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第九课生命的回归感悟的简单介绍

与大家分享下自己学佛心得
1.佛法主要是心法。主要是在心地上下功夫。现代科学,佛子可以去学习。但不要居高临下地用科学来审视佛法。因为科学本身并不究竟。
的确如此
2.当你不知道该依止哪种法时,那么就请依止戒律,依止清净心。
的确如此
3.佛子应当不断地去闻思佛法,但不要企图一下子明白所有的事情。因为那只有佛才能办到。
基本对吧,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执著,“所有”是相对的概念,世间的道理无量无边,想明白“所有”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毕竟很多都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明了世间的本质,而且是真正的本质,这样我们才对自己和世间有更正确的认识。
4.不要脱离众生去修佛。
对的,要想发菩提心,直接看到世间甚至生活中苦难的众生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这是结合自身修行来的,自己修行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更容易领悟佛法中教导的道理。
5.对佛陀和对众生都要保持无上的恭敬心。
对的,佛不是说了吗,众生皆有佛性,那众生都是佛啊,只是被贪嗔痴盖住了潜能,所以烦恼不堪,如果他们都能彻底断掉贪嗔痴,那他们都能回归本来面目。
6.无贪,无嗔,无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于一切境界中,应当努力杜绝起贪念,嗔念,痴念。
对的,断掉贪嗔痴是为了断掉世间的烦恼,断掉世间的烦恼才能得到清净,有了清净才能轻松自在,才能更专一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7.末法时期,当知修行甚难。唯谨小慎微。爱护三宝。
对的,严守戒律,恭敬三宝,一门深入,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很快就能开悟,将来就能脱离六道往生净土,到时候就有更大的法力来救度苦难的众生。
8.此世人身难得,修法当如救头燃。不要留至来生再修。
师兄看来修习佛法有一段时间了吧,对佛法的领悟还蛮深入的,确实如此,俗人罪业深重,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苦不堪言,珍惜现在,慈悲济世,努力脱离六道,才是人身真正的价值。
阿弥陀佛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悟有哪些?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悟:
1、现代人忙忙碌碌,但究竟忙些什么呢,恐怕很多人连这个都不知道。多数人为了名利,为了温饱,为了私欲,始终还是囿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出不来。
2、幼年的成长被原生家庭决定,少年的成长要归功于自我的读书积累,青年的未来更多的跟你的志向和人生方面的制定有关,中年的发展最主要的靠事业和家庭的结合度和平衡点,而晚年最好把很多事情都看淡看清,回归到心灵的本真。
3、人类的智慧,来自自身意识与潜意识的紧密交汇,透过生活体验与时日的磨练,我们得出宝贵经验,然后敢于面对未知的未来,继续奋勇前行。对于天地人事物的正确认知,除了端赖事实基础,我们其实还可以透过灵性成长和不断思考探索,去感知生命的真正意义。
4、人生的伟大目标之一就是认识真理,获得智慧。智慧不像青春,感觉还没真正品尝体味,转眼间就成过去,智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或消失。相反,智慧有如此特点,就是你积累的越多,就会变得越成熟,更能与自己和谐相处,更能抵达恒常与永久。一个人缺物质缺金钱不可怕,可怕的是缺智慧,是到生命终结时依然没能发现生命的意义。
5、活着,很难,好好活着,把自己活成一个真正的人,最难。人生如此短暂,如果不能好好做自己,活出人的样子,那我们如何对得住“万物的灵长”这个称谓呢?
6、你所经历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磨练,所有的这一切创造了只属于你的心和你的思维,有了创造,你就能坚定前行。即便是在荆棘处,沙漠处,也能发挥你的能量,你的创造力,将会把荆棘变成绚丽的花,将沙漠变成你热爱生长的地方。
生活 生死 生命
这几天宅着,认真读了菩提书院济群法师所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的回归》,法师在文章中说:“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着生命力量,甚至星辰和整个星系,也有自身形成、发展及消亡的生命过程。”世间的一切,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个个体,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最为关心和关切的当然是人生问题。人生的话题极为广泛、丰富,归纳一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生活”、“生死”、“生命”这三个词来展开的。
何谓生活?!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零零总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让你喜怒哀乐的每一件事情。生活包括二个层次:基本生存及生存质量。
基本生存是每个个体为了满足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如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这其中,又以“食”为根本,“民以食为天”,有了食物,我们才能获取维持身体运转所需的基本能量,马斯洛所说的人最基本需求是“生理的需求”,说得也是基本生存。从“基本生存”这个角度看,人与一般的动物(甚至生物)无异。
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我们对生活还有更高一点的追求,因此,生存质量是基本生存的升级版,只有在基本生存得到满足后才有资格谈生存质量,犹如我们现在所谈的“消费升级”,在解决了有没有之后,讨论美不美,好不好才有意义!
何谓生存质量?就是把原来简单的、粗糙的、低端的生活,变为优雅的、美的、舒适的生活,这时候,生活离不开文学、艺术、体育、宗教等。到了这个阶段,你不是为生存而活,而是希望自已能活得更美好、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我们国家决心要在2020年全面消灭贫困、实现小康。小康,就是在向有质量的生活迈进了。
生死事大。我们每个人,在人世间忙碌操劳的种种事务,从中也产生了诸多的烦恼,但那些烦恼,在我看来,与生死相比,都是渺小的。
生死,是我们作为凡夫俗子都以六根六尘六识能够感知、观察和体认到的,因此,每个人对生死都不陌生。生与死之间的长度,就是我们人生的长度。人类创设时间的概念,把它用作衡量人生的刻度,因此,就有了时间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你经历了多长的时间,你就缩短了多少你生命的长度。在六道中,只有“人”才有了生脱死、摆脱轮回、走向涅槃的机会和能力,学佛之人有句口头禅: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为人机会,好好修行,早证菩提。
国人喜生忌死,头脑中总时时会有一个虚幻的认识:“死”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虽然无法永驻人间,但也不想去触碰和提及死亡,总觉得只要一提起“死”字,就会带来晦气。孔老夫子曾告诫弟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是希望大家把精力多放在生上,在要太多去考虑死亡,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死的回避和忌讳。随着每个人年岁增长,我们对死亡问题还是会有所担心,对死亡的思考,也是每个哲学、宗教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佛法说,每个人的生命从无尽的过去、延伸至无限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死”只是当期色身的灭失,而对于我们累生所积累的“业”(身、语、意),一直贮存在我们的第八识(阿拉耶识)中,是不会灭失的,只要你还没有修炼成佛、证得菩提,那凡夫的生命就一直在六道中轮回。因此,这一期的生死如虚空中的云彩、大海中的浪花,色身变化了,但业一直在累积和流转。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高僧大德能预知生死,许多学佛之人在死亡到来之时能淡定从容,就是因为有这份自信,“死”只是一期生命形式的改变,没有可怕的。许多书院的同修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为往生者作现场或网络助念,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何为生命?在不同的学科对生命有不同的解读。诗人说:生命是神圣的谜,是机密的法则。生物学家说:生命是蛋白质,是氨基酸。法师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用了“相似相续、不常不断”八个字来形容。生命从无尽过去一直发展到无尽的将来,是连续的、不断的,此生与前生的生命本质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今生的生命呈现中有往昔生命“业”的累积,不同之处是在于今生的生命本质又加入了当下的种种因缘。每个生命体都包括着二大的系统:物质系统(我们现有的色身)和精神系统(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业因),生命是人生的本质,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什么能最能代表个体生命的本质呢?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一切:名利权情,都是缘起的,因缘因果的,无常的。我们的色身、情感情绪,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都无法真正代表生命本质,因此,我们要打破“我执”,用缘起的智慧观照人生,充分认识到,财富、地位、家庭、事业、名誉及世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们的色身,都是无常变幻的,不可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作是真正的我;用缘起的智慧观照心念,人心险恶,我们的内心有种种不同的想法与情绪。认识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达“无我”,更好地把握心念,正确地认识生命。
因此,生命的回归,就是要正确把握好生活、生死、生命这人生三个关键词,做到认识的回归、自然的回归、自我的回归。
(备注:本文图片均来自“ 找回自己读书会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8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