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正行修法心得(正行修法心得体会)

学佛百科2023-03-2396

略论》依止善士》略示修法》正行--济群法师讲解

原文地址

二、正行修法

加行之后,将进入正行的修习,从总说和别说两部分加以说明。

1.总说修法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正行,即主修法门。在《道次第》中,正行部分主要有依止法、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止观等,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观修的内容。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所谓修道,就是将心从不善的所缘中调整出来,令之安住于善的所缘中,通过不断调整练习,达到熟悉安住的效果。

“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安住于善所缘之后,就应次第而修。如果对所修内容没有固定安排,而是随心所欲,按自己决定的数目和先后秩序进行,从开始就养成任意为之的习惯,将终身难以成就,甚至会使这种错误习惯固定下来,成为障碍修道的过失。

“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所以在修道之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皆应确定数目(修几座)及次第(先后顺序)。因为修行就是正确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以依止法为例,《道次第》规定每天应修四座,我们就要以此作为常课,并按论中所说持之以恒地观修,才能形成稳定的正念力量。否则,时而修念死无常,时而观三恶道苦,就无法达到所修效果。就像一壶水,刚烧得有几分温热,又换成另一壶,刚有的几分温热又冷却了,怎么可能将水烧开?所以,在修行的数目和次第上必须确定,尤其是对初学者,更要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形成定课后,就要以勇猛精进之心克服障碍,务必按照事先规定的功课修习。对于这些定课,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也不能随意改变,必须具足正知正念而修。良好习惯是修行成就的保证,不能今天心血来潮修五六座,明天又找个借口一座不修,这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问题,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任何一种观修,都是通过思惟善所缘境帮助我们获得正念。对常人来说,一旦遭遇违缘,烦恼便随之而来。而对一个训练有素的修行人,无论面对什么境界,都有能力保有正念。其实,止观并不神秘,世间很多事都需要止和观的参与。比如体育训练,既要将动作调整到位,又要不断练习使之纯熟。其中,调整式的训练就相当于观,而熟悉式的训练就相当于止。《道次第》的修行也是同样,比如修依止法——修观(观察修)时,通过思惟善知识功德生起恭敬心;修止(安住修)时,则令心安住于恭敬中。如果凡夫心现起,就要再观察,再思惟,直到恭敬心再次生起。在反复不断的训练中,这一心行就能逐步稳定并保持良好状态,最终任运自如。

2.修习依止法

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

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间而修习之。

本论略示修法部分,主要是以依止法的修习为例。

“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首先,是修习依止的殊胜利益及不依止的过患。其中,依止的利益有八种:一、能得佛位;二、诸佛欢喜;三、一切魔眷不能为害;四、烦恼与恶业自然遮止;五、善缘增长;六、世世不离善知识;七、不堕三恶趣;八、暂时与究竟安乐如愿而得。而不依止和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也有八种:一、轻师即等于轻佛;二、乱师意而使生嗔恨,如其所乱一刹那,即摧毁一劫善根,得一劫地狱苦;三、不如法依止师者,即修密法殊胜方便,亦不能得悉地;四、不如法依止师,虽依密相续勤习经教,等修地狱因;五、不如法依止,对于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速灭;六、生病痛不乐意事,常相缠扰;七、后世常流转于无边恶趣;八、生生世世与善知识睽违,不能值遇。时时思惟如法依止及不依止的利弊,才能自觉修习依止法,而不是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

“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其次,对凡夫心严加防护,绝不容许丝毫放任,以免对师长生起寻过之心。凡夫总是惯于寻求他人过失,也惯于对得到的一切不加珍惜。对于这两种心行,我们要严加防范,因为这将损减功德法财,正如《永嘉证道歌》所言:“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对于自己所了解的,师长的戒定慧等功德,必须反复思惟。在没有真正生起净信之前,持久不断地加以修习。即使我们目前尚未对师长生起寻过之心,但如果恭敬心不曾圆满,今后也随时可能犯错。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便是“净信为本、念恩生敬”。关于这两点,已生恭敬心者也不能忽视。因为任何心念都是缘起的,没有彻底巩固之前,还须通过观修和实践不断滋养。

“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间而修习之。”其后,还要思惟师长对于自己的恩德,包括目前已作的利益,和未来将作的利益,正如之前所引《十法经》、《华严经》等经文所说的那样,在恭敬心不曾真正生起之前,应当以念恩心时时思惟,时时修习。

对于多数学佛者来说,往往既有恭敬心,也有不恭敬心。那么,恭敬心生起后,不恭敬的心理是否会立刻消失呢?其实种子还是在的,只不过变弱了,暂时不起活动而已,但这一潜藏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断除。依止法所要做的,正是令恭敬心不断强大,逐渐削弱乃至完全取代不恭敬心,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修习。

三、结行修法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结行,就是修行结束时的回向。无论修加行还是正行,下座前都要将修法功德回施众生,同证菩提。回向可以帮助我们将所修功德固定下来,并指向特定目标。就像电脑处理文件后进行保存那样,否则就会丢失。当然,回向的功能不仅在于保存,以广大愿力进行回向,更可使所修功德增长广大,就像把一个文件同时拷贝为千万份、亿万份,乃至无限。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净愿七十颂》,是藏传佛教关于回向的重要经论。对于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下座前,应该依照《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等经论所说的那样,将现前乃至究竟所希求的种种利益,以勇猛恳切的发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我们的愿力有多大,回向的力量就有多大。如果只是轻飘飘地念过,甚至自己都不懂得念了什么,回向是不会生效的。除了《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外,常用的回向文还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和“愿诸众生常住安乐,无诸病苦,善法坚实成就”等。对于修习依止法来说,则可回向一切有情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识。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依止法,每天应修四次,分别在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其中,初夜是十八点至二十二点,后夜是二点至六点,这是印度人对时间的区分。

“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开始打坐观修时,如果每一座时间太长,很容易被昏沉或掉举所干扰。昏沉,就是其心昏昧,精神不振。有些人可以坐上两三个小时,却是在那里打瞌睡。掉举,就是其心躁动,摇摆不定,以攀缘心追逐境界。这也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于紧张有关,很多人都像在高速运转中无法停歇的机器,习惯忙个不停。即使下了班,还要用各种娱乐将时间填满。甚至睡觉后仍在东想西想,辗转反侧。久而久之,心就会失去静下来的功能,就像失灵的开关那样,毫无自主能力。这两种是禅修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一旦在座上养成昏沉或掉举等不良习惯,将来纠正起来会特别困难。其实,打坐并不在于时间长短,关键是保质保量。就像做实验那样,全力以赴将每个步骤做得精确。能按禅修规范坐十分钟,把身体姿势和用心习惯都调整好,才可以延长时间。否则,盲修瞎练,先入为主,很容易将一些错误习惯固定下来。

“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所以,修习应该时间短、次数多,这样就能留有余地,引发下次上座修习的兴趣。否则,很可能一见座位就生起厌倦之心,避之惟恐不及。必须在修行较为纯熟之后,才能逐渐延长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每次禅修时,尽量按计划安排的时间下座,切莫坐到疲惫不堪才结束。那样几次以后,可能就再也不想坐了。如果每次坐得兴趣盎然,才能长久保持修行动力。

“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急,是对所缘过分着意,容易造成紧张和疲劳,不易持久。缓,则是观修中用力不足,心无法专注。对于观修的一切所缘境,应该不急不缓。远离过急和过缓两种过失,修道障碍将大大减少,同时也能断除疲劳、昏沉等过失。

修习止观,就是通过观察修的调整和安住修的安住来熟悉这一心行状态。在观修所缘尚未清晰时,应该多多用心。一旦调整到位,就不必太过用力,安住即可。如果调整过度,反而不易得定。初修时,安住时间可能很短,待所缘模糊之后,就要再次以观察修调整。这个过程虽不玄妙,但其中很多细节需要精确。何时用心,用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如其分。具体问题,必须由具有止观经验的师长进行指导。

请问大家如何如法正确修习佛法?

一、入座前行分为身要七支坐法、气要排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三种。

1、身要七支坐法:

双足跏趺坐,单盘、散盘均可。双手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拇指轻抵置于脐下。若感疲劳,可用休息印将两手覆置于双膝之上,左手持念珠以便于念诵时计数。身体端直如箭,不松不紧自然端坐。若身体坐式过紧,则会产生心脏、背部疼痛等不适,且易生起诸多妄念;若身体坐式过松,则容易产生昏昧、不清明等过失。睁开双眼,睁眼时不可太大亦不可太小,不然容易疲劳流泪或进入昏沉,如平常视物般自然平视前下方。

以上所述七支坐法于修法中十分重要。往昔在寂静山林中,有一位阿罗汉天天以七支坐修法,不远处有一只猴子,模仿阿罗汉修法坐式,其虽不知如何修法,然仅依坐式,后来亦证得阿罗汉果位。可见修法中身要调整十分重要。初学者切勿忽略坐式,当如法调整身要而修持。

2、气要排出九节佛风:

调整身要后,先左手定印置于腰间,右手持期克印,以食指抵住右鼻孔,由左鼻孔排气三次。排气方法如小麦形状,两头细中间粗,以初缓中快后慢的方法排气。观想无始至今由嗔心(女观“贪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与风一同排出。净观前方有一团智慧火(一般之火不能烧尽三毒烦恼,故净观为智慧火),融入智慧火中焚尽。又右手定印置于腰间,左手持期克印,以食指抵住左鼻孔,由右鼻孔排气三次,观想无始至今由贪心(女观“嗔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与风一同排出,融入前方智慧火中焚尽。最后,双手定印置于脐下,两鼻孔同时排气三次,观想无始至今由痴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与风一同排出,融入前方智慧火中焚尽。此名为气要排出九节佛风。

初行者修法时,自心稍一安住就会起现诸多妄念,由随行妄念而不能安住禅定,此即是不具前行而形成的修法障碍。故于修法之前,首当修持入座前行,尤其是气要排九节佛风。如同煮饭之前,先将脏锅洗净才能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与此相同,修法之前通过修持气要排风,可以去除粗大烦恼,于修持中易将自心安住,而成为修持正行的法器,是故具足如是利益。

3、意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已经证悟到真实功德后任运而生的大悲心。初行者很难证悟胜义菩提心,故修法中,应以世俗菩提心而修持。其本体即慈悲心与发愿。首先,了知六道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彼等作父母时,对自己具有不可思议之恩德,与现世养育我们的父母没有差别。现在,往昔赐予自己恩德的一切父母悉漂泊于六道之中,即使在善道,得到的也只是暂时的安乐,若仔细观察,其安乐仍是痛苦之因,是故为使一切有情父母悉获无上安乐之佛果而进入修行法门,称为意要发菩提心。

初学者禅修的方法

一般初学禅修者出离心、对解脱道的信心还不是很稳定,打坐的时候妄念很多,心静不下来,这时候可以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共同外前行;或者观想皈依境、祈祷上师、持咒而修上师瑜伽法;或者专注于自己修窍诀时所观修的物体等,用各种方便法使心安定下来,然后自然松缓地安住在当下清明无念的状态(这只是针对初学者的一种方便,不要误以为是究竟的见解),待粗大妄念或昏沉生起时,又用上面介绍的各种方便法使心清明而专注,然后又自然地安住下来,就这样交替修持,这是一种止观交修的方法。起初掉举和昏沉多的时候,观修或念诵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安住的时间短一些,随着掉举昏沉的减少,观修念诵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安住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一般刚学打坐的人,有时候会感觉烦恼强大得坐不下去,妄念像温泉一样不停地冒出来,或者昏沉多得不得了,一打坐昏沉就上来了,这是禅修的自然过程,不要在昏沉和妄念势力强大的时候放弃,保持耐心,按上面止观交修的方法如理如法地坚持坐下去,配合持风、打坐时间短点、打坐次数多点等各种方便法来调整,慢慢地,妄念就不会那么强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慢慢禅修就会变得自然轻安了。至于修学窍诀法或上师相应法的禅修者,随着禅修见解的不断增上,调伏禅修过程中昏沉和掉举的方便法也不同,但这些需要具德上师的亲自指导。以上禅修过程中身心调整的要点是不紧不松,这需要在实修的体会中自己掌握分寸,长时间调整。 初学者如理如法地按修法的次第从四出离心、皈依发心、上师瑜伽等修法入手,以上面止观交修的方式修持,并将禅修过程中的体验融合到座下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心态会逐渐从过去对世间的贪执自然地转向解脱道,出离心、菩提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修持善法的功德会自然增上,世间禅定的功夫也会明显增上。传承祖师纽西龙多仁波切说:“虽然仅依前行修法欲成就标准的寂止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却完全可以修成欲心一境。”即使我们达不到欲心一境的寂止,最起码内心粗大的烦恼也会明显减少。在这基础上再修学龙钦宁提或龙萨两大实修传承的窍诀法,或者修持上师相应法,这样才能逐渐使自己的根机与法相应。初学禅修者要特别注意,不要看到书上说执著是轮回的根源,修行就是要断除执著而认为禅修时观想、观察、念诵等这些修法都只不过是另一种执著而长时间直接安住在清净无念的状态中,这种盲目的安住会导致很多过失(后面“禅修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中有讲到),实际上这只是安住在无记的状态。由于既不作善业也不作恶业的见解使得自己没有热情去行持积资净障的各种有为善法,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意细致地取舍因果,严持戒律,使得内心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行持正道的功德无法生起,禅修的见解无法增上,这说明自己的修法已经修偏了。为了保证自己的禅修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进展,禅修者应该按传承的要求次第修学,不要自作聪明地把各种自认为好的法混在一起,凭自己的感觉去禅修,这很要紧。

与大家分享下自己学佛心得

1.佛法主要是心法。主要是在心地上下功夫。现代科学,佛子可以去学习。但不要居高临下地用科学来审视佛法。因为科学本身并不究竟。

的确如此

2.当你不知道该依止哪种法时,那么就请依止戒律,依止清净心。

的确如此

3.佛子应当不断地去闻思佛法,但不要企图一下子明白所有的事情。因为那只有佛才能办到。

基本对吧,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执著,“所有”是相对的概念,世间的道理无量无边,想明白“所有”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毕竟很多都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明了世间的本质,而且是真正的本质,这样我们才对自己和世间有更正确的认识。

4.不要脱离众生去修佛。

对的,要想发菩提心,直接看到世间甚至生活中苦难的众生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这是结合自身修行来的,自己修行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更容易领悟佛法中教导的道理。

5.对佛陀和对众生都要保持无上的恭敬心。

对的,佛不是说了吗,众生皆有佛性,那众生都是佛啊,只是被贪嗔痴盖住了潜能,所以烦恼不堪,如果他们都能彻底断掉贪嗔痴,那他们都能回归本来面目。

6.无贪,无嗔,无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于一切境界中,应当努力杜绝起贪念,嗔念,痴念。

对的,断掉贪嗔痴是为了断掉世间的烦恼,断掉世间的烦恼才能得到清净,有了清净才能轻松自在,才能更专一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7.末法时期,当知修行甚难。唯谨小慎微。爱护三宝。

对的,严守戒律,恭敬三宝,一门深入,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很快就能开悟,将来就能脱离六道往生净土,到时候就有更大的法力来救度苦难的众生。

8.此世人身难得,修法当如救头燃。不要留至来生再修。

师兄看来修习佛法有一段时间了吧,对佛法的领悟还蛮深入的,确实如此,俗人罪业深重,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苦不堪言,珍惜现在,慈悲济世,努力脱离六道,才是人身真正的价值。

阿弥陀佛

拜大头前行、正行、结行应该如何?

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修任何法都要具备三种殊胜,没有具备这三种殊胜之法都称为是有漏功德。依靠有漏功德只能临时在人间和长寿天得到少许快乐,但是,达到一定的时候,还是处于轮回痛苦之中,因此,要得到无漏功德,使所修一切善法成为解脱之因,必须同时具备三种殊胜而修法,“每次修法”都应按此方式行持。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0课

通过六加行的准备,为修法营造了良好的心灵环境。那么,正行环节该做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每个法有效落实到心行?

本期主要学习了两个大问题正行修法和结行修法。

每一个法门有每一个法门的具体正行内容,但是正行修习的核心不外乎修止和修观,然而凡夫的心性很复杂所以我们的所缘很多,在无尽生命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正行的止观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将心安住在一个我们需要的状态。我们所需要的一定是善所缘上,需要不断训练,让善心正念自如的运用,而不是让五毒之心占上风,所以修习止观的要诀就是调整—安住—熟悉。

以前以为止观就是在禅修营中进行,打坐时如果有思绪飘过,去看见他但不阻止,这是观,再看见的时候也是他消融的时候,这就是止。但是学了这课后,我更觉得有力量了,因为除了座上的所理解的止观外,更多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到,不在是虚无缥缈的了。我也意识到从无始以来我一直都在用不自知的止观方法训练我们的心,只不过是训练的是贪嗔痴。是我执我慢的凡夫心。我经常会思维这个月如果盈利好下个月该怎么做活动能赚更多的钱,如果不做活动不能有这么多收入的过患,不行,我要保持超越这个月的利润,所以在观之后,就让贪心占了上风,就会去做很多自找的麻烦事,如果这个事情没有预期的结果,我又会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如此往复,无休无止。我的心被欲望和我执所占有,并没有正念安住在善所缘上,因此就是这样滋养着我执、傲慢、嗔恨之心。通过法义知道如此痛苦的内心是因为我这不能自控、运用自如的心啊。

师父经过多年的实修和弘法经验,为我们找到了最佳的最简单实用的,调心的方法,那就是八步骤三种禅修,十八字方针,十六字诀窍,目的是帮助我们获得善心。引发、张扬我们生命中的善心,有意识地寻找善的所缘,训练、张扬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力量,这个过程就是修止观的过程。

这些天每次礼佛时心里都会过一遍今天是否有犯戒需要忏悔的事情,我发现这样做之后内心的觉照力提高了不少。在细微的起心动念被一次次看见,被一次次询问为什么会有时,就是在做观修,用法义正知正见去作为判断标准,找到善所缘之后,要不断的强化轮番的再次确定。就比如说近期有一个老师说话特别多,每次和她谈什么事情她都会说好多好多,我内心是很奔溃的,也会直接跟她讲,请讲重点。到后面她又发微信问我,是不是嫌她话太多,她说这是她的毛病她自己也知道就是管不住嘴,有时候会觉得在谈事的时候如果安静下来会很尴尬,所以她就一直说一直说。我自己反思我直接的不让她说又没有给她任何的理由,估计她心里不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讨厌这样的没重点,我心里会觉得她是故意在给我表现什么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为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希望她和我预设的一样。那我这样打断她,是不尊重她的表现,而且没有告诉她如果不这样该怎么样。我被自己的厌恶的这种情绪带走了。那我是否心随境再转?我是否在这个时候有嗔恨心,我是否有我执和我慢呢?这样的观照后,我觉得自己病的还挺重,将所有意识安住在了不善所缘,只看了他人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意识的把它放大。那我该如何去安住在善所缘上呢?我观想了她的热情和尽心尽责,也观想到了她的生活经历之后,突然就能够理解了释怀了。我换了个身份跟她聊,并给了她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告诉她如何做可能会让她更受人喜欢和尊敬。她也似乎释怀了我那果断而不留情面的打断。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止观吧。调整、安住、熟悉运用自如。

       结行的修习,就是修行结束时的回向。无论修加行还是正行,下座时都要将现前乃至究竟所希求的种种利益,以勇猛恳切的发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我们的愿力有多大,回向的力量就有多大。这可以帮助我们将所修功德固定下来,并指向特定目标。

这也不断提醒我们回向不是结束而是坐下修的开始,是功德的储存也是提醒我们坐下莫要折损。我觉得回向更是座下座上之间的一个纽带或者延续。

       以前我觉得回向是一种形式,所以几乎自修结束后都没有做过回向,小组共修,班级共修回向可能是已经记熟悉了,只是到这了背一遍仅此而已。从前面学了回向支之后,才懂得回向的内涵,明白了回向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修行法门,回向的功德也可以是无量的。所以尽可能我每次自修前要双手合十请师父说法,自修结束要双手合十至诚回向法界众生。这样做有始有终,也慢慢感受到了七支供的无限法喜,以前问过师兄如何忏悔业障?有些给我说抄经啊读经啊挂经幡啊等等,但自从修三皈依后,我就听到了师父说七支供是对忏悔业障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我就升起了很多信心的,这几节课后我懂了,如何让有限变为无限,这种力量不可思议。所以在接触了那么多师父啊法门啊之后,我内心又做了一次观察修,既然三级修学选择了我,我就要按照书院模式做到安住,并且一次次的要强化,否则会被不善所缘代跑,做到尽可能的保持正念,安住修学,过有觉照有智慧的生活。

顶礼师父  顶礼三宝!

感恩书院 感恩师兄们!

观澜

2019.10.17丨南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2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