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三问是什么(佛教三问讯)

学佛百科2023-03-2395

佛教三问

1、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2、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区别: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3、他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认为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只要身处轮回之中,必然逃脱不了痛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根源,认为苦是由于人有欲望,就会产生后果,而后果就是苦的根源,这就是因果学说。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对于这些教义的评价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都是虚妄幻化,处于刹那不停的生灭流变之中,是无常的;“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人类也是如此,只是由于无名的烦恼熏染,人才迷执于我体,困扰于生老病死,轮回于六道之中,因此,人们只有悟破我体实无,才能外不迷于境,内不迷于我,于境知无常,于我知无我;“涅磐寂静”指只有如此才能解脱起惑造业转生死所招来的苦恼,进入寂静无扰之涅磐境中。

学佛三问

  马上就要结束基础学佛单元的课程了。回想这过去的两年多的时光,曾问过师傅无数的问题,也和同学,师兄讨论过各种问题,当然也和外面的朋友争论过信仰佛教的问题。总结一下,学佛有三个问题要问明白。

第一,宗教重点在于实践,有必要学经文吗?

没错,一切宗教信仰都是需要人们去实践,去履行。而且只有经过践行,信仰变成行动,宗教才有意义。但是修行不能代替理解,不能盲目地去追寻,去修行。学习之前,还有一个正信的问题。要根据四法印去分清楚哪一个是正信的,哪些不是正信的。

学佛的宗派很多,法门更多,哪一个是适合你的呢,也要搞清楚,依据自己的根器不同去选择不同的法门。如何理解根器呢,打一个比方,我从VivoCity 去圣淘沙,根器就是钱财,如果我的钱少,我会选择走步行道,走路去圣淘沙;如果我的钱富裕,我会选择坐出租车;如果我的钱很多,又想有不一样的体验,我可能选择坐空中缆车,或坐水上交通工具。学佛也是一个道理,依据根器不同,也就是资质不同选修不同的法门。看到经常有师兄离开,有可能是根器不匹配这个法门。

通过来海印佛学院的学习,纠正了很多对佛教佛法的错误认识,仅仅去寺庙里烧香拜佛祈福求平安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寻找解脱而不是求福报。佛陀指明的因果之说,是阐明宇宙间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庸俗的道德投机,更不是教大家去做买卖交易。

比如,供养与布施,有些人捐出很多的钱,希望能早日成佛,或希望自己家人身体健康,或希望通过捐钱来忏悔,赎罪,这是人之常情。但佛不是用来求的,也不是可以贿赂的。学佛就是要明白,供养与布施是让我们学会放下舍得,心中有慈悲。

再比如,因果报应的问题,以前一直对因果报应不太理解,原因是看到有些富人为富不仁,有些达官贵人仗势欺人,有些恶人敲诈掠夺,更多善良的人过得清苦的生活,为什么恶因没变成恶果呢?善因没有变成善果呢?学佛之后明白,因果报应有现实报,还有来世报,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知道了恶因会促成恶果,恶因不会变成恶果。同样,善因也是这样。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佛法,知识,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学佛重点是修行,那么怎样去修行呢?

  当我们读完一些经文后,发现大部分经文没有具体内容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不像学太极拳,有一招一式去模仿去练习。我们这两年多的学习修行,主要是打坐,念经,拜佛。

我们知道绘画和摄影技法的区别,绘画是在空白的地方一笔一笔划出来,是加法;摄影是选景聚焦,把不要的去掉,是减法。那么修行呢,是加法,是减法,还是加法减法都要用呢?

我们熟悉的一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常常勤擦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六祖坛经》里讲的,这样子的修行就是减法,因为我们的本心就像镜子一样是明亮的,是干净的,由于镜子被灰尘覆盖了,就需要打扫我们的内心,去除杂念妄想,保持一个觉醒的状态。

另一个偈子,我们大家更熟悉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杰作,按照这个偈子,修行就是加法。寻找佛性就好比盖楼,一砖一瓦,一层一层的去盖,终有一天会盖好这座大楼,也就找到我们心中的佛性。只要我们每天培养我们的正知正见,一天天积累,最终会明心见性,觉悟成佛。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世俗里人,每天接触各色人物,各样事物,各种利诱,修行的数学题加法减法都要去做,也可能要用到其他数学算法呢。

正所谓:菩提树下好修行;

                  加法减法住心中;

                  如来宝藏是佛性;

                  成佛全靠多用功。

第三,怎样才算成佛呢,成佛之后会怎样呢?

古往今来,出家人众多,学佛的人更多,每个人都想成佛,到底有没有成佛的呢?如果有成佛的,我们能看得到吗?

有一个朋友曾这样描述,就用减肥成功来比喻一下成佛。如果成佛就像减肥成功,从一百公斤减到七十公斤,别人能看得出来,自己也能看得出来,更能感觉得到,那该多好呀。

我告诉他成佛不是身体的变化,而是心灵的升华,你是看不到的成佛的。

既然看不到成佛的,他又用蜻蜓来比喻一下成佛。

蜻蜓点水,是把卵产在水里,等这些在水里的卵慢慢长大,变成幼虫,然后就飞出水面,变成蜻蜓,翱翔在天空中。蜻蜓再也回不到水里了。

我们这些未成佛的就好比那些在水里的蜻蜓的卵,幼虫,那些成佛的就像飞出去的蜻蜓。因此,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那是飞鸟和鱼的距离。我们是看不到那些已经成佛的。

其实对那些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士,特别喜欢谈论成佛的问题,对成佛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偏见,误识。误以为成佛之后就可以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就可以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就可以翻江倒海,撒豆成兵。其实成佛之后会怎么样呢,用马祖道一的弟子慧海和尚的话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不要有百种需索,千般计较。

我就用我所理解的成佛回答这个成佛的问题:

假如我成佛了,别笑我,我说假如我成佛了。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但我知道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我不再贪恋物质享受,而会活在当下,而会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用一句流行语来表达,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点,下一辈子不一定能遇见,对身边的人好点。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但我知道人生是苦的,当面临人生生死离别,悲欢离合,我会坦然面对,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我会欣然接受,我不仅能苦中作乐,更能以苦为乐。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我依旧会同普通人一样,依旧会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但这只是一个瞬间,一个刹那,一个念头,但是下一个瞬间,下一个刹那,另一个念头会升起,告诉我不要执着,要放下一切,包括这些念头,就像河水一样让它流走。用六祖惠能的话来,那就是,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

哎,总是我,我,我,没有放下我执,离成佛还有十万八千里。不写了,等成佛之后再写吧。

我们在以后的学佛路上,还会有更多的疑问去请教去思考,去质疑。这三个问题只是我的个人总结,不当之处,错误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佛教的行三问讯礼是啥意思

【仪式】

首先向佛像行三问讯礼。然后念誓词(念三遍):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向佛像一问讯)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向佛像一问讯)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向佛像三问讯)

关于佛的三问?

1.佛陀从来没有要求人人都出家学佛,在家学佛一样可以证果解脱。小乘是比较重视出家的,但是在家学佛也可以证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不来”,此生终了、不生欲界,下一世必证阿罗汉,所以证得阿那含实际就是解脱。大乘就更不用说了,维摩诘菩萨是在家证果的典范。

2.虽然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质,但毕竟不可能众生都成佛。当然如果您的假设成立,大家都成佛了,那么由众生业力感应所成的宇宙,也就不存在。这样好与不好,各人立场不同,见解自不会一致。不过,我以为不可以用世俗的、物质的观点来理解为好。成佛并非忘记一切,佛陀“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

3.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常寂光土,本无形体,故不可见。报身,十地果位以上菩萨可见。我们常人只可见佛的应化身。奈何应化之身的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除了佛陀的声闻弟子外,众生都难见佛身,这也是此世界众生业感所致。佛陀虽然普度众生,但也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所以佛说自己有三不能:“众生度不尽,无缘不能度,定业不可转”。所以,众生不见佛身,是众生的业力所感造成的,不能怨佛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2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