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者的人生态度之三(学佛人的处世态度)

学佛百科2023-03-20324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学佛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修学

学佛人应该以依佛正知正见来精进修行的态度来修学。

要坚信因果,不行无因求果的邪见;修佛修心,以如来心法为究竟,不去心外求法,搞邪门外道;严谨持戒,不坏正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是为学佛人所应该有的修学态度。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转自:济群法师

第六,出世还是入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误解,导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后的选择,之后还要精进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既要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培养超然心态;又要以慈悲心积极利他,广修善行。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又有慈悲的情怀。

第七,无情还是多情

导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必须超越烦恼我执,才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导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染污的,以无明、贪著、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以慈悲关爱一切众生,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随缘还是进取

导师指出,“随缘”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随便”,而是审时度势,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才能目标清晰,方法正确。用缘起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成就世间事业,也可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完)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二,导师从两方面来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间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间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引起了误解,实际上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吃喝玩乐,追求地位,名利,而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名利地位,与世无争,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素食独生的生活,佛教徒的人生目标是四弘誓愿,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传承智慧文化,寻求解脱,觉醒,所以说出家人是积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即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出家人放弃了名利地位的追求,看到生命存在困扰过患,迷惑和觉醒,也看到生命内涵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心得,通过《佛教徒的人生》一二,了解了佛教徒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让我们认识了对佛教徒的误解,积极中观的重新审视和理解佛教,在现实生活中如实的接纳一切,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学佛过程中它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如实关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在三级书院精进修学,利益一切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和觉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28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