗中不留剩饭菜。

7.餐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放于碗右边,碗筷放置不要超过桌前沿,以免行人碰掉地上。

8.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或合掌默念十声佛号。晚上若用药石(佛教称晩食为“药石”),仅需合掌默念佛号即可。

八、寺院留宿

1.如需在寺院住宿,应按规定持所需证件,到客堂挂单。

2.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3.在寺内过夜,需按寺内作息时间熄灯休息,切不可打扰别人休息。

4.凡在佛寺内用水用电用物要尽量节省,不得浪费。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

5.离开寺院时,须到客堂销单,方可离去。

九、其他

1.凡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物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寺院所有物品为十方僧伽所有,个人不可擅自作主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祗物,其罪过甚大。所以去寺院时,切要注意。

2.寺中法器,不可擅动,钟鼓鱼磬,不可擅敲。

3.禁止在家男众于夜晚去尼庵,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逗留,应即离开;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

4.敬重法宝。在法物流通处,如需请购佛像、法宝或念珠等,就说“请”,不可说“买”。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持经书佛像不得向人作礼,手捧经书,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5.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著、持用。

6.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出家众。

拜佛的正确方法和礼节是什么?

【拜佛的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虚。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了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只知道“他”在拜。

【拜佛步骤】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撑起,直腰起立,两手合掌立直。

【注意事项】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经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7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