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修道人身体抖动(修行身体部位会跳动)

学佛百科2023-03-24104

打通任督二脉(教你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我们人体有任督二脉。前面的脉就是任脉,“任”就是生孩子的“妊”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阳脉,任脉是总任所有阴脉,这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气脉。相比较而言,督脉不好打通,任脉好打通,尤其是女人容易打通。那么通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收颔藏额,而且脖子不能僵,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动,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在脖子下;有这个动作以后,你就有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这就是任脉打通了。

人身任督二脉,为精气之源。督脉起于小腹,贯脊而上行,又络脑自脊而下。脑为髓海,命门为精海,实皆督脉司之。——《庄子集释》

脑后这个位置叫玉枕,是最难通的关。修道的人知道,人背后有三关:尾闾、 夹脊、玉枕。尾闾是最好通的,所以形容它为鹿车,跑得快;形容夹脊为羊车,比较慢,比鹿车慢一点;最难通过的就是玉枕关,就是这个地方,这里面是延髓,非常狭窄,不容易通过,于是古人就叫它“牛车”,意思是最慢、最难、最负重。

道经里面说“常驭白牛车”,什么叫“常驭白牛车”呢?因为玉枕窍不容易通过,所以修道人在没有通过督脉,过不去的时候,就想象有一条带子绷在脑门上,拉着一辆牛车爬坡,这一爬坡,玉枕窍就通了,这就是窍门。为什么叫白牛车,黑牛车不行吗?白指的是西方庚辛金,在正统道家来看,人体的背后就叫西方,五行属金.人体正面五行属木,所以通玉枕是从后面用带子拉着牛车爬坡,所以修到这里的人,往前一感觉,往前一拉,牛车就上去了,所以叫“常驭白牛车”,这是通关通玉枕的,这也是窍门。而后修道的人就出现“神光”了,它的奥妙是你打开了玉枕窍,所以要收颔藏额,后脑平了,玉枕也就开通了。四面放光的感觉,很妙。

玉枕者,玉者贵重也,枕者枕骨也。仰卧着枕,脑后之骨要保重,甚于执玉,故名玉枕。——《甲乙经》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而修道的人应当读《西游原旨》,这是王重阳“全真七子”中的邱长春邱真人写的。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给了唐三藏三个紧箍咒。那么菩萨为什么给他紧箍咒呢?是怕孙悟空捣乱。孙悟空是什么?孙悟空是“心猿”,就是道家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里边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乱想,所以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西天了,我们一想去哪里就到哪里了,一想月球就登月了。

人的第六识没有修成正果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人胡思乱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大部分时间不过是个“性”,性欲的性。所以“心猿”孙悟空手里拿着个金箍棒,金箍棒是什么?原先叫“定海神针”。这枚针平时藏于海底,定住“东海”,一旦被孙悟空拿走,那就要它大就大,要它硬就硬,要它软就软,这都什么意思啊?男人的男根,平时缩在下阴(下阴也叫“海底”啊,这是海的“底”,前后联系,其实就是“东海的底”),这“神针”在东海的底定住东海,可不就是“定海神针”吗!为什么定住“东海”而不是“西海”?因为太阳东升,东方主生气,生生不已,所以此“东海”又叫“气海”,储存“生气”的海嘛,就这么简单。然后孙悟空来了,人开始胡思乱想了,一想就想到性,于是“神针”就成“如意金箍棒”了;“如意”是大小软硬变化多端,“金箍”不过就是一圈皮箍着。那么孙悟空不用它的时候怎么办?道书《西游原旨》说是“藏在耳朵里”了,肾开窍于耳,不过就是放到肾窍里。

《西游记》者,元初龙门教祖长春邱真君之所著也。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谏笑谈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养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户而闭死门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偏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斤斗云可过,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西游原旨·刘一明序》

我们现在明白了,长春真人邱处机写的《西游原旨》其实全是写怎么修道的,但没有人给你们讲明白,你们只好当神怪小说看;即使讲明了,你们又“哈哈哈”——“下士闻道,大笑之”。

那么人的意识,心猿孙悟空总往“性欲”这里跑,总要玩耍金箍棒,怎么办呢?观世音菩萨通过唐僧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咒。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条箍子在头上这么一紧,人是不是有头皮一张、两眉展开的感觉?如果这条紧箍咒越来越紧,人的头皮越来越张开,就能克服修道人的胡思乱想,这个就是修道的一个秘诀,就叫“展慧中”——慧中一展,胡思乱想就停住了,这就是奥妙,这就是降伏胡思乱想的办法。修道的时候胡思乱想怎么办?不要紧,抬头皮把头皮张开,别使劲,微微的,然后眉开嘴笑,展开“慧中”,一展开慧中,你的胡思乱想就断了。

前面我们讲过收颔藏颔开玉枕窍,也就是开神窍。这个办法是开上丹田窍,也叫开意窍,也叫“展慧中”,也就是展眉开颜,一展慧中,就把上丹田窍打开了;“展慧中”,眉开了,嘴自然是笑口常开。很多神像是面带慈样的,如果深像闭紧了嘴可就不是面带慈样了,所以修行人嘴不能紧闭,嘴要微张——除非你在“升阳火采药”的时候,要紧闭。嘴微张,牙轻扣,舌要卷,听耳韵;耳朵叫“听耳韵”,实际上就是返听,好像在听耳内的韵律。

在长春真人邱处机写的《西游原旨》里,观世音菩萨当时送给唐三藏三个紧箍咒,不是一个,但是《西游记》为了简化它,就只剩一个紧箍咒了。那么修道的人,这三个紧箍咒的用处在哪儿?第一个是“展慧中”,第二个是“展肩膀”,第三个紧箍咒用在胯上。

所以修炼的时候,修道人的身体就形成这样一个形状,背张开来像弓,这是弦;我们平时的脊背中间有条沟,这么一戴紧箍咒,这么一合手,背是平的,夹脊窍也就开了。肩戴紧箍咒,展开夹脊窍,感觉自己的背宽了,背圆了,背张开了。修炼的时候,一颔首,玉枕接通;夹脊也要通啊,气才能通过,否则它过不去啊。

这是肩一支。实际上还有胯一支,也得戴紧箍咒,这叫“敛臀”。这是第三个紧箍咒,带胯、上敛臀、挽胯,以后我细讲的时候告诉大家怎么修。

如何打通中脉

我们再研究一下顶窍怎么开。张三丰祖师讲过,开顶窍叫“全身轻利顶头悬”,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虚灵顶劲”。其实做起来容易极了,就是收下巴,头轻轻往上顶,一顶以后,气沉丹田,气就下来了;气下来以后,你的手都麻,全身舒服极了,所以叫“全身轻利顶头悬”,就那么简单。太极拳里讲“虚灵顶劲”,打太极拳头要顶起来,可不能用力,不能僵硬,这么一顶,你的顶窍(阳窍)就开了。功夫高了以后,大家将来顶窍是出神的(出神就是出现身外身)。道家叫出“身外身”,它是从哪儿出?从顶窍出。

那么顶窍在哪儿呢?很多人都说就是百会穴。百会穴是两耳间,耳尖向上头上中间的一点,但顶窍并不是百会穴。它是哪儿呢?它是百会穴前那一点,再往前就是囟门,就是小孩子软塌塌的囟门,顶窍在两者的中间。练功的人,他这个顶窍(阳窍、灵窍)是软的,因为它可以出灵的,摸上去是软的,只有修道开了顶窍的人才会有,是这么一个道理。

那么阴窍怎么开啊?简单,“松密处”——放松你的二阴;其实你腰一直,自然就“松密处”了。

我们道家修炼,在“无为法”阶段之前,“开三丹通三关”,开上、中、下三个丹田窍,然后“打通三关”——就是通玉枕、夹脊和尾闾三个窍。到了“无为法”的高级阶段,就是开顶窍、阴窍、意窍和总窍。阴窍在肛门前口,它有很多名字,也叫虚窍,也叫会阴窍,也叫“牝门”。然后开顶窍,也叫灵窍;然后开意窍,就是通过展慧中开的两眼两眉间的窍——这三个窍开了以后,就叫“神意相会冲泥丸”。总窍在间脑那儿,相当于松果体,也叫泥丸宫,会有一种神意出现,这就叫“真气”。真气是这么出现的,一般人看武侠小说,以为任督二脉一通,然后真气就怎么怎么着,其实小说家不知道真气怎么来的。

《悟真》云:“竹破须半竹补宜,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真铅即先天真一之气也。观此一切,认凡药为仙药者可以悟矣!——《象言破疑》

那么在“神意相会冲泥丸”之后,得真气了,然后是“真气归中”——这里边有个“玄关一窍”的奥妙。就是开这三个窍,头一顶,一收颔,展慧中。

神意相会,真气归中”(归到中脉),这时候,你就不要管它,在无为的状态里让它自动运行。那么人的中脉,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中脉也有九个窍,这九个窍在无为的状态里,它自己会把真气停在某个位置上,这个位置就是“玄关一窍”。

不识阳精及主宾,知他那个是疏亲。房中空闭尾闾穴,误钉阎浮多少人。

缘督子曰:“一点阳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所谓阳精者,以其至阳至精,而无一毫阴浊之气也。即本来刚健中正纯粹之精,藏之则为真空,发之则为妙有,所谓秉彝之良心,又谓道心,非后天至阴至浊之精可比。夫阳精在人身中,主宰造化,却除诸邪,古人名之曰真一之精,又曰真一之气,其实皆道心阳精之一物耳。

阳精者,先天地所生,为主;阴精者,后天地所生,为宾。主者与我相亲,宾者与我相疏。错认阴精为阳精,行房中御女之术,闭尾闾,勒阴精,妄想结丹,焉能成之!阳精虽是房中得之,而非房屋之房,乃是一身之房,如仙翁所谓“家家有”、“家园种”同一寓意,岂得认为房屋之房乎?——《悟真直指》

中脉上有九个窍,一般的道书上都不告诉你。这九个窍就是最上边有顶窍(灵窍),人的间脑里面有“泥丸”(总窍),泥丸下面有悬膺,下面是十兰重楼,然后是绛宫,然后是黄庭,黄庭下面是炁穴,下面是玄关,最下面是阴窍,也就是海底。阴窍和炁穴之间往往是“玄关”,炁穴跟任脉的气海相对;玄关的位置是自动出现的,你不要管它,等它自己来,你就知道了。这条线,上为顶窍,下为海底,是道家的中脉,道书丹书上一般叫“冲脉”;

真气出现的奥妙,就是开阴窍,开顶窍,开意窍,然后“神意相会,真气归中”。有些人的真气会自动走到炁穴,也有的就停在玄关。玄关,每个修道的人位置各有不同,玄关一窍怎么找?怎么知道你的玄关一窍在哪里?几乎所有的丹书都不会告诉你玄关一窍的奥妙。

怎么找到玄关一窍呢?你要先用“定海神针”意守海底,先守肛门前口的阴窍,守在这儿,这儿肌肉就跳;跳了以后,大约三个月,这个气就往上走,到了中脉的这个位置,它就不走了。这个位置大体上离肛门半尺以上,相当于关元穴的后位,每个人不太一样,有的高有的低,这里就是玄关一窍了。它极其重要,以后采药结丹了,结胎、脱胎、沐浴、得药、炼丹全在这里。

历史上,不少人倾家荡产到处访道,询问玄关一窍在哪儿。修金丹大道的人如果不知道玄关一窍,采药以后就没法修炼了。我们要知道,人身有大的经脉二十四条,二十四条脉通了,你身体什么病都没了。这二十四条脉是,十二正经再加上奇经八脉,这就二十条了;然后是人体中间的中脉,道书上叫“冲脉”,还有左右二脉(中脉的粗细相当于中指,两边的左右二脉的粗细相当于小指),这二脉起于左鼻孔、右鼻孔,然后跟中脉的下面会合,这个会合之地密宗称之为“生法官”,也就是我们修道的人说的“玄关一窍”。

那么这总共是二十三条。还有一条昵?密宗里边就叫“海螺脉”。

玄关一窍找到了,是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最快意的地方——这个就是真气的奥妙,有的人练了一辈子,也没有出现真气。方法非常简便:展慧中、松密处、收颔、头轻顶,然后意气神气冲击泥丸,真气出现,然后真气归中,也就是进入中脉,这都是自动的,不要管它,这就是到了无为法阶段了。

元关一窍少人知,恍惚杳冥含两仪。顺去流归烦恼路,逆来便是圣贤基。——《象言破疑·破疑诗》

现在我已经把修道里面三个最秘密的“诀”告诉大家了,一个叫做“玄关一窍”,包括如何找法;一个叫“饮刀圭”;还有一个“抽坎添离”,我不能在这儿讲,只能个别的人练到一定程度我来告诉你。这是修炼里最保密的三个,因为提早说了,会心生追求,必须保密,到时候我会单独告诉你。没有一本书这么明确地告诉大家,丹书上只是这么说:玄关一窍就是玄牝之门。什么叫玄牝之门呢?就是机去则隐,机至则现。什么叫机呢?又说天机不可泄漏。什么叫天机不可泄漏?天机者,肾气也,肾气就是性气,不可泄漏。这一圈下来,再聪明的人都晕了。现在的人只知道个“天机不可泄漏”了。

现在你们知道了,不要哈哈笑,也不要骂!要真正修道,修大道,不是我保密不漏天机给你们啊。

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

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孩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阴符经注》

1什么叫展慧中,如何展慧中

这个是要你打开意窍的方法,就是展慧中。什么叫展慧中?比如我们高兴的时候,就眉开眼笑;如果你一天到晚眉开眼笑,就长不出烦恼纹——就是这样,如果你经常心情开朗,眉心就展开了,你的这个窍就开了,这叫展慧中,就是展开意窍的意思。

为了让你更进一步理解,邱处机在《西游原旨》里形容观音菩萨给了唐三藏一个紧箍咒,唐僧于是就给孙悟空戴在头上,他一调皮呢,就念咒,这紧箍咒就会收紧,就能降伏杂念,孙悟空就不敢胡思乱想了。你想,这个紧箍咒这么一收紧,是不是眉头就不由自主地展开了?立刻把那些胡思乱想镇住了,这就是展慧中。嘴呢,你就笑,要笑口常开,你才能开心,对不对?面上要和善,你老愁眉苦脸的,你就烦恼多多,缠在里面就不容易开这个窍了,人会变得阴冷、死板、固执,一点都不可亲,还觉得自己楚楚可怜,但不是我见犹怜,而是人见人烦,这个就不好了。

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得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气不生,则脱生死。——《水云集》

这里的心即是种种杂念妄想,若能降伏胡思乱想,则成道可期。

展慧中,就是展开眉头。气开了,眉展了,舒心了,嘴笑了,开心了,这就是开这个意窍的秘诀。这个意窍,对我们在群体中活动,尤其重要。

这个窍呢,叫出死入生——注意,不是出生入死,人的意念,是从这里出入,也就是说发射和接受的;人的情感也是从这里发出的,人的七情六欲等,就是从这里进进出出,所以你才能“通感”,很直接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也能让别人感受得到你的情绪。所以,我们在群体中,要进出开心的、快乐的信息,大家也欢迎你,你也就开心了;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展慧中,而是皱眉头,这个样子的自哀自怜,虽然看上去美得像林黛玉,其实是相当愚蠢,因为谁都怕这么一个提也提不起来的人,真正无可救药,也就没人理这个人了。

所以为什么叫慧中,就是智慧的中庸之道,要让情绪“引而不发谓之和,发而皆中谓之节”,要“和”、要“节”,就是要恰恰好,符合中庸之道,这才是聪明人;相反自我可怜得没完没了,不仅不美,还丑得要死,似乎智商都有问题了,没有智慧。所以古人将此精确地称为“展慧中”。

出生入死,生之徒(途)有三,死之徒(途)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有三。——《道德经》

老子这段话说明人类的生命非常有限,并且时常处于危险的状态。

2身体放松还有其他的诀窍吗

可以吐气放松。轻轻地缓慢地吐气,但不要长时间地吐气,吐久了会很累的;吐的时候可以有声音,也可以没声音。

还有一种方法是观想全身像蓬松的软面包,又有点像喝醉酒,又有点好像傻掉的感觉,如醉如痴——注意千万别拿劲,别弄得身上绷得紧紧的,绷着劲的身体不会放松。但也不要落入困的状态,否则就会很想睡觉;保持放松,但也要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不要变成昏昏沉沉的,有所定,也有所觉。

好,大家试一下。身体放松,嘴巴放松,舌头不碰到牙齿,上牙床和下牙床分开,开始吸气,不要紧张,自然地吸气,不要想着吸,也不要想着呼。宁肯少呼,宁肯慢呼,不要太用力,身体松弛,呼得自然一点;呼的时候,身体可能会发胀,脚心有感觉,脚心中央的穴位好像有气串来串去,有的时候好像脚心在“嘬”气。

累了可以停一停,不呼不吸,可以张嘴放松,口水太多就整个咽下去;鼻子有病的人,会流鼻涕;有的人会打哈欠,不用理会这些情况。老年人坐不住的,可以垫个垫子靠着墙练,可以靠着直背的椅子练,但是背一定要直,不能躺着练。

3在打坐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应该如何对待?如何守下丹田?

打坐当中会出现很多种情况,比如腿疼啦,鼻子痒啦,腰痛啦,一句话,再难受都要忍!第一次坐下来,要忍,以后才能坐下来;腰要挺直,弯了马上要挺直,背痛要扛过去;流鼻涕,不能擦鼻子,擦了以后,手会痛;腿盘久了也会疼,麻胀、酸痛,一定要忍过去;身上痒、流眼泪,都不要用手去碰。

守下丹田的方法是: 降阴后,手护着下丹田位置,前后、左右、上下斜着转,用心念守这一动;要慢,不要用力,孩子似的轻轻呼气,如果死死地抱住守的念头反而守不住。从背后守效果比较好,如果不从背后守,从前面守,有些人需要用儿天时间来慢慢把握。守你的腹腔,小肚子里头,好像气在转,甚至于带动全身都转。

所谓“降阴”,丹书中也叫“降阴符”,方法采用象坐的姿势,张口呼气,重呼不重吸,意守脚心(血压高者)或中丹田(血压正常或低者),“呼呼呼吸”,即为降阴。

4修练时如何打坐?

现在第一步,盘腿。腿收进去,能盘到什么程度尽量盘。

第二步,两只手掐“子午诀”放在腿上,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掐左手的无名指,左手的大拇指掐右手的中指。

第三步,手臂轻轻放在腿根上,胳膊不要贴着胸部,贴着胸部内侧会导致呼吸困难。

第四步叫搭桥。搭桥就是舌头要卷,用力来嘬舌头,牙齿要咬紧,头要直,不要低头,这样子才不会胡思乱想,才不会昏沉。咬紧牙,嘬紧舌,不能张口,轻轻地吸气,别管呼——吸长,吸短,腰直,这样才能“三阴内收”。如果阳举,吸几口气就倒了,一会儿就会出汗的。嘬舌头——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嘬舌头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咬紧牙嘬舌头,吸气,别考虑呼,同时意守丹田,把手放在大腿根部;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掐左手无名指指根,子午诀的好处是防漏精,防止出现幻觉。

《道法会元》中将搭桥之法称为“山泽通气”,讲炼丹静坐时,卷舌顶腭,慢慢调息,做到外无所入,内无所出。

然后吸,稍微一忍,别想着呼,不能吸长,就吸短,吸两下也行,停一下,接着又吸;千万别松牙,别松舌,如果松了都要从头来,口水多了才咽。痒痒,难受,忍一忍,刚开始练打坐,是有困难的,不好受;吸,忍一忍,别考虑呼,吸……这个吸,有点像吸痰似的,可以不出声,也可以出声,自动呼气。

吸的时候,有一个全身都在收缩的感觉,你不要管它,这是自然出现的;腰要坐直,痛要忍一忍,累了也要忍一忍,会出汗。第一次难受,弯腰是气不通,气不通身体肯定痛;忍一忍。吸,停一下……吸,收一下,慢慢地就不吃力了,自然了。用力嘬舌,始终不能松,这样思想才集中,才能采药。有些学员因为从来没有盘腿打过坐,就觉得难受,腰疼,背疼,腿疼,要忍一忍。人体本身能治病的,腿要尽可能盘紧,效果才好;坐直,一定要坐直,不直气就不通了,效果就差了。

别考虑痛,咬紧牙,嘬紧舌头。是不是很难受啊?是难受,这儿疼,那儿疼,这儿痒,那儿痒,尽量别动,千万别拿手去抓痒,流鼻涕随它流,流眼泪随它流。咬紧牙嘬紧舌头,咽吐沫的时候也不能松开;不能把嘴松开,你要松开就得从头来了。我们初炼丹不容易啊。

元代陈致虚在他的《金丹大道》中说,所谓内丹之道.就是在于逆万物顺行之道,忍尽辛苦,诚信向道,专一精修,竭力使万象万念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气、神),二复归一(神)。一归于道。并认为这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最终重返本源,常住永生。

咬紧牙,嘬紧舌,吸气,这也是采药的功夫,也是升阳的功夫,这也是升气的功夫。刚才我们降阴,降了20分钟;现在升阳,升阳应该是40分钟。慢慢地吸,如果累了,吸不动了,停一停,不吸不呼,放松;一会儿又想吸了,接着又吸,身上的气好像收缩了,人的身体好像也在缩小,全身都有麻胀感;你也可以观想后头,最好观想后头,想后腰,想脊柱,它微微在动。吸气这个过程让它养成习惯,不理它,自然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好……现在开始观想你身体好像在抽紧,你就不想呼吸了,身体好像收缩了,就已经吸了;身体一抽,你就想着后头,想肛门,从后头想肛门。

不要意守吸气,意守吸气血压就上来了,头晕。让这种呼吸方式形成条件反射,可以观想全身在抽紧——吸的时候,你全身都抽紧了,你就不至于只想口鼻了(全身包括背、肩、肚子全都缩小了,然后再松开)。想着全身都在收缩,轻轻吸,一收缩,它就吸了,不要故意去想口鼻;放松……放松的时候,有一点点抽紧。放松……抽紧……好像全身都抽紧了,这时全身都麻了,有快乐了。

肛门窍(会阴窍)性感来了,好像要尿了,有时候全身都会颤动、麻,有时候还阳举,有时候就阳倒了。全身麻,全身缩,自然一点,不要猛,不要快,要柔和,非常好……

大家腰要直,咽津液时,随着吸,咕咚一下子就咽下去,一直咽到胃里;如果咽的很多,一口咽下去,胃里面会出现咕噜咕噜的响声,不是胃发酵,是小肚子里会有响声,这个就叫坎离交,就是情与性的相交混合,这时候心理上会产生非常开心的感觉,有一种感动,有一种慈悲心,有一种爱心。温热温热的,咽下去的时候,就把这个情带下去了,当你咽口水的声音,就把这个清带下去了;情通过口水,咽下去以后,与性棍合,就叫抽坎添离、离卦变乾卦。

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这句话指明了只有情来归性才是还丹。

佛家的4大威仪到底是什么啊

佛教四大威仪是指行、住、坐、卧这四种姿势,都不能随随便便的。四大威仪出自《菩萨善戒经》, 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行:要求行走时如风行水上、无滞无碍,即不急不躁、从容自在,避免在行走中凝神思考、左顾右盼、摇头晃肩、扭腰摆臀、疲疲塌塌。

2、住:站立时要求头项正直、全身挺拔,避免耸肩耷头、含腹垮腰。

3、坐:坐时要上身端正、下盘稳固,避免歪头垂头、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倚墙靠柱。

4、卧:睡卧时要求右侧卧(这与现代养生的要求一致),上身挺直,两腿相叠稍曲,叫“吉祥卧”。

我打坐时,几分钟后,感觉身体不由自主的晃动,而且感觉到是从左往右晃一圈这样循环。

打坐改变了原有的一些习惯,初练时会出现异常感觉是正常现象。修要有长远心,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慢慢适应起来就会好了。只要不是器质性身体疾病就不要怕,一些小的身体痼疾也能通过打坐治愈。打坐是现代高节奏下的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收益终生。

建议你采用七支坐法,主要有七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盘脚。

从梵文翻译过来叫做“跏趺”,趺是脚背、后跟,把你的背后跟叠起来,叫跏趺,中国话叫“盘脚”。盘脚分三种姿势,双盘是正跏趺,正坐,有人会问,右脚在外面还是左脚在外面呢?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两条腿都不一样长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双跏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长的那只脚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这条腿长,却拼命搬另外一只腿,那是不对的。另外身体柔软功夫到家的人,两只脚掌都可以向上反过来,就向画的佛像一样。西洋人学双跏趺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腿长,就算脚掌没有翻过来,也容易做到双跏趺。

另外学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垫,双跏趺更要加高一点,尤其是腿部练习得不够熟悉的人。为什么要垫坐垫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后一块坐骨下面,两边是凹进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垫,平着坐着,身体整个力量就会支撑到后面去了,否则就会前倾后仰,或者左倒右斜,这样的姿势身体不平衡,为了身体平衡,尾闾中正,督脉气通,不管双盘怎么纯熟,最好还是加一点坐垫,贴近身体正规地摆着,就会下意识去支持身体,姿势也比较自然,就中了。

另外单跏趺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脚在下,右脚在上,叫做“金刚坐”,名称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两条腿一交换,气脉就变了,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右边在下,左边在上,负阴而抱阳;左边在下右边在上,负阳而抱阴,作用自然有所不同,这是根据易经的解释。实际上左右两边的神经是交叉的,金刚坐和如意坐身体的气脉会有不同的作用,单盘最好的标准是足底心抵到膝弯,你做不到,下面一只脚的后跟盖不要踮起来。如果如意坐的话,右面膝盖头放这里,左面的膝盖头刚好踮在后跟上面,身体就不正了,后跟刚好压住腿弯,也就是下面一只的腿弯,上面一只也正好在腿弯,身体就比较正。

万一初学静坐的人,双盘盘不起来,不妨将腿拉开,左右的幅度放宽,腿就盘起来了。如果再不行,就夹马而坐,不过后跟千万不要贴到大腿里头,否则身体姿势不正,后跟足心抵到大腿内缘,这样就平正了。

单盘盘不起来,或者盘腿盘得酥麻,而还想静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势,像狮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萨坐和跨鹤坐等等辅助姿势,跨鹤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两种姿势,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适而定。

静坐的时候盘两条腿有什么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动物不同,人的顶天立地就靠这两条腿支柱,所以这两条腿是气脉、气血和神经总汇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关系很大,拿血脉来讲,是血库的支柱。“精从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从两条腿就可以看出来。胎儿在母体里,腿是交叉盘着的,胎儿就是靠两条腿盘曲,才成长得快,因而生下来,还在玩两条腿,躺在床上净蹬脚,越长大了腿就慢慢少动了。我们看小孩子,手还不大拿得动东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几岁,到处玩、运动,青年人也喜欢东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时候,腿要翘起来才舒服。再老一点,翘起来还不够,一定要跷起来才舒服,这时候两条腿差不多已经死亡了,可见人的一生,两条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盘腿护腿下行神经的重要。

第二个要点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驮了,一般人两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弯,背脊骨一个一个骨节必须使它兜紧,但并不需要挺腰,而且我们的背脊骨有个弧形的线条,并不是直竖的,在腰部这里弯进去,到了臀部翘起来,背上也有点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讲的“背脊竖立如铜钱”,尤其现在有一帮学密宗,或者日本学禅的,坐起来要勉强挺胸,把背也勉强挺直,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不但身体保养不好,还会出毛病。要顺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会挺直,自然就调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从小习惯养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弯,身体是弯曲的,勉强完全正坐,不但对健康没有好处,还会出毛病,最好顺其自然,稍加注意,比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长期的自己慢慢体会纠正,静坐坐好,体型会慢慢校正过来。大家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体型是否正直都没有丝毫感觉,注意力等于死了一半。

总之,初学静坐要记住一个原则,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势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笔杆那样的直,背脊并不是筷子、笔杆,所以体型不好的人,在初学静坐的时候,要先学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坏了,那将来姿势坐对了,气机发动了时候,自然会突然挺起来,比塑起来的菩萨还要正,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竖立这个姿势,尤其同坐垫的姿势关系很大,所以必须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则,尤其是腰鼓这里,我们身体的骨架子,从后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来到骨盘这里,只有一个背脊骨,这个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这个支柱可没有力量,而且这两边的内脏包括肠子、肾脏等,故意挺直反而伤了腰,等到腰的气满了,背脊骨自然会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体坐直,只要从尾椎骨上来到一半,也就是夹肌这里,这些骨节一个一个地都对得很正,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学佛打坐,胸腔张开,两个肩膀拉开,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这是气功运动,和静坐没有关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伤,尤其是腰椎骨这里,一定受伤,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于练拳打桩一样,所讲的部位到颈椎骨为止,也就是到后颈这里,比较鼓出来的骨头为止,和督脉的观念是联系的,道家的术语,背上的气脉叫做督脉,督脉是沿着背脊骨里面的气脉,气脉和骨节是两回事,在佛法里,骨头属于地大,气脉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风大,在唯识学叫做净色根,那是脉的作用。

第三个要点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对,有些图画所画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对,尤其东方人喜欢把两个肩膀向前方挝下来,这样一挝,肺部两边的肋骨就闭拢了,这是很严重的错误,有些中国画最喜欢这样画,看起来叫做老僧入定,其实在生理上是违反自然的,因为这样一来,沿背脊骨的五脏六腑统统被压迫,这就不对了,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两边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个十字架一样,就像这样,轻轻拉平了两只手能放拢来结成一个圆圈,换句话说,肩膀不能向前面挝,也不能向后面拉,只要平整,然后把它松开,这些都要自己注意调整。

七支坐法第四个要点是手结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脐下面,丹田这里,也就是耻骨这里,有些学密宗的人,还特别端高,那是练武功架势,对静坐有妨碍的,要把手收好,刚好放在胯骨中间,甚至在丹田下一点,两个大拇指相对,轻轻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变成练气功了,违反静坐原则。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弥陀印,这个是差别名称,同两脚的原理一样,左阳右阴,属于气脉问题,手印的姿势很多,不止这两个手印,暂时不加以讨论。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卢遮那佛的手印就是这个大三昧印。结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两只手长,叫他接这个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才好。有些人左右手长短不一样,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这种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东西或毛巾垫在手下,至于手长的人,宜结金刚拳印,放在膝盖头上,或者用道家所谓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脚心、头顶心向上,仰着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气热,不妨把拳放开,这样结的印叫做“说法印”,冬天的时候就可以把手合龙,气也比较容易归元,有的时候静坐会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惧就可以结金刚印了。

手印有很多种,比如道家有一种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错,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贯道也用这种手印,同时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来的另一种手印,道理是阴阳交齐。介绍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问,为什么跏趺坐法一定要两腿夹足交盘,手结定印呢?因为人体以背脊骨为中心,背脊骨上来有中枢神经,督脉系统,全身的血管神经,是左右交叉,我们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现在科学仪器已经可以照出人体的光,这个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辐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势是两边合拢起来,像一朵花一样,自己本身的电能、光能循环交流,所以坐着和站着的光绝对两样,七支坐法的姿势一摆,所有的电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阳右阴,阴阳交媾,自己交,所以我们对七支坐法的姿势一定要研究好。

第五个要点是头要正。

头太低,变成这样,就不对了,头太仰变成这样也不对了,所以头一定要摆正。现在教大家一种调整姿势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体趴着,完全趴平,这样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后以背脊骨为中心,慢慢地起来,背脊骨就摆正了。姿势坐好了松下去,然后把脑袋勾下去,对准颌骨,勾得很紧,然后沿着颈骨立正起来,这样头就摆正了。尽管调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时候,又会慢慢歪过来,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人体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体要坐得标准,就看头。头摆的正对颈部,尤其颈部这两根静脉管最重要,心脏把血液送到脑部,就是通过这两根动脉管,血压高或者思想多,生气的时候,这两根动脉管会暴出来,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颈部摆好,轻轻压住两根动脉管,怎么样才叫压住呢?用刚才我介绍的方法,把头摆正,它自然就压住了,这样血液输送到脑部的力量,就缓慢下来,心脏负担也减轻了,打坐姿势对了,轻松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带喜气,那是自然的,不是装的。

第六个要点是舌抵上颚。

现代医学主张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则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还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头顶会感到清凉,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来,细细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这叫做“津液还丹”,不但可以治胃病,还可以调和荷尔蒙。按照中国古代医学的划分,人体背上是督脉,督脉上来由舌头抵到上颚,也就是嘴巴张开,上颚有个穴道,从这里通到前脑,叫上颚阕穴道,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时候,气住脉停,舌头就会立起来,接住两个鼻孔里面的上咽喉,这时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脑呼吸,缓慢出入,这样身体是个完整的生命,比婴儿还要完整。人老了舌头会向外伸,白痴也是这样,这是自律神经失调。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内吸的,因为口水是很好的液体,也是荷尔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会闻到身体里的液体都是香的,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体整个都转变过来。所以大家试试看,舌头用力缩回,身体会感到特别充实。将来静坐坐好了,舌头自己向上顶,这里的气脉就圆满了,这是正入定的大圆满。所以我们看气脉通的人下颚必定圆满,舌顶上颚就有这个作用,接到脑下体荷尔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状腺的荷尔蒙。

第七个要点是眼神半开半闭。

按照古代规定,眼睛要像初生婴儿的眼睛,只有一条缝,在道家叫做“含光涡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内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个境界,自然就充满了,眼睛闭也闭不住,就会含光涡漠,可是也不是张开。你看画的菩萨像,就是含光涡漠,可以看到一点眼珠子,这是正像。不过现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学静坐最好还是闭上眼睛,可是眼珠子还是要正,不要掉下来,你试试看,把眼睛闭上,眼珠向下挂,就变成昏沉境界了。眼睛张开,就容易变成散乱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闭着,眼珠子还是正的,静静地定住。关于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开,也不要斗鸡眼,更不要凝视,要很静。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点,最重要的是脚、背、肩,手、头、舌、眼这几个重点部位的姿势都坐好了,脸上肌肉放松,怎么放松呢?要面带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开始,让脸上的肌肉松开,尤其中国人始终脸上肌肉不松,容易绷紧面孔,这种神经和细胞都很紧张,脸部神经松开,前后脑神经跟着松开,才宁静得下来,希望大家都能养成习惯,使每一位学习静坐的人,都有一张慈悲喜乐的面孔。

在静坐下坐以后,让我们掌心相对,两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发热,在脸上由下往上,按摩几下,从太阳穴绕过耳后,重复的做。同时由中指沿着眼窝按摩,接着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为止。

接着是放松双腿,适当地按摩、敲击大腿和小腿,接着两脚伸直,脚尖内拗,两脚转圆圈,两脚脚跟靠打,疏松两脚关节之后,人稍微向外靠,并以手肘的另一支撑,双脚弯曲,两脚脚跟轮流拉直,往外蹬出,这些动作可以帮助血液循环,使我们打坐之后不至于受到风寒。

愿你健康幸福!祝你好运!

人看得到修行人产生的身光吗?比如佛光

念佛放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为香光庄严。”如果众生在心里时常忆佛念佛,就离佛不远,现在或者将来一定会见到佛。一心念佛,不需假借其他方便法门,自然会开悟心性。好比接近香料的人身上一定会染上香气。念佛又叫做香光庄严。”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无量光的圆满觉者,放出无量的光芒,照摄十方世界的众生。当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悲愿有深刻的体悟和信心时,我们就会一直沉浸在佛光普照中,感受佛的慈悲与详和。当我们诚心念佛时,身上也会发出不可思议的佛光。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即是光明之源、光明本体,不管有信无信、有修无修、在家出家、佛教徒或异教徒,凡随口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则皆有光明。凡夫肉眼不能见之,鬼神皆能见之。欲得佛光保护、消灾免难、往生净土,应当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下面,我们就举一些实例来说明:

1、阿育王的信佛因缘

《譬喻经》第三明释迦牟尼佛光明相云:佛灭百年,有阿育王。国内民庶,歌佛遗典,王意不信,念言:“佛有何德,过逾于人,而共专信,诵习其文?”即问大臣:“国中颇有见佛者?”

答曰:“闻波斯匿王妹,出家作比丘尼,年在西垂,云言见佛。”

王即出,往诣问曰:“道人见佛否耶?”答云:“实尔。”

问曰:“有何殊异?”

道人曰:“佛之功德,巍巍难量,非我愚贱,所能陈之。粗说一事,可知殊特:我时八岁,世尊来入王宫,即前礼足。头上金钗,堕落在地,求之不得,怪其所以。如来过去,足迹有千辐轮,现光明晃,七日即灭。登时金钗,与地同色,是以不见。光灭后得钗,乃知为殊特。”

王闻欢喜,心焕开悟。

《华严经》云:“一一毛孔现光云,普遍虚空发大音,诸幽冥所靡不照,地狱众苦咸令灭。”

《心地观经》云:“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光明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法,见佛闻法当成佛。”

《无量寿经》云:“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悉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2、专心念佛顶现圆光

我二十九岁的时候,和我的妻远信住在赤城山。这时远信是二十五岁。某一日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间的当儿,沿路专心在念佛。这时太阳刚上山,晨曦遍地,她偶然看看她自己的影子,发现顶上有一圈圆形的光,周围和肩相齐,其大小约有直径二尺光景。它发出灿烂的光辉,有不可形容的美妙,和佛像背上的圆光相似。她心里觉得奇怪,还是继续一面走一面念佛,并且时时看她的影子,这个圆光依旧焕发着,她知道这是念佛所得的现象。於是,她试试看,停止念佛而念世间的杂事,同时再看看影子,圆光就没有了。因此可知道,念佛最能发挥我们本有的光明,消除业障的黑暗。(陈海量《可许则许》)

3、心念弥陀身有光明(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4、念佛一声光十馀丈

桐城有二人,结伴为客。一死,伴葬之,携资还其妇。妇疑,伴愤甚,往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前,乃同归作证。

中途遇事,偶一念阿弥陀佛!鬼大唤:“何放光怖我!”

更速转数念,鬼惧曰:“汝一念佛,胸辄舒五色光十馀丈,眩我心目,不能复近汝矣!归语我妇,令自来,当为汝雪冤。”

伴因此醒悟,出家为高僧。

嗟嗟!甫举一念,光轮便舒。故寿昌大师云:“念佛之心,即是佛也,岂今时念佛,他时成佛哉!”惜鬼不种善根,不闻佛名,故惊怖。倘本念佛人,仗此良缘,宁不顿超乐土耶!(藕益大师《灵峰宗论》第六卷之三〈劝念佛序〉)

5、念佛一声阴曹现光

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住持观宗寺。门下有一僧人名志诚,平素很悭,多年来存银洋多枚,甚珍视,朝夕携之,不离身边,以致影响其参禅用功。一日患病,为阴曹捉去,二鬼逼其自前殿搬银至后殿库房,搬了半天,又坐下来休息。志诚以自己生前,贪心未了,耽误用功,现时人已死,有银亦无用,甚悔之。对被逼搬银事,无心去做。稍后,二鬼来,见志诚工夫未做妥,甚怒,猛以膝头撞之,志诚觉痛楚,随应声念“阿弥陀佛”一声,顿时阴曹全现金光,惊动阎王出现,询之,知为二鬼偷懒。又知志诚贪银,被抓来做劳役,阎王斥之,二鬼遂将志诚放回。

志诚在世,死去半日复回,详言阴曹事,知为心系银锭,遂发心精进念佛,痛改前非,终获修成。(大光法师《临终助念法》)

6、念佛显现金光佛相

婆罗州山打根埠,有人为邪祟所扰,善友们用录音机念佛驱邪。初时,许多人跟录音机同念,邪祟瞥见金光佛相,急去踪,人遂清醒。后来时间已久,念佛人相继离去,录音机虽开着念佛,但邪祟来扰如故,可见以人力念佛为上。(大光法师《临终助念法》)

7、念佛飘香墙现圣像

明朝有一位姓费的女士,是湖州双林镇沈春郊的妻子。她很早就守寡,靠纺织维持生计,并且吃素长达数十年。她家供养西方三圣画像及檀香大士,每天诵一卷《金刚经》,一千声佛号,寒暑不间断。

崇祯十一年,流行大瘟疫,她的女婿张世茂迎接费氏去他家居住,她只携带大士像随行。费女士居住在一楼,每天课诵后做回向,祝愿这香能直达佛所。

经过了三年,有一天,空中忽然飘来一股香气,环绕楼房数日,粉墙上涌现三圣的佛像,非常庄严、精致、美妙。有人以干净的毛巾擦拭粉墙,色泽却愈加光明。

远近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好奇,一传十,十传百,来瞻仰和礼拜的人越来越多。

又过了四年,有一天,她告诉她女婿说:“我要返回故居。”到了故居,一入门,她立即洒扫焚香,拜佛诵经。到了第二早晨,她沐浴更衣,端身正坐,不断地念佛。到了中午,她大呼:“佛已来,我要走了!”告别大众,往生净土,享年七十三岁。(巾驳乘续集)

8、念佛成佛身放光明

马君扬居士家住台湾屏东市湖西里仁中巷九邻十二号,他原是神道教的乩童,由于业障所缠,断断续续病了两年多,中西医都不奏效,而他们所供养礼请的灵鬼灵神也都不能发生效果。他家原是种田的,为了他的病伤透脑筋,因为他的病既不很重,可又不轻,一直是在难受的境况中。两年多来,他不能工作,心情焦烦,可想而知!

民国七十一年(一九八二)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傍晚,他看医生回家时,鬼使神差地竟弯过山僧(作者谦称)挂单的道场门口,忽然见到大殿二楼有千手观音大放光明,光焰夺目。他心中一惊,觉得奇怪。平日视僧如仇的他,对佛教道场根本不屑一顾,这时居然转进来,幷且上楼一探究竟,结果他只看到山僧在礼佛大拜,竟又匆匆掉头而去。

也许是因缘吧,几天之后,他放心不下,很想来寺仔细了解一个究竟。他把上次看到的情景告诉山僧,也问了一些其它问题,再要求山僧帮助他,使他两年多的病苦能够早日痊愈。

山僧告诉他:“这是业障病,只有存好心,做好事。”还送他一串念珠说:“尽你的力量,多念阿弥陀佛。”他在犹豫中接受了。

几天之后,他带来了好消息:“只要一念阿弥陀佛,全身轻松舒畅,不念就难过!”

山僧则一直鼓励他一心念佛,不可懈怠。

今年元宵节后第二天,因有另外二位居士来要求皈依,他看到后也随缘皈依。皈依时他竟全身抖动了起来,山僧知其附体,问:“你是谁?你要干什么?”

对方回答:“我是十三太保!”

山僧还以为是台北市以前的那批小流氓呢,因此说:“你恶性不改,还想干什么?”

“请你帮忙超度我,我会感激你的!”

“你究竟是谁?”

“我是十三太保,唐朝李克用的第十三个干儿子。因为生前为非作歹,死后在地狱受了一千多年的罪,苦楚真是无法形容!因为还有三年的寿命没有完,所以又做了他三年的弟弟。原指望他能帮助我,谁知他帮不了我,所以我就作弄他两年多。后来你教他念佛,结果他一念佛就变成了阿弥陀佛,每念一声阿弥陀佛,他身上就会白光一闪,这光一闪就把我打出好几丈远,使我不敢接近他。我想这一定是法师您的力量,因此求您慈悲,可怜我帮助我,使我早日脱离苦海!”

“你知道为什么念佛会成为佛呢?”

“这就是虔诚的问题。”他说,“一个人的信仰只要虔诚,只要精诚专一,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就会变成阿弥陀佛;当你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而且所现的佛菩萨像,同样会使百病不侵、百邪远避。”

“这倒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呢!”我说,“好吧,我帮助你。”

因此,山僧帮助了他。有人为证,信不信由你。

(《觉世旬刊》)

9、念佛救命放射光明

“人命无常呼吸间”,对我来说一点都不假,因为罹患心肌梗塞,三年来已发作了两次。事后仔细回想,我身受的痛苦不正是我帮忙家里杀猪时猪所受的痛苦一样吗?

民国八十二(一九九三)年,由于当时担任埔心镇代表的张金文先生找我帮忙推车,原本我已感冒,体力不佳,在使劲推车之后,我的心脏绞痛而倒了下去。据张代表事后告诉我,当时我已呈休克状态,若没立刻急救,就已推定为死亡。那时我外表虽然死了,但心识的感觉却仍然存在,心绞痛再加上四大分离,感觉就如同佛说的“生龟脱壳”浑身痛苦,所以在此奉劝大家要时刻念佛,临终才能不失正念。

当张代表将我载到他家等待救护车时,他喊家人的叫声和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也听得清清楚楚。由于我曾预先交代他们念佛,因此张太太和他母亲都来帮我念佛。奇妙的事在此刻发生了,他们所念的一句句佛号,竟然在虚空中出现一波波的光明,而我人也立刻觉得轻松起来不再痛苦。我又注意到每一个人念佛所产生的光明在亮度和时间都不一样,其中可能是张太太平时有做早晚课的缘故,较为明亮、持久。在他们引导下使我忆起念佛,我才发现自己念佛的光明特别亮,也最久;《地藏经》说别人帮我们做的功德七分只得一分,真是一点也没错。

在身心交迫的当时,幸亏能有他们助念的光明和引导正念念佛,使我不致于痛苦、慌乱。当救护车送我到詹心脏医院时,因病情严重医院不敢收留,再转送到伍伦综合医院时医师见我已回天乏术,告诉陪我来的张代表说:需要有直系亲属签切结书,院方才愿意施救。张代表听了之后很气愤的和医师理论,意思是等家属来的话,救活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此刻我听他们的对话,心急之下忘了专心念佛,送我来医院的又只有张代表一人,没人帮忙念佛,失去了佛力加被。这下可惨了,我立刻感觉到自己一直往深处堕落下去,速度之快就像坐云霄飞车,一直堕落,好像到了寒冰地狱。越到下面是越黑越冷,全身上下犹如万刀割身,佛经上曾说“风刀解体”应该是形容我那时的感受吧!

庆幸的是我平时念佛的种子,在千钧一发时起了作用,万分痛苦之下,现前一念,哀喊出一句“阿弥陀佛啊!”(事后我这一声大叫的佛号,医院的人都听到了)不可思议的是,在此刻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个小光点,再紧跟着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光点马上放射扩大到整个前面。人轻松了,眼睛张开,我也醒了过来。大伙睁大眼睛看着我,还不晓得我已从鬼门关前走一圈,死里逃生呢!

彰化县员林镇中山路一段六五号张锡仁(节录自《回归莲花的故乡》)

修行人开悟的前兆

大善者受大痛苦往往是成就的前兆,而大恶者忽得大福报往往是堕落的前兆。正所谓:“大福者临趋善趣,痛苦犹如燃火”、“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对于这个深奥的因果道理,应好好思维,莫生邪见。

若真修道人,必经磨难,不魔不成佛,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触动的一刻即震动三界,一定会有千磨万难在等着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经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言即已遍满三界,你历劫累生的冤亲债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缘都在路上等着你了。过不了这些关,闯不过这些难,降服不了这些魔,积累不到足够的福德智慧,你休想取得“真经”,休想获得成就;所以,真修道人对痛苦磨难要有正知见。

末法时代,我们经常出现违缘,世间人可能不理解,自己造的善业越来越多,为什么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不顺利?可能会怨天尤人,但实际上他们都不懂因果的规律;我们要明白这是前世的业力,并不是我们现在造善业,当下就马上现前。有些人心里疑惑,觉得佛法好像是假的,怎么我修行越来越精进,身体反而越来越不好?修行越来越精进,什么都越来越不顺利等等,世间没有佛法基础的人经常怨天尤人,实际这就是在显露愚痴的本性。

显而易见,有痛苦才能了业,才能生出离心,否则你就会贪恋这世上的一切;所以,我们应当坦然地面对各种厄难,而毫无怯懦之心,这对修行人很重要啊!有些人稍微有一点违缘和痛苦的时候就认为很痛苦、认为不应该,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一点都不懂。

开悟乃是明心见性、无漏无染,修行人在开悟前会经历几方面的变化:

一、觉知扩张

二、敏感度提升

三、能量聚拢

为什么修道之人越修越修越觉得浮躁不 安 我是为修道的人,为什么每次静坐,心意会乱跑

关于修道我有两点说明:

其一、修道不是去打坐,也不是念经,更不是穿着袈裟,披着道袍住在寺庙道观里,修道是让我们保持一颗觉察的心,如果可以明白修行的含义,在滚滚红尘中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就是最高境界。当然,打坐、读书、思考都可以加快前进的步伐;身披袈裟,口诵佛号,这是结缘修行,是利用外部的环境来加持我们的心念,如果可以通达,一切都是修行的道具。

其二、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生活充实快乐的人不必修道。修与不修其实都是在修,不修行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七情六欲自然也会降低,自然的规则才是最大的修为,如果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何必修行呢!

修道的目的是擦亮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不是吃斋念佛,不是杜绝七情六欲,而是学会控制渴求,了解自己的欲望,增加一些智慧,绝不是离开生活。修道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平平常常中,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积累对生命的认识,在琐碎的细节里,去感悟生命的伟大,真正的刻苦不是打坐时的煎熬,而是时时刻刻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在每一个苦恼和煎熬的背后,还能保持对理想,对生命真理的追求,就是最好的修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3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