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佛道如何选择)

学佛百科2023-03-2076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佛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下面就一起跟随我来看看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吧,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人生的感悟,帮助我们顿悟生活的苦恼。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1

1、佛教微博经典:时间是单行道,过去了,回不来。人在旅途,有许多错过,痛断肝肠;有许多遇见,念念不忘。一些梦想,可能会换来一身的疲惫;一些寻找,让它随风,未必不是轻松。向前走,走过不属于或属于自己的风景,学会收藏,学会遗忘,更要学会坚强。

2、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3、顿珠法师:心善的人,就象一块磁铁,会吸引很多正能量,你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做得事能成办,遇到的人帮你。即使遇到困难,护法都会护持你。心恶的人,也象一块磁铁,会吸引很多负能量,做得事不顺,遇到的人嗔恨,即使有个机会也在瞬间化为泡影,并会感到无尽的痛苦。所以,天堂地狱善恶间,吉祥如意。

4、人生这一场承担生活的深沉,品味辛苦的味道,看淡世间的颠倒与世相,活出生活的才情和智慧,那些所有复杂变得平淡,纠结变得朴素,都是生活的醒悟,更是人生的灵犀一点,佛门有句话,叫做道不远人,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曾与生命脱离,人生的真谛,但向己求,生活也就如此。

5、恒东法师: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坦然地去承担。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用慈悲的心来待人接物,那么,这个世界无处不是美好。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6、禅是禅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喜欢了就争取,得到了就珍惜,错过了就遗忘。在历经许多偶遇和分离后,总会懂得,没有抓不住,皆是放不下,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会接纳你。

7、一句阿弥陀佛,戒定慧都在其中。

8、所以“禅”就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

9、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0、恒诲法师:人,总是喜欢要求别人,却很少去想自己是否也是按照这个准则在要求自身;人,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时,明知错了,却很难克服,喜欢找出各种理由让自己一再犯错。把握正确的方向,坚守做人的原则,如果发现错了,一定要止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1、繁华如梦,梦已无痕。尘缘路上,相遇是刹那,相忘也可能是一念之间。如果无法回头的是情感,那么无法挽留的,便是时光……

12、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13、恒愚法师:蓝天因为雨水的'洗礼而更加纯净,生命会因为饱经忧患而更加厚重。生活不仅仅是一场信念,更是一场实践。不要说众生难度,也不要感叹命运的折磨,走在这繁杂的世间,这场对宽厚心地的成就,才是最好的自我救度。

14、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不要羡慕别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完美,只是你没看到罢了。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够追逐多久,坚持多久。

15、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开始;每一次的考验,都有一份的收获;每一次的泪水,都有一次的醒悟;每一次的磨难,都有生命的财富。每一次的伤痛,都是成长的支柱。每一次的打击,都是坚强的后盾;活着必定要经历一些挫折,而我们依然坚强战胜每一次挫折,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值得庆幸!

16、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17、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

18、禅机妙语说人生: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19、忍辱,这是一种高贵人的大气,尊贵相。当我们碰到一些逆境时,最没修养的人是以脾气来面对,可是通常脾气不能解决问题,但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而有忍辱气质的人,他首先用理智来判断,不轻易决定,忍辱一时海阔天空,往往就是这一时的理智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如果出现被人欺负的境界,学佛的人首先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没有无因的果。忍辱的人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大义凛然不计较,要知道,这样的境界不长久,很快就会过去,如果我们还和他计较,就会一直纠缠下去,只有放松才能解脱。

20、禅门古诗中有两句: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尘世间的喧嚣,不过就是因缘故事的因缘际会,不必要寂寥,不必要懊恼,一片云水风景,一颗赤子之心,心中无挂碍,脚下无牵绊,把生活的日子活成一场自在徜徉,随遇而安,相安无事,那些无语怨东风,大可不必。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2

1、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2、佛说: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4、佛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光景匆匆似水流,等闲离别又逢秋。江南绿意今仍在,满目青青几许幽。禅茶一盏虚窗隐,小酌诗风淡着情。嫩绿为肌闲作意,空山静谷室中盈。

6、人的一生,难免都会有遗憾。总想如愿以偿,却有那么多的大失所望;总想全心投入,而得到的却是有所保留。羡慕的不能拥有,牵挂的不能相守,想放弃却不甘放手,想忘记却习惯回首。谁没流过泪,谁没受过伤,风雨波折是成长,眼泪擦干后依然坚强。因为活着不仅是一种经历,一种感悟,更是懂得的一种意义。

7、世上并不所有的问题我们都明白,事实上我们仅仅只是了解某事的某一层面,暂时没有领先的罢了,于是便误认为,自己已经到达顶点,无人可及。其实,静心想想,即使有过人之处,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要知道,当今事物日新月异,不久便会有人超越了!当下的小成绩,有什么好执着呢?——南么本师释迦牟尼佛

8、佛之所以为佛,不仅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纯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由两条主线构成,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

9、心胸宽一点,幸福和快乐才会装得多一点。凡事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有一定“修正”的空间,才能让自己收放自如,在适度和完美间找到平衡。我们立身处世,如果不能克制、容忍,就无法让自己活得平和静怡。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得人所不能得。

10、许多人都认为违缘不好,但我们通过学佛会知道违缘不完全是件坏事。虽然它对我们的生活、修行起了不良影响,却能让我们从中悟到许多道理,认清这个五浊恶世,从而使我们产生厌弃心、出离心。我们学佛人要学会从违缘中体悟出世间无常的道理,然后去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所以,违缘也是我们修行上的助缘。

11、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佛说如何看待执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如何放下自己的执念,如何放下自己的烦恼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佛说如何看待执念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佛说如何看待执念

现在的生活是高节奏的,有时你会觉得自己都跟不上节奏,都市的喧嚣需要心灵的蕴藉,佛说: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灵寄居的家园,佛的世界是诗意地栖居,佛的世界是忍让与超脱,佛的世界是领悟万法 自然 ,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读完该书你会明白本性来自自我修佛,超凡来自励志成佛,逍遥来自出世修佛,善心来自自我成佛。

有一种忍让叫做佛,有一种自然叫做佛,有一种自我叫做佛,有一种智慧叫做佛。世人皆有烦恼,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浓缩在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

自己谓佛浸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开,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佛是超脱,佛是自由,佛是蕴藏真理的中国智慧。

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自己谓佛侵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

佛教所说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是智慧,世间聪明也是智慧。只是两者层次不同。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举个管理学的例子来说明吧,管理学中有关于效率和效能的概念辨析。

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我们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去考虑把正确的事做好。从哲学的角度讲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

般若就好比世界观,是战略层面,有般若就能找对方向,去做正确的事;世间聪明就好比方法论,是战术层面,让我们有效率地把选择好的、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做好。

时间的智慧有着很多种,有的是小聪明,有的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当然般若比世间聪明更重要。不然,你不会知道依现下的因缘,你该出世还是入世,抑或是进入类似薛定谔猫态的第三种境地,如果这个世都不用入,你还用得着世间聪明吗?

佛教中有关执念的 故事

有师徒两个和尚,一老一少,下山化缘。路经一河边,那里溪水暴涨,一位妙龄女子,身架双拐,正发愁无法过河。看到师徒二人,便向他们求救:“师父,能抱我过去吗?”

小和尚一下子惊慌起来,心中只念佛,连连说:“罪过罪过,这可使不得。”

老和尚走过去温和地说:“女施主,我背你过去吧。”女子一脸感激。

把女子背过河后,老和尚因为体力损耗, 呼吸 有一些急促,闭目打坐了一会儿,气色恢复自然后便又重新上路。小和尚在一旁看得瞠目结舌,想问又不敢问,默默地跟着师父走了两个时辰,终于沉不住气了:“师父啊,您总是教导我说‘出家人要不近女色’,可您怎么能背那个女施主过河呢?这不是有违平日里您对我们的教诲么?”

老和尚早已经觉察到小和尚的耿耿于怀,只是想看看小和尚最终能不能参悟,解释道:“你没有看见吗?我早已经把过河的女施主放下了,而你,却还抱了她两个时辰呢。”

小和尚当下无言以对。

佛法小竹:老和尚这种坦然,修行并不到火候的小和尚一时半会儿又怎么能体会?老和尚不仅仅是放下了一个女人,更给了自己一片海阔天空。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佛教 文化 里有一些箴言这么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佛说(渡正)有何寓意

“渡正”是佛教中的一个术语,寓意是指帮助人们从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中解脱,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以达到解脱苦难、获得智慧的目的。这个概念可以通俗理解成“正向引导”或“正确的引导”。

在佛教中,“渡”指的是带领人们远离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而“正”则是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因此,“渡正”强调了正确的引导和正向的辅导,在实践中以慈悲为本,帮助众生消除迷惑,认知修行获得智慧。

在佛教中,“渡正”还涉及到“业力”的概念,即人的行为会产生业力,造成每个人生命中的不同境遇。通过“渡正”,可以帮助人们修行净化内心,减少自身的业力惩罚,最终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

在有塔的地方转圈念阿弥陀佛应是什么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绕佛、转经轮的起源早在一万八千多年前,后代人解释《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里的转法:“从左至右的方向转法叫做右转”。右绕佛塔顺时针走是佛教的一种基本规则。所谓“右绕”,就是说在佛像或者佛塔旁行走时,要以佛塔或佛像为中心,围绕着佛塔或佛像往右旋转行走。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佛弟子一直沿用右绕的方式,将右绕佛像和塔寺作为对佛菩萨最虔诚的礼仪。绕佛塔、佛像,还有大雄宝殿,或者转转经筒,对自己不但有驱除睡魔,养神疗病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业障,获得很大的福报。正因为如此,绕佛成为很多信徒修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阿弥陀佛

佛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那么“岸”在哪里?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这局佛偈,那么这个岸到底是在哪里?

要知道岸在哪里,先要了解前句苦海无涯,为什么苦海无涯?

佛说世上八大苦:生死无所尽,生来这个娑婆世界即是痛苦,故而人们生下来的第一声即大声哭泣,此为生之苦;时光荏苒,匆匆岁月,岁月匆匆,稍纵即逝,再是美丽亦终将老去,此为老之苦;人吃五谷,哪有不病之时?于此般颠沛流离于尘世间,谁又能如愿不受病痛折磨?此为病之苦;万物有始即有终,我们无从印证死亡能带给人多少恐惧,但却知道,死亡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了死亡的本身,此为死之苦;无论是对家人的亲情又亦或是对情人的爱情,朋友的友情,终有天这些人这些事会离我们而去,此为爱别离之哭;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蔓延滋长,哪怕是伟大如始皇,也想拥有长生不老的执念,却未能所得,此为求不得苦;当感情注入某个地方时,不能得以回报时,另一种感情孕育而生,怨恨,伤人亦伤己,此为怨恨会之苦;凡人所见,所听,所想,所遇,所感等各形色事物时,常为表象所迷,不免迷失自我,故而深陷其中,此为五阴炽盛之苦。

如是这般,这般如是,苦海看来是真的过于茫茫,处处是苦。可是如何才能解脱跳离此间呢?

佛陀说了,回头。回头就是岸了,岸在哪里?并不是说回头看得见岸,并非远在天边,亦非近在眼前,而是回头本身,就是岸,岸就在你回头那个位置。那个位置是哪里?

那个位置,其实是当你真正了解过了八苦,不忘初心的位置,当你知道了放下即轻松的位置,当你不著于相的位置。

太过执着于某件事物,即是著相。譬如执着于财富,想要得到无与伦比的财富,可是在这个路途中,沉迷了财富所带给你的快乐,忽视了原本最简单快乐。其实执着于做好事,其实这也是一种著相,因为你执念去做了好事,你贪有所得,无论出于慈悲或是私欲,你都希望你所做的,能有所回报。

这与《道德经》中那句名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谋而合。世尊在世时曾说,各家学者言论主张,如众盲摸象,摸的都是大象,有的人摸的是大象鼻子,有的人摸的是大象尾巴,又有的人摸大象耳朵,可谁又能说这不是大象的呢?世尊把“道”比喻成象。

或许讲个故事,各位看官就能明白,此为禅宗公案:古代有两个和尚,两个和尚皆是得大成者,一日二者出行,于路边看见一具死尸,一个和尚停下脚步,将死尸安然埋葬,诵经超度,而另一个和尚看也不看就走了。旁人不解,遂问其师何故?师曰:二者皆无错,皆是高僧,前者慈悲,后者解脱。

修行是否必须选择法门,应如何选择法门?

大家皆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应机逗教,因人根机不同而与以说法;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病!亦犹如百药治百病,病症不同,用药亦异。 现正值五浊恶世,群魔乱舞,邪师说法又如恒河沙,佛菩萨己不在世,善知识难值难遇,我们没有好导师可以依靠,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该如何把握住正确的修行方向?如何自己学会分析,选择契理、契机的法门修习?!变得犹为关键,无论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时刻牢记:“以佛为师、以佛法经典为师、以戒为师”这最基本的原则。修行就永远不会走偏方向。 现在是什么时期?末法时期了,末法时期,亦即魔法时期,魔强法弱,魔子魔孙纷纷登堂入室乱我佛正法大道,佛法甚衰至极处了……那么,八万四千法门中可有对治此乱相的典籍?当然有啊!就是选择《楞严经》《楞严咒》;《楞严咒》咒中之王,专治一切魔邪妖!破一切邪魔咒!此经、咒一出,魔邪妖个个胆战心惊,变得老老实实。楞严经、咒最契理契机,最适宜所有佛弟子现世当今修炼无疑! 听到不少学佛之人、一些法师拿“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句金刚经中法语,来捍卫自已所倡修的法门地位,给自已以及信众鼓气,也让其信众不要轻宜改信修其它法门;其虽用心之良苦,可以理解;但其所解之义,所用之处,偏差大矣!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到底是指“是法(性)平等、无有高下”?还是指“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理解为“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又何劳世尊辛苦四十九年,讲八万四千法门?讲一个法门不就妥了!?有同修以此辨解,“我修这法门、你修那净土法门,没有区别,都一样,都平等,没有高下,所以净土法门我不修”,个别人甚至还说“我修邪法也一样,也是法门,与你所修的平等”?我们应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都出什么问题了? “四依法”是每个末法时期学佛弟子的指南针!如离开了它,我们就很可能落入盲修瞎练,堕入外道,甚至坠入魔道;其中二条“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相信我们皆明了其义。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其真实义指:佛所宣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法性平等,无有高下,最终极都导向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是究竟了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指“是诸法门的法性平等、无有高下”。 “是诸法门的法性平等、无有高下” ,相信大家理解都一致;譬如:"条条道路通罗马":其“条条道路”犹如此诸“八万四千之法门”,虽各各不同,但最终都导向终点:“罗马”,亦即“妙明真心…”; 且,“条条道路”之中确定总存在一条导向“罗马”最直径、最短的道路; 法门亦然矣! 法门为何不能以“平等”论之?因为“门”属相,法门属事相,即法相,有难易、优劣之别,故不可以“平等”论之。盖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乃为之说八万四千法门。是诸法门皆是应机而出、应时而出、因缘而生。所谓契机则灵!契机则妙! 而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替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看似只有一字之差,显然属于用词不当或错用,故而造成歧义,让人误解。如果把 “是法”理解为“是诸法门的法性”,则平等无高下。皆无异义。如把“是法”理解为“是法门”,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选择最契时、契机的法门修练用于对治诸烦恼,就象我们人生病了要选准对症的药来治疗一样原理。“药”并无高下、无好坏之别,只有是否对症之辨;对症则灵,对症则妙!对症则高!对症则好! 砒霜剧毒,但能治病救命;人参巨补,也能药死人!药治病关键在于选择,关键在于对症。法门选择亦然,关键在于是否契时、契机、当机则灵,契机则妙!对症则高!对症则好! 离开了具体的“症”,如我们随意指着一药,说此药真灵、真妙、真高、真好,或真差、真毒、真下、真坏,全都是愚痴空谈,毫无意义。而用“高下、好坏”去比较形容修饰“是否对症”,才是正解;契机、对症即高、好,不契机不对症即下、坏;这样理解就不出偏差。 末法时期,众生障深慧浅,佛说二力法门的净土法门成就,念佛法门最当时、最契机无疑!又末法时期,魔强法弱,群魔乱舞,亦即魔法时期,楞严经咒法门则最当机、最契时无疑! 修学其它法门的诸佛弟子,现处极端非常时节,选修契机、契理的法门至关重要!极端重要!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典。这些经典只能提供我们做为一个修学的参考,我们接触之后,要认真要冷静的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与佛所说的这个法门相不相应,契不契合?换句话说,佛的这种教法对于我来讲,适不适合我?这叫选择法门。如果自己没有真实的智慧,就不能正确选择,可佛非常慈悲,早就替我们想到了。所以经上特别指出来,末法时期,正是说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佛对于这些众生,教给我们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大集经》里面讲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现在进入到末法时期,末法是“净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里面,等于说是给我们大众授记。哪一个时代,众生的根性适合于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为我们指出来。 所有每个学佛弟子,都应认真慎视下现所选修法门,已成就了吗?或确能短期速成吗?获大益了吗?决定能出离六道吗?如果觉都没一条有确定的把握,那就选修“净土”这无上契机契理的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来得及啊! 亲爱的各佛友、师兄们!未法时节;净土成就!未法时节又即魔法时节,魔强法弱,群魔乱舞,魔妖邪之扰无处不在;而破一切魔妖邪、消灾免难护身护法,唯大佛顶首楞严咒! 乱世用重典!佛中之王-阿弥陀佛,咒中之王-愣严咒,两大王牌法门,就是对治“末日魔法”的重典!是对治极度恐惧症的重典,是对治诸烦恼病重症的重典,药到病除,最为契机无疑!除其别无它药有此神效。 “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及“楞严咒”是护身、往生极乐的双重大保险啊!请大家警察明识!谨慎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8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