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迷思(佛学迷信)

佛教与儒家的善恶之别
佛家跟儒家不同.
用乡土白话一点的用语来讲,
儒家是很积极世俗的.个人活著要成功(儒家标准的成功),
小时候的良善是要达到孝顺.(对父母亲友)
读书时候的良善是达到尊师敬友有.(对长辈同侪等等)
就业时候的良善是达到敬业.(对老板好)
结婚时候的良善是达到传承.(对祖先好)
儒家很清楚有积极的目的性.
不是用"人性"来理解.这样太困难.要简化.
用"身份"来看待要做的事跟行为标准.
不是当"人"来看待.
用身份才能来定出标准一致行为来.
所以当小孩要孝顺,当学生要乖.当员工要尽力,当老公一定要生小孩.
他说的良善是依照身份而来的行为标准.直接给你结论,用"社会道德".
不问"为什麼要这样做?"
(在那个一般人民没有教育的年代,这种做法.很聪明的.
看身分年龄就知道你该,不该做啥.把复杂的事都简化了.)
这些良善的结果.是让你变成这辈子很成功.好孩子好同事好朋友好老公.名誉地位都有.
对社会形成成功典范.
孔子是政府的管理者规画者.
能把眼前的社会管好.他的责任就尽到了.(这点很不容易,现在世界政府,也没人做好.)
而佛家的良善标准,是来自这个行为做了之後的一连串反应(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未来)能不能"让心觉悟".
这个标准就很高了.也无法订出一致的行为.
白话就是说,某人这样敲头就能觉悟.你就算敲了一百万次也没用.
佛家常说用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每个人的生长背景不同,因缘不同.
要能"让心觉悟"的方式也不同.
所以常会看到一个行为在某个状况某个人身上做,是好的.
但放的另个人身上就不对了.
用很认真的修行理解来看(不论对一般大众演讲的那种),
佛家的标准其实很"个人".是很依"人"来思考的.相对儒家就复杂很多很多.
举例,杀人.
对儒家来说,是伤害社会道德风气.
用道德非难性.丢脸败家等等
(白话就是这种人不惩罚,要让政府怎样管下去呢)
对佛家来说.是伤害有情.
佛家讲不好的行为(恶业)造成的事业障
障什麼?
这个行为对你发菩提心成佛的路途产生很大的障碍.
千万不要做.
这是用在乎你"心的觉悟"的立场.来劝告你.是很个人关怀的.
两者良善的结果相比较.
儒家的道德行为会约束著社会.同时也压迫著个人.
像红楼梦里金钏跳井就是标准的道德杀人.(鲁迅也批评).其实她什麼都没做呀.
而佛家的善行.是希望你的生命越来越好.不只这辈子下辈子一直道成佛.
迷思一:用儒家的标准来看待佛家行为.这多多少少会形成不了解对方的批评等等.
迷思二:佛家为了在汉地被接受,讲法时的诠释.用了儒家的思维去解释.这会造成佛家越来越弱.
越走越偏.
迷思三:选择一个弃舍另一个.身在汉地.要发菩提心积善业等等.势必得做的是这个社会价值觉得好的让人会快乐的事(当然不能违反戒律的前提之下).
迷思是什么意思
现在经常用的“迷思”指的是:对于事物不明白的地方、对于事物的误区
迷思的本意是:
迷思(Myth),又翻译“神话”,是一种虚构的叙述,在这种叙述里,通常包括超自然的人物、行动或事件。通俗点说,迷思就是看似靠谱,实际上又不靠谱的事。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迷思是人们为了应对社会生活中难以完全解决的冲突而编出的故事。
迷思起源于希腊语单词μύθος(mythos),可能是一个真实或不真实的故事。迷思通常十分古老,也就是说没有记录或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它们发生过,通常由老人向年轻人讲述而流传下来。一些迷思也许起源于真实事件,但经过人们的讲述,一些部分可能已发生改变,所以他们不够“真实”。它们可能已经错误地改变了,或变得更有趣。所有的文化都有迷思,例如希腊与罗马的神与女神的故事。
我想知道有关佛教的用语
分类: 社会民生 宗教
解析:
佛教用语
三生有幸:佛教称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这个成语形容幸运无比。多用在初次见面的客套话。
大显神通:神通,佛教、道教指无所不能的力量,泛指高超的本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充分显示自己高超的本领。
不二法门:佛教指修行得道的独一无二的正确途径。现比喻独一无二的方法、途径。
看破红尘:红尘,佛教指人世间。看破红尘指看透了世间的一切恩怨是非,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一尘不染:佛家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了物欲,不被六尘所沾染,保持心地洁净。现用来比喻做官清廉,或人品纯洁高尚,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用来形容环境或物体非常洁净。
佛教用语有哪些呢?
佛教用语有如下:
1、大磬
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
2、木鱼
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
3、引磬
俗称小手磬。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皆鸣之。
4、铛子
法器之一。以铜片制成,状如圆盘,四边凿有小孔,系于铜制圆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击之。执铛子时,名“照面铛子”。
5、铪子
铪子,名“平胸铪子”,敲时左手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须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用二指与中指夹心,皆平胸次。
佛教「第一因」之迷思
很多佛教徒不禁会问,佛教谈的业力、因缘、果报理论,都是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如果由前世的前世一直推论,那么,第一世又是如何出现?
况且佛教一向以「无始时来」(from beginningless time)即无开始无终结的方式,以形容有情生命及世界的存在,到后来瑜伽行派建立「阿赖耶识」说明生生世世的相续不断,如《阿毘达磨大乘经》:「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界」是「因」(cause)的意思,即「阿赖耶识」,它并非第一因(cause)而是「无始时来」的性质,亦是有情自作自受所致而得的果报,所以佛教不寻求如其他宗教「自由永有」永恒创造主的第一因(causa prima/first cause)。
佛教以不寻求第一因,并以「无始时来」作响应,这就必定出现无穷后推(ad finitum)的情况,而且听来亦取巧,这可说是佛教理论系统的阿基利斯脚踝(Achilles' heel)。本文虽然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希望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及思考。
对于第一因的探求在人类文明中从来未有中断过,不论从宗教、哲学及科学的层面研究。我们寻求第一因是建立于我们的存在之上,而存在又建立于时间空间上,其中又存在着我们个别个体。
时空在我们的认知感知上可说是非常实在无误,并可客观地以仪器量度,故人类文明未有对它们作出质疑。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提出时间膨胀(time dilation)、长度收缩(length contraction)等概念,证明时间空间是随速度而变化,并非绝对的,更没有客观的性质。如果能超越光速,就连因果都可以颠倒过来!爱因斯坦后来更发展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探讨时空(Space-time)如何被引力所扭曲。
佛教不同派别对时间观念亦不是一致,对于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即所谓的三世(tritemporality)有不同的概念。
他们主要有两类:一、三世实有;二、现在有体过[去]未[来]无[实]体(现在有)。提倡「三世实有」主要是说一切有部,「实有」并不是指本体存有论上的实有(ontological reality),而是指在现象界的存在(phenomenal existence),如在回忆过去时,所回忆的事件是存在的。
至于「现在有」,是反对「三世实有」的其他部派,如经量部,提倡只有现在是实在[2],能被我们的经验感知, 而且时间是刹那的(momentary),所以过去已消失而未来未出现。乍听之下,「现在有体」非常合符佛教「诸行无常」的理论,而且很有时间是虚幻的意思。后瑜伽行派亦继承了经量部过未无体这一学说而反对三世实有的说一切有部。
这可追溯至《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中所讨论的十六种「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的异论之一,对「去来实有论者」即说一切有部的评破。 [3]就此,我们更需要探求「三世实有」对时间概念的本义。 [4]
对于说一切有部对时间的看法,可参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5]
三世以何为自性?答:以一切有为为自性。...... 世是何义?答:行义是世义。
印顺法师解释[6],「说一切有部,并不以时间为另一实法,而认为就是有为法的活动。有为法是有生灭的:生灭的一刹那,是现在;未生是未来;已灭名过去。离开有为法的生灭,是无所谓时间的。」
「有为法」即透过因缘条件而出现的现象,是刹那生灭的,而时间的本质是建立于现象(法)生灭相续的存在之上,所以时间不是一种独立个体的存在。
况且「行」(conditioned phenomena)即是「世」(时间),两者无差别。
概言之[7],《大毗婆沙论》说明,对时间的认知与三世的分别, 是建构依附(superimpose)于我们对现象的经验之上,而现象是刹那性,故不是绝对真实的。
故此,现象及时间是形容为「恒有」,有迁流变化的性质,非形而上不变的存在。佛教更确立不依据因缘条件而存在的「无为法」,是「常」(permanent, 不变),并且超越时空,为究竟的真实(reality)。
况且「无为法」非能够以时间作为概念去思考,因为它是非现象性的、没有任何行为的造作,故不是创造我们存在的第一因。
人类对第一因的追求,可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认同,并必定涉及时间空间。 我们各人个体的存在差别是确立于我们的经验、记忆、过去、认知等,由此产生「自我」(ego)的认同,佛教称为「我执」,而由「我执」衍生出更多的烦恼。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对自我存在的质疑而归纳出「我思故我在」为绝对可靠的真理与第一原理,但他仍要「上帝来轻轻碰一下,以便使世界运动起来」为第一因,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恒动情形一样。
经院派哲学家及神学家圣多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以五路论证(Quinque viae)[8]证明神的存在亦是透过「第一因」及「 第一推动者」。这些讨论亦都是离不开时空的概念。当提出「自有永有」(中译与希伯来文ehyeh ašer ehyeh, I Am that I Am有出入,但不离开存在的状态),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已可能堕入时间的思维陷阱中,毕竟,以语言诠表的事物及理论,是不可能超越时间的。更甚,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宇宙之外,时间空间亦是否如我们所认知的一样,我们并不知道。
佛教一向主张时间的虚幻及主观的,在禅定经验上更能体会。
如匈牙利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flow)理论,心流经验会出现六个特征[9], 特别是当完全地专注于当下时,会失去自我的感觉,而且对时间的感知亦出现改变(如长时间的活动变得主观地短暂),并达到内省的犒赏体验。
这与禅定所产生的高度专注的禅悦非常相似,禅定对治「我执」及不同的烦恼,并且观见世间是无常无我。至于对「无为法」的理解,它是否形而上的本体,我们并不知道,以语言诠表更是不可能。
毕竟,我们的意识及认知能力(佛教说是由业力所决定)有限,不能全然理解世界的一切万象万物。这或许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我们是以纯粹先验(a priori)感性的时间与空间,以及知性的范畴,以考虑、甚至建构这现象世界来认知的知识论,而形而上的本体(noumena)却不能被认知。 [10]
总之,对第一因的寻求是局限及建立于我们在时空中对自我存在的肯定。佛教是以直观「无我」作为修行,并体验刹那的无常性,从而对不变的「我执」作出否定,消融「自我」与世界的二元对立,最终体证超越时空、离开语言概念的「无为」真理。故此,如果没有「我」这概念作为基础依据,那么,对第一因的追求亦会自然倒下。这可是佛教认为第一因并非须要响应的议题。
佛教用语有哪些?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绊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人生如能做到如此十大,实乃真佛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9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