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思维导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什么是佛?为什么学佛?学佛有什么用?
佛佛心心心佛佛,佛就是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的人能够了悟宇宙众生生命不息的人,佛说众生皆有佛心只是众生迷惑没有醒悟看不到自性本来面目,心明即是佛菩萨,心迷则是凡夫佛菩萨和凡夫一念之间。
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是为了学习佛的智慧,学习佛的处世态度,学习佛的人生观观照自心利乐众生,学佛就是为了学习佛的慈悲平和无嗔无怒无痴无慢,做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无佛佛自在。
一个“心”,我们心可大可小,大可以是无限广阔的大,小可以是针眼般大,所以我们常常说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我们的心无外乎于贪心,嗔心,痴心,一个贪心可以贪财贪物贪恋尘世的色、香、味、形,你贪得多了你是贪所有人的,你要慢慢的归还直到你归还清的那一天,你贪一个人的你就要还一个人的债,你贪恋尘世间的红尘色彩那么你就要烦恼一生,正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生了嗔圭心,我们就已经有了怨恨心,有了嗔怒心,有了嗔圭心便有了世间的恩怨情仇,当我们真正的放下所谓的嗔圭我们也就释怀,在我们心中没有了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种种所以的宿怨,痴心有的人痴迷于种种,有的痴迷于色,有的痴迷于书画等等,其实痴迷恰恰把你沉沦于迷盲中,使自己愈陷愈深,而迷失了自如的本性,所以心经开始就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仔细的想想我们的一生存在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都是虚幻的,唯有我们的心是真实的,我们的自性是真实的,如果不认识自我的自性犹如瓶中之鹅,只有在绝望中慢慢的消失。所以对于任何事情不要抱有一颗执着心,要抱有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平常对待这正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觉悟之人的作为,凡事要运用广阔的智慧去处理,不是盲撞的处理,我们所做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恰恰是我们所筑造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行为无一不靠心所创造,佛菩萨内心清净所以没有污染,因为佛菩萨是大彻大悟之人,要达到佛菩萨般清净的心,非一日之功,即使我们学佛的目的。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
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佛教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首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间成佛的,虽然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宜于探求真理,彻证真理。因为佛教认为宇宙间有较好享受的高级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要;低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劣,又被人们所奴役,也没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态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为追求真理去奋斗。人们在各种苦恼交迫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界,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佛教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辜负这宝贵的人身。
另外,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关于物质运动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说明能量的形态,虽然可以发生转换,但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佛教的轮回学说也可藉此来作比喻说明。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也可转换为另一个形式——低级生命和高级生命的互相转换,其中佛教心理学上所说最深层次的能量——第八识,始终在起主导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净种子,遇缘便起活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推动生命长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过努力向高级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说,要成佛就要从人做起,先要做个好人,贯彻人类应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完成了人格的修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人们认真实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偷盗(不偷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饮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杀人、偷盗、乱搞男女关系,国家也要绳之以法。一个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或者酗酒闹事的人,都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吝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还是个人的道德准则,对一个修菩萨行的大乘学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间,无私奉献,‘恒顺众生’、‘庄严国土’,进一步实行‘六度、四摄’等广大法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六度’:就是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问、知识来帮助别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造成严谨的生活;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4.以‘精进’度懈怠,就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能力统一集中,制心一处;6.以‘智慧’度愚痴,用高度的判断、觉察力量,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究学问,把握时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四摄’就是从四个方面摄取众生:1.‘布施摄’就是以物质、才能等来帮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2.‘爱语摄’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摄’就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4.‘同事摄’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从以上‘六度、四摄’的道德内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间、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这些内容与‘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连结在一起,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有利于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协调和补充,对社会的安定、繁荣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超越世间而又不离世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发挥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佛教学者通过努力实践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积极开发自性潜在的无尽宝藏,无限扩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济他人,把小我融化为宇宙全体,共同奔赴光辉的未来,圆满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学佛”的人是信仰佛教吗?谁能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是学佛的人。 信神吗?
学佛的人是敬信佛的教育,恭敬信受。
学佛即是学习佛法,佛三千多年前讲了八万四千法门。
依法来修行,就可以得安康、富足、了生死。
能成为学佛人 是累生累世积的善根已具足,如无量劫以来即前世礼拜过无量尊佛、供过香花饮食等给佛菩萨乃至出家人、建立乃至修补过塔寺、书写或装理过经典等。
对佛法生正信心乃叫真学佛人。
学佛不是信神,佛与神是不同阶层的,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者,即到了佛果那上面就没有更高的了。佛可以游戏宇宙、创造世界、化无量身到各世界普度众生等等;而神是远远不及的,神只能在一个世界的三界内。……更多的就不说了,有意闻法者请深入经藏!
佛法僧为世间之三宝,乃至经法里的一字一句能受持读诵所得利益都好过于拥有全世界所有的珍宝财物。是故对于三宝见之闻之敬请执取之 勿近于宝山却是空手而归。
-------------------------------南无阿弥陀佛-------------------------------
部分“学佛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误导了外人对佛学的认识
我们要警惕成为“万能佛学家”
就是学过三天佛经,就大吹特吹,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好为人师,夸大编造个人修学境界,广泛联系杂糅混合南北传,不懂装懂。
第一个关键词是‘忽悠’
如果把佛学理论水平分为十段,大多数人可能在一段,这种人在论坛里就会被二段的忽悠,二段的人,旁征博引会往三段的水平够,但讲错是最常见现象,因为他还没到那个水平,好在二段以下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同在二段的人能看出来点。
第二个关键词是‘偏执’
喜欢在论坛里争论的,性格的骨子里都是有偏执倾向的,他们往往就是看不到逻辑的另一层面,再加上心浮气躁,极爱表达自我的观念。于是乎在论坛内兴风作浪起来。
第三个关键词是‘寂寞’
对学问真诚的人不多,作为凡夫的我们,以自我中心挟着点知识卖弄的心态是心行的主流,或者是因为耐不住学问的寂寞,一种交流的渴求驱动吧。毕竟,这些钻研佛学的人,在生活中是得不到交流欲的满足地。
合格的学佛者太少太少了,别看他一句佛号一部《无量寿》,我接触很多著相学佛的,口出狂言,自高自大,恭敬心,慈悲心都不合格,对自己老伴儿还嫌弃呢,嫌说话不好听,嫌身上有味儿,一家两制,你想想,经典看到哪儿去啦?
既然是夫妻,千年修得共枕眠,千年的情感业你不了,还嫌人家,谈什么读大乘,谈什么修行?
随缘了业都不懂,还高谈阔论呢?一观察就漏洞百出,还在那儿“经常见某某大德”,有啥用啊?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一 二消极和积极,悲观和乐观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篇让我们了解到部分人对佛教的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真是这样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佛教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听听导师的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界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对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首先是出家的制度,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对世俗的生活,放弃对世俗的执着,放弃了对地位,名利的追求,实际上佛教徒是积极的,要看他的价值观,佛教徒为众生的解脱去而求法,为了我们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传承觉醒的文化,所以说佛教徒是积极的并非是消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的情况下,会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看生命存在困扰过患,看到生命内蕴涵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三.为人处事的态度引起了误解,现实社会生活方式,吃喝玩乐,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追求名利,而出家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素食独生,从生活中引起了误解,而我们要做出智慧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接纳一切,生命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迷惑层面,一个是觉醒层面,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在学佛过程中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利益一切众生,首先从三级修学开始,走出迷惑和烦恼,才能够更好的利益一切众生。
心得,《佛教徒的人生》一二视频,通过导师从积极消极,悲观和乐观开示,让我们了解对佛教徒的认识和误解,让我们重新认识佛教,积极中观的去认识佛教,理解佛教,世人对佛教的误解是悲观和消极的原因,是出家人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放弃,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人处事都有忍辱等,而学习了本课佛教徒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点,明确人生目标,正向导师所说的一个真正合格的佛教徒要具备四宏四愿,来帮助我们众生摆脱烦恼和迷惑,帮助我们走向觉醒,我们要面对一切无常的发生,在上班时候一到年底就要评估,有的同事积分高就能加工资,有的同事积分低就不能加到工资,加到的工作就积极,没加到的就消极怠工,所以要如实看到生命中存在着困扰过患,同时也能看到生命蕴含着自我拯救的能力,看到生命的希望,能够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来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走向迷惑和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3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