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如何通过第四步把佛法道理转变自己的观念,举例说明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2699

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1、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要做到多听,多看,多想,多总结。多听优秀的人谈话,听他们的思想,分析他们和自己的不同,看就是所见所闻,看报纸,看书,看电视,很多信息中可以领悟到很多道理。

2、多想一想遇到的那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把自己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换位思考,形成习惯,会觉得看事情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精确。

3、多接受那些先进的观念,不忘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想法。

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1、想法无法控制,只能引导

我自认为意志力还不错

以前我无数次试图去遏制想法,让自己不要想这个不要想那个

却从来没有成功过

2、控制想法,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从一开始就错了

3、大脑看上去很顽固,其实只要会洗脑,就会让大脑变得无比脆弱

4、逃避是没用的,你越想逃避,那些想法就会追得越紧

学会直面你内心身处的恐惧

只要面对的次数足够多,习惯了,就可以锻炼出一颗淡定强大的内心

5、再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事情

都敌不过“习惯就好”四个字。

想信奉佛教,先怎么做?摆脱自己的问题。

您好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欢迎认识正信的佛教。

如果想学佛,请看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通俗易懂。

如何通过佛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济群法师答:

我们现在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这个确实很多人他会停留在生存、物质生活,改善物质生活。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本身就具有这种唯物的传统,再加上我们现在西方的这个商业文明和唯物主义,基本上这个教育都会是这样子。但事实上,我们也可能会发现认识也不是这么简单。这个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去接受一种智慧的文化,我们就总是会在只有出现问题了才想解决问题,才想寻求解决。好像每一样东西我们要交的学费都很高,比如说,我们在深圳,有一位居士就提出我们现在这些人还没有做好结婚,对婚姻还不了解就走进婚姻。对怎么教育孩子还不了解,不了解孩子就把它生下来。然后对社会还没有学会怎么样去真正的做人待人处世,和人相处,我们就走向社会了,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就创业了。然后每一样东西,可能就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他学了佛法,这个人生啊,真是……

所以就是其实古人对我们一个人的人生,怎么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人生要处理好哪一些关系。像各种文化,各种智慧,都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像印度文化里面,它认为人生有四个时期,像年轻的时候求学,接着就是创业,接下来40岁以后基本上就进入修行。而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比如说像孔老夫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不惑就是你要开始关注人生的问题了,对人生的问题要开始进入不惑的状态。知天命,要知道宇宙的盛衰的这些道理、命运,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的,而不是说单纯的好像好像有钱就是一切。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你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一个是人和物质世界的关系,第二个就是人跟人的关系,第三个就是人跟自己的关系,就是这三种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人,比如像西方文明,它可能偏向于去处理人跟物质世界的关系,而我们中国的儒家文化,它比较偏向于重视处理人跟人的关系。但是所有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人跟自己的关系,人跟自己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我们也没有办法处理好人跟人的关系,也没有办法处理好人跟物质世界的关系。你看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的这些关系,其实人的关系处理不好,这跟人自身是有问题的。没有一个很健康健全的人格,没有一种良好的跟别人相处的这样的一种心态和行为准则,所以就导致人不懂得如何去跟别人更好的相处。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最后这个世界也好、家庭也好,它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人处理不好人跟自己的关系,我们的内心有很多焦虑,没有安全感,还有各种很多负面的情绪,甚至有更多的心理问题,然后就会引发人对世界、对人造成很多伤害,造成很多破坏。

因此,佛教的智慧就是在帮助我们如何去处理好人跟人自己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是蛮重要的。我们一个人、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接受这样的智慧的文化,很多东西我们经常都是碰到问题的,然后我们就会去有病乱投医,甚至饥不择食,交了很多学费,花了很多钱,最后还看不好。所以我想,能够接受一种智慧文化的教育,这是很有福报的。

如何用佛教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有几种方式,可以给你选择。

第一,你先找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籍,读一读。比较适合你现在说的内容的有,星云大师写的《宽容》等,圣严法师写的《认识佛教》。你可以先看看这样的书,先入门。

第二,当你开始觉得说的很有理。你就可以读一些容易起步的佛经,比如最短的《心经》。仅仅260个字。你先把他读熟练。以至于把他背诵下来。每天背诵数十遍甚至上百遍。背诵的同时,一字一句琢磨里面的思意。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先不用理解。对照你的生活经历,看看自己能否理解多少。

1-2月后,你已经背诵的很熟练,也许一些句子可以有所领悟,也许大部分说什么还是不明白。这时,你在找一些大师的注释,网上就有很多。一字一句再看看解释。也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明白的。

之后,你在试着读一些其他的佛经,比如《金刚经》等。方法也是一样,先要读熟练。熟练以后,一字一句分析。之后,再找一些大师开示的书籍,逐字逐句看一看。慢慢的,你就可以领悟佛法的意思。

在能理解一些《心经》《金刚经》之后,你再开始读一些《地藏经》《药师经》《阿弥陀经》等。

第三,多接触修习佛法的人。交流很重要。佛法叫广结善缘。

第四,多去寺院。很多寺院有晚课,外人也可以参加的很多。你可以到寺院一起诵经。接触寺院的师父。慢慢了解佛法的一些常识。

第五,参加讲经法会。很多寺院周六日会有一些讲法会。你可以在那里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5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