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道德利益(正确看待利益与道德)

59丨打破禁锢你获得财富的旧观念,利益和道德并不冲突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容易把利益和道德对立,当自己讲利益时,是小人,是不讲道德的行为。你要讲道德,就不要讲利益。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这会使人对道德产生一种恐惧感,认为道德和利益是对立的。还有一种人嘴巴上讲着道德,但是内心想着利益,但是嘴上又不敢这样讲利益就变成了伪君子。
如何正确看待利益和道德。
第一追求利益和追求道德并不冲突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需要过好日子,生存,就需要物质财富,生存是基础,连最基础的生存都保障不了,很难要求所有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水平。
这个利益的范围包括物质财富利益和追求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一种更高的利益,更大的利益。学佛的人也要讲利益,学佛也是在追求利益。在菩提道次第论种讲到修行的过程,就是为了获得2种利益,1种是现前的利益,使我们通过修行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身体健康、相貌端正、家庭和睦,不仅仅这一生可以这样,生生世世可以持续发展。
还有1种是永久究竟的利益,像佛陀一样,彻底的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具备佛陀一样的佛格,大慈悲大智慧。我们将不再痛苦,不仅可以接触自己这一生的痛苦,还能帮助其他人来解决痛苦。所以成佛就是最大的利益。
《金刚经》反复说读诵金刚经到底有多大的利益,金刚金是讲空的,同时佛陀又在说,你用世界所有财富去帮助别人,得到的功德非常大。但是你用金刚般若智慧去帮助别人,别你用世界所有财富去帮助别人的功德都大很多倍。
因为物质财富是有限的,而金刚般若智慧可以让别人生生世世都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样功德更大。所以佛法并不是不讲究利益的,利益和道德完全不冲突。
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代人缺少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少一种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要对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永恒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这一生,还关系到尽未来际的生命。
当拥有信仰的追求何信仰的意义的时候,就会有更高的追求,就会有一种超脱的心态,就会知道现在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否则就会把现在的当下当成一切,当当下婚姻、事业、爱情发生变化时就会接受不了。
当下人缺少一种高尚的人格的典范。古圣先贤,时代雷锋等,在成长过程种,内心都会向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格高尚的人?现代追星,明星、企业家,跟娱乐、财富有关的。明星的粉丝几百万、几千万,说明社会的价值导致偏差。
这跟传统文化薄弱和信仰缺乏有关系。
第三,这个社会需要道德,但是我们自己看不到价值。道德的作用不在于他的本身,而在于他的原理。比如有一种信仰,这个高尚的人格是自己的信仰,道德背后就是因果原理,道德的行为会结果,会让生命增上,会让我们的未来生命会有福报。这种善的行为能够让心灵受益,社会会给你一种良性的回馈。这里隐含心理学和人生因果。
这个人生因果佛教说的很清楚,没有学过的人就会觉得吃亏了。因为自己没有看到道德的意义。现代人缺少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很多人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人生唯一目标,拜钱、拜物。这样的结果,对个人成长、会社会没有任何好处。可能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样就会把自己的心做坏了,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在内心形成心态、性格、人格,每个念头都会形成忠实的记录,形成一种力量,而生命又是这种力量的积累,所有不择手段就会造就悲剧人生。
现在造假现象、欺诈现象,如果事业、企业没有道德,一定是不长久的。钱来的快,去的也快,积善之家必由余庆,用道德的方式赚到很多钱,可以做很多慈善,也可以对我们的家庭有一种工业,感召家族福报。
如果不以道德的行为来赚钱,就会给人生和社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一定要如法求财,追求利益一定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在做事业的同时,利益他人的心,自己的生命也在提升。
如法手段,一是国家法律,不要有侥幸心理,被发现会锒铛入狱,即使没有发现也会造成因果。
二是符合自己的戒律。一个人赚到很多钱可以去做慈善,但是因为积累财富而造业,财富是财富、业力是业力,慈善是抵消不了业力的。所以要如法求财。
道德可以使利益可持续发展,不道德的行为发展的利益使短暂的。
关于自利和利他的关系。从佛教角度,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你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当我们利益别人时,是用善良的心理,慈悲的心理,充满着爱的时候,你是在发展慈悲心、爱心,可以让自己快乐,可以让自己生命提升,当你给与慈悲,自己的慈悲就会得到发展,可以到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的程度,对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大慈大悲的。
是在成就一份正能量,这个正能量让别人受益,也让自己受益,这个善良的心、宽容的心表现出来,能够让自己开心,也能够让别人开心。
伤害别人是在发展仇恨的心理,这个仇恨首先是伤害自己,我们内心仇恨心就会越来越强大,我们就会被仇恨心所控制,看到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仇恨,害别人的仇恨心和害自己的心是同一个心,在害别人时也在伤害自己。
所以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是统一的。
《三级修学》学习笔记
正确的财富观
财富是我们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如何看待财富是我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财富观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最近有幸接触了佛教的财富观,整理出来与你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1.毒蛇与福报
佛教认为财富既是毒蛇也是福报。以正当的手段获得,以智慧的方式使用,财富就是福报,反之,财富会变成毒蛇。
2.财富与幸福
我们并没有随着富裕而变得幸福,财富只是幸福的辅助条件。幸福是一种满足感,它与我们的需求和欲望有关系,欲望小则容易幸福,所谓少欲知足,知足常乐。幸福与我们的心态有关,我们对“拥有”的执着,引发了很多烦恼,烦恼多则难快乐。
3.利益和道德
我们容易把利益与道德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会让人对道德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人内心想着利益,嘴上却讲着道德,最后变成伪君子。这是传统的错误观念带来的结果。
佛教认为:
第一追求利益并不是不道德的,义和利不冲突。利益是应该追求的,《菩提道次第论》把利益分为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两种,现前利益让我们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究竟利益让我们成觉悟,悲智双运。
第二现实中利益与道德时常也会出现矛盾。很多人只要利益不要道德,是因为缺少信仰的追求,缺少高尚人格的典范。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道德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原理,道德会产生因果,会让我们的生命增上、提升,而为利益不择手段则会把自己的心做坏。追求利益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服务社会,成就自己,如法求财。
第三自利与利他,我们会觉得这是两码事,但其实利益别人跟利益自己是统一的。利益别人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慈悲心,而伤害别人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
4.财富与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在于价值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传统的价值观升官发财、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些都不可取,这些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三种感觉:自我重要感、自我优越感、自我主宰欲。重要感、优越感都需要从比较中得到,这三种感觉会让人产生很多压力和焦虑以及恐惧,如果我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满足这三种感觉,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很难得到但却很容易失去。我们要带着一颗服务社会的心,利他的心,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去获取财富。不要让自己的贪著心把自己累死,真正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提升、心灵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要重要。让财富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是正见。
5.如何获得财富
一般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获得财富。这种观念不正确,其实还有机遇和运气的成分,佛家称为福报。福报是什么?就是因果。什么因果?高尚的心念和行为成就高尚的人格,底下的心念和行为成就底下的人格,这就是因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此选择心灵的发展,生命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要想获得财富的福报,就需要广结善缘,结交真正的朋友,方法有四摄法门:布施结缘(通过帮助他人与人交朋友)、爱语(真诚爱护去与别人交流)、利行(利他的行为)、同事(换位思考);培植三种福田(福报也要播种):恩田(布施和供养对你有恩之人)、敬田(恭敬、供养大德之人和事业)、悲田(慈悲出发帮助他人);还要学习生存技能,用正当手段去做事。正见:能力+机遇(福报)+德行
6.如何合理的支配财富
用钱其实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布施出去的财富才是你的。财富四分法:一分用于日常开支,奢简适中;一分用于储蓄;一分用于经营投资;一分用于慈善。
7.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没有止境,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也很有限,只有短暂的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要追求精神财富。这其中讲到接纳也是一种财富,所谓接纳就是不对立,接纳不等于认可,关键是不要升起嗔恨心,接纳不是不处理,而是用智慧去处理。面对逆境,如果我们不接纳,就只有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嗔恨、斗争、冲突。如果能接纳,不对立,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去处理。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有很多设定,我们一厢情愿的希望世界成为我们设定的样子,可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缘起和经历,不可能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接纳,在接纳的前提下再给予关系、支持和帮助。
请问因果与道德矛盾怎么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因果定律是宇宙的平衡原则,绝对不会出错。前后三世串联起来看,才能更明白。因果是互相循环的,因会变成果,果又是因。
子女不孝父母,既是父母前世恶因所结的恶果,也是子女后世堕落恶道的恶因。如果不明因果,没有好的道德教育父母和子女,以后怨恨自然会越来越深。如果明白因果,父母和子女各自做好本分,自然恶缘断灭,善缘增长,怎么还会有以后的恶果呢?
愿意捐款给患者,可以说这是他得到的善果,也是你的善因。以后你自然会有更好的善果。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的影响,想捐款而没有捐,那就断了你和他善缘,他没有从你这里得到善果,他还会从别处得到善果,人善人欺天不欺。减少的只是你少了个善果。结果只有你少了个善果而已。
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
这种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要仔细的辨别。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样有功德,那里知道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这样做岂不是冤枉,白费苦心,得不到一些益处啊!我现在把上面所说过的,分类来加以说明。怎么叫做真假呢?从前在元朝的时候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像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到那里,永远不分离。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的。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某一个人是作恶的,他的家反倒发达得很?那末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算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颠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那里会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听了之后,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用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喔!
那些读书人,都把各人平时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
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他们说得不对,所以就请问和尚,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并且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为著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所以因果绝对不会出错,错的是人的执着和误解,任由烦恼习气决定自己的言行就只会想恶道堕落。按照十善来处理人事,自然事事如意,会越来越好!
第17课《佛教的道德观》修学思考:1.什么是道德?
可以把 道 德 两字分开看
佛教释“道”有多义:
1. “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
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何为道德:
1、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2、儒家对道德的定义;3、佛教对道德的定义。
二、道德的基础:
1、神本论与人本论;2、依人性建立相对的善;3、依佛法建立绝对的善。
三、道德和利益:
1、儒家重义而轻利;2、佛教将义与利相结合:1)现实利益和究竟利益;2)道德利益的因果关系;3)依因缘因果建立道德的价值;4)佛教道德令自他和乐。
四、道德的建立和提升:
1、道德的局限;2、道德的提升:1)发菩提心,树立理想;2)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3)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0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