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善(佛法善知识代表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2498

佛家的善是什么意思

佛家里面,让人快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善。而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世俗来讲就是恶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伤人等等让人不悦或者违背理论和法律的事都是恶;而与之相反的,例如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具体来讲,大乘和小乘又有不同的标准,如小乘就认为,只要不伤害别人就是善;大乘则觉得有利于众生的才是善,所以大乘才时常说普度众生,念佛就是为了拯救世人,所以大乘小乘在细节上有些许不同。

扩展资料:

佛法对于“善”的标准:

善法的具体内容是“十善”。“十善”有一个固定的表述方式,叫做“身三、口四、意三”。

1、“身三”是指行为上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邪淫就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2、“口四”是指语言上要做到“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就是不要挑拨是非;不恶口就是不要骂人;不妄言就是不说谎话;不绮语就是不要说那种言不及义的话。比如说俏皮话,说话带脏字等等,那些都属于绮语。

3、“意三”是指思想上“不贪、不嗔、不痴”。不贪就是不起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嗔就是不恼恨他人;不痴就是不做没有智慧的事情。

4、“十善”要求身业清净: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清净: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三业清净就是善法的具体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善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善

什么是 佛法中的善呢 善有绝对的善吗

一般来讲,我们做了对国家社会人类有益的事,叫做善。佛教也不否认这一点,但佛教认为,这样的善还不够完美,不是大善。当我们没有自私主观意识、没有自我心念,在绝对客观下,所产生的思想语言行为作用、没有违背也不破坏自然万有循环运行规律、符合宇宙万有进化发展要求,如此客观所为,才是大善、完美的善。

前者善以自我为中心发出,出于自利而后利他,从总体上讲有利也有弊,是相对善,后者善是建立在纯客观上的、行为上表现出“无为而无所不为”、结果在无自利也无他利下产生了公利,是绝对善。

佛家中的善是什么?

个人谨慎理解,供大家探讨:

首先跟大家讨论何为“善”:

按照佛家的教诲可以理解为:大善应该是无善无恶、无好无坏的无分别、无执着的“中道”状态。佛家把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讲得相当精深,值得我们去领悟学习。妙善法师把“善”讲解的很精妙:所谓的“善”不应该只是站在个人或者是站在人类的立场角度来理解判断“善”。就像我们说“害虫”与“益虫”一样,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来理解判定的。吃我们粮食的就是“害虫”,难道我们在消灭“害虫”的话就是在做善事吗?当我们把“害虫”都消灭干净的时候,结果报应来了,生物链被破坏了,益虫也存活不了,益鸟也存活不了。因此人类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何为“善”?因此,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圣人学习,佛与老子的大圣人站在很高的高度来看待与理解可能就不一样了。是不是应该就像山野上的果子,人类没有人为的去开垦耕种,收获季节的时候,虫子吃一部分,鸟儿吃一部分,人类吃一部分,也许人类如果能以这样的状态与这个世界相处方为行善。

按照道家的教诲可以理解为“无为守中”的状态谓之“善。《道德经》有“上善若水”,大善就像雨水滋养万物一样,无分别,无我无求,大善无痕。按照哲学观点,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又统一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人在扬“善”时,“恶”必出。况且人类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甚至是很自我的立场在扬“善”。因此《道德经》有“天下皆知为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与圣人的“不仁”对应的是他们不分好坏善恶而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对应的应该是天地与圣人的至“仁”至“善”。

其次想跟大家讨论何为“人之初”:

应该是指人刚出生的时候或刚睁眼时的婴儿状态。因为人刚出生时是无恶无善、无好无坏的本原状态。但我想到了人类的遗传学,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会不会并非绝对“纯真”的状态?比如他的长相遗传他们父母的长相之外,精神层面的东西,父母亲一些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东西会不会遗传?比如智商、情商之类的。再比如,我们人类的肌肉是有记忆的,比如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学会了某项东西后(比如骑车、乐器、运动等),即使很长时间不练或者不用,即使十年或二十年后再去用的时候依然比没有练习过的人要上手快的多或者依然较熟练。肌肉有没有记忆?同时父母亲的肌肉记忆、人脑的智慧、行为方式等等会不会遗传?据说国外科学家有研究过,比如有这种情况:钢琴家的小孩,天生学弹钢琴或者乐器就比五音不全的家庭的小孩学习要来的快。那如果有这种情况存在的话,那“人之初”的话不应该是人刚出生的婴儿状态。而应是指人类最初刚诞生时的纯净状态谓之“人之初”吗?那人类善恶好坏价值观念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是不是即使遗传了,也是处于没有被“唤醒”的状态。《三字经》后面又有下一句“性相近,习相远”,据此理解,“人之初”是不是还是应该理解为人刚出生时的婴儿状态。《三字经》的目的也许是为了从小“唤醒”我们人类“善”的部分吧!因此,“作恶”终会报,也许说的是这个意思!这代不报下代也许报应就来了,因此佛家教我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中国的东方哲学与大智慧,没有传统经典修习的个人很难理解,即使有时百度查阅,感觉各种解释都很偏。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迫切需要传统文化这方面的专家带领大家一起来矫正,学习弘扬。

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备注:“为”应当是wei的第二声,不应当发第四声)影视剧里“为”都发第四声,意思大概是人的自私自利与生俱来,一个人如果不自私自利,天地都会把他灭了。但按照儒家一贯的观点怎么也理解不了和说不过去。是在严重曲解与误导国民。其实我们常常讲“为人”,是指如何对待别人。“为己”应该是指如何对待自己。其实我们的先贤更提倡我们“为己”,比如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的“小人”与我们骂人的“小人”应当做不同解释)。因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正确理解大概是:人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修为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心、性都符合天道符合地道,否则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利,自然天地都会灭了他。如果一个做事不符合天道地道,即使暂时性的占有名、利或者权。但最终是会重重的跌落下来的,因为天道地道不容,即所谓“天诛地灭”吧。

佛教中讲善是指什么?

佛教的善主要讲两个方面:

一、修善:主要是修十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愚痴。

二、行善:行善的方式主要是布施:

1、财布施:得财富。(尽已所能,施人财富。)

2、法布施:得智慧。(尽量为人答疑解难。)

3、无畏布施:得长寿。(抵抗侵略,保卫人民。以及消除人的恐惧等是无畏布施。)

供参考,阿弥陀佛!

佛教中什么是善,何为善

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这四个条件具备,才能算是纯善的行为。 佛教所说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种类繁多;但简单点来讲,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 若再从心理上来研究分析,这善法(善行)的心理,可得十一种,在唯识学上,叫做“善心所法”。善行是善意、善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善意、善心是善行的内容和本质。善心、善意不是凭空在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十一种社会知识作为根据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3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