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家超世什么意思(超越佛法)

学佛百科2023-03-27104

佛教普渡众生道教是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方便工作,近几年陆续学习了佛教、道教、儒教的一些内容。最近和几个学友就佛教、道教、儒教的一些内容尤其是三教的异同进行了探讨,也对此进行了思考,现将自己的理解阐述如下,请教于行家,希望得到指正。

我们知道,佛最初是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但是传入中国后又不断的被“中国化”了,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肯定有很多的区别。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也可以说是本土的“宗教”,所以,这里笔者把佛教、道教、儒教都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佛教是宗教没有疑义,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与道家存在异同点,因为道家指老庄之学,而道教却并非老子本人创立的;至于儒教作为人文宗教,由于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认说儒家文化带有宗教性质。

第四、修行方法的差异

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不去追究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再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同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不过,历史上三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三教平等,相互学习。在很多佛、道、儒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佛、道、儒三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儒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三教一家”之说。

笔者认为,佛道儒三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道儒三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三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在养生上三教具体有以下共同之处: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第六:强调不可纵欲。“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第七:提倡顺时养身。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的异同非常复杂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宗教生活与面貌的一种特质,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了佛家的性、道家的道、儒家的明德,人生必能达到相当的境界和高度。

儒教、道教、释教、的分别,详细点

中华文化儒释道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

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影响最大的首推孔子!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超世”;儒家重做人,道家重生理,佛家重心理。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修行方法存在差异。

在很多儒、道、佛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儒、道、佛三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儒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三教一家”之说。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我们知道,佛教最初是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主要是从印度传入,但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中国化”了,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肯定有很多的区别。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也可以说是本土的“宗教”,所以,这里笔者把儒教、道教、佛教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异同非常复杂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宗教生活与面貌的一种特质,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了儒家的德,道家的道,佛家的性,人生必能达到相当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历史学

超越世俗什么意思

超世绝俗的解释

超 出于 世俗 之外。 《世说新语· 德行 》 “﹝ 陈仲举 ﹞为 豫章 太守,至,便问 徐 孺子 所在 ,欲先看之”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 徐穉 ﹞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三》 :“其所得如此,想当时必有超世绝俗之论,惜不传也。”

词语分解

超世的解释 .谓杰出不凡、异乎 寻常 。《后汉书·冯衍传上》:“显忠贞之节,立超世之功。” 宋 苏轼 《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明 张 居正 《答奉常陆五台论治体用刚书》: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 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 习惯 等:俗尚。 风俗 。 习俗 。约定俗成(指 某种 事物是由 群众 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 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 讨厌 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7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