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外在美(佛菩萨的相貌是很美的)

2020快乐行小小读书会
第一期巜生命的美容》
时间:2020年2月7日下午2点一一4点
地点:网络
人数:9人
步入2020,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所有人敲懵了,每天醒来都有很多坏消息等着你在看。世界无常,人生无常,日子如常,活着真好!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读书会在几个师兄们的组织下开始了。
导读:毎个书友读一段
讨论问题一:美的标准是什么?
闻思:“世人都很关心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有没有一种美是值得永恒追求的呢?法师在书中又是如何来定义“最圆满的美”呢?
分享1:生活的幸福不仅仅是拥有物质财富,还需要有身体健康、心灵健康。而良好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更使人充满自信和活力。
分享2:改变自己的不良心行,才是对生命真正的美容。不要一味追求外表美。
分享3: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什么是美:“美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内心的美才是持久的、永恒的”。
总结: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当然,佛菩萨不仅具有内在美,同时也呈现出外在的美。经典中记载: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佛陀的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的。
讨论问题二:美的内涵是什么?
闻思:我们不仅要重视外在的美,更要重视心灵的美。这样才会持久地焕发光彩。因为身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当我们情绪低落时身体会变得沉重,甚至淤积为种种病变,当我们心情飞扬时,则会觉得浑身放松,原有疾病也随之减轻。所以说:“生命的改善意义重大,那么,我们如何来美化生命,庄严生命?”
分享4:美的内涵实际上就是自己内心的善念。我们的心就像一片田地,如果播下荆棘就会遍布荆棘,给我们带来痛苦。如果播下花草,就会盛开鲜花,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我们每天想什么,做什么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是在给自己的心灵播种。
分享5:通过学习我觉得佛法是大智慧。有两大作用:1.认清烦恼 2.解决烦恼。
分享6:美的内涵就是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不同层面,然后加以改变,色身的美是以健康为基础,心灵也是同样。使生命变得美好,变得庄严。
总结:书友们知道完善的心灵之美,才是究竞圆满的美。真像导师所说的: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不断去除现有的不良心行,开发潜在的高尚品质。这样才能像佛菩萨那样,成为至纯至真的人,成为至善至美的人。
问题三:美的本质是什么?
闻思: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变化的,关键在于调整。那么,又该怎样进行调整?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观念,二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
分享7: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外在气质乃至相貌。有句话:“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分享8: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准后,发现自己并未得到预期的幸福感,出现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才意识到,人生问题不是物质就能解决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心。
分享9: 其实美的本质是人心和人性,内心的善念既给自己与他人带来温暖和喜悦,又为未来种下幸福的种子。反之,内心的恶念既给自己与他人带来痛苦,又为未来种下悲惨的种子。
总结:导师告诉我们:“内在美不会因年龄渐增而失去。正相反,内在美要求通过长期积累能绽放光芒,展现它蕴含的明洁之美,纯净之美。”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
回向;祈求三宝加持!愿此读书会的功德都回向给武汉疫情早熄,病者早愈,健者无恙,社会安定!
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佛菩萨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少息。所以,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年来,多少人为驻颜有术而费尽心机,但迄今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延缓衰老速度而已。
相对外在身相来说,内在美才是历久不衰的。它不会因年龄渐增而失去,正相反,内在的美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绽放光芒。就像璞玉那样,经过无数雕琢打磨之后,方能展现它所蕴含的明洁之美,纯净之美。
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从佛法观点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当然,佛菩萨不仅具有内在美,同时也呈现出外在的美。经典记载,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经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
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感觉似乎很遥远,是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时空。事实上,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所谓智,就是解除烦恼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谓悲,就是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断惑证真。
很多人喜欢到寺院礼佛敬香。当我们仰望佛像时,内心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安宁与祥和。当然,不是所有造像都能将佛菩萨应有的意境表现出来,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对佛菩萨的内涵有所领悟。
那么,真正的佛菩萨应该是一种什么神情?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实。这种寂静不仅为佛菩萨自身受用,也会使周围的人,甚至周围环境得到净化。
他是无限的空旷。凡夫心的最大特点,就是浮躁而动荡,在各种变幻的妄想中不停摇摆。想静,静不下来;想睡,睡不踏实;想思考,无法集中精力。为什么?因为内心的垃圾太多,且从未清理。这使我们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正需要,只好用不停忙碌,用表面充实来掩盖这种茫然。忙碌的结果,不过是继续制造妄想,制造心灵垃圾。而佛菩萨因为体证空性,故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像乌云散尽的虚空,澄澈明净,纤尘不染。
他是无限的喜悦。这种喜悦并非通常所说的快乐。因为快乐只是对痛苦的缓解,是建立在某种条件之上。当我们尝到某种快乐并产生执著后,一旦条件改变,对快乐形成的依赖就会落空,转而成为痛苦。所以,世间快乐都是短暂且有副作用的。而佛菩萨的喜悦是来自生命内在,是从全身弥漫而出,这也就是佛经所说的「举身微笑」。只有彻见无我的证悟者,才能使每个毛孔都洋溢着微笑,散发著喜悦。
所以说,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佛菩萨。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不断去除现有的不良心行,开发潜在的高尚品质。当生命不再有任何瑕疵,我们也能像佛菩萨那样,成为至纯至真的人,成为至善至美的人。
我们不仅要重视外在的美,更要重视心灵的美,这样才会持久地焕发光彩。因为身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当我们情绪低落时,身体也会变得沉重,甚至淤积为种种病变。当我们心情飞扬时,则会觉得浑身放松,原有疾病也随之减轻。所以说,生命内在的改善意义重大。那么,我们如何来美化生命,庄严生命?
首先需要了解生命。其实,生命也是一个产品,是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对这个五蕴和合的生命体来说,最本质的就是人心和人性,并显现为善和不善两方面。儒家思想认为,人可以成贤成圣,但也可以成为衣冠禽兽。西方宗教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人有神性,但同时也有 *** 。这都说明了人的两面性。
佛法所作的归纳是,人有佛性,也有众生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发现,每个生命内在都具备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潜质。所以,虽然我们现前只是充满困惑的苦恼凡夫,但还是有希望的。只须将内在潜质开发出来,就能证佛所证。佛法说众生平等,所谓平等,不是现象上的平等,而在于每个人都具备成佛的潜质。这也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哪个宗教认为信徒与信仰对像是平等的,可以通过修行成为自己所信仰的对像。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觉得自己宝藏在身,无须着急。要知道,在这一宝藏尚未开发之前,是虽有若无,不起作用的。因为我们的生命状态还是凡夫,是贪瞋痴,是饮食男女。如果不利用现前人身努力修行,我们是见不到内在宝藏,更无法将之起用的。
其次还要了解,什么是生命中的美和不美。这种美,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善,反之则是不善。那么,佛教对善与不善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佛教认为,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结果和未来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带来痛苦结果和未来损害的行为就是不善。这种因果不只是现象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内心。当我们生起善念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并给自他双方带去和谐与温暖。反之,当我们生起恶念时,就像触动内心的一个病灶,立刻就会引发种种不良反应,使身心受到折磨,感到痛苦。或许有人会说,不是也有人以作恶为乐吗?那种乐,是一种畸形而非正常的快乐,是心灵的扭曲状态。所以说,恶所招感的不仅是未来苦果,当下就会在内心制造痛苦。当它表现出来之后,又会给他人制造痛苦。
从表面看,我们似乎活在共同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是活在各自的心灵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不是好人,这个念头生起时,看每个人都会带有敌意,都会制造对立,那是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感觉。因为你是与天下人为敌,在这种草木皆兵的情绪中,怎么可能开心起来?不必说所有人,即使觉得某个人不好,也会在内心打下一个心结。下次再想起此人,心结就会随之出现,继续纠缠着你,折磨着你。或许对方还不知道你在讨厌他,可你已被自己的嗔恨折磨得心力交瘁了。嗔恨如此,贪婪、愚痴、嫉妒莫不如此。所以说,任何负面情绪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活动,时而开心,时而难过;时而兴奋,时而沮丧;时而宽宏大量,时而斤斤计较;时而充满爱心,时而冷漠无情。对有些人来说,各种心理的活动机会基本均等,由此呈现出多样化的性格。而对有些人来说,某种心理会得到特别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明显倾向于善或不善。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心灵舞台上,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却从来搞不清,这些心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活动,如何过渡,因为我们从未管理过自己的心。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顺其自然不也是好,不也同样精彩?但我们要知道,就像生活中随时会制造垃圾一样,我们的言行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产生心灵垃圾。如果不加处理,这些贪瞋痴的垃圾非但不会自行降解,还会继续滋生新的问题。
所以说,了解心理的形成规律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是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已经过情绪的投射,经过想法的处理。你觉得某人好,看他什么都顺眼;觉得某人不好,看他什么都别扭。这种感觉或许和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截然相反,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你看到的并非客观上的那个人,而是你感觉中的那个人。
怎样才能对心灵进行管理?
我们的心就像一片田地,如果播下荆棘,就会徧布荆棘,给我们带来痛苦;如果播下花草,就会盛开鲜花,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我们每天想什么、做什么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是在给心灵播种。
我们的所思所行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结果,即事情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结果,即起心动念所形成的心理记录,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遇到合适环境,还会继续生长,积聚力量。而在形成一定力量后,又会促使我们去重复它,并在重复过程中日渐壮大。当某种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导整个生命。如果这种心理是负面的,就会使我们成为它的牺牲品。就像那些犯罪者,固然是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他们自己何尝不是受害者?不同的只是,他们是自身烦恼的牺牲品,是负面心理的牺牲品。此外,有些人是爱情的牺牲品,有些人是名利的牺牲品,有些人是虚荣的牺牲品,有些人是赌博的牺牲品,这种现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他们从未管理内心。最终,在不知不觉中使不良心理强壮起来,结果使自己沦为傀儡。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了解并有效管理内心。对生命来说,没有比这个重要的。因为心才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无从逃避也无法舍弃的。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准后,发现自己并未得到预期的幸福,甚至出现种种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这才意识到,人生问题不是物质就能解决的,根源是在于我们的心。所以,心理学也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我们内心,除负面心理外,还有很多良性心理,需要特别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生命品质。每种行为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又会积累为心理习惯,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的性格,成为我们的人格,成为当前的生命素质。但人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修行加以改变,否则我们就没有希望了。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变化的,关键在于调整。那么,又该怎样进行调整?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观念,一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
我们每天会面对很多问题,并对我们产生不同影响。那么,同一件事是否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样的影响?显然不是。因为这种影响程度是取决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事实上,任何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若能正确面对,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空性是佛教的最高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我们之所以把它看做有限,和我们的认识有关,也和我们对它的设定有关。所以,关键就在于怎样看待。若从主观情绪出发,所见都是自身的设定,就会有得失,就会有对立,进而引发不良心行。反之,若能以智慧观照一切,当下就能超然物外,化解一切的得失和对立。
生命的美容,就是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不同层面,然后加以改变。色身的美是以健康为基础,心灵也是同样。惟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生命焕发光彩。那么,哪些是健康的心理,哪些又是不健康的心理呢?从佛法观点来看,智慧能带来健康,而无知则是不健康的。
所谓无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知识。相信在座的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处世能力。这里所说的,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无知。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人为什么活着?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有人会觉得,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不想不也同样可以过日子吗?
事实上,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只要对人生有深度思考,必定需要面对,需要找到答案。从另一方面来说,所有烦恼都是由这些问题演化而来。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在意自己,觉得我在爱、我在恨、我在苦恼,把这些情绪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其实,这些情绪并不代表我,只是生命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心灵肿瘤。
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会发生病变。没有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内心就会烦恼丛生,郁积成病。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心理疾病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蔓延,如抑郁、自闭、狂躁等。这些疾病不仅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者,甚至会使人走上绝路,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将在本世纪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三千万,而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五亿人正在遭受这一疾病的折磨。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怎样进行治疗?这就必须从心开始,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疾病并不是「我」,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产生的畸变。换言之,就是把疾病当做客体进行观照,而不是在乎它,跟着它跑。那么,不良情绪就会逐渐平息。佛教的禅修,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如果把心比做舞台,各种念头就是其中的参演者,它们在台上川流不息,交替登场。如果我们投入其中,每个角色登场时都去摇旗呐喊,就会在疲于奔命中耗尽一生。这不仅是对人身的极大浪费,更可怕的是,还会由此积累不良串习,影响未来生命。正确的态度,是不迎不拒,再喜欢的念头也不追随,再讨厌的念头也不拒绝。当心能够稳定安住时,念头就会因缺乏呼应而黯然退场。否则,我们往往会被起伏的念头所左右,继续注入心灵能量,使之增大广大。每一次在乎,它的力量就随之强化。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就难以控制局面了。
因为无明,我们会把很多不是我的东西当做是我。人为什么会怕死?就是因为把身体看做是我。自然地,就会害怕「我」随着这个身体消失。如果知道色身只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暂住地,就不会对死亡那么恐惧,那么闻风丧胆了。
生命就像流水,眼前这个色身,只是其中呈现的一朵浪花。浪花虽时起时灭,流水却在继续。认识到这个道理,色身的生老病死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心理伤害了,因为那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执著其中有我,才会贪恋不舍,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财富、事业、孩子,等等。之所以在意,都是因为前面被冠以「我」的标签。因为有了这个设定,所以,「我」的家庭就比别人优越,「我」的财富就比别人重要,「我」的事业就比别人出色,「我」的孩子就比别人特殊。于是就会出现攀比,产生竞争。因为这种自我的重要感和优越感,又会带来自我的主宰欲,总想支配别人,这就使人生处处面临冲突。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个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内心宁静,淡泊沉稳,也会散发出超然的气质。有句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使生命变得美好,变得庄严,就要从身心两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一,对事情看淡一点。所有烦恼都和我们的执著有关,我们在乎的事,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种伤害程度又取决于我们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会有一分烦恼,会受到一分伤害。有十分在乎,就会产生十分烦恼,受到十分伤害。把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设定撤掉,就不会因执著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伤害了。
其二,生活平静而有规律,学会享受闲暇。我们总是习惯不停地忙着,一闲下来,立即就要聊天、上网、看电视。现在的人,宁愿做些自己明知无聊的事,也不愿静静地享受闲暇。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能力享受闲暇。因为这颗动荡的心缺乏支撑,随时都要寻找依靠。其实,我们的心是具足一切的,关键需要去体认。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心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向外寻求。
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观念和良好心态。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世间种种变化,不为顺逆境界所动。进一步,还要发心利益大众。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给菩萨供什么花/给菩萨供什么花
除了燃香,还有一种更文明、更文化的供佛方式,鲜花供佛。其实,经论里有很多的鲜花供佛而获大功德大利益的依据,《苏悉地羯罗经供花品》、《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智度论》、《文殊菩萨问事经》、《中阿含经》、《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法句经华香品》、《百缘经》、《大品般若经》等均有非常精确的记载、描述。
在北方,过去供佛一般用人造假花,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原因,鲜花较少,难以做到四季不断。
南传佛教国家,气候不同,四季鲜花常开,很多信众喜欢每天采摘鲜花供佛。
佛经记载,供养佛陀共有五十二种,其中供花最普遍。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交通的便利,种植业的发达,南北几无差距,北方的鲜花也是四季常有。
还是鲜花供佛似乎更好一些。香火也很好,但是会受场地、消防、环保等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些风景区,烟火太大,确实有煞风景。
鲜花,细香,一盏心灯,幽静典雅,更能让人的心安静下来。似乎更符合修行的本意。
也不是什么花都可以供佛,《苏悉地羯罗经供花品》卷上,明确列举了许多花不能供佛。例如臭花、刺树所生花、苦辛味花或无名之花等,不得作供花。因此类花难以令见者喜悦、吉祥。
作为供佛之花必俱“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等特性。《大智度论》卷上说,“如是诸天光明,见佛身清净大光明,各持天华来诸佛所。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
佛法是心法,鲜花美丽,但终归是表法的手段,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佛教,供花的外在方式都是一样的。
但供花如果能引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借以此手段提高文化修养、心灵境界就更为殊胜。依照佛陀的本怀,以平常心,以鲜花供佛的形式来体悟佛法之真谛、义理。反观自心的是非、真伪、善恶及丑美等。
介绍几种供花的作意和观想方法,以报答信众一片虔诚。
一、择善法观
插花、选花时用心挑选经论里讲的“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特征的花,用心选择,搭配,摆放。
二、相好庄严观
鲜花庄严、美丽,香味洁净、吉祥,观想诸佛菩萨相好光明,生起欢喜心和稀求心。
三、无常观
如果前两个忘记掉的话,这个千万不要忘记,佛陀不需要凡夫的鲜花供养,我们供养鲜花是为了庄严我们的内心,庄严道场,利益大众。
定睛细看正在盛开的美丽鲜花,但却好景不常,无论多么灿烂妙香的鲜花都会顷间凋谢、枯萎。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风华正茂的时候,多少憧憬、梦想、期待,不甘心,侥幸心,富贵、健康、名利。然而所有这一切都犹如这些鲜花一样,瞬息即逝。人生就是如此形色匆匆地过一遭,从生到死,长大、衰老,绽放然后残败。
这一条,太重要了,多少人道理都懂,但就是不甘心,就是觉得自己还能活上个几百年,还有时间和资本在世间捞几票,还有侥幸心,对世间的五欲的贪着的贼心就是没有死尽。不知道生命就如同这些鲜花,再漂亮,过几个夜,就彻底完蛋。
四、功德观
鲜花供佛可获无量功德。《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于佛前供花而获无量功德之事,很多经典都有记载,根据《百缘经》卷六,以华奉迦叶塔,依其功德可生于天道、得金色身。《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记载,释迦牟尼佛于前世修菩萨行时,尝求五茎青莲花供养燃灯佛,而受来世成道之记。
五、戒香之观
香花供佛时,鲜花的香味随风飘逸,自然令供花人思维起修行者发出之戒德馨香。所以信徒们供花时常作如此观想:世间之花虽有花色之美与花香之芬芳,却比不上一个由修行近道、守戒而焕发出来的戒德馨香。
鲜花供佛真正用意不仅在那些外在之美,更在于深观法要。庄严佛殿,以获功德;通过思维、作意、观想至人生之苦、空、无常教法,进而令供花者理解“花香不如戒香,德花胜于色花”,从而激发修行者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广修福慧。
以上文字节选自新明法师《鲜花供佛》。九华山半出美宿主人逸墨编辑整理。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求解释 。
字面意思:愿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九品莲花里化生,莲花就如我的父母一样。等的花苞打开,我亲闻阿弥陀佛说法,证悟无生法忍,和不退转的大菩萨们互相做伴侣。
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人们去西方极乐世界先是孕育在一朵莲花里,莲花分为九个品位,所以说“九品莲花为父母”。莲花的品位取决于功德的大小,功德大的他的莲花品位就高。
人在莲花里的这段时间主要是消业,等罪业消完后莲花就开放了,化开后见到阿弥陀佛,所以说“化开见佛”。业没有消完以前莲花不会开放,以免污染净土,所以说去到极乐世界的都是不退转菩萨,当然“不退菩萨为伴侣”了。
佛的慈悲,就在于为我们这个层次的生命体指出了进化的方向,那就是“成佛”,倚仗的能量就是心的能量,所以佛陀制定了各种周密的规则(如戒律)和方法(如六度波罗蜜)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人。
但是我们不争气,因为自身的负能量太厉害(贪、嗔、痴、慢、高),阻碍了修行,一步一步的升级换代有困难(就是师兄在上面说的“放下贪嗔痴慢”),所以佛陀又研发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帮助我们,也就是借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能量来引渡我们(这就是所谓的“横穿法”,带业往生,比自己逐级逐级修行容易多了,所以很多人就愿意“愿生西方净土中”)。
佛陀还教会我们一句连接的口诀,那就是“阿弥陀佛”,只需不断诵念,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上,就会对应出现一团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就类似于我们见到的莲花了)与我们的能量互相呼应,如果我们虔诚并不断诵念(净土宗因此而产生),那么在我们脱离这个肉体那一瞬间(濒死一刻,借助阿弥陀佛的大能量的牵引,我们就能从这个星球的虫洞里面转生到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的能量场里出现(这就叫“花开叫佛”了)。
由于每个人的心性和专注程度不一样,因此产生的能量场不一样,这就有了不同大小的区别(这就是“九品莲花”的来历)。由于我们都是从这些能量场里出现的,这些能量场类似于生出我们的父母(“九品莲花为父母”)。
由于我们的生命体已经改变了形态和能量的级别,到达了更高维度的时空,相对原来地球流逝的时间,那简直就是无始无终的寿命了(“无生”),而在我们前面,已经有比我们来得早、或是悟性比我们高、修行比我们好的人修炼成功了(“不退菩萨”),他们慈悲为怀,仍然愿意还陪着我们继续修行(“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一件何其荣幸的事情啊。
扩展资料: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佛菩萨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他们的神圣本源。佛菩萨被想象成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其身、语、意是绝对清净的。佛菩萨显现在轮回之中,但他们绝没有受到不洁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从埃及到印度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并将其广泛的融入它们自己的艺术和建筑之中。莲花随太阳花开花落,在古埃及,人们认为黎明时太阳从东边的莲花中升起,日落时,它落入西边的莲花之中。同样,吠陀教太阳神 的每只手都持有一朵莲花,象征着太阳掠过天际的路径。
吠陀教的创生之神梵天诞生在一朵金色莲花里,而这朵莲花是从毗湿奴 肚脐里长出来的,宛如从脐状茎长出的一朵莲花。密教大师莲花生 将佛教传入西藏,他同样被神化为生于一朵奇异的莲花上,开放在印度的乌仗那 王国的丹纳阔沙湖上。
在印度教和佛教经文中,莲花被性隐喻为神圣子宫或阴道。莲花是梵文女性“阴道”的同义词,女性阴道柔软,呈粉红色且有开口。同样,金刚是男性“阴茎”的同义词。金刚和莲花的结合是色 与空 或方便与智慧结合的性象征。在内在的层面上,这种结合象征着气渗入人体内主脉并升腾,它会穿透并开启脉轮中的莲花或轮 。
莲花是西方红色阿弥陀佛,即“莲花部怙主”的象征。阿弥陀佛的特质代表着火的红色、生命体液、黄昏暮光、夏季及将慈爱化作觉识。阿弥陀佛之伴偶般吒罗 的手持器物是一朵红色莲花。阿弥陀佛麾下的菩萨是莲花手观音 (即大慈菩萨)。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莲花 (莲科水生植物)
今天拜佛看见菩萨表情一下严肃一下慈祥是怎么回事?
你拜佛的时候能够发现菩萨的表情不一样。关键取决于你的内心,你看的一会儿严肃一会儿慈祥。那么是因为你心里在作怪的道理。
佛说普渡众生
1人与佛陀的关系 世间万物与人,都是从佛生发而来,所以人心中有佛的种子有佛的影子,只是人被眼前的东西欺骗,迷失了本心, 所以要靠后天的修为重回佛的怀抱。所以人与佛陀实际上是一体的,就像人与自己的影子的关系一样,相互依存。
2人有罪责 众生颠倒,人把丑陋的当成美好的,将痛苦的当成快乐的。是罪的一种表现。
例如美食,实质上是吃动物的尸体,人不仅将动物,杀死,肢解,还要添上各种调味料,再费心机弄成一个好好的卖相,人就满心欢喜地将美食吃下。首先动物的怨念会附在肉上,再者如果杀的这个动物是一个人呢?恐怕只有少数人肯吃人肉。既然杀人是法律上的大罪,那么每天杀这么多动物就不是罪?哪天动物统治世界了,就要成立法庭,定人的罪吗?
再例如,追求漂亮的女孩。首先,某些女孩为了维持外在美,要花尽各种的心思,而内在,恐怕是丑陋的。再者外在美能长存吗?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拥有的时候,就因为用尽办法去维持而痛苦,失去的时候就更加痛苦了。这不是颠倒了吗?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在的真善美,先将内在美修好,再修外在美,现在倒转过来了,先修外在美,而内在美就不管了。再从男方的角度再看,漂亮女孩令人心动,那就追呗。追的过程中,又要展现诚意,又要花心机,又要花钱,追到手了,又怕失去,又怕背叛.......那对待父母呢?恐怕连上述万分之一的心思都不会去花。这不是一种罪责吗?
3人需相信 人为什么相信金钱?因为金钱的实效,钱可以买必需品,买车,买房......所以人才会去为获得金钱而工作。同理,人要相信佛,才会去做佛经所指示的善行。
4世间有佛陀 但佛陀的容貌可能和普通人想的差别很大很大。正统的寺庙里受万人拥戴的得道高僧之中,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佛陀。相反,某些睡在路边疯疯癫癫的形貌污秽流浪汉,是佛陀。
5人间没有丝毫改变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我的一些理解是,首先,肉眼所能见到的佛陀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都是普通人经过修为而成就的,他们即使有点法力,也可能只是一些幻术,即是能使人产生幻觉。
再者,暂时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举个例子。如果你好想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可能有两种途径,一种认真学习再实践。第二种,将建筑设计的书籍,经验,用科技研制成一种医学制剂,直接注入到你脑袋去。那么结果可能是,第一种途径的话,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因为理论是经过自我的思考加工的。而第二种途径的话,可能能将书籍中的语句倒背如流,但运用于实践的话仍一窍不通。
所以,自己不去实践,整天想着佛陀现身给我灌顶,那有什么作用呢?佛只说发了大慈悲之心普渡众生,注意是“心”,所以佛教导的是心法,如果几千年间,即使大多数人认同了这种心法,但仍然执着的是心外的钱财,美色,不用这种心法去实践,那么世间依然如此,也是正常。当然,这些只是我臆测佛的本意。
6宗教之恶在人不 在佛陀本身,不明佛陀本身者则盲信迷 从。 这一段我不理解,也不知道你想问的是什么。
ps:以上写的都是从佛经上看来的一些观点,我也没有做过实际的修为的功夫。
佛教分小乘与大乘。恐怕按大乘的角度来答刚才问题的话要不就应不著一字要不就罗列一些很玄的用词,看到人云里雾里的。所以我不喜欢看到有人答问题还用一大堆佛教的专有名词,我要通俗易懂就好。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0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