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求人不如求己(佛说求人不如求自己)

佛印苏东坡文言文
1. 文言文阅读
1.(1)诎同屈,弯曲
(2)戴着高高的帽子
(3)背、背着
(4)活的、活生生的
2.D
3.(1)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不必像教参那样详细)
(2)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的奔跑。(意对即可)
4.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逼真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雕刻技艺的精湛,高度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 关于苏小妹说苏东坡输给佛印的答案
1、故事原文: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2、解读:
苏轼自以为挖苦了佛印,却不料境界不如,折损了自己。
3. 佛印和苏东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求答案
1、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嗅,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2、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另一版本: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他有个好朋友是个有道的高僧,名字叫佛印。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屎。”……
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说给了他那聪明绝顶的妹妹苏小妹,并说我以前盘道老输给佛印,这次总算挣回了点面子。
4、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出任闲职。据说当年他在瓜州的时候,经常和长江对面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参禅论道,甚是得益。有一天苏东坡觉得灵光闪现,得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说明一下,所谓的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遇,人在这些境遇之前,往往不能稳守心道,情由所动。当时东坡居士很得意自己这首诗,于是满心欢喜地派人送到佛印处求印证。佛印看到诗后,只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人将诗送了回去。苏大学士一看这两个字的评语,火起无名,立马过江到金山寺,要当面和佛印禅师论道。于是佛印就问苏东坡,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什么一个屁字就让你渡江而来
4. 跪求:苏轼的趣事小古文的练习题及答案
1.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2.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
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
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
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
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3, 题目 一、解释下列字(古文) 1、奸 2、不 3、甚 4、去 二翻译下面句子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主吠乎? 三、文中“东坡云”的“东坡”是谁?你读过他其他的作品吗?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
5. 作文苏东坡与佛印的对话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有时也对对联。
一次,佛印做了一盘鱼,正待要吃时,忽听有人进来,便忙把鱼藏在了案头的磐里。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苏轼。
落座后,苏轼说:“今天来没别事,只是想跟你对几个对子。”于是苏轼道出了一副常见春联的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不知其中有圈套,便顺口答出了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说:“既然你磐(庆)中有鱼(余),就拿出来待客吧。”
佛印这才知道上当。原来苏轼一进门就闻到了鱼香,室内又没有别的地方可藏,便自然而然地想到那只大口朝天的铜磐。
过了一段时间,苏轼又请佛印法偿瘁锻诓蹬搭拳但哗到船上宴饮。苏轼看到岸上有一只狗跟在主人身后,专捡主人扔的骨头啃,就说了一个上联让佛印对下联。
他说的上联是“狗啃河上骨”,苏轼说了一个“河上”,佛印知道苏轼又搞恶作剧耍他了。于是把苏轼送给他的一把有亲笔题诗的折扇扔到河里,慢慢吞吞地道出了下联:“水漂东坡诗”。
苏轼听出了佛印在回敬他,说的是“东坡尸”,知道自己没有赚到便宜。二人心照不宣,相对哈哈大笑起来。
“求人不如求己”在佛经上是怎样说
南无阿弥陀佛
梦参老和尚---求人不如求己呀!就是观音菩萨拿念珠,观音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咱们今天可能还没明白,这就是让你反闻闻自性。
举个故事说吧: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到寺庙里头来逛庙,佛印禅师带着苏东坡,苏东坡看到观音菩萨塑像前观音菩萨拿个念珠,塑像塑一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塑个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啊!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这苏东坡就迷惑了,说: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还要计数,哎呀,佛印禅师你给我解释、解释。佛印禅师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参去吧!我不给你解释。两人继续在庙里头逛,出了庙了,苏东坡跟佛印禅师说:不要你说,我明白了。佛印禅师问他说:你明白了什么?求人不如求己呀!就是观音菩萨拿念珠,观音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咱们今天可能还没明白,这就是让你反闻闻自性。
苏轼和佛印禅师的故事有哪些?
1.吟诗赏月——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在杭州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昌江,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 “好吧!”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2.求人不如求己——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3.八风吹不动——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不觉喜从中来。遂按捺不住激情,铺笺挥笔,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诗是在赞佛,同时却又暗含着作者自己有其超然的境界,已达到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佛性坚定如盘石,连八风(得、失、谤、扬、赞、嘲、忧、喜)也吹不动了。苏东坡写好了这首诗,自己反覆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就差人过江去金山寺,将这首诗面交佛印禅师。
然而,事情却出乎苏东坡的预料。佛印禅师读完苏东坡的诗后,在那首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交给佣人带回。东坡看后,禁不住连喊“岂有此理?”遂乘船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
当东坡来到佛印禅师的门口,正要举手敲门进去时,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看到这两句,当下醒悟,非常惭愧。
4.东坡输玉带——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穿着整齐的官服,过江来拜访佛印禅师。他到金山寺时,恰巧佛印禅师正要上殿讲经,听众挤满了整个大讲堂;佛印禅师跟苏东坡是开惯玩笑的,这时,他环视讲堂,对苏东坡说:“苏学士!你来得真不巧,这里没有你的坐位了。”苏东坡听了,也就幽默地答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暂时借你的四大(指身体)来当坐位呢?”
东坡与佛印是常常开玩笑的,佛印禅师又是极有涵养的,于是毫不介意地说:“也好,但是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坐位;假如你回答不出,那你身上挂的那条玉带,就要解下留在这里做纪念。”
“这个打赌很有意思,好!你尽管问吧!”苏东坡满怀高兴,他对这场打赌,好像是稳操胜券,蛮有把握似的。
佛印禅师不慌不忙地问道:“学士说要借我四大来当坐位,学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不是说:‘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吗,请问居士到底要向哪儿去坐呢?”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竟然哑口无言,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双手捧送给佛印禅师。
5.打饼祭佛——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已猜着了几分,于是故意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饼吃,岂敢空来打扰?”
6.一喝有多重——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经常与照觉禅师论禅,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题时,忽有省悟,做了“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以表心得。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觉禅悟后,对佛法更是自视很高。曾听到寒山寺佛印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见,相探究佛印禅师的禅功。刚见面,苏东坡就说道:“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佛印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苏东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者有多重的秤!” 佛印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对答,礼拜而去。
7.佛与牛粪——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有一次,东坡到金山寺与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於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好庄严,像一尊佛。”
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揶揄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
东坡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颇不以为然的说:“哥哥,其实今天输的是你。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沈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
8.东坡吃草——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先生去找好友佛印和尚下棋,刚走进寺庙,东坡先生就高喊一声:"秃驴何在?"只听见佛印和尚应声回答:"东坡吃草."旁边的人都一愣,他们两个人却哈哈大笑起来。
9.大千世界一禅床——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要去拜见佛印禅师,他事先给禅师写信,要求禅师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真义,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之礼——不接而接来接他。可是等他到了后,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他,于是以为抓住了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看来你修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接我。”
苏东坡认为这次机锋相对禅师必居下风,而禅师却答以一偈道:“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其实,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呢!
10.“尸骨”未寒——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天,苏轼和佛印泛舟长江之上。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二人开怀痛饮,好不惬意。时届深秋,金风瑟瑟,波纹粼粼,两岸景色宜人。酒过三巡,佛印文兴大作,遂向苏东坡索对句。
少刻,苏东坡将手往左岸一指,含笑不语。佛印循指举目张望,只见岸上农夫荷锄归家,游人踏月回去,不解苏东坡用手所指的含意。佛印正纳闷间,忽见河岸上有一条大黄狗正在啃肉骨头,顿时恍然大悟。
佛印莞尔而笑,随即将自己手中由苏东坡题有诗句的扇子抛到江中。此时二人心照不宣,相对抚掌大笑。
原来,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动作,却是一副精巧的双关哑联。这就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11.磬里有鱼——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却不见,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2.既来之,则安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有一天,东坡与佛印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说:“这是飞来峰。”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13.风吹光头本无帽,不念生死何有心。
江南才子苏东坡,已好久没有与自幼出家的佛印,在一起作诗对句了。这一天,苏东坡亲自步行到佛印的寺院,见到佛印就谈笑风生,一再要求与其作诗对句。佛印扭不过只好答应。
他俩来到上房,佛印叫徒儿泡上茶,两人对面而坐。
苏东坡抢先说:念善填平沧海。佛印对到:生恶地动山摇。
苏又说:心地拳大小,唯撑大千界。印对:大千微尘子,风吹飘虚空。
随之苏说:道道不离方寸间,人歇名号不得闲。印对是:所动皆是妄心造,无生涅槃何有心。
苏接着说:唯佛亦有三不度,(无缘、无善、无信)。印对说:名号无别度尽人。
两人都相视之一笑,喝了口茶继续对句。
苏说:六度万行增智慧,印对说:凡夫唯住名号中。
苏问印:你天天行持念佛吗?印答说:吃喝睡觉样样作,时时唯佛在念我。
苏又问:何知是佛在念你?印答说:是佛住在心想中。
苏又问说:我也按佛经中说去认真修行,可就是心中老是疑,往生不得决定?印回答说:读懂自己,法要契机,不顺佛愿,何生决定。
苏至心请教说:何顺佛愿往生决定?印答说:专念名号,佛施决定。
苏东坡非常满意感谢佛印的开示,随口而说:生死只当风吹帽,无惧无恐平常心。佛印听后笑笑回对说:风吹光头本无帽,不念生死何有心。
希望采纳和关注谢谢~
求人不如求自己,这话太地道了。
的确,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求人不如求己的文言文
1. 求人不如求己的例子
观音拜菩萨: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本来纯属杜撰的段子,却几乎成了经典故事.说的是某人某时某地,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是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观音接着说,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人又遇到了麻烦,便去庙里求观音.当走进庙,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菩萨,长得和观音一个模样.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正是.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和你一样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其实,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宋代张义端《贵耳集》中称,宋孝宗幸天竺,至灵隐寺,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又有观音像手持念珠,问曰,何用?答道,要念观音菩萨.疑问,自念则甚?曰,求人不如求己.孝宗大喜.我想,那现代的段子,大概也是脱胎于此.看来,求人不如求己是一条古训.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宋朝时的佛印禅师,与大学士苏东坡在郊外散步.看到路边,有一座马头观音石像,佛印立刻向前合掌礼拜.苏东坡则突发奇想问,观世音菩萨本来是我们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也拿着一串念珠?他好象也在合掌念佛,他拿着念珠在念谁呢?佛印禅师说,这要问你自己了.苏东坡一头雾水道,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最后解疑道说,求人不如求己.言下之意是,念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个观世音;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修行,其实也是完成自己.禅师的座右铭就是,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都是学禅者的榜样.我们如能用禅心、禅眼,去想、去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与其天天去念佛拜佛,还不如自己去修行,自己去度自己.。
2. 翻译出来有求人不如求己意思的句子
Self-help is better than help from others.; Applying to others for help is not as good as applying to oneself.; Better depend on oneself than ask for help from others.; Better to do a thing oneself than ask help from others.;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 It is better to ask of one's own folk than of outsiders.; Near is my shirt, but nearer is my skin.; Relying upon oneself is better than relying upon others.都是。
3. 关于求人不如求己的句子
我不是天生的王者 但我骨子里流动着不让我低头的血液
越是紧握,越易失去;我努力过,剩下的,交给命运。
如果你向神求助,说明你相信神的能力;如果神没有帮助你,说明神相信你的能力。
求人不如求己,真正能够解忧的,只有我们自己。不论顺利也好,坎坷也罢,生活中所有的遭遇我们都要淡然接受,永远做生活的强者,不做生活的逃兵。人生是没有退路的,虽然有的时候不免会走点弯路,但那终究是为了向前迈进。人生路途中所经历的人和事,无论好坏,都是我们人生的历练与财富。
“求人不如求己”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原文:动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译文:动口不如自己亲自去做,求别人不如求自己。小时候是兄弟经常在一起,长大以后就各奔东西了。
出自:作者·佚名《增广贤文·上集》
求人不如求己
拼音:[ 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 ]
释义: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处: 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扩展资料
求人不如求己
以前“拼爹”,现在“拼同学”。“拼爹”,具有必然性,很自然,于情于理说得过去;“拼同学”具有偶然性,显得太势利,经不起推敲。
有一天,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和知己佛印禅师一起外出春游到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问身旁的佛印禅师:“观音菩萨是佛吧?”“是的。”佛印禅师回答。“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着念珠?”“念珠只不过是为了念佛而已。”
苏东坡继续问:“自己是观音,为何还要念佛呢?”佛印禅师答道:“这道理很简单,观音明白求人不如求己呗!”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观音拜佛给我们的人生指南。
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5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