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磨练心性(佛家的心魔)

跪求几部修养心性的佛经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楞严经》《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圆觉经》……
学习佛法经典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学佛入门)
我们刚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朋友经常带有很多从社会上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观念,对佛法先入为主有很多观念,这些观念有的是佛法的教导,有的并非和佛法一致。
掺杂了很多从佛法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见解。所以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不能先入为主认为佛法就是如何如何,因为我们从前了解的未必真的是符合佛法
佛法其实简单易懂,并不难学。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位最有智慧的人,他给大家讲述的道理,都是能让大家很快理解通达的。在讲述佛法这件事情上,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世尊(世尊是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我们先说一个经常接触到的问题,总是有人和我们说:佛经非常深奥,我们怎么读懂?甚至有的学佛之后还和别人讲,佛经是你能看明白的吗?以种种理由阻碍大家接触真正的佛法。
这是一种挺常见的错误理解。
佛经并不是一种枯燥无味,讲述玄而又玄的理论的撰述,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深奥的部分有,但世尊能够以无碍辩才、最高的智慧把这些深奥的问题讲述的简单易懂。
经典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和自己的学生们谈话的记录。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其实也就是听释迦牟尼佛讲课。
那些认为普通人看不懂经典的、或者认为普通人不明白经典意思的,有些小瞧世尊的智慧了。如果是一个已经三皈依的佛弟子,就更不该抱有这样的观念、宣传这样的观念。这本身就是对佛法的歪曲和诬蔑。难道一个有智慧的人却讲不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甚至无法令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如果说一个蠢笨的人或许可能,但一个有智慧的人肯定不会。在《维摩诘经》中讲的: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果说佛讲述的经典你看不懂,非要借助他人的讲述才可以了解的话,就如同说特级教师讲的你听不懂,还是找个普通教师讲你才能听懂一样,这种道理荒谬不荒谬?
事实上在释迦牟尼佛的讲述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态度:
《般泥恒经》: 且夫一切去来现佛。皆从法得。经法且存。但当自勉勤学力行。持清净心。趣得度脱。
在此经当中,世尊讲: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都是从修行佛法得来的,佛法经典存在,就该勤于学习,依照佛法力行,秉持清静心,趣向解脱。
这里讲的很清楚,佛法在经典中记录着,只要经典在、佛法尚在,就该勤勉学习。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又有谁能自称佛弟子却否认世尊的教导呢?所以大家都该学习佛法,都可以学习经典。
还有人说,佛法非常深奥,你根本不能明白经典的意思,必须要靠老师给你讲解才行。这样的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其实非常颠倒糊涂的。如果说佛讲述的经典你看不懂,非要借助他人的讲述才可以了解的话,就如同说特级教师讲的你听不懂,还是找个普通教师讲你才能听懂一样,这种道理荒谬不荒谬?
且不说经典就是世尊对大家的教导,尤其是对普通大众的教导,如何会不明白?单就这种逻辑而言,就是十分矛盾的。假如一个人根本不懂得经典、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又如何肯定这位老师讲述的就是经典中的东西呢?
很多依附于佛法的骗子,就是用这种观念迷惑人。让人误把错误的观念当作了佛法、却不去追究。
世尊同样对是依照经典,还是依照老师有过讲述。
《文殊师利问经》: 既闻法已如说修行。若依经书若依师说。
这里说的非常明白了,听闻佛法后,如说修行。依靠什么呢?要么依靠经典、要么依靠老师。但是经典是第一选择。为什么呢?在我们这个时代,佛法称为末法,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不符合佛法教导,却冒用佛法之名的东西。在《楞严经》中讲: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就是说这种宣传邪见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自己不能了解什么是佛法,那么听信一个老师的讲述,就有了非常大的风险。除非你能鉴别他说的是否和经典讲的一样。
而这种宣传邪见的人或许很有名气、很有地位、受不少人尊敬。靠这些外部条件,你去挑选一位老师依然是非常冒险的。
即便我们运气很好,碰到这么一位好的、真正的明师,但问题在于他并非佛陀,并未成佛的话,他的讲述也未必能够完全和佛法一致。
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现在学佛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世尊讲述的经典。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
还有人说佛讲的是好,但未必有人和佛有缘,或许需要借助他人才可以学习。还举出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曾经讲法有人不听,阿难去讲这人却听了的例子。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情况,但是谁能知道这个人肯定就和释迦牟尼佛无缘呢?这要试过才知道。何况即便释迦牟尼佛知道对方听了未必肯信,依然是把该说的说了,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世尊可没说这个人和我无缘,干脆我就不说了
这才是学佛的朋友们一定要了解的:
学佛的第一选择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哪怕你开始并不完全能够了解接受。但学佛总要学习真正的佛法,不能学了多少年才知道自己学的根本不是佛法,是假冒伪劣产品。
而且学习经典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是学习佛法的捷径。
不过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里谈论的内容,各位最好也能够依照经典来对照。这一点,是佛弟子一定要做的。这是世尊明确嘱咐过的。无论他打着谁的旗号,有多大名气,都不能盲目相信,一定要和经典对照之后,符合才相信。(转)
想通过学习佛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性,有好的方法吗?
关于你自己的状态,你只观察到了一半!另一半是不是遇到顺心、顺意的事情又会高兴的手舞足蹈哪?
学习佛法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能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确实很不容易,我给你一个方法,希望你能验证!你不要从遇到不顺心就想到制止自己的脾气开始,改正自己应当从容易的角度开始,逐渐养成习惯,功夫达到的时候,你嗔恨的心就自然伏住了!
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时间里,看上去都是平淡无奇,在这大多的时间里,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用最为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处理,而能够合理的面对一切事情的过程就是学习佛法的过程!关键在于“用心”,比如:起床的时候你有没有用心的面对你的被子、吃饭时有没有用心的面对你的家人、聚会时有没有用心面对你的朋友。。。。。。。一点一滴的累计后,你会受益匪浅!到了你不起嗔恨的时候,你都会忘记还有嗔恨这回事儿!
阿弥陀佛
如何培养佛教的好心态,佛教是怎么修身养性的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1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