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什么意思)

《通俗语浅明,八大人觉经》**——**墨林居士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解:佛弟子啊,昼夜我们要常常警觉,对八大人觉经要理解,要诵念,能够入心,常常觉悟。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sou)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解:我们要常常有危机意识,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这个宇宙有他的运数,每一个国家也有他的国运,都不是恒久的,更别说我们每一个人短短几十年的寿命了,而且有生老病死之苦,死亡就在你的身边,不知道何时命尽,一切如梦了。想修行,首先就要认识到生命无常啊。刹那间生生灭灭,我们在这虚幻境中无法做主,心随境转,被业力牵引而不自由。一切善恶皆由心起,我们要觉悟这个世间万物是无常的,时时这样观想与体悟,渐渐的把生死看淡,渐渐的放下。入佛门首先就要有觉悟心,觉悟生命的本质,觉悟看破放下真正的用意。
世无常苦空无我,要警觉放下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解 :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日子不可能都是快乐,也不可能都是痛苦,都是或多或少,苦乐参半。苦从哪来的?第一我执,执着世间的一切,一但执着便有种种的欲望,这个欲永远无法满足,念念都是我,所以痛苦;第二,轮回便苦,有了欲念便贪得无厌,一但贪欲盛起,各种恶念贪念也便如火般焚身,生死无穷无尽,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所以暂且要努力少欲知足,想身心自在,就要减少欲望。因为现在是生死凡夫,烦恼常随,所以目前可以有一点点欲望,要少欲,可以有一些欲望,但要适可而止。
贪欲如火心难安,少欲才能得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解:人呢,永远无法满足,越多越好的贪念让人迷失了自己。一念之贪,种种罪恶而起,从此结下恶果,自作自受。菩萨和我们的区别是什么?菩萨畏因,知道贪欲的可怕,所以菩萨永远是知足的,安贫守道,不管是穷是富,菩萨安住其中,不动我心,注意这里用的是"守"字,菩萨能守住这个道。而我们也许会 “ 安贫乐道,但未必守的住啊 ” 。我们念佛学人,生活过得去就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别太强求,守住这句阿弥陀佛,也便守住了这个道啊。
安贫守道一弥陀,常念知足随而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解:我们众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懈怠,无法勤快起来,常常是怕苦怕累,这颗心顶不住,一但懈怠就是堕落的开始。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起来,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就是要把念佛精进起来,常常放在心里,挂在嘴边,不忘往生之志。唯有精进起来,才能破烦恼,断恶趣,因为一颗精进之心是能时刻提起这句阿弥陀佛的,唯有时时提起佛号才能降伏种种烦恼和恶念。不管是内魔还是外魔,唯靠精进念佛去摧伏他们,摧毁与降伏,那么我们念佛之人,仍靠这句佛号,不要因为一时没有效果而放弃,需要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和孜孜不倦的精进修行,只有这样才能进步,道业才能提升。
精进坚定己信念,摧伏魔军出阴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解:我们生死众生常常是愚痴的,认假为真,不知道什么是乐什么是苦。菩萨们则是常常念佛,念自己的道业,对各种经教广学多闻,非常喜欢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我们的智慧,才能辩才无碍,唯有这样的能力和功夫才能在世间教化大众,这是菩萨们最大的乐事。我们修学净土,一方面要多多学习,尽自己的努力去教化有缘的人,尽心帮助他们;一方面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也是我们的正业。广学多闻为的是大众,一向专念则更是自利利他,因为自己将来有更大的成就也便更好的教化。
广学辩才为利众,常念弥陀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解: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是有点道理的。人一穷就多抱怨,人们最习惯的就是怨天尤人,特别穷苦之时怨老天不公,看啥都不顺眼。这个时候性格也特别的蛮横,和很多人结下了恶缘,这也就为未来世种下了苦果,这都是众生的烦恼习气之一。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向菩萨学习啊,看看菩萨是怎么做的 ———— 菩萨常常布施,有一颗布施的心会减少你的怨念,能发心布施就是慈悲的开始;菩萨对待任何众生,哪怕是伤害自己的人,都会"等念"对待,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这是最难做的,不但是平等的对待,而且念念不忘,念念感恩,这就是菩萨所做的 ———— 心中没有恶人,不记恨任何事物,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入手之处,当然也是最难做的,需要努力。
等念众生不憎恶,常行布施少怨恨。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解: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上到人类,下到蜎飞蠕动都各有各的苦,五欲炽盛,让我们不得自在。虽然我们学佛了,但目前还是生死凡夫,虽然是凡夫,但也要洁身自爱,尽量不染世间那些虚假的快乐,一个修行人最大的志愿是出家,身现出家相,心也要渐渐出家。在家学佛的也要出家,出啥家呢?出烦恼欲之家。好好守护你的道业,我们念佛学人要守住这句阿弥陀佛,不令退失,清清白白做人。要有高远的志向,阿弥陀佛立志超过诸佛,六祖慧能大师立志成佛,我们也要有成佛道渡众生的大悲之心。注意这里说的是 “ 慈悲一切 ” ,任何的生灵,哪怕是一只蚊子,甚至你肉身里的细菌,你都要有度化之愿。不管好的坏的,都要慈悲,这个慈悲要有智慧和善巧方便。
出五欲六尘之家,念梵行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解:生死海里独来独去,如火一般燃烧着我们,让我们的苦恼很多很多,人活这一辈子太多的人和事,无量无边的烦恼让我们喜怒哀乐的过活,各有生老病死和种种的不如意,还要承受各种天灾人祸,活这一生太不容易了。所以今生得人身闻佛法就不要空过,要发大乘之心,有往生成佛的信念,有普济世间的大愿大力,愿大力大,能超一切。这里告诉我们如何发心 ———— 愿代众生受无量之苦,虽然目前我们的修学境界还差的远,但此心一定要立誓发出来,不但希望自己受苦,更要发愿令所有众生得大安乐。我们念佛就是为了这个,眼下好好念佛,一心求生净土,信愿强烈,去西方跟随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学习,学有所成之后在更大更好的"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个毕竟就是眼下和未来就得大乐,而不是往生之后,眼下就要得到大乐,未来成佛道那是毕竟大乐,这需要我们用心行之。
普济一切无好坏,自利利他毕竟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此八种事要念念不忘,念念放在心上,好好去做,虽然困难重重,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下面把八大人觉经的中心思想每条写成短语,方便理解和记忆!
第一觉:世间无常,看破放下。
第二觉:少妄贪欲,无为自在。
第三觉:常常知足,安贫念佛。
第四觉:切勿懒惰,精进勇猛。
第五觉:多多学习,教化一方。
第六觉:不要抱怨,等念感恩。
第七觉:志愿高上,悲愿苍生。
第八觉:发大乘心,代众受苦。
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很重,行持起来是相当不容易的,能把这八种觉悟做到了是需要一定功夫的,尽形寿去实践去努力,不怕犯错误,就怕不用心。有志者事竟成,铁杵磨成针,一点一滴的去学去做,只要按这八条去努力,进步是很快的,对我们是有大利益的。所以八大人觉经要放在心上,时时检讨自己,求佛菩萨加持,让我们 “ 速登正觉,永断生死 ” 。修行不可过快和过慢,要求太快太高容易退步,修行过慢容易懈怠,要掌握好火候,念佛也同样要不急不慢。当然我们对自己要高标准高要求,这个高标准可能一时做不到,容易让我们失去信心,但这颗心一定要有,时时改过,时时检点,在修行路上都会进进退退,但一定要把这颗菩提心保持处,虽然有退步之时,但要快速的提起正念,还要勇猛的前进才是!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淳熟,记忆不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陈也。先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则于依报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刹那刹那迁变转异。不实故虚,非真故伪,递相乘代故无主。则于正报无可贪著。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爱惜之,于事无益,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心便为众恶之源;一迷四大为自身相,则形便为众罪之薮。倘不直下覤破,害安有极。若能如是观察,则身心二执渐轻,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复修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倘托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除中,则坠落不浅矣!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五多开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则成暗证之愆。又有闻无慧,如把火自烧;有慧无闻,如执刀自割。闻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须具行三檀也。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财施也。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无畏施也。法施已于上文明之。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若不永离居家五欲,终不可以绍隆僧宝,住持佛法。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也。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则为窃佛形仪,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精进行道’下十六字,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显也。‘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结成觉他功德。惟自觉,方能觉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结成诵念功德。能诵其文,必能精思其义;能思其义,必能以此自觉觉他。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趣觉而证常住乐也。
佛教:佛经《八大人觉经》
略述《佛说八大人觉经》
◎邹相
“佛法深似海”,足以体现出佛法的博大与深奥。近来,末学研读佛经时,读到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八大人觉经》,为其简洁而意味深远的内容所折服。经文中提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由此可以见出该经文的殊胜之处,念念不忘而功德无量。
佛教里提到,世人总是活在贪欲与执取当中,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因为愚痴、贪求、迷惑而不能觉悟的人称之为凡夫;而佛称为觉者,就因为佛能够彻底地觉悟、了知宇宙万有的真理,证得人生的究竟,寻得真如本性。佛在成道之际,便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道理,立志“上弘下化”、普度众生,把已经证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传授给广大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这就是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使命之所在。当然,“觉人”需要方法,需要法门,而《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是八种法门,就是指导众生学佛修行、用功办道的八种方法。下面,末学与各位同修一起感受与参悟这八种殊胜的法门。
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即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均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就连众生的住所,也不过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假合的产物,也是危险而脆弱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都是平常的、自然的,而我们的心是罪恶之源,我们的色身更是聚集一切罪恶的地方。只有时时观照自心,洞悉“诸法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才能渐渐摆脱六道轮回的桎梏,而达到了生脱死的境界。这一法门是在告诫三宝弟子,不要为“六根六尘”所扰,不要为七情六欲所动,要时时牢记“般若性空”的佛理,照顾心念,调伏自己的心灵。
二、“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活在五浊恶世(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的我们,在面对“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时,常常不能自控,而滋生无限烦恼,更为财、色、名、食、睡所困,陷入痛苦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多欲为苦”,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也皆因贪欲而生。只有“少欲无为”,善于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才能身心自在。比如我们在单位里工作,不能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有与人方便,利益他人。这一法门是在告诫三宝弟子,不要为欲望所缠绕,要跳出贪欲的囹圄,求得身心的自在。
三、“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佛教里讲到,心是一切罪恶的种子,特别是人的贪心,“欲壑难填”,永远也不能知足。因为贪欲,我们肆意妄取,而造下诸多恶业。但是那些佛菩萨们,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将“知足常乐”作为座右铭,安于贫困而坚守道业,最终寻得自性般若。这一法门是在告诫三宝弟子,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莫与别人攀比吃喝玩乐,而是要一心学佛修行,“安贫守道”,把光大佛法、振兴佛教、利益众生作为自己所追求和奋斗的事业。
四、“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学佛修行同样是这个道理。一旦松懈、懒惰,就会堕落、沉沦。唯有日日精进、时刻精勤,才能破除诸烦恼,摧毁、降伏“四魔”(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挣脱“阴界狱”的牢笼。这个“阴界狱”的“阴”,就是指“五阴”,又称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界”即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它们就像是牢狱一样,成为阻碍我们修行的巨大障碍。试想,若一个佛弟子,在修行之路上不思进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会烦恼丛生,无法破除魔障,苦不堪言。这个法门是在告诫诸佛子,只有勇猛精进、不断努力,才能对治懈怠,破除种种烦恼,降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生死。
五、“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佛祖说,众生因愚昧无知、不辨是非、妄自清高而陷入六道轮回之中,生死流转,难逃痛苦的厄运。而佛菩萨呢,则博学多闻,不论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罢,均能认真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成为博闻强识的大智者,然后再教化众生,“拔苦予乐”。这就是凡夫与佛菩萨的区别。这个法门是在告诫佛弟子,不能贪恋红尘世事,不能冥顽不灵,而应时时充实自己,圆成佛法,普度众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唯有身怀智慧,才能帮助众生脱离苦痛之境,得到身心的自在。
六、“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信佛之人首先需深信因果、不昧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种甚因结甚果”,坚信“因果不可思议”之说。我们若因贫苦的环境而积蓄怨恨的念头,由怨恨而生嗔恚之心,必然会结下恶缘。所以,我们要效仿佛菩萨,善于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恩施,才能种下善因,结下善果。比如我们看到街上的乞丐,不能鄙夷他、喝斥他,而应施以财或物,救度于他,让其得到布施的快乐。而我们在布施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利益众生,同样也能感受到布施后的法喜。这个法门是在告诫诸佛子,要深信因果,践行“布施平等觉”,无分别心,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广结善缘,收获善果。
七、“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佛经上说,色、声、香、味、触这五欲,害人不浅,它也是影响我们学佛修行的障碍。即便是我等俗世之人,也不能为“五欲”所俘,受其毒害。我们应该皈依三宝,一心向佛,恪守佛教戒律,过着清净淡泊的生活,慈悲一切众生,才能远离五欲,自在洒脱。古德曰:“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这即是说,出家是大丈夫之所为,也是安身立命、清净自心的殊胜路途。这个法门是在告诫诸佛子,出家学佛是庄严神圣的事业,我们应该以此为殊荣,坚守这一清净梵行,才能为众生做出更多、更好的善事与善行。
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众所周知,要想干好一件事情,都要有决心、有信心,这就是要发心,发心做好那件事情。当看众生受尽苦难与痛楚时,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他发的心,这就是他的悲心愿力。而我们这些佛弟子,同样要发心,要发大乘心,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不仅要“度己”,还要“度人”。这个法门是在告诫佛弟子们,只有发大心、发大愿,才能在学佛修行之路上走得更远;只有发大心、发大愿,才能将“拔苦予乐,利益众生”的佛教事业做得更好。
综上来看,《佛说八大人觉经》为三宝弟子传授了学佛修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八个法门,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值得我们悉心品读、用心参悟。“一念迷即悟,一念凡转圣”,若我们能依法奉行,深入经藏,必能“转识成智”,证得般若。
慈舟法师《八大人觉经浅释》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但是归依了佛的,不论是在家、出家,都是佛的弟子。既然是佛的弟子,就应当不管白天和夜里,应当常常亲切真诚地学习和修持这八种大人的觉悟。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一:应当觉悟世间不是常住不变的,是坚硬的国土,也不一定永久坚实的;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高山能变作了深谷,深谷也会变作了丘陵,这是说物质界的不可贪著。
再看我们的身体,不外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组成的,这四大物质互相侵害,常常会害病苦,死亡,不能永久存在,结果是会空的。
其次,再看受、想、行、识并这身体的形‘色’,叫做五阴;五阴里实在没有能主宰的‘我’和‘我所’,都是时时刻刻迁变着,转异著,虚伪而不真实,递相代替而没主宰,这是说于身体也不要贪著啊!
不但贪爱身体没有好处,若是昏迷迷地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现象,印在心中的影子,认为是自己的‘心相’了,这样错误下去,心便是罪恶的源泉了!若把四大虚假合成的身子认为是自己的‘身相’了,则形便是罪恶的泽薮了!能这样观察,不执著了身和心,是渐渐离开生死的方便法儿。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应当觉知:若多贪欲,就是苦恼。生生死死很疲劳的苦果,是从贪欲的原因而起:若能少欲少求,不多从事因缘造作,身心就得自在了!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三,应当觉知:若是心不知道厌足,惟是多求着事物,便是增长罪恶。发菩提(道)心的菩萨可不是这样,能常常念想着知止知足,能安忍着贫困的坚守道业,惟以修养智慧为最重要的事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四,应当觉知:若懈怠懒惰,就不能长进,向下坠落;得常常不杂乱、不止已地向前进行,破除烦恼的恶事;使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这四种魔都摧伏毁灭,出了五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至意识的六识。)的牢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五,应当觉悟;因有愚碍,才有生死的苦。菩萨常常念想着广事学习,多多见闻,以成就智慧的增长;有了智慧,还得成就辩才,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宣扬出去,教化一切人类以及物类,使一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第六觉知,贪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六,应当觉知:若是贫苦的人们,就多有埋怨,不顺情理的结了恶缘;菩萨当行财物的布施,用平等的观念,不分怨亲,也不记着从前的恶事,也不憎恶作恶的人们,就是希望他们在坦白悔过中来学习改造,都布施给他们以所需的财物,和大无畏的佛法教育。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应当觉悟: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过患。虽然是在家的佛弟子,也不染习世间的快乐。常常念想着出家佛弟子用的三衣(安陀会,作务衣;郁多罗僧,入众衣;僧伽梨、杂碎衣。)和瓦钵,是诸佛标帜的法器,当志愿出家,修习高深的佛道,离开烦恼的垢染,身心清清白白,用那清净无欲的‘梵行’,极高尚远大的事业,来慈悲一切众生,拔除苦恼,与以快乐。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第八,应当觉知:生死像火焰地炽然,苦恼无量数的。发大乘的愿心,普遍的救济一切众生,愿意代替一切众生去受无量的苦恼,使令众生终于得到最大的快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这八种事,是诸佛菩萨那样大人所觉悟的。精进不懈的行道,慈悲为怀的修习智慧;乘坐着法身(真理)的船,到达涅槃彼岸(不生不灭究竟圆满的境界)。再来到生死苦恼的人海里,度脱一切众生。应当知道,乘法身船,就是掌握佛法的真理,坐在真理船中,至涅槃岸,就是到了理论与实践联系,理事相融洽不有生灭、矛盾的境界;自己有了这样的研究与修养,复还加入群众中,在生灭、矛盾丛集的事物中,解除一切问题,利益一切人民,这便是度脱众生。用什么方法度呢?就用以前的八种事,开发引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知道生死的苦楚,舍离五欲的贪求,修习超越凡俗到达至圣的道业。
若是佛弟子们,能诵念这八种事,在念念的思想中,可以灭除无量数的罪过,进趣在菩提觉道,迅速地到了明白宇宙绝对真理的真正觉智境地。永恒地断了生死苦—日常生活上的矛盾,常久地住在快乐境界里。
佛说八大人觉经
原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翻译: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
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我」的存在;世间事物的生灭和变异并没有主宰,而是人们由于愚痴所引起的妄见。人们遭受污染的心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而以「四大」和合的人身,则是所有罪恶的承担者。只有做这样的观想,才能逐渐摆脱业报轮回,远离生死,永住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第二种智慧:要知晓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
第三种智慧:要懂得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菩萨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感到知足,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穷,只是一心追求智能的增长。
第四种智慧:要警惕懈怠放逸,会使人坠落地狱。应当时时刻刻勇猛精进,毫不松懈地破除各种烦恼恶贼,降伏烦恼、五蕴、死、他化自在天子等四种魔的缠扰,拯救自己免受五蕴系缚之苦。
第五种智慧:要明白愚昧无知导致此生死轮回。菩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多学知识,使自己的智能不断增长,并成就无碍的辩才,用来教化世间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享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快乐。
第六种智慧:要知道物质生活贫苦的人常自艾自怨,因此便会无端地和罪恶结缘;菩萨布施的时候,于有积怨和情同义笃的人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会理会布施对象是和他有过怨隙的人,也不会对恶人产生反感。
第七种智慧:要当心过多地贪求感官的刺激的祸害。即使是在家俗人,也不要沾染世俗享乐的坏毛病。要常念并敬佩那些身披袈裟、手持瓦钵和法器志愿出家的人,他们纯洁无瑕地遵守戒律和佛法,道德高尚,境界深远,对世间一切均持有慈悲心。
第八种智慧:必须明白生死轮回就像猛火烧身,永无止境地遭受无边苦海。所以应该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甘愿替众生受无止境的苦,使得众生享受真正究竟的无边快乐。
以上所说的八件事,是佛、菩萨已经明白的了,他们以勇猛精进、义无返顾之心修行佛法,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而增长智慧,借助佛的无上功德和无边法力,到达那至高无上涅槃境界;随后又回到这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人世间,来教化、度脱众生同到光明彼岸。以上所说的八种智慧,可以开导所有种族、阶层的人们乃至含有灵性的生物,使得一切有情之物,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抛弃刺激人们感官的各种欲望,走上修行佛法、摆脱轮回的光明坦途。
做为佛门弟子,如果时时刻刻诵记这八种智慧并认真奉行,就会在实践中渐渐灭除无边罪业,进入觉悟的境界,迅速证得正果,永远断除生死轮回,常住那清净快乐的涅槃彼岸。
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就会自在舒适。这是教导我们对治多欲的方法。
“少欲”就是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不要过多的追求,最好不再去追求。
“无为”就是无作无为的意思。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尘与六根来说,既然不贪著六尘,六根自然脱离六尘,远离六尘,所以自然有“无为”之乐,没有苦恼。内外既然都不贪求,无所作为,自然得到逍遥自在,再也不会被五欲牵扯在生死苦海里
扩展资料:
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出自《佛说八大觉经》,原文为: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说八大觉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54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