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如何得自在(如何修得自在心)

佛祖慈悲开示:修行人遇到境界该怎么办
你要有正知正见,常常用智慧来观察自己。如果没有邪知邪见,不论魔王如何来扰乱,而你的定力坚固,不会动摇你的道心。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教你不要执着境界,就是佛来也不接受,何况是魔呢?在境界中的预兆,虽然有时很灵验,可是不要相信。
菩萨有几法而得自在.佛告王曰.菩萨有八法而得自在
《佛说海龙王经》开示:菩萨有八法而得自在。何谓为八?所谓
(一) 得五神通以自娱乐未曾有退无所罣碍,并除瞋恨而无害心。
(二) 具畅圣慧摄于道明,所作已办现得叡达。
(三) 诚信神足拔诸所有,以智慧圣舍离一切邪见尘垢。
(四) 得四解明佛所建立无着不住。
(五) 具足力处逮于无尽福海印三昧。
(六) 能悦众生摄御一切诸佛之教以成总持。
(七) 其心清净所闻不忘,应如所欲而为说法。
(八) 入一义味住于本际,不计吾我不起法忍。
由此观之,如是『八法』,即所谓菩萨有八法而得自在,此为吾等学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盖『得自在』者,谓菩萨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罣碍,是为得自在也。又『自在』者,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如同《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总而言之,『菩萨』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云︰「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菩萨,乃是梵语菩提萨(Bodhisattva)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普渡众生,往往变现各种「化身」,如观世音菩萨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华经‧五百弟子品》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声闻,即罗汉。唐‧白居易《送守实上人游江南》诗云︰「无妨菩萨是船师。」船师,是「凡夫」身。此外,「萨(Sattva)除译为「有情」、「众生」外,亦译作「勇猛」。因此,「菩萨」亦可释谓勇猛求取佛道的圣者。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如何自在修行?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如何方能大自在,道家、佛家讲的大自在又是什么呢?
自在不是自由
如果想正确理解大自在
就不能用世间俗语用法理解
而应该,采用字的本义
大 , 自 , 在
广阔的,我 ,存在
这就是大自在的意思
找到“本我存在”且体悟其“广阔”
佛道2家,到这个层次的描述,就是一样的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如果对佛法感兴趣
推荐阅读《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9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