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五衣和七衣的区别(什么是五衣七衣)

学佛百科2023-03-23335

佛教的衣服都是啥?

佛教出家人的法服名为袈裟,分为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语名安陀会,又称劳作衣,是劳动干活时穿着;七衣,梵语名郁多罗僧,是上殿诵经时穿着;大衣,梵语名僧伽梨,又称祖衣,是庄重的礼服,于举行隆重法会、主法上香、会见尊贵客人时穿着。至于平常穿的大、小褂,只是古代的服装,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法衣。

少林僧服什么分辨

是从颜色区分的,一般居士是穿褐色的海青,没有袈裟,正式和尚,平时穿青色的便装或黄色的海青,上堂的时候大和尚穿红色的袈裟,一般和尚是褐色的袈裟,接待贵宾时方丈穿的是带有吉祥图案的袈裟.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着穿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服装的等级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所以佛教服装是没有等级的。

佛教的服装仅有用途的区别,没有等级的高低。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汉代的形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现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著,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现代有些法师在举行法会时,也有身披黄色或红色用金线或银线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18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