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境由心生(佛说境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出自哪里
出自仓央嘉措的诗集《问佛》。
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是由 相由心生演变过来的。
原文: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扩展资料: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
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
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
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
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仓央嘉措诗歌全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仓央嘉措
境由心生,执卷念佛经是什么意思?
你搞反了。是心由境生。
【心心所法。其性劣弱。执境方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色等境。识所攀附。名为所缘也。... ... 眼为有功能于色故也 即此一色。能引识起。名为所缘。为与识为力故也。由此道理。... ...唯心心所。以心心所杖境起故。】——《俱舍论颂疏》
简单地说,好比你本来在走路,心里没想什么,这时候你的“心”是没有什么的。但是突然对面出现一头老虎,然后你就畏惧了,也就是说,由老虎这个境,导致你生了个恐惧的心。老虎不出现,你的恐惧心就不会生。
同理,看到美食起欲吃的心。想到某人比你赚的钱多生起嫉妒的心,等等一切,都是由境生心。
执卷念佛经,就是端着,或捧着,或拿着经书念啊。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出自哪里?
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是由 相由心生演变过来的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境由心生 烦恼菩提,天堂地狱,唯心所造” 出自哪里?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系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认为人可在烦恼中证得菩提,在生死中证得涅槃。《大集经》卷九十:“常行生死得涅槃,于诸欲中实无染。”《摩诃止观》卷一:“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法华玄义》卷九:“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离若三道即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佛家讲境由心生,儒家讲心由境生,到底哪个正确?
师兄的问题可能是不少朋友的疑问,其实,佛家讲的境由心生和儒家讲的心由境生之中的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里儒家所讲的心是指我们同日里说话看东西的心,打架骂人,吃东西,爱别人的心,就是现在常说的意识,可见心由境生是对的,当你对上不同的外境自然会有不同的心生起来,遇到爱就开心,遇到恶的就嗔恨,这是意识心的功能作用,儒家说的没错。
不过,佛家讲的境由心生也不错,因为他指的心是第八识心王,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这涉及非常专业的佛学问题,是唯识学派的重要课程之一,他们认为,一切所有皆是第八识所变现,即唯识无境,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由于共业众生的种子幻现而成的,而能见与所见都是心王所变现的,如梦如幻,所说佛说的境由心生,从这一角度看,佛说的也不错。两种说法只是由于我们文字中“心”这一个字的代表的意义不同,而引起了大家的不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6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