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乘(因利乘便)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为因乘和果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索达吉堪布
古文的行、引、乘、策、以的各种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引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引决】自杀。
乘
chéng
①动登;升。《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②动驾;坐;骑。《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
③动凭借;趁着。《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动因依;接连。《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⑤动利用。《教战守策》:“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⑥动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乘人不义。”
⑦动计量;计算。《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乘事有功则赏。”
⑧动顺应;顺着。《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⑨动冒着;顶着。《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shèng
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数“四”的代称。《肴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乘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浮于海。’”2.指避世。王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乘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乘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乘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乘,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乘,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乘下坠,触实不硋。”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慎传》:“盖闻黄老之言,乘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布乘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乘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3.皇帝的代称。4.马车;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乘,坐致千里。”
策
cè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选补郎吏。”
以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什么叫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抛弃所有权,捐助(不是捐赠,捐赠是双方法律行为)等单方做出意思表示就生效的法律行为。其他人说的都是什么,汗。乘人之危的双方法律行为(常见就是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单方法律行为就是无效的,比如我趁你生病,说,只要你把你的名画扔了,我就借你钱。这时你扔名画的行为就是无效的,别人不能根据先占来取得画的所有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4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