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世界观修学思考(佛教的世界观修学思考与探究)

学佛百科2023-03-2383

如何理解“佛教的世界观”,用一百个字左右回答

佛教的世界观主要就是:缘起、无常、无我、轮回

缘起: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因缘散去而灭,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

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迅速变易的,没有不变的东西。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究竟来说生命只是因缘相续不断生灭的名色法。

轮回:众生因为业而在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善业投生为天、人,恶业投生到恶道。

同时,佛教不仅有世界观,还有“出世界观”,也就是涅槃。

众生因为贪爱、无明而轮回,通过戒定慧的次第消除烦恼,即可以脱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恒常清净的涅槃境界。

解惑:如何看待佛教世界观

有人认为《俱舍论》中说的器世界状态与现代科学证实的器世界不一样,应以科学证实的现量为准;又有人说《俱舍论》中的器世界并非凡人的现量所见的器世界,而是断惑证真的佛的境界。对此应如何看待?

对器世界存在状态有多种说法,大乘经典中的说法与小乘经典中的说法不一样,密教经典中的说法又和大乘显教经典中的说法不一样。

《俱舍论》中的器世界学说是佛教中比较普遍流行的小乘教的说法。

第二种影响较大的是华严世界说,此说认为宇宙广大无边,依众生的业力所现的器世界也形状各异,多如微尘。这个娑婆世界属于无量世界中的华严世界。华严世界体系主体是雪海遍照如来,在此如来的每个毛细孔有亿万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雪海遍照如来手心中的一个微尘世界的亿万分之一的更小的微尘世界。

第三种是出自密续的时轮世界说,时轮的大瞻部洲,形状与地球有相似之处,时轮天文日月蚀测算结果与现代天文完全一致。

根据上述情况,藏传佛教认为俱舍世界说,只是不同众生业力所现的各种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状态,世俗智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其说,只是众说中的一说。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详细解说: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苦集圣谛:这是对苦生起之因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苦的生起呢?佛陀发现是渴爱。由于有这它,这苦则是一再的生起。人死则一了百了,这是错误的见解,佛教发现轮回的存在,轮回中充满了种种苦难,而推动轮回的力量来自渴爱,由于人们有各种贪爱、执着,轮回则一直进行下去。

苦灭圣谛:佛教发现苦是能够止息的,渴爱是可以断尽的,涅槃的寂静是存在的,解脱是有希望的。这是苦灭圣谛的基本含义。

苦灭之道圣谛:这是讲消灭一切苦的方法需要具备这八种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戒定慧三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2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