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受人滴水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类比推理)

学佛百科2023-04-06499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句话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是出自京剧现代剧《杜鹃山》的一句台词。

扩展资料

“衔环结草”的典故

“结草”一词的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说的是魏武子有个爱妾,没生儿子。魏武子生病时命令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嫁了她。”后来魏武子病危时,却说一定要这个爱妾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就把她改嫁了,并且说:“病重了人就昏乱,我听从他清醒时说的话。”

鲁宣公十五年初秋的七月,秦桓公再次派大军攻打晋国,并驻扎在辅氏这个地方。晋景公派遣大将军魏颗迎战,两军交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结遮拦秦国大力士杜回,杜回被绊而倒下,魏颗因此俘获杜回,挽回战局,立下大功。

晚上,魏颗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改嫁那个妇人的父亲,你采用先人病势尚未沉重、神智清明时合理的遗命,保全了我女儿的性命,我用这个方式来报答你。”

后来,死后报恩就叫做“结草”。

“衔环”一词的的典故出自南朝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

说的是汉朝弘农华阴人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面,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攻击。黄雀不敌受伤坠落树下,全身爬满蝼蚁。杨宝把黄雀带回家放在巾箱中照顾,用黄花喂食,一百多天后黄雀伤愈飞走了。

当天夜里,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向他再三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你仁慈救治我的生命,恩德难忘。”黄衣童子说完,就拿出四只白玉环赠送给他,并说:“希望你的子孙品德高洁,就如白玉环般,而且位登三公。”

杨宝一生不肯出仕为官,家境清寒。后来,他的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极三公,高风亮节,无比显贵。

成语“衔环结草”,是由“结草”、“衔环”二语组合而成,来自两个不同的典故,都有报恩的意思。“结草”主要是把人死后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报恩,“衔环”则偏重于生前嘴里衔着玉环来报恩。

“生当衔环,死当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名人的报恩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思想。

韩信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早期韩信就是一个平民老百姓,家里非常的贫穷,据说穷的他母亲去世的时候,都没有钱来给母亲办丧事。后来韩信靠着邻居街坊来接济着过日子。

有一次韩信无所事事在河边钓鱼玩,旁边有几位老大娘在那里漂洗涤丝绵,其中一位老太太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自己的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是如此,直到那位老大娘漂洗完毕。

在这期间韩信很高兴,就对那位大娘说,以后要好好的报答她。老人家听后很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吃的,我不需要你的报答”。

韩信被老大娘的话唤醒,从此刻苦读书研究兵法,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找到当时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大娘,给了她许多的金银。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做人要学会感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作者周勇先生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常怀感激之心,一生快乐无穷。做人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茫茫人海,能够相识已经不易,能够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援手帮你,更是难能可贵。

做人要学会感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做人要慈悲,要有一颗柔软的心,别人的帮助,要时刻铭记于心。同时要加倍努力,以便回报知遇之恩。

生而为人,立于天地间,要活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坦荡从容,洒脱自如。做人,问心无愧,做事,让人信服。

知恩图报,善良做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最大的破产是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德才兼备,众人追随。德者得也,才者财也。让信誉成为一种金字招牌,让感恩成为一种做人品质。

做人要学会感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努力做个让人温暖和感动的人,努力做个有魅力的人,即使将来不能有所回报,也要努力做到不让别人失望。努力做个感恩的人,让这个世界因自己而温暖。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个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感恩所有的遇见!!!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来自什么典故

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俗语,意思是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典故】: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

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又《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於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后以“衔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资料拓展:

《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的内容既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也保存了不少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其中很多话,直到现在还流传众口,影响很大。

这些话明白晓畅,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即终身不忘,其对表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决不可小看的。

在传统蒙学书中,有专门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类,大多采取汇编格言谚语的形式,其内容有些来自典籍,有些则是吸取社会上流行的谚语,其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增广贤文》即是其一。

《弟子规》也是传统蒙学书的一种。

此书原文《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

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大都录自儒家经典,各部分的标题即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儿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问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

《朱子家训》双称《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家格言》。

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江苏昆山人。

受人滴水恩下一句

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说做人要知道感恩,对于帮助自己的人要加倍感谢。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释义】 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54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