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主动吃苦(学佛人为什么很苦)

学佛百科2023-03-29125

为何说学佛要以苦为师?

以下是圣严法师开示:

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

许多的人,认为佛教太重视苦,乃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乐,并且可用人为的方法来改进生活的环境,所以认定佛教的看法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如果站在现实人间当下一生的立场上,佛教并不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讲苦,是从佛陀的悲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该是多么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却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一定要告诉野狗知道吃屎是多么的不衞生,野狗可能还会掉过头来吠你两声!由于境界的高下不同,实在勉强不来。因为,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乃是唯苦无乐,纵然有乐,也像搔著疥疮杀痒,搔时痒得快活,搔后痛苦即至。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放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越多,存款越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越多,福报所剩越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戴首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它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戴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三十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能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我们学佛的话真能彻底离苦么?有的人跟我说不想吃苦是不可能的。

是的能彻底离苦,但需要修行

(只有吃苦才能享乐)不对,那是外道的说法(痴迷痛苦会堕落的)

但具体修行确实免不了一些劳苦,因为修行本来就是蜕变,怎能全部都舒服呢,想要吃最少的苦享受最大的乐,就修行念佛三味(打坐忆念佛号即可)具体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如有用,请采纳

吃苦有什么好处?

  1、改变五味失衡状况:人在通过食物摄取辛甘苦酸咸五种味道时,大致是平衡的。可人们平时摄取的咸、甜之味过多,并已引发许多疾病,造成体质不佳,抵抗力下降。为了改变五味失衡状况,应该多吃些苦味食品。

2、苦味可促进食欲:夏季,多数人可能出现食欲不佳的现象,苦味可刺激舌头的味蕾,激活味觉神经,也能刺激唾液腺,增进唾液分泌;还能刺激胃液和胆汁的分泌。这一系列作用结合起来,便会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对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益。

3、苦味可清心健脑:带苦味的食品中均有一定的可哥碱和咖啡因,食用后醒脑,有舒适轻松的感觉,可使人们从夏日热烦的心理状态中松弛下来,从而恢复精力。中医也认为:苦味食品可以泄去心中烦热,具有清心作用,使头脑清醒,使大脑更好地发挥功能。

4、苦味可泄热、排毒:祖国医学认为,苦味属阴,有疏泄作用,对于由内热过盛引发的烦躁不安有泄热宁神之作用。泄热、通便不仅可以退烧,还能使体内毒素随大、小便排出体外,使少儿不生疮疖,少患其它疾病。

5、苦味可促进造血功能:苦味食品可使肠道内的细菌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这种抑制有害菌、帮助有益菌的功能,有助于肠道发挥功能,尤其是肠道和骨髓的造血功能,改善贫血状态。

6、苦味食品防癌抗癌:科学研究发现,苦味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7,它具有强大的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07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