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戒的利益和过患的信息

佛教中持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持戒是指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持戒是佛教的根本功德之一,是实践慈悲和清净之道的基础。持戒有助于净化心灵、增强智慧、消除业障、修行积德。下面将分段解释佛教中持戒的具体含义。
第一段,解释持戒的定义:
在佛教中,持戒是指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尽可能不犯“十恶不善之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说恶语、不搬弄口舌、不贪婪、不嗔心、不邪见和不饮酒。这些戒律旨在帮助信众养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能够远离罪恶,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和境界。
第二段,解释持戒的作用:
持戒是佛教伦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修行的基础。通过持戒,可以净化心灵,增强智慧,消除业障,修行积德,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同时,持戒也有助于利益众生、自利利他,能够让信徒更好地实践慈悲和清净之道。
第三段,解释持戒的修行方法:
持戒需要注意具体的修行方法。对于不同的佛教徒,持戒所需遵守的戒律也有所不同。通常,持戒需要保持一颗纯净无杂念、严守戒律的心,把握好戒律的层次和重要性,并避免相应的过失。同时,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总而言之,佛教中的持戒是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通过持戒可以净化心灵,增强智慧,消除业障,修行积德,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以及利益众生,自利利他。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一颗纯净无杂念、严守戒律的心,把握好戒律的层次和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佛教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干什么的?持戒会怎么样?会不让胸闷气短吗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一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据《金刚经》;一指生相、住相、异相、灭相,据《大乘起信论》)。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
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四种持戒编辑
【四种持戒】 [出杂阿毗昙心论]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佛经中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1.《佛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 “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就像黑天遇到白天一样,像穷人得宝了一样。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这和佛住世一样。
2.《大报恩经》——“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 佛讲了,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维持佛法。这样的话,三乘道果,相续不断。有人不断地得到三乘道果,也可以说一个人从一果、二果、三果……不断地得,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提木叉,即离不开戒律。我们想得道也好,报佛恩也好,都离不开戒律。
3.《四十二章经》——“佛子离吾, 数千里,忆念吾戒, 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我们离开佛陀后,虽在千里之外没见到佛,忆念佛的戒律,按照戒律去做,必会得道果;如果你在佛眼前常与相见,但不顺着戒律,终不得道。
4.《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 ,毗奈耶就是戒律的意思, “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摄心为戒,摄住心才真正地为戒;因这个戒律去生定,这为正定;因这个定去发慧为真慧,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无漏是是圆满、彻底、究竟的意思。
5.《大智度论》——“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静天中。” 持戒如果分三品:上、中、下。持戒差一点生在人道;持戒中等的生六欲天中;持戒上等又加修四禅定、四空定的,生色界和无色界天中。
6.《长阿含经》——“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持戒有这五种好处:一者所求如愿,你所求的都如愿,因为持戒是大神通。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不光增加,而且不再毁坏。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大家都会欢喜。四者,走到哪儿都会被称赞,好名周闻天下。五者就是命终之时,必生天上。
资料恭摘:妙祥法师 《吉祥经》讲记
《瑜伽师地论》卷14——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
《大智度论》卷13——“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
《优婆塞戒经》卷——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大宝积经》—— 佛告迦叶,在家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三。父母不信三宝,劝令住信。父母毁犯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舍。赞叹无上正等菩提,为他说法。是为第一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恒水经》——一时佛至恒水,月十五日说戒时,告阿难等曰。夫人生死五道展转,不自识宿命本末,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难得,经戒复难闻,闻已信入佛道难,入已守持戒律难。汝等皆应端心正意,念生死甚劳苦,当守经戒,不可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净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
《善生经》——若人受五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五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校量功德经》——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议。
28、妄语过患于方便语差别(妄语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若诸凡夫自不清净,犯毁禁戒。虽说正法,劝他持戒,终不信从。是故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禁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便能信受。
《华严经》——于去来今佛所说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离舍,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大集月藏经》—— 持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此是世间戒行。以是戒行,则能成就清净功德,降伏魔怨。不依色事。不依受想行识事。不依眼事。不依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爱取有生事。不依地界,水火风界事。不依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事。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事。不依现在及未来事。不依声闻及辟支佛一切智事。不依闻事,禅事,智事。不依闻力,三昧力,陀罗尼力,忍辱力事。不依有漏无漏力,有为无为事。善不善力明暗力事。
而持禁戒。此是出世间戒行,清净平等梵路圣道,入无畏城。彼诸圣贤所依第一义谛,入清净智。如是圣戒,清净平等,修七觉分,力能障彼无明有为有漏之相不令得起。以是义故,名之为戒。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戒是戒义,休息戒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
《阿含经》——无戒之人,当生三恶道中。比丘戒律成就,威仪具足,犯小律尚畏,何况大者。是谓成就第一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犹如彼城,高广极峻,不可沮坏。
《四天王经》——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齐日观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生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
《善见律》—— 一切作诸恶法犯戒,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于是转相传至梵天,至无色界天,无不皆闻。故世间有犯戒者,诸天咸知焉。有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二者知布萨,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蓄沙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罗阿毘云,不得度沙弥受人依止。以律师能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居家菩萨,当行八关斋戒,勤修十善,以集道业。
《大宝积经》——佛告长者:“在家菩萨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学出家戒。何等为五?长者,菩萨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财物,与于一切智心相应,不望果报。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净梵行,不习欲想,况二和合?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至于空处,修习四禅,以方便力不入正位。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应极精进学于智慧,一切众生以慈相应。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守护于法,亦劝他人。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学出家戒。”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应自不杀生,亦教人不杀生。赞不杀生法。欢喜赞叹诸不杀者。乃至自不行邪见,亦教他人不行邪见。赞叹不邪见法。欢喜赞叹不邪见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是行。
《大集贤护经》——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般舟三昧经》——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六门教授习定论》——若求净戒,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如是则戒得清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发心菩萨,出家受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是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但有虚名,都无实义。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菩提。虽复受用乐具,而于菩萨所行净戒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五 净戒波罗蜜多品第六 》—— 复次慈氏有是净戒取相持戒,不为最胜之所摄受,但名净戒,非波罗蜜多。何以故。但获三界有漏果报,寿尽即无故。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净戒,观第一义空,无人我相,而为有情护持净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能令众生速得无上正等菩提。
妙祥法师:不能依据世间的一些善法,做一些世间的善事,就说自己在持戒了
持戒虽属于一种善法,但与世间的善法从因至果都是不相同的,为了加以区别,对持戒的善法而称之为“戒善”。行世间的善法,只能得到人天有漏福报。人天福享尽,还会堕落,轮转于六道,陷于生死苦海之中。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众生,同成佛道而制戒。如《戒疏》中说:“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拯拔诸有,同登彼岸。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佛制戒不是为世间福制定的,是为出世间而制定的,是要了脱生死的。
持戒现世可以得到人天的福报,将来可以成佛。说持戒得人天福报是指现世的利益,持戒清静今生可以得到解脱,即使今生不能成就,也可以生在人天中继续修行。所以不能说“持戒只得人天福报”,以此为借口,说是世间善法而不去持戒。人如果不持戒,就会堕落恶道,不能生为人,只会不断地受苦,如何还能继续修行呢?
通过此段的学习,我们将明白:不能依据世间的一些善法,做一些世间的善事,就说自己在持戒了。人做世间善事,佛教也加以称赞,但同时也要知道,这和人受戒以后持佛戒,绝对是两回事,对此不能混淆。现在有一些人糊涂,说:“我已经做善事了,何必持戒呢?”但你得的只是世间的善法,和成佛是两个概念,而且功德也不一样。
佛戒与世间的善法、法律条文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世间法律只有条文性质的规定,限制我们不去做某种事,应做某种事;而佛教以戒体的力量引导我们的行为,所做之事都与我们的自性相应。佛是一切智者,知法界的实相。佛戒是从实相而制定的,详细地告诉我们何谓持戒、何谓犯戒。通过持戒就可以成佛,而世间善法是不具备这些的。
谨守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戒律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在任何时候都是持戒人的守护者。弃除放逸,守护完善的戒律,善于抑制心念的人,快乐应该是属于他的。所以持戒对我们来讲是今生最大的一个事情。如果不持戒,虽然我们做一些善法,就像一个泥牛似的,当有点儿风吹草动的时候,比如下河了,那个泥牛自身都难保,自己也保不住自己,很快就灭掉了,更别提保护我们了。如果我们持戒了,就不是泥牛,而是个真牛,它就可以下水渡过这个洪流,等等,就都没有问题了。
资料恭摘:妙祥法师 《吉祥经》讲记
《佛说五大施经》——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以何义故,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华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磐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于戒。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形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及贪嗔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戒香经》——“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大智度论》持戒的微妙利益: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香、木香不能远闻; 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 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净,禅定、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
《大智度论》破戒的种种过患: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云何名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中。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中。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卒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迥之苦。
7.慕乐涅 ,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 乐。
8.得无厘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厘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证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月灯三昧经》中记述了受持五戒的十种利益:
一、满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学而学。 三、智者不毁。 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
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
《佛说骂意经》——“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
关于持戒的分享
对于持戒的内容和意义,似乎从同喜班就开始学习,下士道中士道也从未间断,似乎在每个阶段,持戒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知道佛法是修心的,所以对于持戒的认识更多的是建立在通过持戒调整心行,因为的确一切善行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犯戒就是纵容自己贪嗔痴,这种不善的相续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这个观念我以为我特别认同和接受,但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暴露出持戒的确是我的短板。在我嗔心四起的时候我依然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语行为,对于不经意伤害蚂蚁蟑螂的生命还是会不以为然,对于利用公司资源完成个人的事情也觉得不是个事。。。总体来说,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没有跟上自己理论上的认识。这节课开始学习的持戒实际上是指菩萨戒,相对于之前的五戒,内涵和用心程度又有了很大的扩展,比方说在对治自己的凡夫心的同时还要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因为自己五戒十善的基础还没有打好,定力还很薄弱,所以对于建立在菩提心基础上的菩萨戒也的确会有力不从心之感,不过在内心也清楚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要更加精进的修行和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但对自己皈依时受持的五戒比较了解。体会到戒对自己及其他众生的作用。譬如不饮酒,没进书院前经常喝酒,偶尔喝高了,闹笑话就别说了,主要是影响自己的身体,还会因为喝多了后会胡言乱语,虽然是无心但确实伤害过人;再譬如不杀生,以前对蚊子苍蝇鱼虾等根本没有慈悲之心,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持戒后随着慈悲心增加,不再轻易伤害这些生物了。所以感觉持戒后不仅能保护自己的生命也能防止其他生命因为自己受到伤害。记得在同喜班的时候我曾分享过持戒其实就是一种爱,爱自爱他。随着修学的深入,现已知道持戒不仅仅是止息外在的不善行为的相续,更重要的是止息内心不善的念头相续。通过持戒,帮助自己止息贪嗔痴等的相续。如果没有健康的生活信念,自己就不会获得清净的生活环境,自己也就没法获得修学、修行的环境。内心的迷惑、内心的贪嗔痴如何能减少,谈何破除我明消除我执,结果是继续造业、继续轮回。直至堕落到三恶道,长劫受苦。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如果只顾自己暂时的快乐、满足自己一时的贪嗔痴的欲望,最后的苦果必将自己承受。自己及身边人身上所发生的已经证明的这个道理。好在自己接触到了佛法,知道了现世和究竟的快乐来自对现世的出离,来自减弱内心贪嗔痴的力量。而这个基础首先要持戒!
持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规矩是必不可少的。能守规矩的一定是有道德的人。一个不伤害他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
在书院,在家里,在单位,在生活中一样要持戒。
要做菩萨,那就不仅仅受持别解脱戒了,还需受持菩萨戒的律仪、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要圆满戒波若密多,从防护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远离十不善。
从差别上来说,律仪戒是无恶不止,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是无善不修,在这三者中律仪戒是根本,这也符合中士道讲到持戒的胜利,也就是持戒是一切善行的基础,可以让善行圆满清净如法。法义中也比较多的提到声闻的别解脱戒和菩萨的律仪戒的关系和区别,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持五戒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修心,但别解脱戒和律仪戒的发心是有区别的,其实也就是中士道和上士道发心的区别。所以也不断的提升自己心的层次和容量,能训练自己熟悉把持戒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心行上。
而对持戒发起猛利意乐和精进离不开对利益和过患的观修,所以在之前中士道的基础上,这节课又做了补充说明。首先上士道是要生起并巩固无限的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如果连最基本的持戒都做不到,不能断除十不善道,不仅自己会造作恶业,同事也会给众生带来伤害,和上士道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法义中也列举了很多持戒的利益,比方说可以成就智慧,庄严人格,收获供养和恭敬等。因为我自己持戒很困难,所以我对于能够严守戒律的人实际上是很佩服的,因为通常他们也会表现出一个好的修行人所具备的智慧庄严清净,所以持戒好的人的确能收获别人的恭敬,这种恭敬不是建立在任何世间法的条件或者利益交换上,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正能量的摄受力。
同时依然强调要具足其他的无度,因为菩萨行的六度是互相关联彼此增上的,只有具足六度的善行,才是纯粹的利他,才能圆满成佛的功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4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