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的九种烦恼(佛说烦恼怎么排解)

佛教的七十二烦恼是什么?
烦恼的种类很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烦恼、有的称为三毒;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现在要讲的是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各种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很会发脾气,很愚痴,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
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使他们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色界的种种事
物有贪爱,则生在色界;众生对无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色界。当一个人无欲界的种种贪爱,就会生到色界;对欲界、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色
界受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们生长在人间,贪求人间所享有的物资。比如贪著住富丽堂皇的房子,睡高
广的大床,穿华丽的衣服,坐舒适的椅子,此种贪著使我们再来欲界受生。但是此贪心是过去的业习,它在我们过去业中形成了这种心理,就如一个人他本来没有抽
烟,今生有人叫他抽,慢慢学习,对香烟染著,上了瘾,生起贪爱的心,看到香烟就想抽,以后没看到香烟也想要抽,我们说他对香烟有贪爱。凡夫对三界的事物也
好想染上烟瘾一样,没有在眼前,内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来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受生死轮回,所以贪是三有之贪。
二、嗔:一般人对嗔的了解是:发怒,生气等,但佛法中说嗔是于三苦及资具(逆境)憎恶不能忍受。
苦有三苦:
①、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会属之。
②、行苦:东西变化无常,我们做不了主。五蕴炽盛苦属之。
③、坏苦:既是乐受变坏或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苦属之。
对于这三苦,凡夫不能忍受,不想要它,但业报又是如此这般做不了主,又丢不掉,所以对这三苦起嗔心,然后对引起三苦
的东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恨某某人,对仇人的东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驾一辆老爷车,半路抛锚了,不能准时赴约,结果苦恼起,嗔心生,连那辆老爷车也
都被敲、被踢,这就是对此资具也讨厌。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嗔是对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不同的。贪、嗔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贪爱那
个东西,绝对不会嗔它;嗔那样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我也恨他。这件事是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结婚前觉得
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结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结果有时贪爱他,有时又嗔恨他,但贪爱与嗔恨的部分是不一样的。两种心情混在一起时,他就搞糊涂了,
到底我是爱那个人呢?还是恨那个人?所以贪爱与嗔恨之心决不会同时生起,但贪爱与嗔恨之间,取舍不定时,则产生愚痴。
三、痴:既是无明,于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无知。对四圣谛、三宝的实、
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说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迷惑,没有信心;或是对一件事不知分辨对
与错,这都是愚痴。比如说你爱某人,是爱他的优点与美德;你嗔某人,是讨厌他的缺点。这使你混淆,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不知是对或是错,不能明辨是非,就
产生愚痴。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满、美好,好的你要,坏的你不要,好坏在一起时,不能分辨是非,而产生不知取舍,结果不知如
何是好,这就是愚痴。
我们对事理不明白,不知晓,这也可说是愚痴。当我们愚痴时,往往会做出各种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们可怜
他,认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把他人道毁灭,让他早日解脱,这就是愚痴。因为我们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业报,决不会因为断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脱。今生他要受如
此病苦,这世逃不掉的,这使对事理不明白而产生的愚痴。
四、慢:把自己和别人相对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称为慢。慢有许多种,最普通的一种就是“自尊心”。当你比别人差时,事情做不成功,失败了,别人嘲笑你,有满心的你就产生苦恼,认为你与他平等,这就是慢。众生“慢”的心理可分三种情况来看:
①、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高,而你也认为比他人高。
②、你的地位、名誉与他人平等,而你却认为比他人高。
③、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低,而你却认为与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产生是把自己与他人作对比而产生的。比如人有汽车,我没有,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要买罢了,这就是慢
--与人平等,却认为自己比他人了不起。再比如:来这儿听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设这其中有一位是大学生,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而起慢心--比他人
高,自己也认为比他人强。但他回到家里,进了厨房,他的妈妈可能就会说:你这个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不会煮也不会炒,还是我比较行(慢)--比他人低,确
认为比他人强。所以慢心的生起是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五、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
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
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有人听
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
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 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
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 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没证悟初果,他对四圣谛、三宝多少会有疑问。这疑问我们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碍我们证悟初
果。有些人说他对某种修行方法深信不疑,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后,如果没有证悟,就会生起疑问,怀疑起来。这并不表示当初他对某修行法门没有怀疑,而是
他的疑心被信心遮盖住。“疑心”是一个很深的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之一。例如:有人对“四念处”这个修行法有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学,但没有什么成就,就怀
疑此修行法;因为没证悟,更怀疑那些证悟者修行证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实的,这就是疑的烦恼。一般很深的“疑”烦恼凡夫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
恼等磨练的时候,才可知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对世间看得很清楚,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六、不正见: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
①、身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的我执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执称为
“我见”,也叫做“身见”。我
执并非是听完无我,相信无我,也确定无我的道理是正确后,就无此烦恼,而是放下我见的烦恼罢了。我执中的“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碰到任何一
件事物,我们就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外面的是外境,里面
的是我。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之念头,就会起贪、嗔、痴等烦恼。譬如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胁时,他会怕死,此怕死的行为不是
我见,而是我慢。“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它必须以修道来断除;“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它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就可破除之。
②、边见:由于身见对于我生起断、常见,称为“边见”。先有我见,才有边见。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称为“断见”。
③、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无事实(佛、阿罗汉)。谤无因果,起种种邪见。认为作善无善
报,做恶也无恶报,此是无果。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来;死后一了百了,既是“无果”。有些人认为杀死鸡鸭无需受报,鸡鸭是生下
来让人吃的,此属于“无果”。世间有三世,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他不相信,此既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以为“无事实”,而
加以毁谤。
④、戒禁取见:执持不正确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为牛吃草没杀害生命,就认为也应该吃草;有些人认为牛是干净的,所以吃牛肉不吃猪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⑤、见取见:执取诸见为已见,认为此见是最优胜的,最正确的,而生起斗争,称为“见取见”。执取前面四个见,认为是
最正确的,也是见取见;比如你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边见”中的“断见”,而你却执著这种见解是正确的,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世间人往往执著自己
的思想、知见是正 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乃至执著正确的知见是对的,亦是见取见的烦恼在作怪,并非我见。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思惑)要修道才能断除。不正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为“五利使”(见惑)要见道才能断除。五钝使和五利使合称为十惑。
二、随烦恼:
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之烦恼,共有二十个。
一、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
①、忿:对现前逆境,不能忍受,起嗔心。
②、恨:对过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说,现在人家骂你,你再做其它事务,不理会他,过后在想起
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气暴躁的人,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矿的人,生气后就没事了,忿心所比较多,怀恨心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
怀恨在心。有些人现在你讲他几句,他若无其事,但过后越想越恨。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意思就是说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③、恼:有了忿恨后,越想越苦恼,身心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沸腾,并以 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的怒骂别人,使他人也苦恼。
④、害:恼后就无悲愍及爱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就好像他对我不仁,我就对他不义。
恼与害之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而“恼”罢了,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这种人就是有良知,
有慈悲心者,他没能力反抗,因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烦恼,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由“恼”转为“害”;有些人很残酷,路过见到一些
猫、狗等小动物,他都无缘无故地踢一脚,这是没有恼,但是有害的心理,没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定要打死;看见蟑螂讨厌是因为恼、忿、恨,所以打;但
是看见青蛙也要打死,那就是害的心。这世间就是有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经常损害别人。
⑤、嫉:即妒忌,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 地位、财富等。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别人做事 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烦恼是与他人无关,没人惹你,是自己不能忍受别人比你优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⑥、诳:虚伪的夸大,或是以言行假装有才德,为求名利来欺骗他人。比如有人
问一个问题,你不会,但为了表示你的学问渊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乱答;或是原本你无能力,却假装自己有能力办事。甚至无德之徒以种种虚假的行为
表现,让人家以为他有德行,此亦称为诳。此烦恼有欺骗他人的心理。
⑦、谄: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这就是谄 的心态。
⑧、覆:覆并不是心的善、恶,而是后悔做错了事,但隐藏不愿让人知道,恐怕损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心想还好没人知道,这就是覆的烦恼。
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望能从那儿得到好处。
⑨、骄:对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悦。漂亮的女人,大多数都是心高气傲:甚至有些只有几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后,就高傲起来;或是有些人会缝衣、理发,事成后,就到处夸耀,对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内心欢喜,这就是骄。
骄与慢不同,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与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⑩、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是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但是悭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
很多财物,而舍不得施与他人。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多的人,有人来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那儿愿
意给人?所以悭的人对于自己的财物、知识、能力都不愿与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东西,见到有人来向他求乞时,苦的要死,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物减少了。
二、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不自我反省,不自以为耻。假设偷东西的人,经过自我反省后,很后悔,称为惭。
②、无愧: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他人指责非议不以为耻。假设一个人要偷东西,怕他人知道,而放弃偷盗的念头,则称为愧。
大、中、小随烦恼是以它的断除难易来分类。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小随烦恼更难断除,中随烦恼比较难,大随烦恼更难断除,根本烦恼最难。一个修行者如果还有忿、恨等烦恼的话,还有下面与修禅定有关的其它烦恼。
三、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便一切污染心。
①、不信: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没 信心。
②、懈怠:对已做、未做之善业不努力做,既是懒惰。对于好事,不愿意去做;对于坏事,也不愿去断除。懈怠的人不愿做事,最爱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③、放逸:不警觉烦恼之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造业。与懈怠相似。懈怠懒惰不做;放逸是贪、嗔、痴驱使你不做。
比如现在叫你静坐,你贪爱要看明天的那场戏,就坐在那儿想,结果因为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静坐时就想起他,越想越气,因嗔而放逸,索性不静坐了。放
逸的人爱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④、昏沉:于所观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这样会妨碍我们修种种的观行。例如:有人静坐时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没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频频点头,对与刚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好像要睡觉了,称为昏沉。
⑤、失念:于所观境,不能明记清楚。对于现前之念,没办法掌握,不能记得它。 如念头专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它地方,而不记得刚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与昏沉之差别:失念与昏沉都是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失念时神志清楚,但东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么都不知道。
⑥、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此种散乱的烦恼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佛说我们的心象猴子般跳来跳去,现在把它放
在眉心,结果因为失念而妄念纷飞,心念流散杂乱起来。散乱不仅是对刚才的境,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失念则未
必如此,例如:静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这是失念但不散乱。
⑦、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乐事,在静坐时一直回味,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会回忆初禅的境,称为掉举。
⑧、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静坐时观察呼吸,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三、总结:
一、烦恼之生起:内心先有烦恼业习种子为因,现前种种境界为缘,因缘会合烦恼生起,无有烦恼者,随缘生故无自性。
二、烦恼之灭除:不正见及疑在见道后即刻不生,其余烦恼必须通过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觉悟后常能以智慧观照,生起正念、正知,则烦恼业习便无缘生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则烦恼永不生,既是断烦恼。
三、烦恼是苦,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馀涅盘的罗汉还在苦中,在进入无馀涅盘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报,并造新殃。业种子无烦恼为助缘便不得增长,然非断灭。烦恼虽无自性,空无人我,但因果业报不虚。
佛法中的二十种随烦恼都是哪些
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佛教里的烦恼具体指哪些内容呢
这问题有层次之分,但是总原则不变,後学略说如下:
第一: 佛法里所说的烦恼,并不是世间人常讲的烦恼,世间人常讲的烦恼,都是世俗红尘累事造成的压力、情绪上的痛苦等,那些是真正的烦恼造成的结果。佛法中的烦恼,是引发众生轮回生死的烦恼、一直束缚众生的结,譬如贪、嗔、邪见,由於有贪,众生就会一直追逐五欲而无法止息,无法超越欲界的束缚,而邪见的束缚,也会让众生一直摭取自我是真实,而不断为了自我,产生了种种颠倒妄想、而起贪、起嗔、起慢、起忌妒等等无量无边烦恼。所以,佛法所说的这些烦恼,是根本烦恼。
第二: 接下来要认识烦恼,这些贪嗔痴、邪见等,其实本来就有了,但是你说它实有或虚空都不对,这些烦恼之所以会有,是由於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本来就含藏了各类烦恼种子,只要适合的缘俱足,就会让烦恼起现行,譬如由於有欲界爱无明、我见无明为缘,那麼众生就会跟贪爱相应,贪种子起现行,就是贪,从现象来看,就会有意淫意贪、心淫心贪、乃至身体附诸行动去追逐所渴望之事物了。
第三: 烦恼的断除,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断现行,也就是种子还在,但是有智慧让其不运作现行;那第二种,种子也断、而且不会再因为薰染接触、而又产生新的烦恼种子如贪嗔痴等。
前者是阿罗汉,阿罗汉由於观察身心自我的虚妄、我见与我执都断除,由於这个解脱智慧的缘故,本心如来藏就不会再现起贪嗔痴等烦恼种子,可是其实烦恼种子还在、只是暂时随眠。
那後者即是 佛世尊,佛陀经过无量劫的菩萨道修行,断除所有烦恼种子,而且也不会再令烦恼种子重新培养,这才是真的常乐我净。
第四: 烦恼种子的断除先且不说,因为这个智慧甚深极甚深,不是我辈可以马上就观行修习的,至少要初地二地以上,才有办法真的断除烦恼种子,在此之前,都是以断现行为主。
那麼,要断烦恼现行,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断一念无明,因为烦恼会一直现行,就是因为有一念无明在,譬如一念无明中的欲界爱无明,就是对於欲界一切境界,不知道其虚幻无常的过失,而认定欲界境界真实、可爱,有这个无明,就会因为欲界种种境界而不断起贪、起嗔,纵然你修定能入定,有这无明,就会让你不知道什麼时候突然蹦起一念而出定。
那这种一念无明总的来说有四种: 见一处住地无明、欲界爱无明、色界爱无明、无色界爱无明。
第一种是见所断烦恼,也就是在观念上、见解上的转变,而後三者是修所断烦恼,这必须不断在境界上历练而修断。
欲断一念无明者,一定要先断见一处住地无明,也就是我见,因为这也是烦恼现行的根本。那断除的方法,就是从我们五阴身心观行开始,众生是一直深深的认定身心自我真实,没有一刹那停止过,那麼,要破除这种邪见,就是要观察、确认自我身心的无常、虚妄、无我,如果能够印定五阴身心都是无常、是苦、无我、不自在不自主,那麼我见就能断除了。那详细的方法,有机缘再谈。
那这种方法,以世俗法来看,其实跟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我们都是学生,而断我见则是学死。
请问佛教说的烦恼是什么?分别、妄想、执着又是什么意思?谢谢。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
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这些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心识)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眼睛看到好看的、美丽的东西,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就生起。
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听到难听的声音,闻到很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象是不好的、是坏的,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心理就是嗔。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总之,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傲慢、虚荣等,都是属于贪。发脾气、烦躁、妒忌、焦虑、憎恨等,都属于嗔;麻木、愚蠢、无知、恍惚等,属于痴。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嗔、痴。
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这叫做痴。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见到好的就想得到,见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烦恼就这样产生了。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比如一个人暴怒到要杀人或者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别人的财物,去抢劫;打架,骂人、骗人、搬弄是非;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打压别人;沉迷于追求异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赌。心里的烦恼已经显露在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称为违犯性烦恼。这种烦恼是最粗的烦恼,已经在燃烧人的身心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感到很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和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现在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现在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面的烦恼。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佛家所说的六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分别详细解释一下?
八万四千个烦恼,也可以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也可以浓缩为一个‘痴’字。痴就是不明事理,就是无知。由于愚痴,所以才会有我执;由于执着有我,所以才有了烦恼和造恶业;由于造恶业,所以才会受“生、老、病、死”的果报。下面我们引用《百法明门论》的说法,来谈谈烦恼的种类: 1、根本烦恼: (1)贪(爱)—— 外贪——对男女身份和五尘境界,心生贪着; 内外贪——于他于己,起贪染心; 遍一切处——于所有外境,心生爱着。 (2)嗔(憎恨): 非理嗔——没有外来的恼乱,而自己憎恨;顺理嗔——受其他事物恼乱,产生憎恨;诤论嗔——争论是非,而起憎恨。 (3)痴: 俱生无明——与生俱来的无知;分别无明——成长过程中才污染和学习的无知。 (4)慢——㤭慢:一、于劣计已胜——轻视不如我自己的人,认为我胜过他们很多;二、于等计已等——对于和我自己差不多的人,认为我又何必恭敬他呢? 慢过慢——于胜计已胜——对于胜过我的人,反而说我胜他多多,像‘夜郎自大’一般。 我慢——执著色身为‘我’,其余事物为我所有,而起傲慢; 增上慢——没有证得圣人的境界和神通智慧,而妄说自己已经证得; 卑劣慢——1、某人胜过我很多,我却认为只不过输他一点点罢了;2、自甘卑劣、自暴自弃; 邪慢——自己没有道德,却认为自己的修养很好而且轻视圣贤,认为圣贤的道德只不过如此,何必恭敬礼拜他们? (5)疑——疑自——怀疑自己的潜能和能力;疑师——怀疑老师是否真的有学问;疑法——怀疑所学的法门是否真实,是否有用。 (6)不正见——身见——执著身体是我;边见——1,断见——以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2、常见——以为人死了以后,还是为人;畜生死后,还是畜生;富人死了还是富人;穷人死了还是穷人。邪见——诽谤没有善恶果报,认为没有圣人;见取见——自己证得了不究竟的境界,却以为是证到圣人究竟的果位。禁取见——执着无益的苦行。 2、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 (1)大随烦恼——以下烦心会同时生起,而且会产生不善和无善无恶的行为。 不信——不信因果和圣贤, 懈怠——不努力断恶修善, 放逸——放荡纵逸, 昏沉——神志昏沉,常爱睡眠, 掉举——境界不动,而心中杂念纷飞, 失正爱——又名‘失正念’——忘记受持禅定、智慧和善法, 不正知——邪见人心, 不知正法散乱——心中随境界的改变而乱动。 (2)中随烦恼——下面两种烦恼有时会同时生起,而且会引发一切邪恶行为。 无惭——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潜能,没有羞耻心,敢作恶事。 无愧——做恶事不怕对不起别人,或者做了坏事不敢坦白承认。 (3)小随烦恼——这十种烦恼都会各别生起,而行相粗猛,并且都发生在意识(第六识)里。 忿——遇到逆境,心里气愤不平。 恨——逆境过后,结怨在心,怀恨不已。 覆——隐藏自己所作的过失和罪恶。 恼——侵犯其他众生和事物。 诳——虚伪不实,欺骗别人。 谄媚——奉承巴结别人。 憍——恃着自己的品德、才能、健壮、富贵、善行、美貌等等而骄傲。 害——损伤扰乱众生的意念。 嫉——嫉妒别人的德行、学问、名利、才能、品貌等。 悭——吝惜自己的财物和学识,不肯施舍或教给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4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