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与精神力量比赛内容概括(佛法与精神力量比赛内容概括)

学佛百科2023-03-3076

佛法是怎样说明世界结构的又是如何来划分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的什么是三千大千?

《楞严经》第四章有详细说明,世界,众生,因果三种相续。一个日月成为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因为三个三千叠加。1000的三次方。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也称佛土,佛刹。就是一尊佛教化区域。有百亿日月,有人说十亿日月。这是大概。比如观世音菩萨介绍娑婆世界时说百亿日月。有六十二亿洹河沙数菩萨在度众生。《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就大多了:二十一俱祗那由他百千万亿。至少比娑婆世界大21兆倍。

佛教问题

一、学佛的好处·

学佛的好处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而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衣的质料要讲究美好时髦,食的东西要讲究美味可口,住的房屋要讲究堂皇华丽,坐的汽车要讲究新型舒服;等到一切都得到了,还是不能满足;因为美中还有更美的,好中还有更好的,时髦中还有更时髦的,华丽中还有更华丽的,新型中还有更新型的,舒服中还有更舒服的;人生也就因为这样,贪欲没有止境,追求也没有止境了;不但衣食住行这样,财富、名誉、权力、地位也是这样,终日追求,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猪八戒”走到大水池边,看见很多美女在游水,他的眼界大开了,看到口水都流出来!有个人看他这样如痴如醉,笑着问他道:“在这么多美女之中,你爱那一个?”老猪不假思索地答道:“统统爱!”这正证 明人生的欲望无穷,都存有希望一切尽归於我的心理。欲语说:“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

中国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后来皈依佛教,拜黄龙禅师为师父,传说这一位修成道果的仙人,有一天化成一个老头儿的样子,降临人间,在路上碰到一个小孩子,吕洞宾为了要试探人心,就问小孩子道:“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么吗?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这个小孩子心里想: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无过于黄金,有了黄金,什么都可以得到了;於是,他回答道:“我希望得到一块黄金�”吕洞宾用手向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一指,那块大石头马上变成黄金了;吕洞宾笑着对小孩子说:“小朋友!你把这块黄金拿去,当做我们的见面礼吧!”这个小孩子想不到吕洞宾会点石成金,他给吕洞宾像变魔术一般的动作楞住了;可是当他思索了一会儿,本来的主意又变 了,他对吕洞宾说:“我不要这块黄金!”吕洞宾觉得奇怪,问他道:“你嫌太小吗?”小孩子说:“不是。”吕洞宾更加莫名其妙了!就问小孩子道:“那么你为什么不要?到底你是要什么?”小孩子指着吕洞宾的手指说:“我要你的手指!”吕洞宾问:“你不要黄金,要我的手指做什么?”小孩子很坦白地说:“我起初本来是要黄金,但是当我看到你的手指可以点石成金,可以变成更多的黄金,所以我要你的手指;老伯!你刚才不是说你可以满足我的愿望吗?请你将你的手指给我吧!”吕洞宾听了这一番话,感到很失望!他心想:人类的心,真是“欲壑难填”,永远不会满足的啊!摇头叹息地走开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正是说明人类的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因为没有满足,所以要拼命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蜂,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着向外追求,从来不会、也是没有空去研究这些问题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的彼岸。

中国清朝第一代的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经做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做了皇帝,也会在寻求研究人生的问题;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糊涂中过生活,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个过程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两上问题:“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的问题——生从何来?“合眼朦胧又是谁”,是死的问题——死往何去?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

“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Karma),巴利语叫迦马(Kamma),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一切的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於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於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像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这业力从它性质来说,分为善业和恶业。善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处,得到舒适的享受;恶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恶劣的去处,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

佛法说明善恶果报,有六道轮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业者的去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恶道,是造作恶业者的去处。

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也就可以认识到人生是多么可贵的,因为人道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从何来呢?毫无疑义的,人生是由善的业力而来的。那么死往何去呢?这就要看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可以得生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够进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脱道,还可以超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成为大自由的圣者。假如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为非作歹,损人利己,那么三恶道当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要选那一条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净化人生——因为现代的科学昌明,工艺发达,工厂到处设立,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类身体的健康,这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中国明朝有一位理学家王阳明先生,因为他的理学是从佛理中摸索出来的,所以他就知道,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控制着人类的思想,于是他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烦恼被形容为贼,这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够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会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

烦恼到底有几多种呢?佛经上说:人类内心的烦恼,共有八万四千种之多,所以佛陀也就开示了八万四千种的法门,来对治那八万四千种烦恼;所谓“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烦恼。

充满着烦恼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么样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净化。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涤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恼烦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造成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

从前,印度�萨罗国有一位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公公,头发苍白,这显示着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国王问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几多岁?”老公公不假思索地答道:“四岁!”波斯匿王觉得惊奇起来!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自己的右手,竖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问道:“你才四岁?”老公公点点头,很肯定地证实道:“不错!我今年的确才四岁。”老公公知道国王一定感道疑惑,就再向他解释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几十年,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烦恼控制着,做了很多自己以为对而实在是不对的事;四年前有个机会,给我听到了佛法,我才认识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实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净化人生;最近这四年来,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说:今年才四岁。”国王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非常感动!点头称赞道:“老公公你说得对,一个人要能够学习佛法,照着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严人生——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句,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以外,必须充实内心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从前印度有个大慈善家叫给孤独长者,他的第七儿子,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玉耶女做妻子;玉耶女自恃她的姿容秀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的人。

有一天,长者请佛陀来到家里,想要教导玉耶。玉耶知道佛陀来了,却故意避开,不愿出来见佛陀。后来,她为了好奇,躲在门后,从门缝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陀庄严的德相,实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动出来,向佛陀行礼。

佛陀说:“玉耶,你有着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只有佼美的容貌,而心行不端正,还是不足取的。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玉耶听了佛陀的开示,心中的骄傲完全消除了。她皈依了佛陀,佛陀教她实行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的好行为,以充实她内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个内外俱美,真正的美人。

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进化为解脱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华为圣智的人生。总而言之,学佛的好处:是说不尽的。希望大家不要犹豫,赶快一齐来学佛。

佛法知识讲的颠狂报的表现

佛法知识讲的颠狂报的表现包括:

1. 强调觉悟:强调修行者要有内心的觉悟,不要只靠外在的行为来获得救拔。

2. 强调自觉:强调修行者要自觉地去体验佛法,不要只靠外在的行为来获得救拔。

3. 强调转化:强调修行者要以转化的心去体验佛法,以转化的心去把握佛法,以转化的心去行动。

4. 强调调节:强调修行者要以调节的心去体验佛法,应该以调节的心去把握佛法,以调节的心去行动。

5. 强调护持:强调修行者要以护持的心去体验佛法,应该以护持的心去把握佛法,以护持的心去行动。

6. 强调究竟:强调修行者要以究竟的心去体验佛法,应该以究竟的心去把握佛法,以究竟的心去行动。

7. 强调修行:强调修行者要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去探索、体验佛法,不断地去学习佛法,不断地去实践佛法。

8. 强调慈悲:强调修行者要以慈悲的心去体验佛法,以慈悲的心去把握佛法,以慈悲的心去行动,以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如下:

1、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

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2、一切皆是因果。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果的循环,我们能来到这里,必然有过去的因,我们现在的所做,未来必然会得到相应的结果。所以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理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详细了解十二因缘。

3、苦、集、灭、度,人生的四条真理。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便悟道了这人生的四条真理,也叫四圣谛。四圣谛告诉我们苦是人生的常态,以及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通过学习四圣谛就可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最终得到涅槃。

4、修行的方法是八正道。

如何修行佛法,佛提出了八正道,也叫八支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指明的八条正道,主要是引导众生,要正信佛法、正知、正见、正念、正定。千万不要人行邪道。

5、中道才是大道。

佛陀悟道后,提出了中道。中道也是佛法的最核心智慧,中道不提倡享乐、也不提倡苦修,中道也说明了佛法非唯心主义,也非唯物主义,而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结合,心物达到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生不灭。

佛教和新学对自我的不同认识

以下是三种对于众生(自我)的认识,通过这三种理论的对比,可以明辨出佛教大小乘以及天行新学的理论根本不同之处。

1、无明众生(自我)=五蕴名色

2、五蕴名色是前后相接的缘生缘灭,实生实灭,不是背后的本体生出。

3、五蕴名色是胜义谛的究竟真实。

4、解脱=无五蕴名色的无余涅盘。

5、这种理论是无本体论,但是面临两个致命漏洞:

第一:名色的前后相接问题难以解释,前一刹那已经消失的名色不可能缘生出后一刹那的名色,这是只承认离散分立的非连续性生灭必然遇到的逻辑困境。 [1]

第二:由于众生只是五蕴名色,而涅槃是五蕴名色熄灭,所以对于众生来说,解脱必定是彻底的灰飞烟灭,和涅槃毫无关联,这是五蕴涅槃二元割裂的必然结果。 [2]

1、无明众生(自我)=阿赖耶识(在缠如来藏,被污染的法身)+五蕴名色

2、五蕴名色是阿赖耶识(如来藏)的幻生幻灭。

3、五蕴名色是世俗谛的虚幻假立。

4、解脱=转识成智(出缠如来藏,清净法身)

5、这种理论是近似本体论,阿赖耶识和如来藏近似于本体,如来藏思想不生不灭的常驻本心(佛性,法身)基本相当于本体性的神我。

1、无明众生 (自我)=先验自我(波性本体)+经验自我(粒性现象)

这里的先验自我是指波性意识+波性物质(量子态)的统一体,因为存在方式上具有连续性,广延性和叠加性等波性特征,并且具有本体的特点,所以也称为波性本体,它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

这里的经验自我是指粒性意识+粒性物质(经典态)的统一体,因为存在方式上具有离散性,局域性和分立性等粒性特征,并且具有现象的特点,所以也称为粒性现象,它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肉身。

具有主宰性和独立性的先验自我和大乘佛教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有近似性但是也有根本不同,而离散性的经验自我则近似于佛教所说的五蕴名色,并且也是生生灭灭的。

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并非同一时空下的两种自我的并存,而是两种时空(数学时空+物理时空)下两种自我的互相转化,本质同一。

2、粒性现象(经验自我)是波性本体自否定的坍缩转化。波性本体(先验自我)为阳,粒性现象为阴,二者互为其根,阴阳转化,整体上是无始无终的。

3、粒性现象和波性本体二者皆为真实,是两种对立性质的实在。

4、解脱=波性意识本体去除无明,停止坍缩,不再转化为粒性现象,不再轮回。

5、这种理论是明确的本体论,波性意识是本体,是轮回的主体,具有独立性,恒常性(连续性)和主宰性,是真正的自我,天行新学也是明确的有我论。

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杂阿含1202经

=============

众生=五蕴(诸阴)

根据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等三种基本特性。

——斯里兰卡·菩提比丘

=============

众生=五蕴

禅修者便了解自己只是由名(nāma)和色(rūpa)所构成,其中没有永恒的实体,只有身体的现象和能知的心这二者存在而已。 名色二法,是众生执取的对象,故叫作「取蕴」。五取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一切的众生只是由这五种取蕴所构成。

——缅甸·马哈希尊者

=============

众生=五蕴=名法(意识现象)+色法(物质现象)

根据佛教哲学,所谓“众生”、“个人”及“我”只是经常在变动着的 物质与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综合。这种组合可以分成五类,或称五蕴

--- 斯里兰卡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 《佛陀的启示》

=============

众生=五蕴

众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爱欲与邪见的缘故,他们将这些五蕴认定为我。

——缅甸 帕奥尊者

=============

众生=五蕴

四种心理现象和一种物质现象共同构成五蕴。这一复杂的组合被称做有情众生。一个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蕴构成。

——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觉悟之路》p233

=============

众生=五蕴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ana)及‘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ana)。

——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

无余涅盘=五蕴(诸蕴)熄灭的究竟法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bb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n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

无余涅盘=五蕴熄灭 (毫无一切有为法) 的究竟法

对佛教的系列批判:

1、灭佛者天行:我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2、佛陀根本错误:经验主义和还原论

3、笼罩在南传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

4、看《南传佛教上空的两朵乌云》有感

5、先验自我论证:对认知的理性考察

6、佛法和新学比较:无我与有我

7、佛法和新学比较:灭苦与求真

8、佛法和新学比较:无常与有常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内容概括

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唐僧因悟空打死拦路强盗,把他撵走。孙悟空离开后便去了观音那。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

沙僧去求观音菩萨,于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谁知真假悟空实在难辨。直到雷音寺如来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孙悟空将其打死便回到了唐僧身边。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

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1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