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性(唯识三性开示)

唯识、中观、因明的区别与联系
《理门述记》曾说:“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 因明 。”其实因明就其教义背景,主要与小乘的经部和大乘的唯识、中观相关,本文主要比较以唯识为教理背景的 陈那 因明和 汉传因明 与主要以中观义为教旨的中观应成派和 藏传因明 二者在旨趣上的区别。
一、体系上重逻辑、知识论
汉传因明承续了陈那前期的因明著作与《 入中论 》的“八门二益”框架,是以立破论辩为内容的,知识论内容在其中只是论辩立破能否成立的一个条件而已。陈那《理门论》将其称之为“立具”,现量与以量是构成能立的资具,这是指逻辑推理和论辩立破中,作为前提、根据的命题有一个是否可靠的论识论前提。因此,八门中尽管真现量、真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占其一半,但从结构上却是为前四门真似立破服务的。在篇幅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如《 入中论 》二千一百多字中只有不到二百字是讲现、比量的。窥基的《大疏》的八卷本,量论只在第八卷中约1/3。唐代诸疏中,专讲量论的,迄今只见慧沼的《二量章》,学界还质题是伪作。而在法称因明中则不同,法称《 释量论 》中把陈那《 集量论 》中的一个归敬颂专门扩展成为一个“成量品”,把因明化归内明,把因明定位于专门用以论证“佛成为定量(终极真理)”的一个学科。由此,因明从内外道公用的论辩工具转而为 大乘佛教 的知识论。这个知识论就是要论证这个世界的空、假、中道,由此转向了中观。法称在 藏传佛教 中被列为六庄严之一,位龙树、提婆、陈那之后,一般认为法称为陈那再传弟子,应归唯识,但实际上,法称因明中兼有经部和中观的思想,故藏地常称法称为经部瑜伽师或瑜伽中观师。藏传因明自称为“量学”,尊陈那后期著作《集量论》为量经,以量的研究为主旨,量学内部又分为心理论和因理论二部分,后者才是逻辑与论辩学。即使在讲逻辑推理问题,也必定要加个“为量识认定的”前提。这种体系上的不同,可以 宗喀巴 《 因明七论入门 》为例。全文共分四品,第一品“讲境”,这是对认识对象的分析。第二品“具境”,这是讲认识的途经和种类,也就是量论。第三品“对境之分析法”,是用“相违与相属”、“总和别”等八对范畴概括境的内在结构 。第四品“比度”,这才是逻辑理论。所以藏传因明的主体、核心是量论,是佛家知识论的集大成。
二、教义在因明义理中的贯穿
1、唯识的三性、三分说的体现
萨迦班钦在《量理藏论》中说:“若观察外,则认许极微;若观察名言之实,则认许唯识;若取胜义实性,则离戏论而取。”这里实际上涉及因明的三种教义背景,“认许极微”是小乘经部的观点,承认所缘外境中的极微是实在的。认许“名言之实”是大乘 唯识宗 (又称瑜伽行派)的观点,瑜伽派认为凡是有漏心识所认识的,都是假说自性,都不能离却名言相,对经部、有部的客观存在的“青”相,是必然要反对的。没有名言识的力量,决不能知道它是青是色。唯识宗有“三性”之说,对世界万物妄加差别,执为实有,即为“遍计所执性”。能认识到上述“遍计所执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种子及其他各种因缘条件,即为“依他起性”。明白上述道理,除去安立于“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性”,就能得到真正契合于真如实相的认识,也就是“圆成实性”。这在因明中体现为,首先认为外部事物都是“遍计所执”,是一种主观假立,无著《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说:“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陈那《观所缘缘论》也说:“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而语言名相倒还是识的显现,其生起是有实在依据的,是“依他起性”,比如依“此山”之相分而生起“此山有烟”之现量,再进一步依据“凡有烟处必有火”,推出“此山有火”之比量。故根敦珠巴说:“分别心之事,虽是无事,然是依有事而起。以彼分别是先由现量亲见瓶事,依此事乃生分别心之瓶相,而了知瓶。” “于珠光处求珠,则可得珠;于灯光处求珠,则不得珠。”这里的“此”也可以说就是刹那的真实存在,而“山”、“火”、“烟”尽管是主观假立,但仍与“此”是有真实联系的。再进一步,如果能把外境和名言二者都看作是虚幻的“戏论”,这才是真正的佛家真谛“圆成实性”。
陈那因明中又有四种现量,即五根现量、俱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现量是直接与真谛相通的。是对自相的认识,是认识主体第一刹那的纯感觉。对四种现量的形成机制,贯彻了唯识宗的见分、相分、自证分的三分说。第一种是五根现量,这是五根见分对色、声、香、味、触等相分分别的当下感知。第二种是俱意现量,是于五识根俱发起之时,意根的自体有跃证对象的自相之行为的直观。第三种自证分现量,亦云是贪等的自证分,是在自己证知贪、嗔、痴、苦、乐等心所的一切,也就是说此贪嗔痴等而自觉,以其事而看自体,则亦是本质直观。第四种是瑜伽现量,是说修瑜伽行者离一切教的分别,而崛起实义之智。可以说凡修佛道的净业者,在依教说而悟人,又进而超越一切教说,迄至于彻底的觉证,这种超越一切对象的自觉,已超越了纯感觉,是一种理性直观。
2、中观的空假中道的追求
唯识执“有”,中观崇“空”,空也不是绝对的实体,而是假有真空的中道,在藏传因明中特别体现了中观的空假中道观。如遮与表,本是因明中用来肯定表达与否定表达不二种方法,如说“青色”是表,“非青色”则是遮,在因明中表亦遮,而遮不表,肯定某物为青色,即否定是其他色。而否定其为青色,并不肯定为其他色。而藏传因明中依中观义把遮诠进一步分为“遮非”和“遮无”二种。遮非,指在直接否定和破除之后,可能会引出其余的肯定,如说:“法座上没有宝瓶。”否定宝瓶存在,但可能有其他物。又如“胖天授白天不进食”,只是否定白天不进食,其后可引出“胖天授夜间进食”(“天授”,是人名, 印度 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译名),否则不成胖。而遮无,是指在破除中并没有间接地引生其余的肯定,如说:“虚空中无石女儿”石女是指不能生育的女子。中观宗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假,这是对“有”的否定,但并不由此要去肯定存在一种“空”的实体。进一步的发展就是益西彭措说的:“无遮、非遮都是分别心状态下的假立法,在根本慧中,此二者实际上都不被承认。”
藏传因明中又有五大金刚论式又称“五大因理论”,是中观应成派对教义的因明论证:
(1)金刚屑因及分析原因金刚摧毁因明论式:“一切物体没有谛实(绝对实在性)生起的,因为不从自、他、俱(自他两者)、无因生起,或说‘不从四边生起’。”这是从事物产生的因的分析。
(2)破有无生因即分析数目否定有无生因明论式:是从观察事物果的角度:“一切物体无谛实,因为在自身的因位时并不从有、无、俱(亦有亦无)、俱非(非有非无)生起。”
(3)破四句生因即分析结果否定由四句生的因明论式:是破除佛家有宗(瑜伽行宗)的“因能生果”的偏执:“物体无谛实,因为于真一因不生一果也不生多果;多因不生一果也不生多果。”四句即是指一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一果,多因生多果。
(4)离一、多因即分析诸法自性离一与多的因明论式:是直接从事物的本性上去论证空性:“物体无谛实,因为无谛实的一与多之任何一种。”
(5)缘起因即理性之王缘起的因明论式:“一切物体没有谛实,因为是缘起。”缘起者性空,故破除了遍计所有的“常边”,而缘起又有显现,故又破除了“断边”。前四论式都是破除常边,但不能防止堕入断边,而本论式,执著中道.同时破除二边,故最为合理,称之为理性之王。
三、有破有立与只破不立
在 印度 因明和汉传因明中是有立有破,破斥中又有立量破与出过破二类,相应的立量式和破斥式在形式都是三支式或古因明的五支式,这是与唯识宗认为自立因为实在相一致的,在中观宗的自续派仍是如此。但到了佛护、月称的中观应成派,否认自因的实在,主张只破不立,这就使 藏传因明 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形成了“因的系列”的应成论式。所谓应成论式是指因明中专用于反驳的论式, 陈那 《正理门论》、《集量论》中也常有“反破方便”、“顺成方便”等一些用于论辩的变通论式,但尚未把它们列为正式论式。法称《释量论》为他比量品中更是明确反对把其列为正式论式。只是在藏传量论中才成为主体论式。应成论式也分为真、似,破它和断诤等。在藏传佛教中甚至有人进一步提出“远离一切破立二……这些都是分别心所造。”这样也就根本上否定了因明的存在。
四、因明的作用和地位
尽管在 汉传因明 中也肯定因明是“法户之枢机”、“玄关之钤键。” 唯识宗 的《 瑜伽师地论 》也把因明归于成佛十七地中的第十“闻所成地。”但在 汉传佛教 中,因明主要是论辩的工具(手段),僧俗可通用,故有唐代吕才与奘师的对诤。也造成了汉地佛教界一种误执“读因明不能成佛。”而在 藏传佛教 中因明与内明合一,可以通过现、比二量证成四谛之理,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量论具备了修道次第的意义,如法称在《释量论.成量品中》分别从流转门和还灭门共68个因明论式的推理论证。 法尊法师 说,宗喀巴“以无垢智慧,总观所有因明论著,特别是《 集量论 》和《释量论》,摄尽一切如来教法,修行次第,毫无错乱。”据说宗喀巴也在读法称《 释量论 .成量品》时:“别起无量不可压伏之猛利信心。这时,毛发竖立,悲喜交加,眼泪扑簌簌地直流下来。”益西彭措也说:“依据因明是我们在世俗中对佛、法生起坚定信心的唯一途经,如理闻思因明之后,生生世世中都不会对 佛法 生正起丝毫邪见。”只不过“中观与因明(唯识)都是调伏众生的分别心,遗除众生的业障,从胜义与世俗两个不国侧面所立的善说,都是甘露妙法,不相违背。”这里把因明只归为唯识的提法恐需商榷,但肯定 因明 从世俗角度对 佛法 的引领,是否可以说是对 宗喀巴 观点的具体化。
依他起与缘起的有何不同
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订阅
楞严经心悟 (第003课) 唯识三性
说史一千零一夜
2023-01-08 14:33
+订阅
各位好,我们今天讲《楞严经心悟》的第三课,唯识三性。唯识三性,就是讲的唯识宗主张把一切所知、一切万法,概括为三种特性:第一种特性是依他起性;第二种特性是遍计所执性;第三种特性是圆成实性。
这个依他起性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经上讲:“依他起性,是依托其它因缘而生而且又是圆成实所依的法”,这就是依他起的定义。依他起也是缘起法,它跟中观宗的缘起法稍微有所不同。
中观宗的缘起法呢,它分这么三种缘起:第一是因果缘起,也叫生成缘起。比方说啊,你种瓜能够得瓜,想得瓜要种瓜,就是从因到果的一种变化过程,这叫生成缘起,也叫因果缘起。我们一般人认识的所谓的缘起呢,一般是因果缘起。
中观派呢,还有一个缘起概念,就是相对缘起,相对缘起是什么意思呢?是互相观待而有的,比如说这两个手指头,这个是长的,这个是短的,长的是因为有短的相观待、相参照它才称为长的,短的是因为有长的做参照它才称为短的,这叫相待缘起,也叫相对缘起。
什么是唯识学中的三种自性和三种无性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
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何谓唯识?唯有三义差别:一简持义,简是简去的意思,就是否定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执,因为这是根本没有而为妄情所计执的;持是持取义,就是肯定依他与圆成二性是有的,因这两者一个是依他缘生的识相,一个是圆成真实的识性。二决定义,就是于缘生世俗法中,决定有二空的真理,因真不离俗,反之,二空真理的胜义法中有缘生的事相,因俗不离真。三显胜义,就是借心识的活动,有主体及附属就是心所,而识不说心所是因识的功能殊胜及范围广故。识的定义是了别,了谓知觉,别谓别境即了知别别不同的差别,所以名之为识。总观唯识思想,可说是包罗万象,但都超越不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旨趣。并以此来表诠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把事物的染净、真妄等性相,都归结于人的认识思想范畴。因此,唯识性相就是万法的体性,为更明了地阐明其义理,唯识学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来说明“三性”和“三无性”。
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迷妄性),依他起性(缘生性),圆成实性(真实性),这是唯识学所肯定的说法。
唯识派主张,一般人普遍认为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实有的,都是虚妄分别造成的,人们妄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实有,认为宇宙万有(法)和“我”(起主宰作用的灵魂)都是独立实有,有自性,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即指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依他起的真实之体(真如)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者,故称圆成实性由各种因缘所生起之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
隆谦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
第一讲 2018.06.17 于圆通寺
这部论认为是唯识宗、唯识学入门的书籍,因为在唯识宗当中有很多经论,被称为六经十一论。这部论就是入门的。虽然它很短,但它基本上概括了唯识学的主要内容。是百法。因为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一百卷,内容很丰富,它把万事万物一切法列为了六百六十种。六百六十种法让我们去受持起来是很困难的。那怎么办呢?那世亲菩萨做了一个缩减版的,这个就是缩减版的,便于我们大家学习受持的,把它列为了百法。从六百六十种就把它缩为一百种。大乘佛法一百种,那小乘佛法是七十五种,是这么来的。
因为这个唯识学强调的就是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大家都知道,它的这个第一代祖师是谁呀?慈氏菩萨。大家知道是谁不?弥勒佛,未来的弥勒佛。那他现在还不是佛啊,当来下生弥勒佛,衔接释迦佛以后成佛的。他现在准确的讲是阿逸多菩萨,翻译成汉语是慈氏菩萨,他成佛之后才叫弥勒佛。是这么来的。但是因为弥勒佛是在兜率天的内院。它有内院和外院,这个外院住的天人,内院才住的菩萨。阿逸多菩萨就在兜率内院。那这个唯识是怎么传出来的呢?是这个无著菩萨。在印度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菩萨叫无著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哥哥,他们弟兄俩都是了不起的菩萨。《百法明门论》的作者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在定中到了兜率内院,在兜率内院接受阿逸多菩萨的教诲。给他讲法,传他唯识学。无著菩萨出定以后就将阿逸多菩萨传的唯识学宣讲出来。所以说唯识学实际的传法祖师是无著菩萨。那无著菩萨又传世亲菩萨,他的弟弟,弟兄俩都是了不起人物。在唯识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世亲菩萨之后,有陈那论师,大家都知道因明学,因明学的作者就是陈那菩萨,这是了不起的。因为唯识学要靠因明学来进行论证,所以唯识学的论证是非常的严明,而且又有体系。在印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论师,有十大论师,最著名的就是护法菩萨。到了陈那菩萨之后,最著名的就是护法论师。当年玄奘法师回到中国的之后,从印度回到唐朝的时候,在翻译成唯识论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将十大论师各自的作品,都分别翻译出来。后来他的弟子窥基法师,窥基法师也比较了解的,是三车和尚。他就给他师父建议,这样也不好,你这样翻译之后,更加造成大家的纷争。因为十大论师本来观点就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观点。这样的话会不但出现不止十个论师,可能二十论师一百个论师都有,让大家更加莫衷一是。那怎么办呢?他就建议,可以把十大论师我们选一个我们认为是最好的。他们就选了护法论师,以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主,然后把其他论师的观点揉合在一起进行翻译。就这么成为了这部论。是这么来的。所以这个成唯识论是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然后糅合了其他九大论师的观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成唯识论。所以窥基法师的建议应该是非常好的。再后来,又有著名的论师,像玄奘法师的师父,当时那烂陀寺的法主戒贤论师。因为他一直在等待东土来的一位传人,他在等等等,都等到一百多岁了,他想圆寂又走不了。因为他没传下去怎么办嘛,他就只有等等等。当时他要走,菩萨知道就留他,菩萨就给他授记,你不要走,你任务还没有完成,不要走,他一直等等等。所以说传一个法老不容易了,可苦了。后来终于等到了,等了一百多岁,等来了。玄奘法师来了,一看就是这个人,就传他法了。玄奘法师果然不负众望,前后在那里呆了十五年。路上走了两年,去一年回来一年,在印度呆了十五年,了不起的一个人物。当时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戒日王专门给他组织了一次全印度的辩论。经过了十八天,最后他赢得了辩论,所以说他在印度的历史上很有名。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印度赢得了如此高级别的成果,很不简单。因为当时他们要留玄奘法师,让他别走了留在印度。玄奘法师说我的愿望是要回到大唐传扬佛法。那好吧,就派人护送他回来。回来之后,在唯识学的传承上,玄奘法师遇到了他最得力的弟子窥基法师。这个历史就不讲了,我们主要看这部论。
这部论主要说了三个事,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讲一切法无我,上面也讲了“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不管是人无我还是法无我,因为是两个无我。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这里主要讲的法无我。就是说其实这个佛法最终要破除我执和法执,证得人空和法空,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有目的,我们无论是修学什么法门,最后都要证得我空和法空,获得人无我法无我,这样才能得到解脱,要不然你怎么能解脱呢?所以百法明门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证得法无我,这是这部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主要内容。这个具体内容我们等会在学习的时候再说。
那么第二个内容是什么,就是宣说阐述一切唯识的思想,万法唯识的思想。通过阐述万法唯识来建立唯识学的中观正见(唯识学叫中道见),从而证明唯识无境。大家注意这个观点“唯识无境”,在成唯识论上也在讲,一切无有实,那么这个外境呢?实无外境,没有外境。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没有的,是虚妄的虚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这么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呢?拍拍桌子,那你怎么说这个是虚幻的呢?拍拍自己的手,你怎么说他是虚幻的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虚妄遍计,遍计所执。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要想通这个道理,就要明白这三性。遍计所执性啥意思呢?这就是我们执着所致。我们的妄心执着,颠倒梦想,种种的妄心执着。我们的妄想太大了,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的物质世界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坚固妄想所致”。包括我们这个人身怎么来的呢?也是坚固妄想所致。进一步解释的话就是因为万法唯识嘛。再具体讲的话就是这部论上讲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再加第八识阿赖耶识,共八个识。那么这八个识就称为八大心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只是外在的,是外在的分别。真正的根在哪里呢?我们的我执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的执着是怎么来的?就在第七识。第七识是前六识的依据,前六识是依于第七识而发挥他的分别作用的。第七识末那识就相当于是老板,前六识就是员工,员工肯定要听老板的,是这样的。所以就是依于第七识来起的分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都是我我我,听我说、你给我站住、我觉得怎么样怎么样,是不是都是我?你看我觉得这个觉得就是分别,我认为这个认为就是分别嘛,这是前六识,所以你还是离不开这个我,这个执着妄想的根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翻成汉语又叫执我识。那么第八识呢是我们实际的主人所在,主人翁所在。但是你不认识他,因为都是被我执所占据了,平时你是不认识他的。你看在八识规矩颂当中有句话:“去后来先做主翁”,有这句话吧?去后来先啥意思?我们死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个就是神识,最后一个离开。那么来呢?是第一个来,投胎嘛,肯定是第一个来,走的时候医生宣布某某某几点几分走了,这叫去后来先。其实说真正做主的实际是第八识,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被这个我覆盖了,平时都被这个我占据了,就忘了谁是主人。所以我们就给他个定义,第七识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这个躯体就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哪里有我,地水火风哪里有我?但是他就是认为这个躯体是我,这个五蕴色身就是我,向内强烈的执着分别这就是我,你可不能惹我,惹我我就给你毛起,向外就执着于外境为实有,是实有的。所以我们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实在的,是实有的,就是因为第七识向外执着,认为外境都是实有的,宇宙万法都是实有,是这样的。刚才讲了这个根就知道,这个我执、执着其实是我们的虚妄遍计,遍计的遍就是普遍的遍,计就是计算的计,普遍的算计,普遍的执着,因为执着一切万法,普遍不普遍?相当的普遍,遍计一切法,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这就叫遍计所执。其实我们要分析的话,分析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我们这个宇宙的构成,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哪个是我?地大是我吗?不是。水大是我吗?不是。火大是我吗?不是。风大是我吗?不是!哪一个是我?其实没有一个我。但是你不明白呀,因为你太我执了,不明白就是认为这个就是我。有了我之后,就有了我的,我的天哪,请问这个天是你的吗?我的妈呀,这个妈是你的吗?但是你就认为就是我的,认为是实有的。所以就分一个我、我的,这个在唯识学上就是一个我一个我所。这个我所是什么?就是属于我的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天这些,就是我所。其实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因为刚开始他是强烈的执着,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向外执取万法都是实有的,所以就造成了我执和法执。那么下面佛就给我们说了,你的这个看法是错的,那么怎么看呢?佛就说万法都是依他起的。这个依他起是依谁起呢?依识。万法唯识,万法都是依识而起的。都是依于这个唯识而起的。就是说什么是识呢?在这个唯识学里也有解释,特别是在成唯识论里也有解释,识就是了别,识者了别也。就是分别,就是依我们的分别而起的,这就是依他起。因为我们这个识它有我执有分别,所以就缘起了万法。所以说在这个华严经上那句话就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八识心王因分别而起,既然因分别而起的,那么当然就实无外境,所以外境都是不存在的,外境都是虚幻的,是四大构成的一时的和合物。你看我们的身体,就是四大和合物。包括我们的宇宙也是四大和合物。我们的宇宙有成住坏空,成就是宇宙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你感觉到好像这个宇宙很好嘛,比较稳定。因为这是处于成的阶段,比较稳定。然后住是属于失去稳定的阶段,所以你还是感觉很好,那么坏就是他的稳定性得到了破坏,就不稳定了,就会出现很多山崩地裂、海啸、地震,乃至慢慢就会宇宙大爆炸,坏就是彻底消亡了宇宙大爆炸彻底消亡了。你看现在的科技,我们的地球,会有毁灭的一天,包括太阳也是。太阳是恒星,我们地球是什么星呢?行星。恒星是发光的,太阳是恒星,发光的是恒星,恒星也会燃烧尽的,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太阳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不知道大多少倍,大太多了也有消亡的一天,我们这个地球也会有消亡的一天。所以为什么在地理学上有一个宇宙大爆炸,就是根据这个观点提出来的,其实就符合佛教所说的成住坏空,这是从大的来讲。具体从我们人来讲,就是生老病死。投胎就是生,从生到死中间就会经过老,不断地变老。你看今天我们就比昨天老一天,我这句话说完就老了几秒钟,我这杯水喝下去又老了几秒钟,所以你看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为这个老付出代价,下一秒就比上一秒老了一秒。所以我们每天过日子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老去,这就是无常。老还再加上个病,这个病是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是不是都会生病,只不过有的人病多有的人病少而已。最后就是死嘛,就消亡了。所以我们这个人生老病死你怎么说他是实有的呢?宇宙还会大爆炸,我们的身体会生老病死,你怎么说是实有的?还有从我们这个念头来说的话,我们这个念头有生住移灭,一个念头起来了,这是生。有些妄想在你心里面纠缠着老是挥不去,特别是当那一天有人惹了你之后,你老是想这个事,这就是住。老是想这个事,纠结别人给你说的那句话,你很烦恼,这叫住。然后你就不断的安慰自己,这是移,慢慢的你要好受一点了,因为不断的安慰不断的说服自己,你的心结在变化,这叫移,移就是变化。最后你的烦恼没有了,生住移灭,灭,没有啦。这是大的念头,小的念头就是一生一灭,起来啦又灭啦,再起再灭,我们的念头就是这样的。就是不断的生灭起伏,此生彼灭,此起彼伏,就是不断的这样。哪有不变的呢?难道这个念头是真实存在吗?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叫妄想或叫妄心。这个妄想是粗的,是成片的。成片的叫妄想,你想半天,成片的那叫妄想,那些不成片的不连续的那个念叫妄念,不连续的、阶段性叫妄念。一念叫妄心,那个念头一动叫妄心。妄心看不住就是妄念,妄念看不住就是妄想,妄想再看不住就是妄情。妄情比如什么呢?电视连续剧。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到现在还在执着还在放不下,都演了几十年了,有的都演了快六十年了,都现在还放不下。这叫妄情。你看这就叫由细到粗,这是我们研究他的生成,怎么来的,我们认识他,这就是认识论。这是我们研究他的认识论,或者叫宇宙生存论,或者叫宇宙发生论,就是这么产生的。那么要解决他怎么办呢?就是要由粗到细,先要解决最粗的妄情,破除我执,要测定解决的话,必须要破除我执。破除人我执、法我执,然后你才能得到人无我、法无我,得到彻底的解脱,这老难了,人的这个情执最难破。你看我们生病了,医生说你哪个器官需要切除,然后多少钱。你看好不讲道理,你切我的器官还要找我要钱,好不讲道理,到哪里去讲理?没地方讲理,那好吧,好好好交钱吧,然后给你说到哪天给你切除。你看这就是情执,这就是我执,舍不得割除。所以这个我执难破,真的是很难破的。我们通过分析依他起,都是依于唯识分别而建立的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但是我们却因为我执,就认为是实有的,就抓住不放,牢牢的抓住不放。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为了活命,就是为了维护这个我,相当于保养维护换零件。哪怕换零件花再多的钱,我也要把这个零件换了。为什么换零件?就是为了维护这个我。就像保养汽车是一样的,时间到了要去保养,零件坏了要给它换零件,就跟我们维护身体是一个道理。需要换零件的时候就要换,我现在给你换一个瓣膜就换一个瓣膜,需要切除就切除,最后医生说实在不能再切了,切了没有意义了,放下吧。我看没几个能放下的,放下的少。所以依他起性就是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都是依唯识建立的,就是让我们认识这一点,但是认识这点可难了,这是需要体验的。怎么体验?需要修证来体验,你只有真正体验了那一步,才能真正看破我执。才能放下,要不然你是放不的。我们仅仅这么说一下能放下吗?放不下的。我们这么学习一下说一下,只是让你有个认识,然后你依这个认识去思维去修证,闻思嘛。我们现在是闻思。闻思之后去修证,修证之后,你体验到了,哦,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是虚妄的,真的是假的。你没有这个体验你是放不下的,所以上面讲的看着是道理,其实这些道理是需要你去证明的,你要用你的身心去证明,做实验,这就是佛法的实验,用你的身心去实验去证明。他跟科学实验不一样,像发明一个新药,是用小白鼠去做实验,然后小白鼠证明这个药很管用的,然后再用到人身上。我们佛法的修证就是要拿自己做实验,要拼命的去学习去闻思去参禅打坐去破除我执,这样你才能证明,原来一切真的都是颠倒梦想,然后你就放下了。通过上面的分析主要是让大家先认识一下万法唯识的道理,其实这个通过阐述唯识的道理,来认识万法唯识、来认识唯识无境,识外无境,识外的一切外境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没有的,是虚幻的是虚妄的。这是第二个内容。
第三个主要内容,让我们认识心与识的关系。实际就是佛教的心理学。这个佛教心理学主要体现在唯识学上,这个唯识学对我们人心的种种活动的分析是非常的精辟、独道的。你能够把唯识学学好的话,心理学就读懂一大半了。所以第三个内容就是让我们认识心与识的关系。你看这部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其实就是通过分析一切法,来证明法无我。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他把一切法就分为了五种, 那么心法就指的种种心理活动。通过分析种种的心理活动,刚才不是说了唯识三性吗?刚才我们分析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通过分析遍计所执性,让大家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就不要再去虚妄了,我们要认识依他起性,依于唯识而起的,所以你就要去观照这个识,观照心识,观照心识你才能够慢慢转识成智。唯识学最后通过观照这个识,然后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之后你才能够破除我法二执,证得圆成实性。第三性是圆成实性,就是圆满了。所以由我们分析这些心识的关系,最后让我们深观唯识,更加深刻的去观照、去分析、去领会、去体会各种唯识(就是八识),然后认识八识跟其他的关系。他上面讲了心法,心法实际上就是这个八识。心所有法就是依于这八识依于而起现的种种心理活动,一共是五十一种,就是五十一种心理活动。那么我们这个心法包括心所有法,他不是独立的,他不能独立存在,要变为各种法(色法)。比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灯,就会产生种种心理活动。色法有多少种?色法有十一种,都不能独立存在的,他这里只是对他进行了一个大体的分类,分类的目的也是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都是虚妄的,来证成唯有识,唯就是只有,只有识,当你达到只有识的时候,我们再分析这个识,来破除这个识再转化这个识,然后你不就转识成智了吗?所以唯识学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先通过分析、通过闻思,先排牵,牵出虚妄遍执性,就刚才这个遍计所执性,深刻的观察依他起性,最后达到原来只有这个识,只有这个识是真的,外境都是虚妄的。当达到这一步的时候,然后你就进一步认识,这个识是真实的吗?佛说NO,当然佛不是用英文说的,佛当年说法是用梵语说的,他没有说NO,但说的跟NO相同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这个识,这个识就是分别,下一步就要转识,要启发观照,唯识也要讲观照的,唯识观嘛。一层层的去粗存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其中一个观法,叫去粗存细,就是把粗的分别先去掉。啥是粗的分别呢?前六识嘛。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粗的,先把这个分别去掉,这叫去粗存细。所以我们学佛要学会减少用脑多用心,慢慢的不要用脑,要用心。当你会用心的时候,你就会学佛了,然后你就会做人了。我们为什么不会做人啊,因为你只用脑不用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好奇葩,为什么这些事情还会出现?因为他不用心只用脑,光用脑子就会出现好多奇葩的事情。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脑,在头部,有前脑后脑,你不管是前脑还是后脑,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存储在后脑里,第六识存储在后脑里,以后脑为浮尘根,所以说我们用脑就是用的第六识。我们现在的这些知识,各种技能其实都是在锻炼我们的第六识。越锻炼人越聪明,越聪明的人就越烦恼,大家说是不是嘛?越聪明的人越烦恼。你看聪明绝顶的人就最烦恼的人。你看你认识的人当中,因为他聪明看问题就尖锐,就越烦恼。你看我们傻,傻就有傻福,反正我们也看不清楚,反而还快乐。这就是用脑的危害性,越用脑离道越远。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活的方便,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但同时我们离道越来越远。因为都不会用心了,全部都用脑了。以后就越来越多用脑,用心就越来越远,所以人就越来越烦恼。所以现在这个恢复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挽回这个,让我们体会少用脑,多用心。因为这个第八识就存储在我们这个心包络里,以心包络为浮尘根。第七识在哪里呢?第七识就在后脑至心包络连通的脉管里。为什么说我执会变化,因为他在后脑和心包络上下连通的脉管里,他会游移,会游动,在脉管里游移浮动。我们这个眼识就在眼根,耳识就在耳根。大家注意,这个根跟眼睛不是一回事,我们这叫器官。刚才讲的先把粗的分别去掉,少用脑多用心,不断的回归我们的心。为什么要心念耳闻,心念耳闻就是反闻,观照就是返照,慢慢就回到这个根里。你们听过楞严经的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功能就是见闻嗅尝觉知,简称就是见闻觉知。那六根之性其实就是第八识的功能,所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转换,转换了前六识,同时也避开了第七识。所以要心念耳闻,要返照其心,要返照、返观、返闻。心念耳闻就是返闻。楞严经第六卷“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耳通圆根章就是这样讲的,通过返闻,听大海的海潮音,那海潮一涨一落。涨潮了,波涛汹涌、波涛澎湃,就需要返闻。如果不返闻的话,烦死了是吧?一涨潮就是半天,退潮的时候风平浪静。一涨潮的时候就半天,你不烦死了?如果你返闻的话,慢慢的音声对你来讲就没有影响。这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声音就不存在,这是真的。当你用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声音就是会消亡,这叫纳音入根,纳音归根,一切音尘都归于这个根性。这就追,追到这个根了,追到根就追到第八识心了。这个时候就到了哪一步了?就到了我们昨天学习的奢摩他了。就到了止了。“初于闻中,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到这一步就追到这个根了,就一念不生,就是奢摩他的境界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减少用脑。好多家长骂自己的孩子,你不知道用脑子?他不用脑子是对的,因为他在用心。家长和老师都喜欢这么说,你不动脑子啊?所以要回归这个根,在这个唯识观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到了根这一步就是到了奢摩他了,再往前一步就转识成智了。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四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7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