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癫狂受具足戒(癫狂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

学佛百科2023-03-3095

释迦牟尼佛降生娑婆世界,为什么不把三恶道众生顺便全部度尽?

嗯。无法度尽。自己吃饭自己饱。个人生死个人了,无法代替的。只能说让你读经书觉悟。福报不大的人。很难有这样子的机遇。

关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 传说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一哼起这首广为人知的《济公》连续剧主题歌,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那个鞋破帽破、疯疯癫癫的济公活佛。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以浙江省天台县为中心的区域,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2006年5月,浙江天台济公传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属于民间文学。 南宋早期,济公出生在天台城北永宁村的一个官宦之家,俗姓李,名修元(或修缘)。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他幼读诗书,聪明颖慧,疾恶如仇;皈依佛门后,又不循常规,假装癫狂,锄恶扶善,人称“济颠”。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就有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乐道。通过口耳相传,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对于天台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现存于天台民间的济公传说有数百种。这些传说以济公生平经历为主线,以惩恶扬善为中心,以风趣诙谐为基调,内容广泛涉及济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济困、戏佞降魔、民俗风物等方面。

1、济公身世传说。有《永宁村的传说》、《陇西花园的传说》、降龙罗汉投胎》等。讲述济公父辈的李氏家庭从北方南迁,居住在天台城北永宁村,所建花园名为“陇西园”,寄寓怀乡之情。济公祖辈礼佛,父母念佛尤笃,乐善好施,因年老无子,去天台国清寺罗汉前求子,得降龙罗汉感应,投胎而生。这一类传说往往称道济公的不凡身世,寓意日后必大有作为。

2、童年生活传说。有《周岁乞巧》、《济公读书赤城山》、《拜师羞学台》、《修元出家》等。述说济公幼年聪颖,才思敏捷,攻读诗书,废寝忘食。少年济公在赭溪边捕鱼捉蟹斗蟋蟀;在山野间放歌牛背,捉迷藏,翻跟头;去国清寺听经、礼佛;进赤城山瑞霞洞读经,手不释卷。这一类传说充满亦顽亦庄的童真稚气。

3、扶危济困传说。述说济公扶持弱小,帮助穷人,如《芥菜叶泼水救净寺》、《蟋蟀还魂救小僧》、《竹篮打水》、《变牛谢老农》、《济公救少女》、《猪掉粪池》等。济公帮小长工设下计策,淹死恶棍殷司的母猪;为许得宝追讨工钱,打赢官司;替杨小牛献策,使恶棍出尽洋相;给不堪忍受后娘打骂欺凌的小女孩出谋,使后娘改变态度。尤为神奇的是《芥菜叶泼水救净寺》的传说,讲述童年济公在天台赭溪洗菜,用一片芥菜叶泼水,浇灭杭州净慈寺大火。这类传说突出济公乐于助人、无我利他的精神。

4、戏佞降魔传说。颂扬济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如《济公惩恶棍》、《掷刀戏秦桧》、《该当何罪》、《计斗恶嫂》、《牛角喷火》、《棒打寿联飞》、《掉木鱼柄》、《难题规劝不肖徒》、《三难吹牛大王》、《智擒盗宝贼》、《赭溪打鬼救童》等。《掉木鱼柄》讲述天台杜知县贪婪成性,抢走国清寺宝物,被济公用芭蕉扇扇进赭溪,丢官还宝。还有一些传说讲述济公设计让康王赤脚逃千里,秦桧死无葬身之地;棒打飞寿联,惩罚恶如县;智救朱寡妇,教训地痞恶棍;识破盗狗贼,砸碎挂羊头买狗肉的招牌。通过一个个救民苦难,声张正义的故事,表达老百姓的心理愿望。

5、民俗风物传说。有《利济桥的传说》、《书记岩的传说》、《济公帽的来历》、《破芭蕉扇破蒲鞋》、《破铜钿》、《“游走”的来历》、《五味粥》、《“卷饼筒”的来历》等,探究与济公有关的地名和物名来历,解释与济公有关的民俗事象的起源。《济公帽的来历》讲述济公喜欢穿破褴衫,戴破帽,手摇破芭蕉扇的缘由;描述小济公喜欢斗蟋蟀,衍生了《“游走”的来历》;济公首创的“卷饼筒”,已成为天台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济公发明的五味粥,成为天台人春节早餐必用的“美味佳肴”,寄寓五谷丰登之意。发生在杭州等地的,还有《飞来峰》、《运木古井》等传说。

济公传说从不同角度,歌颂了济公的聪明睿智、不畏强暴、惩恶扬善、无我利他的精神,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济公传说依存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性;体现了历史上的禅宗思想和罗汉信仰,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八百多年来,济公传说已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在小说、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都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济公传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深深印刻在广大民众的心里,对于弘扬传统道德、凝聚民族精神有着重大影响。

济公确有其人?

【济公源考】人间活佛[1]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 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出家有什么要求么

一、非是太老或太小,生活能够自理。

《僧祗》(23,418中)太老者,过七十,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若过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听。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若太老,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度出家受具,越毗尼。

二、具丈夫身,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

《僧祗》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

三、父母允许

《四分》(34,810上)输头檀那王之子,难陀亦出家,悲泣往见佛。佛言,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 自今已去,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

《五分》(17,117)上)净饭王闻罗侯罗出家,愿佛敕父母不听,不得为道(《十诵》(21,152下)犯吉)

《出家》(3,104中)中不告父母,辄与出家者,越法罪。(1035上)若有来求出家者,应先问父母许已,方与出家。若不先问与出家者,得越法罪。

《善见》(17,792上)若父母听出家已,还俗,后更欲出家,应白父母,不听不得出家。若言不度我者,当烧寺舍,若有如是难事,度出家不犯。

四、没有犯边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内)于淫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

《五分》(17,118上)比丘不舍戒行淫法,后自说所犯。若自说犯边罪,于我法中不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应灭摈。受戒时应问:汝先出家净修梵行不?

《勒伽》(1,569上)如佛所说,犯边罪人不得与出家,不得与受具足戒。若比丘尼犯不共波罗夷罪,彼舍戒,转根成男子,得与出家受具足戒,成出家,得具足戒。

《律摄》(13,598上)先曾犯戒者,于五学及十学处,破其重戒;若四他胜中曾犯其一。未受不应授,已受应灭摈。

《出家》(4,1040下)若有人来求出家者,苾刍应问,汝曾犯四重不?若不问,越法罪。

五、当白衣、沙弥时,没有奸污过净行比丘尼

《四分》(34,811下)一比丘言,此黑暗河侧曾有白衣与著袈裟者共行淫,众人问何以知,答我即是彼之一数。佛言:若犯比丘尼者,于我法律中无所长益,不应与出家受大戒。若出家受大戒者,应灭摈。

《善见》(17,792中)坏比丘尼者,于三处行淫。若摩触比丘尼, 不障出家。若以白衣服强与尼著,就行淫,亦名坏比丘尼。不得出家。若尼乐著白衣服,就行淫者,不障出家。若初坏者,不得出家;第二坏者,不障。若坏式叉摩尼,沙弥尼,不障出家。

六、出家的动机纯正(非是贼心入道)

为衣食利养混入僧团,盗听大僧说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

《四分》(34,811下)时米谷贵人饥,一外道见佛及僧多得供养,念当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即自剃发著袈裟,手执钵入众中食,诸比丘问:汝为几岁?何时出家?和尚陈闍黎谁?皆不知。贼心入道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应与出家受具戒;若出家受具足戒,应灭摈。(《十诵》(21,153中))

《僧只》(23,417上)自出家人,若未曾入布萨自恣中,后有好心 ,得以出家受具足。若曾入布萨自恣中者,是名盗住,不听出家受具足。若避难故,自著袈裟,未经布萨自恣者,得与出家。若曾布萨自恣者,不听出家。(417中)若盗住,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应驱出。若度出家受具足者,越毘尼。

《僧只》(23,417中)若沙弥盗听说戒,若觉知初中后语者,后不得受具足,若暗钝,若眠,若意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语者,后得受具足。

七、志性坚定,信仰明确(非是坏内外道者)

曾为外道来受具戒,后复入外道,今又重来出家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

《四分》(34,807中)[出家后,休道入外道]后欲出家,佛言:此坏内外道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受具足戒者,不应与授具足;已受者当灭摈。

《律摄》(13,598上)归外道者,有外道投佛法内,虽著法衣,爱外道见而还本处,不舍于戒,脱去法衣经明相出。

八、生理健全(非黄门、二根)

黄门:谓生、犍、变、半、截等六种不男。“生”谓天生不能男者。(不能行淫)“犍”谓男根天生形残,或因病腐烂,虫噉而捺破。或截去者。“妒”谓男根似无,见他行淫,因生妒心,男根方生者。“变”谓因他淫于已身,男根方现者。“半”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者。“截”谓他人或自已截去男根者。以黄门心志薄弱,非道器故,不得出家受戒。

《四分》(35,812中)有黄门出家受具,语诸比丘、守园人及沙弥言,共我作如是如是事来,均答言,汝灭去失去,何用汝为。彼黄门出寺外,共入牛羊人作淫欲事,诸居士见讥,沙门释子并是黄门,中有男子者共作淫欲事。 黄门与我法中无所长益,不得与出家受具;若已出家受具,应灭摈。(《十诵》(21,153中)若与不能男出家受具足,得吉。)

《四分》(35,812下)黄门者:1、生黄门(生来已黄门)2、犍黄门(生已都截去作黄门)3、妒黄门(见他行淫已有淫心起)4、变黄门(与他行淫时失男根,变为黄门)5、半月黄门(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

《五分》(17,117中)黄门于我法中不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戒,若已受具足戒,应灭摈。受具足戒时,应先问,汝是丈夫不? 二根亦如是。

二形:身中同具男女二根者,此人二众不容,志向怯弱,性不坚定,故成戒障。

《四分》(35,813中)一比丘(尼)变为男女二形,应灭摈。

九、没有犯过杀父、杀母的重大罪行

《四分》(35,813上)一外道故杀母,既杀已,常怀愁忧。念言:谁能为我除此忧者,复念沙门释子多修善法而欲出家。至寺内,比丘谓是善现龙王,问是何等人而答。 杀母者,若未出家不得出家,已出家受具者,应灭摈。(制杀父之因缘亦如上)(《十诵》(21,154上))

《勒伽》(1,566下)若作母想杀者,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 若人余想杀者,得与出家受具足戒。如杀母,杀父、阿罗汉亦如是。

十、没有杀过阿罗汉

《四分》(35,813中)众多比丘行,见有阿兰若处,自相指言,此是某甲阿兰若处,于中杀阿罗汉。中有一人言,此实是阿罗汉,当杀时心无有异故。人问云何知,答我即是其人之一数。杀阿罗汉人,若未出家不得出家,已出家受具者,应灭摈。

《出家》(4,1040中)若有人来求出家者,苾刍应问,汝不杀阿罗汉不?若不问,越法罪。

《善见》(17,792中)若杀下三果人,不障出家。若畜生想杀罗汉,不犯。

十一、是人,不是非人或畜生

非人,谓诸天鬼神等,变化人形而来受戒者。

畜生:谓畜生能变化者,化为人形而来受戒。

《四分》(35,812下)善现龙王寿极长,生厌离心,念何时得离此生,变身作一少年外道形而出家。与一比丘同一房住,时彼比丘出外小行,(诸龙常法,有二事不离本形,若眠时若淫时),龙王放身睡眠,身胀满房中,窗户响孔中,身皆凸出。时彼比丘还,以手排户,手触龙身,高声唱言,蛇蛇。时龙王还觉,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比丘问龙王是谁乃答。 畜生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若已与出家受具,当灭摈。(《五分》(17,117下))

《五分》(17,117下)一阿修罗子厌生老病死,化作人形出家,食一人分食,乃至七人分食犹故不饱。时请食,食五百人分尽。佛言,于我法中非人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戒。若已受具足戒,应灭摈。 受具足戒时应问,汝是非人不?

《十诵》(21,154中)龙不应与出家受具足。若与,犯吉。一切非人亦如是。

十二、没有债务在身(非负债人)

《四分》(34,807下)有负债人逃避债主而出家,乞食为财主捉;财主嗔恚言,沙门释子尽是负债人。 不得度负债人出家。

《十诵》(21,152上)负债人债主不放,不应与出家。若与出家,吉。

十三、非奴,具有自由身份的人。

《四分》(34,807中)一奴出家,乞食为本主所捉,因瓶沙王教令有于沙门释子出家者,莫有留难,其主即放。主嗔恚言,沙门释子尽是奴聚。不得度奴,若度者当如法治。

《出家》(3,1033中)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越法罪。

十四、不是承担社会重任的官职人员(非官人)

《四分》(34,811下)一勇健大将出家,异时波斯匿王土界人民反叛,知健将出家,即讥沙门释子尽是官人。不得度官人。 (《五分》(17,116中)王嗔言,如是不久沙门当度我兵尽。若复有度官人者,当折其和尚肋骨,截其阿闍黎舌,与余僧重生革沙鞭八下,驱出国界。)

《僧只》(24,420上)臣者四种:有名无禄,有禄无名,有禄有名,无名无禄。 是中,有名无禄,有名有禄者,此国不听出家,余国亦不听。有禄无名,此间不听,余处听。无名无禄,此间听,余处亦听。

《杂事》(16,280下)不应度大臣出家,见来求请应须诘问,汝非王臣不,若不诘问与出家者,越法。 若外国人来,无人委识,应与出家。

十五、不是逃犯

《四分》(34,807下)一贼囚突狱逃走而出家,监狱官嫌沙门释子尽是贼聚。 不得度贼。

《五分》(17,115下)诸比丘度阿练若贼与受具戒,后入城乞食,居士见言,此人先杀我如是如是亲里,劫我财物,有言应捉付官。不得度贼。

《五分》(17,115下)有诸贼,厌作恶业,求出家受具戒。佛听将至人不识处与出家受具。

《杂事》(17,284上)若是大贼,勿与出家。度者,越法。 若有人来求出家者,应先问言,汝非大贼不?不问,越法。

《善见》(16,790上)贼者,不得度出家。 若图国贼,若舍恶心欲出家,得度出家,为国除患。王闻亦大欢喜。 不得度患鞭杖疮人,若疮差得度。 若犯罪人以铁烙为字,不得度出家,若治护得差,得出家。

十六、身体健康(非患有重病或为治病而出家者)

《四分》(34,808下)时摩羯国界五种病出,耆婆童子能治,有欲与财或以家一切所有身及妻子供给使令亦不治,只治佛及比丘僧。 病者则出家,病差而休道。为耆婆知而不悦,往白佛。 不得度五种病人授具足戒(癞、痈、白癞、干痟、颠狂)

《僧只》(24,420下)病者,癣疥,黄烂,癞病,痈痤,痔病,不禁,黄病,疟病,謦咳消尽,癫狂,热病,风肿,水肿,腹肿,乃至服药未得平复,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度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

十七、四肢齐全,五官端正(非诸根不具)

《五分》(17,119中)若截手、脚、耳、鼻、指、男根,头挑,眼出,得鞭,坏好相,遭官罪,孪躄,失声,内外瘿身,内曲身,外曲身,睐眼,一臂,偏长一臂,偏短左手,作哑聋盲,干痟病,癫狂,极老,无威仪,极丑,毁辱众僧者,皆不得度。若度得名受具足戒,师僧突吉罗。 不应度吃人与受具足戒。

《僧只》(24,421下)身分不端正者,眼瞎,偻脊,跛脚,脽脚,龋齿,瓠卢头,如是等。 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 若度出家受具,越比尼。

《十诵》(54,397中)不得与哑人,聋人受戒,亦不得以彼足数受具戒。

《出家》(4,1041上)不应度不完具者。若度者,越法罪:无手,无指,无足,缺唇,无唇,有以诸根不具,跛足,无目,曲腰,侏儒,项有瘿者,哑聋,水病,淫欲过度,被女所伤,因重所伤,涉路而损,大小便痢不能禁制,癣疥等病。(多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1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