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死亡不是可怕的(死亡不是可怕的英语)

学佛百科2023-03-2079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活着!

一个人的死亡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活着的人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身死则无论存在,

心死而道无听闻。两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想带你去玩云南的风情 想带你去看三亚的阳光 想带你去吃四川的美食..... 两年,其实是我最长情的告白 旅途中走走停停,那不是到达 两年不长,两年之后与你相遇陪你走这漫长的岁月,伴你久久可好 ?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晚上,奶奶说了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不能称为一个故事。

几年前,医院里,有一个中年老伯在等死。

中年表示他还不算老,老伯表示他已经不算年轻。

大概五十多,近六十岁吧。

送到医院的时候,医生问,要抢救吗?

一个儿子问,需要多少钱。

大概三千左右。

儿子女儿三个,聚在一起商议,中间夹杂着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

我们这里,这样的年龄,能生三个孩子的,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能生两个就很了不起了。

三千多块算不算多?一个子女平摊一千多点,应该不多吧?

商议的结果是放弃抢救,五十多岁的中年老伯躺在床上等死,身边围着他的三个儿女十几个亲人。

大家都在等他死,他死了,他们心就放下来了,可以回家安排丧仪,邀请亲朋。

下午,老人还在坚挺,他努力呼吸着,想争取活的更久点。

这时,医院又送来一个病人,病人情况和老人一模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老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婿还在上班,外孙还在上学。

医生问,要抢救吗?

要。

斩钉截铁,毫不犹豫。

第二名老伯抢救过来的时候,第一名老伯死了。活过来的老伯就在刚刚去世老伯的隔壁床。

他们擦肩而过,没有交集。

几年后,活得好好的老伯来做微创,医院里,住在奶奶隔壁。

问:“你家隔壁不就是医院吗,怎么没住,来这里了,又远又不方便。”

奶奶:“我姑娘说这里医生开刀手艺好,服务也好。”

于是,听到了这个故事。

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亡。

而是把生命交付给最亲的亲人,却只能眼睁睁等死的绝望。

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死亡是这样的,它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可怕

现在,静下来想一想,不出现“死”字而表达死亡的词语,你能想到多少个?

太多了吧。

就从我们熟悉的数起,代替“死”的字词可以有:

亡、故、卒、逝、殁、殪、毙、殂、殒、薨、丧、去世、逝世、弃世、过世、毙命、殒命、长逝、永别、长眠、断气、咽气、合眼、闭眼、走了、去了、老了、没了、不在了、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见马克思、命赴黄泉、寿终正寝、一命呜呼。

崇高点的有:

牺牲、舍身、献身、就义、捐躯、殉职、殉国、殉难、殉节、阵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与世长辞、溘然长逝。

佛系道系点的有:

升天、涅盘、坐化、羽化、圆寂、归寂、入寂。

我们很少直接提到死亡,当然,除了在骂人的时候。

为什么?

古人信仰的是“万物有灵”,人们谈论神明、魔鬼、死亡与某些可怕的疾病、誓言与咒语时,往往心怀畏惧。而言语本身也有自己的魔力,说出对方的名字就是一种召唤行为。于是古人对这些事物不敢直呼其名,惟恐它们闻声而来,惹来祸患。由此产生了今天仍旧在使用的许多委婉说法。

然而,古人虽然也避讳死亡,对死亡的理解却比我们更加透彻。

自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医学在不断进步,治疗手段、抗生素、营养保健等都在不断发展。今天我们能治愈的疾病、能增加的寿命,在一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即便如此,人最终还是会走向死亡。也就是说,一切病症的死亡率降低了,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但人的最终死亡率仍然是 100%,还没有谁有办法躲避它,我们将会死亡这件事并没有改变。

与古人不同的是,我们失去了对死亡过程的熟悉。当我们的祖祖辈辈一个家族居住在大房子里的时候,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死亡,以至于辨认死亡。

现在,人们则更多地死在救护车、急救室、重症监护室里,而不是在自己熟悉且喜爱的环境中死去,这些地方常常被高科技环绕的。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更多地在冷冰冰的、距离感更强烈的病房中目睹死亡,死亡离我们而言更遥远了。你身边的医生绝对比你懂得更多,你也就失去了平和面对死亡的机会。

再加上网络、社交媒,你所接触的死亡实际上离你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很多人已经不认识死亡了。

因此,对话是有必要的,新的认识是有必要的。

英国姑息治疗医生 Kathryn Mannix 在她的《终结:拒绝下的死去、死亡与智慧》中分享了人的自然死亡过程,并鼓励大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

“现在,我们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病人躺在床上,家人们围在旁边,但是双方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很多人躺在床上,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无疑加深了双方的恐惧和痛苦。

“其实,死亡是一个可以预测的过程。”

我们总是以为死亡是痛苦的,例如躺在病床上喘不上气,剧烈挣扎着死去。

但其实并非如此——

“对于任何缓慢致死的疾病或者是年老的自然死亡,死亡的过程都是相似的:这表现为能量的逐渐消失和疲劳的增加。人们睡着的时间慢慢增多,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候,你甚至无法叫醒 TA 让 TA 吃药,或者告诉 TA 有人来访。很多时候他们会失去意识,就像睡着了一样,等再次醒来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自己睡了个好觉。”

“所以我们能知道,这样的昏迷并不可怕。就像你很困,睡前躺在床上马上就入睡了一样。”

“在生命的尽头,人其实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呼吸开始改变。有时深而缓,有时浅而快。有时候因为喉咙里的粘液,他们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有人觉得人去世前的这种声音很可怕,但其实病人这时是很放松的,几乎没有知觉,也不会觉得嘴里不舒服。”

“人生命的最后其实就是浅浅地呼吸,然后下一次呼气之后可能不再吸气。如此就完成了死亡的过程。”

“没有痛苦,没有不适。有时候这个过程太平缓了,家人甚至不会意识到。”

除了无法预测的瞬发死亡,其它无论是疾病还是正常衰老带来的死亡过程都是如此。再加上现代医疗发展至今,其实很多病人或老人已经可以提前预知自己的死亡。

了解死亡的过程,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能极大地缓和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愉快地接受死亡的到来,那也没关系。无论你是能坦然接受死亡,还是依旧不愿意面对,你都可以知道死亡并不值得恐惧。

每个即将死去的人都与我们一样平凡,只不过是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们是我们都会最终成为的样子,到那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感恩和宽容,选择享受和快乐,选择专注于简单的日常小事。

许多快要面临死亡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能更好地控制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他们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待遇,这样敞开的讨论是值得鼓励的。

死亡不是一个与生存漠不相关的终点。死亡作为终点把生命的弦绷紧了,而生命正是由于有了终点而成为生命的。

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会有快乐和陪伴,甚至会有新的友谊、新的发现和收获、新的体验和乐趣。

死亡以其与众不同的方式拥有美丽。

《寻梦环游记》:为什么说死亡不可怕,被遗忘才可怕?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有爱情、有亲情,有成功、有阴谋,有梦想、有现实,不仅适合大人看,也非常适合孩子们看。

电影告诉我们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告诉我们爱的重要、真正的死亡是什么和没朋友真可怜,它还可以治愈伤痛。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9.1分,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如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第75届美国金球奖等,非常值得一看。

电影海报

奇妙的缘分,可贵的亲情

电影讲的是一个12岁小男孩的奇幻寻梦之旅,奇妙寻亲之旅。

电影中的主人公米格,是一个有着音乐梦想的男孩,却出生在一个被音乐诅咒的家族,家人不允许他触碰音乐。矛盾由此开始,故事也正式进入主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输送到了亡灵之地,于是想再回到生活之地前,去看看自己的偶像:著名的歌神。

途中他遇到了埃克托,米格想走出亡灵之地,回到现实社会,而埃克托也想回到现实中去看看女儿,并希望把自己唯一的照片放到家族祭坛上,以改变自己随时可能彻底消失的命运,于是两人相伴而行。

缘分就是这么的奇妙,原来埃克托竟然是米格的曾曾祖父,而他一直崇拜的著名歌神,害死了他的曾曾祖父,并盗取了埃克托的音乐成果,从而导致埃克托没有实现对妻子的承诺,才让妻子一直怨恨他,并禁止家人学音乐。

电影中米格和埃克托一起前行,经历了艰难险阻,也增进了理解和感情,这一路也是他的成长之路,让他明白了亲情的可贵。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坏人得到了惩罚,埃克托也没有消失,因为他的照片被放在了家族的祭坛上,他的曾曾孙子,依然记得他,后世也会有更多的人记得他。

一家人团聚

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没朋友很可怜

电影提到了一个观点,当灵魂脱离肉体,当肉体灰飞烟灭之时,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之时。

真正的死亡是:当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记得他,再没有他的痕迹时,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消亡之时,才是真正的死去,这也是终极死亡。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提到: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那些逝去的人,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

在电影的亡灵之地,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有繁华之地,有破败之地,有富人区,有贫民窟。歌神当然还是受人推崇,因为有很多人记得他,他生活的纸醉金迷,和活着时并无二样。

而埃克托,这位歌神曾经的好友,却是个落魄的流浪歌手,不知自己的明天在哪里,面临着随时变成金色粉末的危险。

埃克托带米格去跟好友借吉他,眼睁睁看着好友在自己面前灰飞烟灭,却无能为力,想象着自己的前景而黯然伤神,“当世上没有人再记得我们,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消失,这叫做终极死亡。”

没有朋友,没有人牵挂,成为被遗忘的人,在亡灵之地同样生活的很艰难,也很可怜。所以请善待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吧!

记住我

死亡并不可怕,祭祀就是纪念。

电影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现象。

当我们失去了心爱的人,失去了爱我们的人,不要悲伤,不要伤痛,他们依然在。

死亡使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虽然我们爱的人已不在,但我们依然记得他们,记得他们留给我们的爱,他们就依然活着。这种理解也抚慰了我们因失去所爱之人而伤痛的心。

真正的爱,让记忆永存,真正的爱,让那些在尘世间逝去的人,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和孤立,当你和这个世界再没有任何联系,再没有人记得你时,你就是一个被彻底遗忘的人,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这才是最恐怖的。

而祭祀,是活着的人想念,怀念,纪念逝去之人的方式,告诉他们我们依然记得他们,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他们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祭祀是一种仪式,一种态度,一种怀念的方式,祭祀时是我们全身心和他们倾诉交流的时刻。每当此时,我会告诉他们我的近况,告诉他们其他亲人的近况,告诉他们不要担心,我们都很好,只是很想念他们。

我们依然在一起

确实,这部电影也具有治愈伤痛的作用,让我们对死亡有了另一种理解的同时,心情也会好起来。

通过电影我们知道了,真正的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你,而不仅仅是肉体的逝去。

通过和小朋友一起看电影,借着电影的契机,可以给孩子讲一讲死亡的话题,说一说祭祀的重要,谈一谈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让生命有如夏花之绚烂,死亡有如秋叶之静美。 —— 泰戈尔

活着就好好的活,活出自己的价值吧。而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成功,更在于帮助了多少人,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帮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请善待我们的家人,善待我们周围的人,多留下一些美好,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更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82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